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20190927郭信差之閒話家常:同學宜善用之。 可破財色關。 [打印本頁]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4
標題: 20190927郭信差之閒話家常:同學宜善用之。 可破財色關。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3:13 編輯

DR.K:無欲則剛、情深不壽。
中港殘官懂嗎⁉⁉

IMG-20190927-WA0078.jpg (74.7 KB, 下載次數: 203)

IMG-20190927-WA0078.jpg

IMG-20190927-WA0077.jpg (205.31 KB, 下載次數: 205)

IMG-20190927-WA0077.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4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2:35 編輯

社會動盪,人生難測,各自保重,靜待黎明。

DR.K:家傑兄俠風仁心!銘感了❗
旗人郭信差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4
DR.K:這是乾隆皇帝在承德外八廟。
從班禪授予菩薩戒之後!
在御批中引用金句。
吾執持數十年了。
同學宜善用之。
可破財色關。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5
DR.K:習近平國家主席
閣下福報不如乾隆。
不過!
如果你能號令九千萬個黨員。
每個月持一天八關齋戒!
則福報功德將超越乾隆皇帝。
祈慎思之❗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5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3:42 編輯

DR.K:乾隆四十二歳受菩薩戒。
六十歲開始每月抄心經兩遍。
故能高壽辭世❗

DR.K:乾隆跟六世班禪法緣最深。
N年前吾在承德外八廟蒙古呼圖克圖(蒙古活佛主持)禮遇。邀請吾人瞻仰密部時輪金剛壇城。有些像星球大戰中城堡。幾年後吾得法緣蒙卡露活佛傳予時輪金剛法。
再過幾年達賴喇嘛才在卡露
活佛得到此大法。
並進入乾隆皇帝受菩蕯戒的戒壇參禮。
算是一段珍貴的法緣矣❗

IMG-20190927-WA0126.jpg (59.85 KB, 下載次數: 181)

IMG-20190927-WA0126.jpg

IMG-20190927-WA0132.jpg (166.27 KB, 下載次數: 181)

IMG-20190927-WA0132.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8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9-27 12:14
DR.K:這是乾隆皇帝在承德外八廟。
從班禪授予菩薩戒之後!
在御批中引用金句。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27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羅中展 Lo Chung Chang 中華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monarchie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end to resort to certain mechanism to assert their legitimacy of rule. Some resort to military muscle to deter potential rivalry; others resort to religious influence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as rulers selected by the gods. In terms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furring the region of Emperor Qianlong that the two methods were put to the ultimate exercis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comprise a detail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ve mentions approaches under Emperor Qianlong as a way to assert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the time.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an able and distinguished leader who successfully focused his ethnic policy on Mongolians and Tibetans, thereby leading to the empire’s domination over these two ethnic regions. Much to Emperor Qianlong’s credit, the Qing Dynasty largely extended its territory.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Emperor Qianlong’s achievement was that he successfully turned his own involvement in Tibetan Buddhism to his political benefit.
On more than one occasion Emperor Qianlong regarded himself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which raises questions as to his motivation as well as his intention. What was Emperor Qianlong’s reason for claiming divine status? In addition, why did he choose to associate himself with Manjusri Bodhisattva among all the divine Buddhist figures? It is suffices to say that his appropriation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had a strong Buddhism foundation, which provided a source for his inspiration. Therefore, it is viable to believe that the image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had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how Emperor Qianlong ruled his empire.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9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28
Emperor Qianlong’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his integrative mechanism, examining how religious belief can be turned into a political leverage by the ruling power.
Keywords: Qing dynasty Tibetan Buddhism  Buddha emperor     
摘 要
歷來的王朝君主為顯示出其國朝統治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總要透過若干手段 表現,或是利用武力威權,震嚇四方;或是透過宗教的力量,突顯出其君權神授 之無上神聖。這些做為在清代乾隆皇帝時期表現的最為具體與明顯,本文乃因此 特別進行討論。
清代乾隆一朝的主要民族事務焦點仍集中在蒙藏兩族,也因為乾隆皇帝的深 刻用心,使得蒙藏兩族歸屬大清帝國,此一功績這不能不加以推崇,探究乾隆之 所以成功的因素中,運用藏傳佛教的力量絕不可忽視。
乾隆皇帝在許多作為上自許為文殊菩薩,身為皇帝何以要菩薩形象出現?又 何以是文殊菩薩而非其他神祇,這樣子的概念應來自其信仰體認上,或有所啟發, 或特有所指。因此有深入討論之必要,何以引用此等概念做為治國方策。
乾隆就藉藏傳佛教所運用的種種統治手段,都展現出相當的效果,因此不能不進 一步探討其運作的理論基礎,探討其神聖性的理論背景,也探討其如何運作使宗 教力量為統治權的助力。  
關鍵詞:菩薩皇帝  文殊菩薩   乾隆   藏傳佛教   章嘉呼圖克圖  國師  
  
前 言
由歷來的帝王政治所見,君王均位居於朝廷整個權力結構中心,莫不引其所 謂與生俱來之「神聖性」做為統領天下的基礎,而號稱「天子」。因為其係依靠天 賦的資格,而取得統治地位及政權的合理性;皇家多數會更進一步地強調天命所 依,因而取得統治的合法性。藉神權與政權結合,產生無上的權力,發號司令, 鞏固權柄。
此種政權依靠神權的作為,自商、周時期以來,歷數千年來不變,各代帝王 無不以此種模式進行,以政教兩權雙重的身份,進行國家的統治。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19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2:32 編輯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29
歷代帝王因藉由宗教神權的神秘色彩,使其在操縱政權時無形中增加許多權 威性。為了增添君權天授的神聖成分,並為鞏固其神聖性,延伸至建立統治秩序; 種種外在的作為除了運用文章敘述宣傳神權概念,或在服飾紋樣刻意彰顯外,並 不時要藉用主持各種宗教活動或主持祭祀儀式,提昇個人的天子身分及象徵性。
在歷史過程中,不同的帝王都會以特定的理由崇敬各種宗教,且刻意選取某 種宗教做為神聖來源,藉由崇尚道教、佛教等宗教為國教,藉以標示其神聖力量 來源,這樣的作法屢見不鮮,即使非漢族的君主亦都有相似的作為,以示天命所 歸。
乾隆身處清王朝入關建政以來,國勢由小康趨向富足之境,經過幾代的經營 訓練之後,自然而然能深刻體會如何運作治國之道,對如何掌握各式各樣手段鞏 固權位,藉用各種儀式技巧的統治天下,特別用心。
在乾隆運用諸多統治手法中,以藉由宗教的手法是遠勝前代各朝。就過去諸 多學者討論乾隆朝之政治統治之策略,均集中於軍事及政治方面事功,較少著力 於宗教方面,而進一步就文獻及實物考察所見1,乾隆在宗教事務上的努力及用心 絕不少於前者,乾隆運用宗教治世的力度有過政治及軍事方面事功而無不及。縱 觀整個清代的歷史記錄,乾隆朝可稱是清代盛世中的頂峰,更是整個朝代中最輝 煌的年代。清代歷經康熙、雍正兩朝的努力以來,接著進入的乾隆朝,當時所呈 現的情況是國政基本穩定,政治運作順利,社會安定,經濟民生富裕,糧食生產 無虞。此時相對比較可見,是自宋明已來未曾有過之盛世。
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刻意經營下,對今日來看,確實作出過 許多重大貢獻。其主要功績是將漢、唐、元以來的中國版圖從此固定了下來,為 現代多民族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以「改土歸流」、「酌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 條、「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等政策方案為代表,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 接管理,大大加強化這些地區人民的國家意識、統一觀念和民族歸屬與向心感等 民族文化心理,促進了多元的中華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有清一代盛事常在前三朝,而前三朝中尤其以高宗乾隆朝為頂盛之際。不論 文治武功都相當具有成效,特別在民族事務的處理上更是成績亮眼。蒙、藏等民 族在乾隆朝時都有大事發生,而此蒙、藏二民族所牽連之事件又跟藏傳佛教有所 相涉,所以探討藏傳佛教在乾隆朝的政治社會地位起伏顯然有其必要。
高宗乾隆在位期間事功最多,綜史料所見,乾隆皇帝有諸多興趣,更在從事
                                                

1 筆者曾就乾隆皇帝所居之北京、熱河承德、山五台山、及身後所葬東陵等地實地調查。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0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2:32 編輯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30
之餘留下大量的詩詞文章,其在位時期所興建的大量佛寺與佛教建築,使得今日 得以藉以探討其想法。
本論文擬就乾隆的宗教信仰之核心概念,探討其個人是否擁有真正的宗教信 仰?清高宗對藏傳佛教的理論真正用心如何?何以其要親撰「喇嘛說」,值得我人 更進一步進行瞭解。是故,本研究首先擬探明,清高宗對尊崇藏傳佛教之實際態 度。有鑑於高宗皇帝曾撰「喇嘛說」,其中明言:『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 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2,由此一言所見,清王朝對藏傳佛教在政治上處 理的態度再明白不過;然而皇帝本人的信仰態度又如何?何以要自認為是文殊菩 薩轉世?
就現今許多研究成果所見,絕大多數學者的研究是集中在乾隆時期的政治經 濟及社會發展項目上。較少學者對乾隆本身的宗教信仰進行討論,一則可能認為 宗教信仰態度是個人的心理需求,不值得討論。或者,認為宗教信仰對皇帝而言, 其只是不斷因政治需要而故意表現具有某項信仰用來裝飾門面。在許多公開場 合,皇帝的行為是一種表面功夫,究竟他的真實信仰中心為何?其經常以以文殊 菩薩為主題為自己畫像足以引發後人的好奇,本文乃有意進行研究與探討。
筆者以為乾隆皇帝不僅擁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更進一步的是宗教上的一些理 想概念也深入其心中,使得乾隆皇帝在不知不覺的做為上向該理想靠攏,也就是 希望能成就自身,在世間不僅是皇帝,更是法王,終極的理想即為佛經中所推崇 的「轉輪王」。
乾隆皇帝由於在不知不覺的做為與藏傳佛教脫離不開關係,有鑑於此,乾隆 一朝對藏傳佛教的態度與著力,不能不深加探索。
一、菩薩皇帝及其理論
為清楚討論乾隆皇帝個人的信仰態度,首先在此以其終身引以為傲的身份角 色切入,其在許多的場合都自比自證是為「文殊菩薩」,其乃為文殊之轉世,究竟 為何如此?其身份角色的背後有有何意涵?其背後的理論基礎有何在?又有什麼 特殊的理由要刻意的凸顯文殊菩薩信仰體系?
以下段落將逐一進行討論,何謂菩薩及菩薩信仰,何來菩薩皇帝的概念?然 後討論文殊菩薩信仰體系如何與皇權結合,更進一步形成力量。  
                                                

2 「御製喇嘛說」,現存實物,見北京,雍和宮中立碑。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0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2:32 編輯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31
(一)菩薩皇帝的理論及其背景 首先看到菩薩一語,梵文全文稱(Bodhisattva mahasattva),有漢譯成菩提薩 埵摩訶薩埵。其中 Bodhisattva (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菩薩即是菩提薩埵之略 稱。
菩薩又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 扶薩等。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為「大覺有情」或「覺有情」等。 翻成漢語的意思叫「覺有情」,這所謂的「有情」一語就是指眾生,而「覺」為有 道、菩提的意思。因薩埵有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為「菩提薩埵」,有人義 譯為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整個辭可以謂其為有 道心的眾生或謂追求覺悟的衆生。3
菩薩即是菩提薩埵之義進一步有此二涵義: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 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湣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
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 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佛說十地經˙》卷二:『菩 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捨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 利益事。』 佛教認爲,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圓滿成佛,總共有五十二個階 級。由於,在佛教的概念中對菩薩的見解,大小乘有不同的詮釋。以小乘佛教的 看法,認為菩薩是在釋迦牟尼佛涅磐之後,接替佛陀來傳播教義的主持人,所以 菩薩只有一位,即彌勒菩薩;而大乘則不如此認為。
就大乘佛教系統而言,佛的存在並不認為唯一僅有如此見解,以大乘佛教認 為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宇宙間還有許多覺行圓滿的諸佛存在。由於時間無限、 涵蓋過去、現在與未來,無始無終。空間無限,涵攝十方星際宇宙,無邊無涯。 在十方三世時空中,有無數佛國與佛陀,不盡數。
菩薩是佛陀的脅侍,例如造像時每位佛有兩位脅侍菩薩,例如說:西方過去 極樂世界中的阿彌陀佛有兩位脅侍菩薩,即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此三者合稱 為西方三尊。中間現在裟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相同 的此三者合稱為釋迦三尊。而東方未來琉璃光世界藥師佛的脅侍爲日光普照菩薩 和月光普照菩薩,此三尊合稱為,藥師三尊。由此可見文殊的形象與位階都不低, 因此皇帝要以文殊自居?
                                                

3 丁保福,《實用佛學辭典》,上海,上海古籍,1991,頁 65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0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2:33 編輯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32
之所以出現有「菩薩皇帝」的概念是來自古印度的傳承,首先提出菩薩皇帝 概念為印度的阿育王(King A oka),學者研究指出「他是歷史上首位奠立及使 用佛教意識型態治國者」4,以佛教治國的概念並未因阿育王的去世或佛教在印度 衰落而停止,隨著大乘佛教的傳播而形成多種的發展模式,也在隨佛教傳遞到中 國時,把佛教治國的概念傳入中國。
我們可以在中國歷史上看到佛教治國的概念在中國發展後形成,「天王傳統 (the Devaraja tradition)及佛王傳統(the Buddha raja tradition)」5兩個概念系統, 中國帝王以佛教概念做為治國理念的基礎則延續相當長遠的時間。就文獻看到, 起自後漢桓帝(147-168)之後有梁武帝蕭衍、大周武則天等,晚至乾隆皇帝這 個以佛教為基礎的治國思想傳遞了有千之久。
將菩薩皇帝做為實踐目標最明確的當推梁武帝蕭衍,從記錄上看到:「天監 十八年四月八日,梁武帝在親受菩薩戒的典禮上揭示他們所創造 的「皇帝菩薩」 之新理念。」6「皇帝菩薩」理念的創造,循著「沙門不敬王者論」的教理論辯途 徑而來,也符合〈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所標幟的中、印,內、外聖 王「釋迦與堯孔,歸致不殊」的理想。「皇帝」加上「菩薩」的概念,使「皇帝菩 薩」的內涵擁有「聖者」的意義。梁武帝獲得「皇帝菩薩」的尊號,也將「凡夫」 的「帝王」提昇到「聖王」的神聖層次上7。
使用「皇帝菩薩」政教結合的理念,一方面是指菩薩化的皇帝,例如﹕梁武 帝親受菩薩戒,奉行菩薩道,是一位以身作則的「菩薩戒弟子皇帝」、「奉佛天 子」﹔另一方面是指皇帝化菩薩,是一位「聖位」的活菩薩,能以其神力化及萬 邦、惠及幽靈,是眾神之神,即眾菩薩中的至尊---「皇帝菩薩」。根據這樣一個 新的政教結合理念,梁武帝同時擁有王法與佛法所賦予的權柄,即享有君權與神 權,可以同時管理世俗臣民,乃至出世的僧侶、幽冥神鬼,是人間、天上的「法 王」8。這種操作的用意不外為個人所建立的政權取得合法性基礎,更進一步滿足 其個人對精神超越塵世的需求。
                                                

4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允晨出版,2003,導言 10 頁 5 同前書,頁 11 6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圖書,民 88,頁 176 7 同前引,頁 177  
8法王,梵語(dharma-raja)的譯語,有三種含義。一為佛的尊稱,即三界、萬法之王。二為菩薩
的尊稱。三為聖人之極位者的尊稱。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0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9-27 12:33 編輯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33
運用佛教概念取得統治合法性這樣的做法除梁武帝外,在武則天的時代,「皇 帝即佛」的思想再一次興起,這個概念的運作除了表示皇帝至高無上,君臨人世 的無比權勢外,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只要服從統治,塵世即天堂。 武則天可謂相當傑出地利用「君權神授、君神合一」這一概念。她倡導其獨 有與上天神明交匯的明證則是佛教中的彌勒佛應化。她用「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 帝」一詞中的「慈氏」即「慈氏菩薩」,乃「彌勒菩薩」的意譯。彌勒是釋迦牟 尼大弟子之一,居住在第四天—喜樂知足天。由於他將繼釋氏之後在閻浮提世界 成佛,故習俗稱其為未來佛。根據佛教説法,謂轉輪聖王出現之時以正法治世, 其時,彌勒將自兜率天降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並妙轉法輪普渡衆生。而轉 輪聖王又分鉄輪王、銅輪王、銀輪王、金輪王,分別擁有長壽、健康、端貌、豐 財四德,其中尤以降服須彌四洲的金輪王為佛教中理想統治者。 武則天便是同時以「彌勒降生」和「輪王出現」來比擬個人,無疑是把皇帝 的宗教地位提高並加以神聖化了,而再來的皇帝自然也很樂意接受這種恭維;雖 然皇帝自知個人並非神,但託言菩薩下生統治有絕對的好處,由後代各朝再三運 作即可看出,彌勒或轉輪王與人間帝王相結合的觀念,在武后之後仍未斷絕。如 之後的元代忽必烈也是承習此觀念,傳承發展到清代,則見到乾隆的發揚。 乾隆自年輕時即已接觸佛教,在這方面的體認應該相當的深刻,更進一步如 乾隆十(1745)年,章嘉國師向乾隆帝傳授了『勝樂』灌頂,乾隆帝跪受灌頂, 並向章嘉國師奉獻了以一百兩重的金質曼札為主的各種供養品;這是他學習藏傳 佛教理論並加以利用的一項事實。這是乾隆對佛教概念有一定基礎的一項佐證 外;更進一步的,他將藏族送給滿族皇帝的稱號『一統天下文殊菩薩聖主』9發揮 到極致。
有學者以為「乾隆從有神論的觀點出發,認為清朝統治全國,是承天命。所 以,為要維持其統治,就要奉昊天。」10這種以藉宗教來統治的手法。其實,從努 爾哈齊開始接觸到藏傳佛教以來,歷來的滿族領袖人物對宗教的認識都不是在純 粹信仰的角度上來出發,從史實所見,都是以統治與政治的角度出發。所以,滿 族入關取得政權之後,更積極的採取尊崇藏傳佛教的做為,同時將尊崇藏傳佛教 的政策,逐漸制度化與法律化。而乾隆正是將此念極大化的皇帝。  
                                                

9 藏族對清統治者之稱號,順治九年第巴為迎聘達賴喇嘛赴京事奏書中即見稱順治「至上文殊菩 薩聖主陛下」,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第二 冊,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頁 228 10張羽新,《清代治藏要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2004,頁 273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1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34
(二)滿州殊利菩薩之由來
何以藏族在文書中會以文殊菩薩來稱呼滿州的領袖?其概念的由來是出於何 處?又為何滿州的君主接受後並未在此名號上大做文章,直到乾隆皇帝才刻意地 運作?
文殊菩薩,漢語全名稱為「文殊師利菩薩」,梵語作 Bodhisattva Manjusri,藏 語作 Jampel yang。就其名號看 Bodhisattva 音譯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細分 得知 Buddha 的意思是「覺悟」 ,Sativa 之意則為「有情」或謂「眾生」,順此原意 Bodhisattva 的意思可譯為「具備覺悟本質的眾生」,可進一步衍伸譯為「覺悟的 力士」。而 Manjusri 則音譯為「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其中 Manja 的原意是 謂「妙」,Sri 的意思則為「吉祥」,是故 Manjusri 的意思便可譯為「妙吉祥」。更 有意譯為妙德,妙首等稱號。
格魯派的宗教領導上層人士為何以文殊菩薩的名號來稱呼清朝的皇帝呢? 起因在藏傳佛教的說法中將山西五台山視為文殊菩薩的教化之地,推廣稱文殊菩 薩之地的皇帝;另有一因由,或許與清人以「滿洲(Manchu)」為部族名有關, 這兩個名號之間發音十分相近而來。
回顧「滿洲」之名的由來也是因為乾隆的刻意用心所現,由於滿族這個名號 在我國較早的史書中未嘗出現,到明代末年,於遼東諸部中有一部落才以「滿洲」 為稱號,由於此一名號之前並未見於漢文文獻中。11直到乾隆四十二年,乾隆特別 頒旨要求臣下做《滿洲源流考》12
經阿桂等人奉旨考證後提出:「我朝光啟東土,每歲西藏獻丹書,皆稱『曼 珠師利大皇帝』,翻譯名義曰:『曼殊,華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 。 《大教 王經》云:『釋迦牟尼師毘盧遮那如來,而大聖曼殊室利為毘盧遮那本師。』殊珠 音同,室師一音也。當時鴻號肇稱,實本諸此。今漢字作滿洲,蓋因洲字義近地 名,假借用之,遂相沿耳。』13,由上述的文字所見,乾隆皇帝除了為自己的族 祖先名號做了一「正名」外;更進一步,將自己是文殊菩薩的轉世化身由宗教概 念落實到現實政治當中來。                                                  

11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頁 117 12 乾隆 42 年 8 月帝頒諭旨言「近閱『金史』 、 『世家』 、 『本紀』、提及金先人出於古肅慎地,而我 朝初興時舊稱滿珠,後更名為滿珠,即與古肅慎同地,互為轉音。但為昭傳信而闢群惑,特命 大學士阿桂于敏中等,就建州之沿革,滿洲始基,與夫古今地名疼異,并當詳加稽考」。詳見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六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0,頁 281 13 陳捷先,《明清史》增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2004,頁 118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2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35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提到轉輪王與文殊師利菩薩同身的信仰,就本論文的 主人翁乾隆皇帝而言,這是個絕佳的理論背景。這樣一來讓乾隆在收到西藏達賴 喇嘛來使,所奉文書稱其為「文殊師利大皇帝」有可資利用契機,於是乾隆運用 許多作為逐漸坐實此一封號,以下當進一步深入討論轉輪王與文殊之間的關係。
就乾隆而言之所以接受藏傳佛教,特別是格魯派教法,表面上看純粹是為穩 固統治局面,是何種理由使其願意接受此一遠來的封號,以上所見。然又逐步的 將其落實在真實世界中?一則是思考藉此爭取蒙古族與藏族高層人士,以此進一 步與兩民族拉攏;其二則應是透過其先前對佛教知識的認知,深知以文殊足以與 觀音在藏地的化身達賴喇嘛互相輝映,更進一步,以文殊跨出到轉輪王的境界更 近,轉輪王的故事與概念應是深刻地影響著乾隆,努力以赴以做世界之君主的雄 心壯志,可說是對盛世中的乾隆皇帝是最佳的理想。
(三)轉輪王的應世概念
在研究許多文獻中看到有一個來自大乘佛教的概念一再地被運用與傳播,這 個重要的概念即是「轉輪王」。「轉輪聖王,其實這是印度遠古的傳說,可以追溯 至婆羅門教成立以前,並非佛教所創的說法,然而後來無論是婆羅門教或是佛教, 都接受並採用了這個傳說,並且賦予當時代的意義及宗教義理上的詮釋。」14,這 樣的概念流傳在印度相當時間後,由文獻所知,的確深植人心成為典範,不斷地 有各式各樣的內容詮釋,這也形成後來的王者所追求之理想境界。
所謂的轉輪王即「轉輪聖王」一詞,梵語作 Cakra-Varti-raja,巴利語作 Raja-Cakkavattin,此係出於梵文的意譯,亦譯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輪王等,音 譯斫迦羅伐剌底曷羅闇,遮迦越羅等。
這是「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因手持輪寶而得名,此王即位,自天感得輪寶, 轉輪寶而降伏四方。又因其飛行空中,故亦稱『飛行皇帝』。佛教襲用其說。」15。
據《長阿含經,轉輪聖王游行經》,《俱舍論》卷一、二等稱。轉輪王有金、 銀、銅、鐵四王,各有相應的金屬製輪寶。金輪王領四洲,銀輪王領東、西、南 三洲,銅輪王領東、南二洲,鐵輪王領南閻浮提洲。都擁有七寶:輪寶,白象寶, 紺馬寶,明月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亦譽稱應世的明君聖王的出 現。
                                                

14 慧開,<人天師範 V.S 轉輪聖王>文見《普門學報》第三十四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06,7 月,頁 19 15 任繼愈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2,頁 751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2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36
而另外一個概念為「法輪」:有二說,對佛法的喻稱。謂佛法能摧破衆生煩惱 邪惡,猶如轉輪王轉動輪寶,能摧破山嶽岩石一樣,故名。又如佛之說法,如車 輪輾轉不停,故名。16若有王者能掌握輪寶或進一步謂掌握佛法,當然能如法輪在 手無堅不摧,是故轉輪王隱約有天下之王的意味在。 這兩個概念因為佛教的轉借與引用,跟據佛教藏經中有關佛陀本生故事記載 中「在悉達多太子降生不久後,其父淨飯王(Sadbhodana)就召集諸相師與婆羅 門等,為太子看相以斷吉凶,並且為太子命名。 諸相師與婆羅門等在瞻仰太子的身體及容貌之後,一致讚嘆此子身具三十二 大丈夫相。跟據印度古聖賢之所述,任何人若能具足三十二丈夫相者,生於世間, 定有二種果報不差,而更無第三種可能性。」使得這概念得出兩種結果「一則具 此相者,入世在家時,必然得作轉輪聖王,統領四天下,護持大地,七寶具足, 不用武力征服他人,自然而然海內歸順天下太平。二者,若是此等人捨棄王位, 出家修學聖道,必得成正覺等,能作人天師範,渡脫眾生出生死海,達涅槃岸。」 17,由於轉輪聖王之偉業與成就一再被宣示,所以此概念在印度本土即為聖君賢王 的象徵,也是所有王者追求與就的目標。  
前清諸帝何以並未對佛教名號刻意運用,而僅見於乾隆朝之作為最突出?基 本上清之初期以滿族人口較少,可用之兵及勞動力有限,刻意與宗教保持距離, 但在能助其安邦定國的角度上卻也無所不加利用。到乾隆朝清帝國江山已然穩 固,僅是憑藉武力征戰並非上策,若能透過宗教或文化的影響力行事,當然皇帝 是不會放過的。
二、佛教概念在藏蒙滿文化上的傳遞與影響
何謂「轉輪王」?此一概念內容為何?其概念傳來的時期與途徑?這個概念 帶給中國帝王何種影響?在傳承中如何被運用過?清代為何強調此一概念,乾隆 又如何在現實中加以落實?  
轉輪王的現世作為之體現之一為推行十善法,以佛法教導臣民依此為戒。當 佛教隨著僧侶由印度向外擴散的同時,佛世界的轉輪王概念也當隨之傳播出去。 所以,接觸到這種觀念的君王們,因著個人的際遇與見識,在某個程度上由認識 到認同,成為世界之主的概念會產生一定之影響。



16任繼愈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2,頁 837 17 弘學著,《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成都,巴蜀書社,1998,頁 24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3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37
當佛教得到機緣傳入藏族地區之後,藏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到了松贊 干布統治時期,吐蕃帝國的規模逐漸成形,委了適應新的時代與統治局勢,大約 在西元七世紀初吞米桑布札等人奉命前去印度學習文字書記,經過他們的傳遞, 帶來文字的改進,更進一步帶回佛教文化的影響。
就藏族的歷史記載,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米桑布札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 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善法的內容 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 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戒」源于「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于止惡,而「十 戒」側重于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嗔 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 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五戒十善」是佛 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 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之後,松贊干布依據「十善法」制定了吐蕃立國教民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倫 理道德準則,包括「法律十五條」、「七大法律」和「人道十六則」等合計三十
七條。其中屬強制執行的法律只佔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則屬社會倫理範疇。據《賢
者喜宴》記載,當時制定的「人道十六則」是在戒除「十不善」的基礎上加上尊 父、敬母、禮待出家人、尊重長輩、知恩圖報和不欺害他人等六條而成。後來又 進一步演化成更接近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形式,即:1 皈依虔敬三寶﹔2 敬重報答 父母﹔3 以德回報有恩之人﹔4 不犯上且聽其言﹔5 所行效仿賢哲﹔6 潛心學習佛 法及文字﹔7 篤信因果,戒絕惡行﹔8 對人莫生歹心,而應有益于人﹔9 行事公正 不欺﹔10節制酒食﹔11明知羞恥﹔12借債如期償還﹔13升斗斤兩禁偽詐﹔14他 人未委托之事,當禁無益之干涉﹔15 做事有主見,遇變不亂﹔16 對所發之誓及保 証視如生命。除了“人道十六則”外,其他的法律條文也有諸如褒獎英雄、賢哲 和善良之人,譴責懦夫、惡人和違法者等既是社會倫理道德又是國家法制的內容。 作為吐蕃國后的立國綱要的「基礎三十六制」之一的「六大政要」中就明文規定 要「奉行十善,舍棄非十善」,可見,上述三十七條法律和行為准則已成為吐蕃 上至君臣,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依奉的言行規範。18



18藏傳佛對藏族文化的影響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BI ... 00605/26/50285.html 視 時 間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4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38
在這種背景下,松贊干布命令賢臣吞米桑布札、嘎爾東贊域宋、智色汝貢 登、娘赤桑祥登等大臣的研議,依據佛教十善的精神,制定了二十條法律,在基 雪雄饒由藏王松贊干布和臣僚共同簽印,頒布全國。19
    松贊干布時期所頒布的藏族善法條文如下:「1、殺人者償命,鬥爭者 罰金;2、偷盜者除追還原物外,加罰八倍;3、奸淫者斷肢,並流放異地;4、謊 言者割舌或發誓;5、要虔信佛、法、僧三寶;6、要孝順父母,報父母恩;7、要 尊敬高德,不與賢俊善良人及貴族鬥爭;8、敦睦親族,敬事長上;9、要幫助鄰 里;10、要言忠信;11、要作事謹慎,未受委託,不應干涉;12、要行篤厚,信 因果,忍耐痛苦,順應不幸;13、要錢財知足,使用食物與貨物期適當;14、要 如約還債;15、要酬德報恩;16、要斗秤公平,不用偽度量衡;17、要不生嫉妒, 與眾和諧;18、要不聽婦言,自有主張;19、要審慎言語,說話溫雅,講究技巧; 20、要處世正直,是非難判斷時,對神發誓;」20,從這些根據佛教戒律而來的規 範,基本上不脫佛教轉輪王在世俗間統領百姓應有的範疇,也可推想松贊干布的 理想,不只是統領吐蕃之地,更要成為天下之統治者。
自松贊干布訂立「十善法」為立法依據,「人道十六則」為道德標準後, 歷代吐蕃贊普均奉行不悖,并進一步完善、補充了內容,而其實質則自始至終沒 有改變。赤松德贊時期雖未以法令形式頒布新的人倫法則,但我們可以從《五部 遺教》中的《講述人道時期》一章(2)中看到,這一時期的倫理道德准則已較松 贊干布時期更為具體詳細,涉及面也更廣。到了近代,十三世達賴喇嘛曾親撰《佛 法十善及人道十六則》一書,仍把「十善」作為一切僧俗人等所應實踐的根本准 則。世俗的人們應在遵循十善的基礎上努力實踐「人道十六則」,即令只是從事 一般營生的百姓,在所處理眼下俗務也應是符合此一標準。應當努力棄惡從善, 取捨無誤。不應沉溺于眼前的利益,而應以堅定的厭離之心實踐佛所指出的道路, 而這樣子正是藏王在朝向以轉輪王形象治國之積極的表現。
正由於藏王以此非常具體而細微的條文來規範藏民,卻在無形中像建立起 一套典範,使用為來有意引用這套概念的來者,有了十分清楚的方向及作為可供 依循,或許因為有此實際的施行例子在先,給了後來的忽必烈及乾隆兩人有十足 的信心加以推動。
                                                                                                                                               2007/10/19 19 黃奮生編著 吳均校訂,《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1989,頁 71 20 同上引註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4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39
轉輪王此一觀念透過藏傳佛教由藏族傳入蒙古族,由成吉思汗中後期接觸 各種宗教以來,這些宗教在蒙古諸王汗中傳播開來,但藏傳佛教的影響力可謂最 大。
在蒙古族的諸汗傳承中,以忽必烈的努力最突出。忽必烈在與藏傳佛教薩 迦教派的八思巴結識之後,逐漸接觸到藏傳佛教及隨伴而來的許多概念。轉輪王 此一觀念遂在忽必烈的作為上得以展現。由記錄上所載:「忽必烈應八思巴的請 求,在崇天門之右置金輪一個,支撐金輪的鐵柱高數丈,下有鐵索四條繫之。此 種設置的意思是,金輪王統治四海」21,由此得見忽必烈皇帝對成為金輪王一統四 海的概念是深植在心的。
從《佛祖歷代通載》可見元代的漢傳佛教徒亦將蒙元的可汗記載為菩薩及 轉輪王;而其本源卻是八思巴所寫的藏文佛典《彰所知論》。忽必烈接受了八思 巴的喜金剛灌頂、實施大黑天崇拜的儀式,這儀式被用以加強其合法統治,大黑 天也成為了元朝的戰爭保護神。而八思巴則被封為大元帝師,藏傳佛教受到大元 禮遇、推崇。Herbert Franke 指出忽必烈及八思巴的關係正是蒙藏佛典所載的“二 宗之門”(Mong.蒙文作 qoyar yosun) ──國政 ( t o r o ) 與宗教 ( nom ) 的二元 體制,令元朝成為佛教的普世帝國,成為元朝帝王主要的形像。22
轉輪王的概念由印度傳到藏地及內地後隨佛教傳布再傳入蒙古,隨著時間 的推移,這項概念隨滿族皇帝接觸到藏傳佛教,而隨之傳入,更進一步的由乾隆 的種種做為將其發揚光大。
三、滿族皇帝對藏傳佛教的態度
首先從諸多歷史記錄來看,由清建國開始對佛教的尊崇多半出於政治的角 度,並非出於真心信仰。歷經康熙、雍正到乾隆,才由乾隆的許多做為上觀察到 他是真正對佛教理論有深刻體會,並能善加運用的帝王。即以下段篇幅討論其對 佛教理論治國的特別做為。
                                                

21 李治安,《忽必烈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頁 586 22 何啟龍,《質疑元代佛教能提供的“政治合法性”》, http://big5.fjnet.com/gate/big5/news.fjnet.com/wywz/wywznr/t20061014_39968.htm 檢視時間 2008/3/25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5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40
以過去的記錄看到,清初以來諸帝在佛教的角色扮演上是尊崇但不入教,由 以下的事例可見一般。崇德四年十月初七,皇太極在興建實勝寺之後,便以佛教 護法的身分邀請西藏高僧前來遼東弘揚佛法,而致書於西藏汗王以及第五輩達賴 喇嘛,書信內容分別如下: 遣察漢喇嘛等致書於圖白忒(西藏)汗。書曰:「大清國寬溫仁聖皇帝致書於圖 白忒汗,自古釋氏所制經典,宜於流布,朕不欲泯絕不傳,特遣使延致高僧,宣 揚法教,爾乃圖白忒之主,振興三寶,是所樂聞,倘即敦遣前來,朕心嘉悅。」23 這時滿清皇帝看到的事務是透過宗教的力量能安蒙古能攏絡西藏,於是加以引用。
蒙、藏兩民族信仰藏傳佛教由來已久。清代各個皇帝以宗教為媒介、溝通地 方與中央的關係,加強民族間的團結,從而達到安定邊塞,乃實為一種順應情勢 合於治術的明智之舉,因此在康熙、雍正到乾隆朝紛紛展現皇帝這種政治抱負的 事例很多。
有學者以為「乾隆從有神論的觀點出發,認為清 朝統治全國,是承天命。 所以,為要維持其統治,就要奉昊天。」24這種以藉宗教來統治的手法。其實,從 努爾哈齊開始接觸到藏傳佛教以來,歷來的滿族領袖人物對宗教的認識都不是在 純粹信仰的角度上來切入,從史實所見,都是以統治與政治的角度思考。所以, 滿族入關取得政權之後,更積極的採取尊崇藏傳佛教的作為,同時將尊崇藏傳佛 教的政策,逐漸制度化與法律化。這樣子的做為到了乾隆時期所有的制度基本上 已然完備,乃得以嫻熟的加以利用。
清初利用藏傳佛教的信仰體系成功的牽制著蒙、藏兩大民族,乾隆時期更是 清代運用藏傳佛教的高峰,因為藏傳佛教信仰在清皇朝的運作下,蒙藏兩民族正 式加入大清帝國,連帶的中國有今天之廣大疆域也是在乾隆朝所確立。這不能不 歸功於乾隆皇帝的智慧與用心。
乾隆皇帝親政六十年間,在他掌政期間,特別重視利用藏傳佛教此一蒙藏兩 族廣大人口誠心接納宗教的地位,用以溝通蒙古與藏兩民族的關係,這一點甚至 成了後代諸清帝所遵奉的定制。例如六世班禪前來北京,乾隆帝除親自接見外, 屢加賞齎,並特派皇六子陪同六世班禪兩次到雍和宮禮佛講經,皇帝還親自出席 法會;也兩次請六世班禪大師在雍和宮爲其傳授佛經。除此之外,乾隆更有次前 往五台山巡禮,稱為為慶賀皇太后壽辰而廣建寺院等等,雖然西巡與建寺表面上 是奉皇太后命,但實則是皇帝藉機親自參與宗教活動,由此表現出乾隆對藏傳佛



23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四十九,頁 3。 24 張羽新,《清代治藏要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2004,頁 273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7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41
教的用心。
乾隆一再尊崇藏傳佛教領導人,主要是想借助格魯派佛教領袖的影響,進一 步增其他信奉藏傳佛教之大小民族的強向心力,實現「興黃教以安衆蒙古」的國 策,以鞏固清王朝對內外蒙古與邊疆地區的統治。
四、乾隆皇帝神聖性的展現
乾隆在現世中努力作為,筆者認為,乾隆皇帝在某種程度上是確信或深刻傾 向藏傳佛教信仰的,其對章嘉呼圖克圖之崇敬及信任真是少有,藉為母親祝壽展 現孝道的種種行為,以其父皇生前之居所改為藏傳佛教的寺院等等做法,無疑的 是深深表現出信仰的態度。但是在某個角度來觀察這樣子的努力,事實上也暗涵 有乾隆希望表現其為現世轉輪王的用心。
(一) 尊崇國師章嘉
清代因朝廷需要會依照當時對象重要性冊封「呼圖克圖」25封號給蒙藏佛教 上層人士,所以可見清代有極多位呼圖克圖,但未有一位如章嘉者,諸多呼圖克 圖之地位如達賴喇嘛、班禪喇嘛者亦不曾獲頒「國師」之榮耀,有清一代唯有章 嘉呼圖克圖一人受封國師。即使乾隆皇帝都說:「蓋自西番高僧帕克巴,始盛於元, 沿及於明封帝師、國師這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間,祇封一章嘉國師,相襲至今。」 26,
乾隆與三世章嘉呼圖克圖相識極早,又因有此長期相處過往,乾隆對章嘉深 為相信。從在雍正帝時起不僅讓三世章嘉從二世土觀活佛學習顯密佛法和教義, 並且命他與皇四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帝)等皇子一同讀書。在此三世章嘉不僅 在佛學方面很有造詣,除學會了漢、蒙、滿等民族的語言文字,且與比他大六歲 的乾隆帝結下了同窗之誼;這讓乾隆在佛學上有一位深刻影響他的上師,也有一 位可以交心相從的精神導師。
乾隆十一(1746)年,乾隆皇帝從章嘉仁波切處,接受了密宗無上瑜珈勝樂 金剛的灌頂。當時,乾隆皇帝已經學了好幾年的西藏文,並切能夠用西藏文交流 了。在灌頂過程中,乾隆皇帝不僅向章嘉仁波切行跪拜禮,還把自己的座位,擺                                                


25 此一稱號意指:呼圖克圖是蒙古語,漢譯是「明心見性,生死自主」的意思。另有「呼畢勒罕」 一詞,也是蒙古語,漢譯為「再來人」。呼圖克圖轉世出生之初,稱為某某呼圖克圖呼畢勒罕, 迨確定給封以後,始稱為某某呼圖克圖。 26 <喇嘛說>見,周叔迦編撰,《清代佛教史料輯稿》,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年,頁


623

441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7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42
得比上師的座位低矮一截。土觀羅桑確吉尼瑪,是章嘉仁波切的得意門生,也是 《章嘉仁波切》的傳記作者。他說:在中國千年的帝王時代中,元朝的忽必列與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唯一兩位向精神導師低頭行禮的君王。當年,忽必列在接受 喜金剛的灌頂時,也曾向八思巴上師磕頭跪拜過。  
章嘉呼圖克圖是內蒙古的宗教領袖,也是內蒙藏傳佛教格魯派中最大的轉世 活佛,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常駐多倫、北京、五台山等地。傳到三世後, 進入清朝,備受帝王重視與禮遇。章嘉三世曾奉敕住持北京法源寺,受封為「灌 頂普照廣慈大國師」,掌管西藏以東黃教。可見其受清帝之尊崇。
乾隆五十一(1786)年欽定駐京喇嘛班次時,以章嘉為左翼頭班。在清代受 封的佛教僧人中,只有章嘉被封為大國師,可見其地位之高隆。因為他曾多次入 藏,代表皇帝處理西藏政教關係中諸多重要的難題,成功化解了外蒙古地區的政 治危機,妥善領導奉命所管轄的京師、內蒙古、承德、青海、五臺山等地區的藏 傳佛教事務,為多民族的統一,及邊疆地區的穩定,更為蒙藏地區人民的福祉作 出了許多貢獻。
由於乾隆對章嘉呼圖克圖的信任不僅是行政上的,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 如乾隆曾問及如何修行,章嘉有云修建專屬的佛閣,大皇帝說:「在朕的京城中也 要建一座那樣的佛殿。」27於是,由章嘉國師負責,在內城右方建起。它是紫禁城 內最大的藏傳密宗佛殿,建成於乾隆十五(1750)年28。雨花閣屬於樓閣式建築, 平面為矩形,立面為階梯形。外看為三層,裏面實際為四層,因為有一個夾層。 之所以是四層,是三世章嘉按照格魯派的教義和修持儀軌安排的。四層象徵著藏 傳佛教密宗的「四續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雨花閣從建築到殿內佛像供器的配置,這是乾隆授予章嘉全權,讓三世章嘉 都參與了指導和設計,務求盡善盡美,因為這是為皇帝本人要進行修行的所在, 由此可見乾隆對他的信任程度。
(二)推行善法治世
按過去的歷史記載要成為在世聖王得實行善法,或廣建佛塔與寺院,主動昭 示翻譯佛教經典,以便引導人民修行佛法,這些活動在乾隆朝多可以看見,以下 試舉兩事證明。



27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 陳慶英 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頁 162 28王家鵬,<故宮雨花閣探源>,《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1990 年第 1 期,頁 51。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8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43
據《乾隆朝上諭檔》記載,文殊大皇帝(乾隆)認爲,自己出身的滿族人口 衆多,信仰佛教者也爲數不少,但是語言文字與別族不同,以前也沒有譯爲滿文 之佛教經典。若將佛說《甘珠爾》譯成滿文實是造福後代之善舉。遂命章嘉國師 將《甘珠爾》譯成滿文,從學府中成績優異人員和在京喇嘛中選擇通曉語言文字 者與幾名學識精深的和尚一起開始翻譯經卷。乾隆帝於三十八年降旨:「《大藏》 漢字經函刊行已久,而蒙古字經亦具翻譯付鐫,惟清字經尚未辦及⋯⋯”」29
乾隆三十八年在皇帝的嚴格要求下,滿文《大藏經》譯經工作順利展開,「每 譯完一函由章嘉國師詳加校審,逐卷進呈皇上審閱。皇上在審閱中又更正其中一 些有疑惑及不妥當之處。皇上悉心審閱後,還要作譯記。」30經過始告全部譯成。 十八年的努力,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滿文《大藏經》翻譯工作全部完成31, 從此滿文大藏經亦問世,可供未來皇帝及滿族人士修習佛法之用;而此翻譯佛經 正是符合在世聖王所為的善法之一。
再進一步看到,清宮內佛堂為專人專用。「中正殿、養心殿、寧壽官的佛堂 基本是皇帝專用;慈寧宮、慈寧花園內佛殿及英華殿為后妃專用;重華宫是乾隆 皇帝做太子時的居所,其內崇敬殿東、西暖閣佛堂則供太子使用;毓慶宫是皇子 書房,其內爆本殿東、西暖閣佛堂,為皇子們禮佛而設。這些佛堂或集中於一區, 或散布於花園,或與寢宮相連,供奉的全部是藏傳佛教神像。」32,由此可見,乾 隆對禮佛參拜一事的重視與投入。
更者,清代宫延設有專門管理藏傳佛教活動的機構「中正殿念經處」,簡稱 「中正殿」。據《大清會典》記載,這一機構成立於康熙三十六(1697)年,該單 位原來隸屬於內務府掌儀司,主管宫內喇嘛念经與辦造佛像事。初期由內務府宫 員與大喇嘛負責管理,以後逐步升級,設中正殿管理王大臣專管中正殿念經處。
皇帝及皇家都信仰佛教以外,乾隆皇帝更利用各種名義與機會在外廣建寺



2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頁 281-283,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十一日。 30土觀·洛桑卻吉瑪著 陳慶英 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63。 31土觀·洛桑卻吉瑪著 陳慶英 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年, 頁 331。
32王家鵬,<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文化>http://www.jcedu.org/art/tk/wenzhang.htm 檢視日期
2007/3/18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9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44
院,如北京近郊的香山上就建有多處寺院33,熱河承德共建有八座藏傳佛寺34,而 其他處之建立之大小藏傳佛傲寺院,在在說明乾隆在仿傚歷史上的聖王作為,廣 建佛塔與佛寺,藉以教化人民進一步走向佛國。
乾隆不僅下詔翻譯佛經,廣建寺院,且其本人非常孝敬母親,以此為天下人 表率,標榜以孝道治國,對藏傳佛教高僧的禮遇及生活安排等等。此外,乾隆帝 極力崇尚漢族文化、崇尚孔孟禮學,主張以仁德之心治天下,主張以和為本、以 德為本,他認為民和則國興。這些思考做為更是符合一位現世聖王的行為標準。
(三)入戲的皇帝
何以得知乾隆皇帝後來的做為有別於先前其他政治性的作為,以下舉出幾件 特別的事項進行說明與討論。這兩件特別的動作在行為的背後應有十分充足的理 論支持,一是僧裝畫像及身後陵寢的安排。
就歷來的研究得知,在藏傳佛教的傳承觀念中所有的修行做為都有一定的儀 軌要遵循,即使是造像與繪畫,一樣均受到造像度量儀軌的嚴格限制,許多佛像 造型是一再出現絕少新創變化,因為這是修行崇拜,不是藝術欣賞的對象;但技 術高超的匠師們在儀軌允許的範圍內,還是會充分施展其藝術才華與手藝,創作 出大量不平凡的藝術精品。例如他們儘可能地把像是造出佛是莊嚴慈祥,護法威 猛粗獷,菩薩清靜平和,度母自在豐盈,並將神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但是要脫離 儀軌造型是絕不可能。
唐卡更是如此,如果依照唐卡的使用分類看到,但是它們一樣有十分嚴僅的 繪製儀軌,畫師不能在主尊像上擅自創作,特別是在使用於修行觀想的主尊像更 是要在上師喇嘛的指導下進行,藏族的唐卡並不是為藝術而存在的作品。
在藏傳佛像如此嚴格的儀軌要求下,絕無僅有的情況,今日仍然可見出現有 乾隆皇帝佛裝像七幅多,這七幅畫分別置於不同的地點,但相較下可見,這應是 宮中畫師奉命所為,這樣的畫像有其一定的用意,並非皇帝一時興起之作為。畫 家們把乾隆皇帝畫成蓮花圍繞、眾神簇擁的文殊菩薩化身,线條流暢自然,面部 表情刻畫逼真,比藏傳唐卡肖像单线平塗畫法生動得多,無疑是宮廷畫師的手筆。
此外,清宮中有專門供奉佛、道的場所四十餘座,分佈於宮中各處。皇帝每 天早晚進佛堂燒香,每月初一還要讀佛經,並到各殿神佛前拈香。在內庭各主要                                                



33 北京地區有記錄可查的清代所建寺院有 31 座,詳可見,朱耀廷 崔學諳主編 張連城 孫學雷編 《北京的佛寺與佛塔》,北京,光明日報社,2004 34 外八廟,分別為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樂寺、須彌福壽廟、普陀宗乘寺、安遠廟等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29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45
宮殿裏設有佛像、佛龕,皇帝不僅信佛,拜佛,而且乾隆皇帝對佛學有很深的造 詣,曾寫下了許多學佛體會的文章。  
如古正美氏研究歸納如下,佛教政治傳統的創始者丘就卻,就是佛經中所載 的阿育王。佛教政治傳統在施行時共有九種特徵: 『(一)貴霜佛教政治的發展與大 乘佛教的發展乃是並肩而行的發展﹔(二)貴霜佛教政治傳統所持用的信仰內容與 實施方法基本是固定的,但是其中也會出現一些變化的現象;(三)自後貴霜(一八 七∼二四四)之後,凡是發展佛教政治的民族或地區,都有推崇彌勒下生信仰的特 色;(四)貴霜佛教政治所發展出來的施行模式或傳統,因為不具有地理及文化的 限制性,故在貴霜之外或以後也為其他亞洲國家所採用﹔(五)貴霜佛教政治最重 要的施行方法之一即是,在國城立有「轉輪王僧伽藍」(阿育王僧伽籃),作為策 劃佛教政治發展的總部或中心;在全國各地立有「如來神廟」,作為地方教化人民 的中心;(六)佛教政治發展時如果沒有製作大乘經典的結集活動,即有帝王下詔 翻譯大乘經典的活動;(七)全國上下皆有造像的活動。這種造像活動也有記載歷 史的作用﹔(八)中央與地方都有傳教的組織及活動;(九)由於造經及造像的文化活 動被重視,從而會出現高度文化發展的現象。』35,這上述的舉措,乾隆皇帝都一 一加以推動,事實證明其深刻相信做為統治全天下的轉輪王是可期的。 透過承德普樂寺碑文更進一步表明要做為現世轉輪王的觀念在乾隆心中起 了很大作用。乾隆帝寫道:『咨之章嘉國師,云:「大藏所載,有上樂王佛,乃持 輪王佛化身,居常東向,洪濟群品。必若外辟重闉,疏三塗,中翼廣殿,後規闍 城,疊磴懸折,而上置龕,正與峰對者,則人天鹹遂皈仰。」36』,由此可見,轉 輪王的概念是隨時在皇帝心中掛記的。 乾隆在預備其身後事上,也表現出向藏傳佛教靠攏的做法,裕陵始建於乾隆 八年,主體工程在乾隆十七年基本告竣,裕陵地宮中的經文、佛像等雕刻,圖案 複雜,內容繁多,居清陵之冠。在其陵寢的裝置與雕刻上基本上多採用藏傳佛教 的圖像與咒語,希望能在藏傳佛教的引導下順利前往佛國,裕陵地宮滿雕經文、 佛像,做工精彩絕倫,耗工達三年多,為目前所知清代帝王陵寢最華美者之一。 其雕刻遍佈在九券四門之中,其九券分別為墓道券、閃當券、罩門券、三個門洞 券、明堂券、穿堂券和金券,從墓道券算起進深五十四公尺,佔地面積三百七十 二平方公尺。
整個陵寢內廳的圍牆上均勻地雕刻著數以萬計的佛經咒語,據檔案記載,有                                                 4

35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台北,允晨文化,1993,頁 36乾隆:《普樂寺碑記》,轉引自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30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46
藏文兩萬九千四百六十四個字,梵文六百四十七個字。統計裕陵地宮的主要雕刻 共計:佛像四十六尊、菩薩八尊、天王四尊、佛塔兩座、八寶三組、五欲供兩組、 經咒文字三萬零一板一十一個,此外,還有獅子、寶珠等其他紋飾。37
就其中所做的雕刻內容,大體上以藏傳佛教經典上的人物為主、伴隨吉祥 物、法器、經文字為內容,並以民間吉祥圖案為陪襯附加,穿錯其間,形成一組 組雕刻有序,內容豐富的群組建築。地宮共有四道石門,除第四道石門無門樓外, 每座石門門樓都是仿木結構形式,整個陵寢地宮更設計為一完整的曼陀羅,乾隆 皇帝的棺槨身處整個法壇中央,其寓意不言而明。
就上述實物可見,乾隆從年輕對藏傳佛教有所認識以來,佛教的若干觀念是 深植其心中,而愈到晚年,對個人的宗教信仰亦加明確,乾隆雖在整體政策上對 藏傳佛教是採取公開尊崇,但限制佛教無限制發展的做為;但是以藏傳佛教做為 其個人精神寄託的傾向卻是有增無減;然而由以上述數例所知,乾隆對政策實行 及其個人信仰之間是有所區分的。  
結 論
清代入關取得政權以來,針對當時的現況做出許多靈活的調整與改變,使得 清代是歷來民族政策最為完善的朝代。我國各民族之間都有其傳統文化、風俗及 宗教信仰,在當時來看,相對的情況是以滿族的發展顯得較慢。因此可見從努爾 哈齊開始,皇太極到玄燁、胤禎乃至弘曆,這些統治者不但沒有表現出統治者的 傲慢,更沒有懷抱著強烈且狹隘的地域民族偏見,全然以滿族觀點來推動全民的 「滿族化」這樣子的政策。相反的,清初的幾位皇帝都很能掌握情勢,他們都能 借用各民族傳統、文化或宗教上的優點來統治人民,推動政務。
本本在討論乾隆皇帝的神聖角色時,看到「菩薩皇帝」這個概念其來有自, 並非憑空出現,況且這從佛教概念而來透過不同民族文化傳遞後,使得其運作越 來越細緻,在概念的使用上更進一步系統化,從乾隆皇帝的種種作為加以觀察, 他就是積極在對此觀念落實,就學者整理的菩薩皇帝原型為準相對比對就足以體 會。 所謂「皇帝菩薩」政教結合的理念,一方面是指菩薩化的皇帝例如﹕乾隆帝 親受菩薩戒,奉行菩薩道,是一位以身作則的「菩薩戒弟子皇帝」、「奉佛天子」﹔ 另一方面是指皇帝化菩薩,是一位「聖位」的活菩薩,能以其神力化及萬邦、惠
                                                

37 徐鑫,《點擊乾隆陵地宮》,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頁 215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30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447
及幽靈,是眾神之神,即眾菩薩中的至尊「皇帝菩薩」。根據這樣一個新的政教 結合理論概念,乾隆皇帝確實在內心中時刻記得要以轉輪王為其志業。 乾隆皇帝非常積極的希望成為現世真正的轉輪王,是故建造寺院,翻譯佛經 等等行動顯現,乾隆皇帝是如此的大力推動藏傳佛教,就其做為王朝的統治者是 有過度偏重之舉,因此不免有臣下要提出疑慮,為此他還親自撰寫「喇嘛說」立 於雍和宮中,以示朝廷的態度與皇帝應有的立場,相當清楚的將其個人宗教信仰 及朝廷之政治行動有所區分,表示朝廷對藏傳佛教的尊崇原因但亦明示決非迷 信;朝臣們之所以會發出如此疑問,亦足見乾隆皇帝對宗教信仰投入的程度相當 深,讓皇帝本人要親自做澄清。 儘管乾隆皇帝尊崇藏傳佛教,個人信仰的程度也很深,但大致上來看,他個 人信仰與政治活動還是有區隔,這種分際的掌握也為其他朝代所未見的。他透過 支持藏傳佛教,冊封章嘉,達賴,班禪等呼圖克圖名號,派出駐藏大臣等等作為, 使得藏傳佛教真的是為其所用,對新疆諸蒙部,內外蒙古及西藏等地得到有力的 控制。此其政策高明成功之處,為其他朝代所不及。 「轉輪王」這個理想應該是他個人內心接受藏傳佛教而來的概念應無所置 喙,僅是入戲的來扮演「菩薩皇帝」就可見,透過今日實物的觀察與文獻的解讀, 體認出乾隆皇帝要成為天下統一之主這樣的想法;經由這樣的探討,或許更能進 一步的說明其所做所為。
本文僅由歷史文獻記錄及個人田野調查所知,略舉數端討論,藉由不同的角 度來觀察這位事功輝煌的皇帝。此外,乾隆皇帝對維護大清疆域及帝國完整所努 力進行的事業尚有許多項,是透過宗教力量來發揮的事業更多,未來值得以更多 篇幅,更進一步來研究與討論。


參考文獻
1.土觀卻吉尼瑪著 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傳》,台北市,全佛出版,2004 2.于本源著,《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王俊中,《東亞漢藏佛傲史研究》,台北市,東大圖書,2003 4.王輔仁 陳慶英,《蒙藏民族關係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5.朱耀廷 崔學諳主編 張連城 孫學雷編《北京的佛寺與佛塔》,北京,光明日報 社,2004 6.李治安,《忽必烈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徐鑫,《點擊乾隆陵地宮》,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8.任繼愈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2 9.弘學著,《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成都,巴蜀書社,1998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9-27 12:31
菩薩皇帝神聖乾隆之探討
448
10.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台北,允晨文化,1993 11.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允晨出版,2003 12.金梁編纂,《雍和宮志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1994 13.周叔迦編撰,《清代佛教史料輯稿》,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14.恰白、次旦平措、平措次仁、諾章、吳堅著陳慶英何宗英 格桑益西 許德存 譯,《西藏通史- 松石寶串》,拉薩,西藏社科院中國西藏雜誌社西藏古籍, 1996 15.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 71 年。 16.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17.張羽新,《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2002 18.張羽新,《清代治藏要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2004 19.黃奮生編著 吳均校訂,《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1989 20.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市,東大圖書,民國 86 年。 21.陳捷先,《明清史》增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2004, 22.陳慶英,《蒙藏關係史大系、政治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3. 趙志忠,《清王朝與西藏》,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farflunginfo.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