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 助青年闖出一片天 [打印本頁]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1 07:12
標題: * 助青年闖出一片天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5-2-28 01:24 編輯

** 向上流

   撰文  :  蘇偉文教授       –      2015年 2月 5日



年輕人向上流動是現在一個很受重視的社會問題,不少年輕人抱怨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程度,所有空間和位置都給老一輩的人佔據了,舊人賴著位置不走,年輕人又怎能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表面看來這個說法倒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每個世代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即前輩還是在位,年輕人缺乏上位的機會,可是社會的調整機制會讓年輕人接棒,只是這個接棒過程會隨著年代不同而有改變。


當我們說向上流動,首先要搞清楚向上流動的意思。不少年輕人看到老一輩的人身居要職,而自己不管多努力,都沒法改變自己的職位,對在上位的老傢伙看不順眼,這個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在西方國家和日本早已出現,或許應該這樣說,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的問題,只是西方和日本社會比香港發展領先,因而比香港早出現這個現象。


若果我們不是微觀的看自己而是看整個社會,西方和日本也在進行世代交替,扣除富二代這個因素,當地的年輕人也還是可以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問題是這個向上流動已經不再是系統性,即年輕人不可以期望可以憑著年紀和經驗增長而向上流,也就是不能跟從父輩上位的方程式,而是要找出自己的道路。


以前上位講求年資,那是一個知識和資金短缺的年代,那時人們要靠儲蓄累積資本,要靠進修來累積知識,當其他人都沒有資本和知識時,成功累積資本或知識的人自然脫穎而出。現時資本已變得容易,知識又因進修機會增多而普及,跟從以前向上流動的方法自然競爭大爭,除非年輕人在知識上有超群的表現,否則在知識普及下便優勢不再,年輕人也會感到向上流不易的無奈。


可是若是我們視向上流是一個結構改變的話,其實這個可以出現的空間會是很大。現在科技的發展已經將人從體力生產改變到腦力生產,服務業已有不少程序被科技取代,但這股科技發展洪流卻釋放了人的腦袋,即是人的創意潛能。創意會是主宰年輕人能否在新環境向上流的關鍵,有遠見的年輕人,會分析未來的方向,以創意走出自己的向上流動之路。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1 11:30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5-2-11 11:33 編輯

* 年輕人愈來愈難向上流


  撰文  :   曾鈺成       -        2015年01月21日             



立法會秘書處日前發表了一份有關香港社會流動的研究簡報,其中引述了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本地工人有被困於最低收入組別的情況。研究將本地工人按收入水平分成五個組別,發現在2003至2008的五年間,六成以上的工人停留在收入階梯的同一組別;1998至2008的10年裏,停留在同一收入組別的工人接近一半,其中屬於最低收入組別的工人,工作10年後仍不能脫離該組別的,更超過一半。


跨代社會流動困難


簡報特別提及跨代社會流動在香港今天的困難情況。跨代社會流動以父母和子女兩代的收入、教育以及職業的相關程度來量度;相關程度愈高,跨代社會流動性便愈低。根據上述港大研究,在2008年,跨代收入彈性是0.42,即父親收入較平均收入每高出10,000元,兒子亦有能力比平均多賺4,200元;父親擁有學位時,兒子亦擁有學位的機會率是73.6%;父親是專業人員,兒子也是專業人員的機會率是42.8%。另一方面,香港教育學院最近進行的研究發現,生活於富裕家庭的青年入讀大學的比率,是貧窮青年的3.7倍。



由於缺乏前幾個年代的相關數據,我們沒法準確了解跨代社會流動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沒法知道今天的情況跟20年前或50年前相差多遠。不過,憑個人多年所見,也覺得貧窮家庭的下一代憑努力奮鬥去改善生活,似乎是愈來愈困難了。



教育失去促進流動功能


我50多年前就讀於一家名校中學,同學當中固然不乏高官巨賈的子弟,但也有許多像我一樣,出身基層家庭,甚至家境比我更清貧的。進入香港大學,和我住在同一宿舍的同學,不少是來自徙置區(現在的年輕一代對這名稱或會很陌生);他們一完成學業,取得學位,立即可以找到收入較好的工作,經濟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實現跨代社會流動。



皮克迪(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裏指出,美國和歐洲正在倒退到世襲資本主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育失去了促進跨代社會流動的功能。美國的高校畢業生中,來自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的富裕家庭的比例,在過去40年從四成增至八成。如果這也是香港社會的趨勢,社會不公平便愈來愈嚴重,年輕一代愈來愈不滿。


原文刊於《am730》





作者: kytsui    時間: 2015-2-11 11:39
要想出一套有人人喜愛, 愛歡迎的產品不易。想到之後到市場集資尋找投資者即VC同Angel Fund也更困難。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2 06:28
kytsui 發表於 2015-2-11 11:39
要想出一套有人人喜愛, 愛歡迎的產品不易。想到之後到市場集資尋找投資者即VC同Angel Fund也更困難。 ...


Tsui兄 所述情況 , 正是「才能、機遇、資金」三者缺一不成 ......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2 06:43

* 青年向上流問題的時代背景
   
  
    撰文:曾淵滄 博士    -   2014-12-23



「佔中」行動以年輕人為主。因此,社會上出現了一股聲音,認為特區政府應該推出一些惠及年輕人的政策,幫助年輕人向上流。例如幫助年輕人買樓、建青年宿舍、增加年輕人進大學的機會......不過,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今日的年輕人在溫室中長大,不願吃苦,因此,更應該讓他們好好地經受鍛煉,不應該特別優惠年輕人。


日前,特區政府宣布長遠房屋策略後,馬上有傳媒特別指出政府的房屋政策並沒有優惠年輕人。


其實今日的中年人,過去也曾經是年輕人;今日的年輕人,將來也必定會變成中年人。人到中年,思想一定會有所改變,這是基本人性,這也是孔子在二千年前提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至理名言。


今日的年輕人大聲宣告:未來是屬於他們的。的確,未來是屬於今日的年輕人,但是,數十年後,今日的年輕人掌權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年輕人,思想仍然和今日一樣嗎﹖


是的,今日的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似乎比三十年前的年輕人差了,這是人口老化的結果。三十年前,五十五歲退休,四十歲肯定是中年人了,三十歲已不算年輕。再往前推,一百年前,七十歲是古來稀,五十歲是老頭子,人們有機會在年紀輕輕時就能夠出人頭地。


但人口老化的結果是六十歲的人不肯退休。看看今日香港政壇上活躍、掌權的人,多少人低於六十歲﹖五十歲被視為少壯派,民主黨內多次的黨爭就是由一群早已年過五旬,但是仍被視為少壯派的人發難的。五十歲的一輩是少壯派,二十歲的人哪來出人頭地的機會﹖也因此,今日的年輕人知道加入一個傳統的政黨,然後在黨內排隊,論資排輩等待出人頭地是異常困難的,唯一的出頭機會就是自己另起爐灶,自己站在最前線打出一條路,這就是為甚麼香港會出現社民連、人民力量、熱血公民、學民思潮的原因。


年輕人站在反建制、反政府的立場,其實是因為另起爐灶可免去在傳統反對派內排隊等上位的痛苦,因此吸引大批年輕人加入,反觀建制派陣營中,年輕人想出頭,還得耐心排隊等待,這值得引起我們深思。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2 09:11

* 知識改命運  青年向上流    

        撰文  :  石鏡泉   


有智庫發表研究報告指青年向上流動空間狹窄,假如青年缺乏向上流動的信心,會影響社會穩定。很多分析也把最近的佔領行動歸因於年輕一代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這固然可以是一個原因,但青年向上流動一直都是一個重要議題,實不必牽涉其他社會現象一併討論。畢竟,社會要持續發展,便須靠青年努力。


智經研究中心《青年向上流動研究報告》指出,學歷仍是向上流動的重要資本。曾接受專上教育人士40%能賺取高收入,遠高於未接受過專上教育的7%。不過,報告也指出,不少專上畢業生面對着償還學生貸款的壓力,還款額佔月薪10%。這與早前中大部分應屆畢業生的公開信內容脗合。

先談青年向上流動的空間比前減少的問題。我們要面對現實,承認今時年輕人面對的競爭確比以前大,現不但有較多人具備同等的大學學歷,且四成年輕人又從事零售、飲食及酒店業等相對並不太高薪的職位。簡言之,大學生比以前多,又有四成年輕人從事收入不高的行業。這個除受制於本地經濟產業結構不理想外,也拜全球化所致。


全球化不但讓我們有環球的機會,也可讓世界各地的精英與我們一較高下。在全球化下,今時的商場定律是:Winner Takes All—只有一個是贏家,其他參與者將被淘汰。情況就似春秋戰國,當時小國寡民,諸侯可劃地稱王;齊民與楚人,可老死不相往來,各自有齊楚的飯碗,七國雖亂,但就有七位「波士」(皇帝)、七個宰相、七個司令,但秦滅六國,就只剩一位波士、一個宰相、一個司令。今時生產工序全球化就等同秦滅六國,一件貨品可以是由「聯合國」製造出來。假如年輕一代不認識全球化的危與機,莫說向上流動的機會,甚至連飯碗也不保,但又能夠怨誰?因此,年輕人不單要靠學歷,還要靠知識(包括技能,請留意,有學歷不等同有知識)改變命運,而表現也要在水平以上,才有望成功,才可改變命運。



阿里巴巴的馬雲貌不驚人,但他有超強的說服力。據說當日他連在香港申請個公司牌照的費用也不夠,但憑腦內的一個商業計劃,竟能說服機構投資者一再投資。年輕人或沒有信心晉身馬雲的檔次,但一個個「馬雲」都總要有人幫忙成就大業,不做「皇帝」,甘為佐相之才又如何?此外,選擇和投身與自己興趣和能力接近的行業十分重要,但也要對行業有洞察力。例如從事農業生產就不能再用幾十年前的傳統耕作思維去看今天的有機耕作,要不斷吸收新知識,例如「有效碳」(effective carbon)的理論,而不再是氮、磷、鉀、雞屎、牛屎……才可與時並進。

教育局將用9.65億元資助自資院校學生(每年上限一千名)在未來三個學年,修讀指定範疇的全日制課程,包括護理、建築及工程、檢測及認證、創意工業、物流、旅遊及款待等六大產業。另又有「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三百名本地學生(每人25萬元)升讀海外大學,如報讀香港沒有開辦的課程,如獸醫、林業等,將獲優先考慮。



機會一直都有,只待肯努力、務實向上、莊敬自強的年輕人。




作者: wai_1430    時間: 2015-2-12 09:55
其實而家年輕人話向上流既機會減少, 其實是否佢地自身太懶散, 不願蝕底的性格做成?!
想當年我太太入職一間零售店, 她一直都很勤力, 極少請病假同遲到, 到零售高峰季節, 她亦願意成個月不放假直踩, 等其她同事放假透下氣, 正當其他人埋怨工作量同收入唔成正比, 但她對工作上的付出就遠比佢收入的多 .... 正因她這種種不怕蝕底同勤力既性格, 10年後佢老細在退休時最後亦把成間鋪頭交俾佢打理 ~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2 10:23
wai_1430 發表於 2015-2-12 09:55
其實而家年輕人話向上流既機會減少, 其實是否佢地自身太懶散, 不願蝕底的性格做成?!
想當年我太太入職一間 ...



未必每個勤懇務實的年輕人都有機遇的 ......





作者: wai_1430    時間: 2015-2-12 10:46
wu_peace 發表於 2015-2-12 10:23
未必每個勤懇務實的年輕人都有機遇的 ......

可能喇, 但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我太太都係要等成10年先有回報係佢身上.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2 10:48

* 如何帶動青年向上流動?
https://www.forum.gov.hk/forums/entry.php/604-%E5%A6%82%E4%BD%95%E5%B8%B6%E5%8B%95%E9%9D%92%E5%B9%B4%E5%90%91%E4%B8%8A%E6%B5%81%E5%8B%95%EF%BC%9F
  





作者: kytsui    時間: 2015-2-12 17:13
本帖最後由 kytsui 於 2015-2-12 17:16 編輯
wai_1430 發表於 2015-2-12 10:46
可能喇, 但我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我太太都係要等成10年先有回報係佢身上. ...

什麼排隊, 等十希望老細畀機會年風險太高了, 陣間老細唔小心包多了個二奶係公司攪事, 或者公司生意唔好接埋, 好多因數。與其付出在人地上, 不如放工之後爭取時間, 學多幾樣野, 研究下同業行情, 或者做下開發, 同人打下交道, 投資落自己度更有保障。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5 05:39
kytsui 發表於 2015-2-12 17:13
什麼排隊, 等十希望老細畀機會年風險太高了, 陣間老細唔小心包多了個二奶係公司攪事, 或者公司生意唔好接 ...


對啊 , 工餘持續進修 , 增強自身競爭力才可鞏固陣腳 , 無懼被淘汰 .....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16 08:05


* 通識攻略 : 草根90後難向上流 ?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40210/00661_001.html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28 02:11


* 激發原動力, 開拓新思維, 助青年闖出一片天

http://www.bauhinia.org/research_content.php?id=63





作者: wu_peace    時間: 2015-2-28 05:37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5-2-28 05:43 編輯

*【財來有方】 奮發圖強乃成功之母

      撰文  :  方潤華     -     2015-02-27

( 方潤華 : 香港著名慈善家及商人,亦為協成行集團及錦華置業有限公司主席;分別擔任方樹福堂基金主席、方潤華基金主席、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委員等。)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寫下千古名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用以自勉,其實這幅對聯裏面大有文章。


最著名莫過於「臥薪嘗膽」之故事: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大敗、越王被俘,釋放後每日品嘗懸掛於樑上的苦膽,夜夜睡於柴草之上,以警醒自己不忘喪國之辱。10年間他奮發圖強,一日不怠,國力漸昇、兵強馬壯,於公元前473年終能反弱為強、滅掉吳國。


堅毅不拔 方能成功


事實證明,成功的最好嚮導者,便是由自己錯誤中得來的教訓。蒲松齡以此對聯激勵自己,從屢次落第不中的陰影中走出來,寒來暑往,筆耕不輟,最終成為一代文學名家,可見,做人做事勤奮圖強,乃成功必經之路。



縱覽香港第一代創業者,大部分是在戰亂及貧窮歲月磨難中白手起家。每一個功成名就的故事背後,必定都有一段奮發圖強、努力拼搏的經歷。舉例來說,香港人中的「超人」李嘉誠博士,年幼喪父,須輟學謀生養家,當時的社會之悲涼乃現代人無法想像。


但青少年時期之李嘉誠博士,不向命運低頭,勤奮工作之餘買舊書自學成才,終年胼手砥足、起早摸黑工作,做過工人,當過推銷員,歷十餘年艱苦卓絕的打拼終在商界立足。故此,蘇軾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此言實不虛傳。


自強不息 人定勝天


筆者自幼喪母,青年時期又經歷日軍侵華,中途輟學,隨父親做些生意度日。從開辦小廠開始,到創辦協成行集團,種種經歷令筆者深知個人奮發圖強的重要。有道「勝敗有命,富貴由天」,此乃消極看待世事成敗,其實命運中各種機緣巧合自然微妙,但自身的勤奮努力更是必不可少。



若論人為與天命對世事的影響,筆者認為自身的勤奮可佔六成,命運機緣只佔三成,而其餘則為特殊因素罷了。「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倘若自身不奮發圖強,即使冥冥中有機遇安排,自然也百不得一。因此,個人的努力十分重要。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年輕一代未曾經歷過戰亂抑或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艱難歲月,難免沉溺于長輩所營造的幸福環境中,而失去奮發拼搏之精神。


有些年輕人在遭遇「逆境」,如失戀、考試失利等等境況竟選擇一味逃避,甚至輕生,實在可惜!古有《詠梅詩》:「不經徹骨寒,哪有撲鼻香?」、「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擊楫中流,奮發向上,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才能理想成功。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farflunginfo.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