天羅地網

標題: 佳句共讀 [打印本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7 08:29
標題: 佳句共讀

這裏有大家所熟悉的一首詩,說明佛陀放棄一切的情形。
他不是厭恨甜蜜的孩兒,
他不是厭倦恩愛的嬌妻,
最令他心震顫的是:
他不是憐愛他們少些兒,
而是為了他愛佛道更多一些兒,
終於,他突然地放棄了所有的一切。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2 、13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8 08:33

印度詩人 SRI RAMA CHANDRA BHARATI 在一首印度詩歌中對歸依佛陀作了很有意義的解釋:
尋求歸依是為了獲得甚麼,
不是害怕你,也不是喜愛你的名聲。
不是因為你是太陽種族而大聲歡呼。
不是為了獲得廣大的知識,
只是由於你那無盡慈力所吸引,
為你那無比智慧所依順,
平安渡過無邊生死海,
我傾心於你,佛陀,成為你的忠實弟子。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22、23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9 08:33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8-11-9 13:31 編輯

對佛陀(來)說,宗教不是交易而是走向正覺之道。他不要他的信徒迷信而要信徒們能自由地、智慧地思考一切。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33 頁。



備註:第一行的(來)字是後學加上去的。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0 08:45

佛陀救度人類的方法是教他們如何尋求解脫,他不是只興趣於減輕人類一些身心苦痛的機會,更重要的他要啟示人類修學之正道。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3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1 08:54

他[1]採用一種有效的,你我都可以實證的經驗來說明佛法。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43 頁。


備註:[1]這裏的「他」是指佛陀。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2 09:04

在佛陀教義中一個傑出的真理發現是中道的生活方式。佛陀忠告他的追隨者,修行方法是避免極端的縱慾和自我苦行。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3 08:09

中道行是一個正確生活方式,並不包括由一些外在所授予的教令,而是自我要求導向道德行為。正確中道行的實踐,不是懼怕任何外在超自然代理人,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正確、正當的行為,是一種自我要求,目的就是要自我淨化。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0 頁。

作者: hklam007    時間: 2018-11-13 17:48
閱上文 不是懼怕任何外在超自然代理人 聯想

能察覺內心恐懼的生起, 恐懼的現相, 恐懼的熄滅, 便能脫胎換骨
主流宗教 主流教育 主流傳播界
從您出生至死 有意有意 無意無意 有意無意 免費送你恐懼

To understand your fear is the beginning of really seeing.  Bruce Lee

Every person carries the seed of enlightenment within.  Eckhart Tolle

The enemy is fear. We think it is hate, but it is fear.      Grandhi

Fear is the destructive energy in man. It withers the mind, distorts the thought,
it leads to all kinds of extraordinarily(離奇的) clever and subtle theories, absurd superstitions, dogmas and beliefs.

The self is the root of all fear. Jiddu

Every society has done so much harm by preventing your joys and your tears. Osho

A man who is not afraid is not aggressive,
a man who has no sense of fear of any kind is really
a free, a preaceful man. Jiddu

We are so clever with words, we think that by offering explanations
we solve the problem.  Jiddu

It is intelligence that brings order, not discipline.
Jiddu

Your worst enemy cannot harm you as much as you own unguarded thoughts. Buddha

能察覺內心恐懼的生起, 恐懼的現相, 恐懼的熄滅, 便能脫胎換骨
佛陀已留下方法 留下教導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4 09:18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8-11-15 08:37 編輯

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1 頁。

備註:「中道」另名為「八正道」。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5 08:35

想一想以下聖人所說的話:
最好的功德莫過於大悲心,
最甜蜜的快樂莫過於心境的寧靜,
最清淨的真理莫過於無常的存在,
最高的宗教莫過於道德智慧的開展,
最偉大的哲理莫過於教導我們證實當下能看到的結果。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2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6 08:49
高尚的道德性是獲得解脫必要的條件,但只有道德是不夠的,道德必須與智慧配合。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7 08:28
是否自稱為佛徒那是不重要的事,佛教徒知道唯有透過自己了解和運用意志,他們才能成為較接近佛陀所說的目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5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18 04:38
對佛教徒來說,信心來自於理性,知識和經驗。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6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23 08:38
當佛陀在世時,他不鼓勵他的弟子們盲從地對他個人信仰。他很清楚這種崇拜的行動,將會阻礙或干擾平衡的個性發展,過度的獻身會變為解脫道上的障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6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24 08:26

佛陀拒絕常見和斷見兩種極端。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7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25 06:10
事物變化並持續變化完全依於變化的種種因緣條件。當我們分析事物到最後單元或真實性時,我們不可能找到任何持續性的本質或永恒事物。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74、75 頁。
作者: wongs    時間: 2018-11-25 17:34
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思維與造作。
觀心並非不思維或不造作,而是要去看!
直至徹底洞悉到:心的不停思維與不停造作是在演示無常,心的自行思維與自行造作是在演示無我!就是這樣觀。


摘自隆波帕默尊者《修行的兩個階段(五)》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26 08:38
我們必須考慮和了解到所有緣起是包括心識和物質兩方面。當我們了解到心智與物質的緣起條件,我們不可能說死了就完了。東西消逝後就沒有後來的變化了。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7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27 08:51
佛教的教誡裡決不以祈禱神祗而獲證涅槃之事。佛教徒應深信:「淨與不淨是依於自己,沒有一個人能從外面淨化另一個人。」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84 頁。


Having full confidence in their Buddha Dharma,  Buddhists should be permitted to work and seek their own salvation without any undue interference from other sources.

From page 354 《 WHAT BUDDHISTS BELIEVE 》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1-28 08:23
每個人都儲藏了善和惡的兩方面的習慣性。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87 頁。

作者: LEUNGCHEUKFAN    時間: 2018-11-29 16:03
懷慈悲, 種善因, 開智慧, 報眾生!
多謝分享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6 09:00

佛教教導:我們每一個人負責自己善和惡的行為,每一人能創造他自己的命運。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8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7 08:24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8-12-7 08:27 編輯

題外篇

佛陀
您以身作則
令佛子聞法開悟
您一步一蓮花
把娑婆化成蓮池
您慈悲的眼神
撫平滄桑的心靈
您智慧的法語
令眾生煩惱平息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8 07:18

佛教的祈禱是以默想來自我改變氣質,祈禱是在默想中重新調整個人的習性。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9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9 08:08

假使祈禱是必須的,應該轉向加強內心,但不是請求。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92 頁。

If prayer is necessary, it should be to strengthen and focus the mind and not to beg for gains.

From page 278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0 07:23

沒有理由去假定這世界有其開始,世界有一開端,仍是由於我們想像力貧乏。
(引西方哲學家羅素語)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93 頁。


「There is no reason to suppose that the world had a beginning  at all. The idea that things must have a beginning is really due to the poverty of our thoughts. 」Bertrand Russell

From page 396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1 06:31

人間是苦樂綜合的,人類經驗到苦和樂,才會理解到生命真正的本質。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9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2 08:33

這個世界的地獄之火要比世界以外的地獄更為灼熱,沒有比瞋恨、貪慾、愚痴三毒火燒更熱。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9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3 08:00
佛教徒不相信這世間上或任何其他世間有任何一件事是永久性或不變性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02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4 08:31
一個人必須去客觀地了解事物,而不帶有任何心智上的捕風捉影的投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0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5 08:13

一個人必須了解所謂的「我」或「靈魂」或「自我」到底是甚麼?都只不過是因緣和合力的變化而已。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0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6 08:25

佛陀很明白的宣稱:意識是依賴色、受、想、行而存在,意識不能自己單獨而存在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0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7 07:15

現代物理學家說,外表上由堅固所組合的堅實的宇宙,事實上是沒有的,宇宙只不過是一種能的流變。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0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8 08:12
當詢問到為何佛陀弟子們過著單純的而寧靜的生活,日中一食,而有如此光輝。佛陀答到:「他們不懊悔過去,對未來也不憂愁,他們生活於現在,所以他們是如此容光煥發。愚人們憂愁未來,懊悔過去,他們乾枯了如同青蘆草般折斷於烈日之下。」(相應部語)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2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19 08:24

佛陀所說的教理不是基於「政治哲學」,也不是鼓勵人去追求世間的享樂,而是設計出一條到達涅槃之路。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1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20 07:02
依照佛法,即使最惡的人,受到應得的果報以後,還是可以解脫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2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21 08:13
佛教既不是悲觀,也不是樂觀,它不鼓勵一個人在這世間上由於悲觀和樂觀而改變其感受;相反的,佛教鼓勵我們要活得真真實實,我們必須學習去了解事物的真實面目。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2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25 07:18
遵守戒條,不但能培養道德根基,也可為眾生做最高服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0 頁。

By observing precepts,  not only do you cultivate your moral strength,  but you also perform the highest service to your fellow beings to live in peace.

From page 224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8-12-30 07:53

「五戒」
這是修持佛法最初的梯階,戒條的目的是在消除內心中所溢出的熱情,粗雜的語言和行為。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1-2 08:38

遵守戒條如同築起一排籬笆,以防盜賊進屋做惡。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1-4 08:42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的目的是修養或心內寧靜,達到內心和精神生活的開展。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0 頁。


The purpose of observing the Eight Precepts is to develop relaxation and tranquility , to train the mind , and to develop oneself spiritually .

From page 228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1-8 08:24

誠實工作如同建築永久房屋遮蔽烈日和雨水。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1-10 06:29
佛教倫理的基礎,(不)在不斷改變的社會風尚,而是在不變的自然律。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8 頁。

Buddhist ethics finds its foundation not on changing social customs but rather on the unchanging laws of nature.

From page 205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1-13 06:11

就佛教的自我解脫而言,每個人對自己的幸與不幸都有責任,每個人都要為自我救拔而獨立的奮鬥;他不能依靠外在大力。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1-15 06:50
佛教對善惡之別的界定非常簡單;所有行為是基於自私而生起的貪、瞋、痴,及其衍生的種種損害和自我錯覺都是罪過的,不善巧的或是壞的,這些行為叫做惡業。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39 頁。

作者: LawYuKwong    時間: 2019-1-16 18:59
thanks a lot   
作者: LawYuKwong    時間: 2019-1-16 19:00
林秀娟 發表於 2018-11-15 08:35
想一想以下聖人所說的話:
最好的功德莫過於大悲心,
最甜蜜的快樂莫過於心境的寧靜,

thanks a lot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2-25 09:47
一個人犯了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就無異宣佈了他無法擺脫不健全的心境。同樣的,一個人他已經有了純淨和清朗的心,除去所有污染意念和感受,他不可能再去犯任何不道德行為。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4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2-26 08:57

宗教教人行善,但人對宗教的這種最重要的部份都興趣不大。相反的,他們傾向某一種宗教義(儀)式的攀緣。這已失去了宗教的真正意義。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44 頁。


Religion advises people to do good and to be good, but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acting thus.  Instead they prefer to cling to the external practices which have few religious values.

From page 340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2-27 08:57
真正的宗教不過是內在覺悟和慈悲心的開展。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4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2-28 08:27

真理不依於我們自己以外的事物,而是就在我們之內。我們不能希望以實驗或感官知覺,或基於邏輯推理來發現真理。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3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 08:43
一個人只是研究不去實行,如同一個人讀熟一本厚冊烹調書,但他從來沒有去廚房做過食物。事實上決不可只以讀書而解決饑餓之苦的,所以實踐是證悟的前提。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3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 07:58
蘇格拉底,這位當時有最高水準的哲學家,曾被人問到他知道的是什麼?蘇格拉底簡單的答覆說:「我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我不知道 ]。」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4 頁。


作者: hklam007    時間: 2019-3-3 01:45
「我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我不知道 ]。」

Don't think, feel. Bruce Lee

Get out of your head and get into your heart. Think less feel more.  Osho
The on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you. Osho

You are not your mind. Eckhart Tolle
Being must be felt.  It can't be thought. Eckhart Tolle
Every person carries the seed of enlightenment within. Eckhart Tolle

This is my secret. I don't mind what happens.  Jiddu Krisnamurti
To come upon love without seeking. It is the only way to find it. Jiddu Krisnamurti

蘇格拉底: 「我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我不知道 ]。」

不同人 不同時間 不同地點 同一體會
他們說得清楚

佛陀留下方法
法句經 象品(Naga Vagga)
依止觀二法,清淨達彼岸,
一切煩惱滅,彼為婆羅門。

多謝教導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3 07:30
我們知道的愈少,我們對我們的解釋愈能確定;我們知道的愈多,我們愈能理解到我們的限度。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4 09:15
科學不能解釋生命的終極目標和目的,它不能給予人的生存的理由。事實上,科學本質上是世俗的,它並不能涉及到人類的精神目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5 08:18

唯物主義秉承科學思想而否定較高的精神,並且沒有提供任何高於物質上的滿足的東西。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6 08:11

用真正的生活,用鎮定的心情,去除貪慾心,依循佛陀所指出的我們的內在生命本質去尋求,然後才能發現到生命的真正的目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8 07:29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9-3-12 08:38 編輯

儘管所有的物質便利受賜於科學進步,但科學不能轉變內在的人心。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0 09:09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9-3-12 08:39 編輯

當人類在生活上受到挫敗或感到厭惡時,科學不能幫助他。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1 06:21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9-3-12 08:41 編輯

科學是外界導向,佛教則是內在取向,科學所致力的是自然,佛教所致力的是超越自己而成長。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7 頁。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outwardly directed and modern scientists exploit nature and the elements for their own comfort, often disregarding the need to harmonis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reby polluting the world. In contrast, Buddhism is inwardly directed and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ner development of humans.

From page 367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2 08:11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9-3-12 08:43 編輯

再就高一層次看,這一精神的文化體系(佛教)是強調內觀一切事物本性,導向究竟自我解脫的最高涅槃真理,這種體系是實用而且科學的,它要求不帶情緒的觀察,感情和心理的種種的緣起,以自覺其內在世界,他必須如同科學家一樣客觀,而不是如法官般的主觀。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3 09:35
在 D. Runes 的《理性手書》中提到:「科學提供了暫時性停止了人類憂惱的方法,但人們太依賴科學力量來解決人的致命問題,以致增加人生痛苦。科學是一個帶有兩把火炬的天使,一把是帶來世界的光明,另外一把卻足以燒毀生物、家和人們。」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4 08:58

今天能為人類服務最好的利益,重要的是科學能與宗教充分的合作。因為宗教沒有科學如瞎子,科學沒有宗教如破足。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5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5 07:00

當明白沒有外力、信仰或宗教儀式能救度自己後,佛教徒就會自覺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對自己的信心。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2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6 06:28
佛陀如同醫生開出處方,為的是控制和降伏一個人的貪瞋、痴以獲解脫。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2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7 07:00

佛教不是靠祈求而得解脫的宗教,人必須適當控制欲望,淨化情緒,精進以得解脫。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3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8 07:00
業力不是具有人格性,它是根據我們行為運作的自然法則,這種法則本身沒有立法者。業力自行運作,不受外在的獨立主宰者干預。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19 07:00

用科學的話說:業力是因果律,每一個原因就有一種結果。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0 07:00

就「業」的終極意義來說,它是有善有惡的,可以是心智活動,也可以是意志作用。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1 07:10

不管他的信仰是什麼,只有人心能決定他的今生和來生的命運。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6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2 06:00

鴦掘摩羅和阿育王性格徹底的改變,說明了人的潛在力足以去控制他的業力。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3 07:00
業是一種「能 」的形式,不能在飛逝的流動意識或身體中找到。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4 07:01

業如同風和火,它不是含藏在宇宙任何地方,而是在某種特定因緣和合之下而存在。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4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5 07:00
我們很難了解沒有第一因,世界如何存在,但是我們更難理解到第一因是如何成為存在的開端。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5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6 07:03
要問:何以沒有第一因而有眾生,佛陀的答復是沒有答案。因為問題本身只是人的有限理解力引起,假使我們能理解時間和相對性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理解到世界可以沒有開端的。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7 07:00
佛陀不大討論有關世界起源的理論或信仰,無論世界是被上帝所造,或則是自發性的存在,對佛教徒都不會造成不同。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8 07:00
生存和感官的無魘足是再生的原因。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29 06:36
另一大哲學家叔本華(一七八八 —— 一八六零)說,只要有生存的意志就有生命的必然。就是這種生存意志才使得生命得以繼續輪轉。佛陀解釋這種「生存意志」為生存的貪戀。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30 06:17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19-3-30 06:19 編輯

要實際驗證我們過去生是有可能的,但確很不容易,心的本質就使得大多數的人無法追憶他們的前生。
我們的心被貪慾、惡意、懶惰、不安和懷疑五種障礙所左右。因為有這些障礙,我們的眼光受限制,我們不能看到來世。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79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3-31 07:00
沒有自我或靈魂,相對變化也能由有因果連續而變得可能。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 05:55

在一個生命中每一個念頭都是生生滅滅,嚴格的說,這種剎那生滅就是一種生死。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2 07:00
當死亡一發生,當身體一開始消逝,心理之流因渴望更多存在的驅使而再度進入一個精卵相會的生命體。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1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3 07:00
佛教所以說,死亡既非永生也非斷滅,進入新生接着是成長、衰老,然後又是一個死亡。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1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4 07:00
再生的原因是什麼?佛陀說是無明緣起的欲望,欲望的不得魘足是再生的原因,當所有不滿足的欲望滌盡時,再生就從此結束。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1 頁。
作者: hklam007    時間: 2019-4-4 10:40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

南台靜坐一爐香 終日凝然萬慮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緣無事可思量

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5 06:52
轉世是如何發生?當這一生理的身體不再具有功能性,生命能源並不與它同時消失,它會繼續進入另一生命形式。業力可將生命轉現成人類的形狀,也可以轉現成畜類的形態。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2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6 06:40
佛教徒以修習禪定來代替祈禱以開展精神力、陶冶心智。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7 07:00
沒有一個人能不透過禪定修持而開展心智,進而獲得解脫,一個人沒有自淨其意,則做了再大的功德也不能達成最後的目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8 09:05
一個人知道如何修禪,就能在當他感官所誤導時而能控制他的心。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6 頁。

One who knows how to practice meditation will be able to control the mind when it is misled by the senses.

From page 279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9 06:33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大多數人的煩惱和誤解,是由於我們沒有一顆訓練過和文明化的心。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6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0 06:31
假使人們一天中能用幾分鐘靜下他的感官修習禪定,很多病和身心失調將可避免,很多人不信這個或者太懶而不去修禪,都因對禪缺乏了解,有人說禪定是浪費時間。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1 06:50
當心能完全控制和淨化,它將能免除精神上的困擾,他就能看到別人用肉眼看不到的很多事。到最後,我們將能獲得我們的解脫和找到和平與幸福。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2 06:35
禪定應該不是強迫我們自己「咬緊牙關、握緊拳頭」的工作,這應該是放鬆一些,因為他是充滿了愉悅和靈感,只要我們還在強迫我們,我們就未開始禪定。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7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3 06:39
所以佛教的禪定沒有其他的目的,而是把心帶回到現在,進入充滿覺醒的狀態,用來清除習氣和傳統帶來的障礙。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4 06:39
心是生命的核心,假使心中沒有真正的和平和休息,整個生命不久的時間就會崩潰。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8 頁。

Mind is the nucleus of life. When there is no real peace and rest in the mind, the whole life will collapse.

From page 281  《What Buddhist Believe》 by Dr. K. Sri Dhammanada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5 06:38
當心能完全控制和淨化,它將能免除精神上的困擾,他就能看到別人用肉眼看不到的很多事。到最後,我們將能獲得我們的解脫和找到和平與幸福。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6 07:00
修禪定如逆流游水,一個人不能因為得不到立即效果而失去耐心。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88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7 06:28
禪定不會浪費人們寶貴的時間,禪行者的進步心能解決很多的困擾,同時對啟迪他人也是有很大幫助。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90 頁。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19-4-18 07:00
正定不是逃避主意,它不意謂供給一個掩藏的地方以求得暫時的忘卻。

摘自達瑪難陀博士的《釋迦哲理是什麼》第 190 頁。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farflunginfo.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