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elsonlai 於 2016-5-23 15:34 編輯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一位總理:不僅沒有一分錢存款,還因為無法償還債務被人告上了法院,他就是段祺瑞。
段祺瑞
1881年,段祺瑞懷揣一塊銀元赤腳徒步行走數十天二千餘里的路,來到山東威海學習軍事。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後德方看重他的才華將其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深造。半年後,段祺瑞學成準備歸國,德方希望將他留下,他因希望報效祖國而毅然離去。回國後投入新軍,後因表現出眾成為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左膀右臂。
八國聯軍殺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庚子賠款後,慈禧返回,沿途迎接的大小官員及士兵,都跪下迎接。慈禧御駕路過小站,段祺瑞及手下士兵站立迎接。載灃喝令:“跪下!”段祺瑞及士兵依然挺立。載灃大怒,拔刀要砍段祺瑞的腿;段祺瑞扛槍昂然而立,怒目而視,現出凜然不可侵犯之氣勢。當時守衛京城的清廷禁軍被八國聯軍消滅,要靠新軍;慈禧害怕激起兵變,做出寬宏大量狀,不追究。慈禧死後,載灃成為攝政王,段祺瑞依然不跪,因此受到清貴族的排擠,被解除兵權,任保定軍校校長,在此期間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軍事人才,直到袁世凱重獲重任才重新被重用。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準備稱帝,北洋將領見袁跪拜;唯獨段祺瑞不肯下跪。馮國璋勸段,段不滿:“已是民國,為何還行跪拜?”馮說:“民國的大總統與皇帝沒區別。”段慨然:“我是軍人,只行軍禮!”然後直接進總統府勸說袁世凱不要稱帝,共和已經深入人心,民心所向,否則必將導致天下大亂,袁虛與委蛇,表示不稱帝,次日革去段陸軍總長職位,削去兵權。後袁稱帝,蔡鍔護國軍連戰連捷,北洋軍分崩離析,袁在內憂外患中重病不起。當年勸其稱帝的人都避而不見袁,撇清關係,唯獨段每日前去照看,關懷備至,袁唏噓不已。
後來,段祺瑞任國府總理。1926年3月18日上午10時,國民黨與學生聯合會等團體共約5000多人在京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遊行中,現場負責人員擔心局勢失控,命令預伏軍警以武力驅散遊行隊伍,結果造成當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慘劇。段祺瑞在得知政府衛隊打死徒手請願的人們之後,匆忙趕到現場,面對死去的學生和市民,卻長跪半日不起。
次日自己向國會主動提出引咎辭職,表示從此再不過問政事,並從此終生食素,以示懺悔,一個月後國會接受辭職,從此段過起了隱居生活。
人們可以從生平﹑學業﹑政治﹑為人處世﹑晚年評價等方面,領略到段祺瑞的人格魅力。
祖父去世後,段祺瑞的家道中落後,當時年僅16歲的段祺瑞懷揣一塊銀元徒步數十天二千餘里,來到山東威海投奔族叔,被收留在軍中作哨書。父親遇害半年後,母親因悲傷過度去世,段祺瑞被迫獨自挑起照顧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的大梁。這期間的艱難困苦已經彌散在歷史中人們無從得知,可想而知,段祺瑞自立剛強性格的塑造與童年時所遭遇的挫折苦難是密不可分的。
攻業頗勤敏 青年段祺瑞以“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世珍等齊名於世”,同時還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他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官費入柏林學校學習。每一個成功背後的秘訣總少不了勤敏與奮鬥,段祺瑞這種積極進取不甘落後的學習精神值得每一個求學者效仿。
三造共和 在政治成就方面,段祺瑞擁有“三造共和”的美譽。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緒相繼病死,攝政王載灃欲殺袁世凱,段祺瑞製造假兵變,使載灃不敢動手。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凱意旨聯名46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段等致電北洋政府表示反對,袁世凱召開對日會議時段祺瑞主張強硬,袁世凱最終沒有在條約上簽字。1917年6月14日張勳復辟,段祺瑞討伐張勳,使其復辟的美夢破滅。這三件事可以充分證明,段祺瑞在維護國家共和方面是功不可沒的。
長跪贖罪 對於在1926年3月18日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也不應該完全歸咎於段祺瑞。誠然,作為最高軍政長官,對這種悲劇的發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隨即趕至現場,向死者長跪不起,並決定終身食素,至死都沒有違背。可見段祺瑞並不是一個冷血的首領,在他看來生命並不是能夠隨意踐踏蹂躪的,並且他始終恪守著自己的道德準則。況且,史學家們至今也沒有拿出翔實的史料來證明是段祺瑞下令開的槍,因此斷定段祺瑞是殘酷鎮壓愛國運動的劊子手,是相當不公平的。
知恩圖報 段祺瑞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為報袁世凱的知遇之恩,段祺瑞這位曾逼帝去位,擁立袁氏的關鍵人物,堅決反袁稱帝,一再陳情“此事危及國家安危和袁家的身家性命,萬不可做,萬不能做。”正是因為對袁世凱懷有深深地感激之情,才會不顧一切如此懇切地奉勸恩人不做歷史的罪人。
重情 段祺瑞是一個重情的人;只有等到原配去世後才另娶她人,私生活檢點。當時,達官貴人三妻六妾很時髦,段祺瑞原配去世討了幾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書達禮,段祺瑞很喜歡。但她一進門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來她已經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愛,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兒一樣,置辦嫁妝,吹吹打打,很熱鬧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重義 段祺瑞是一個重義的人;當他的心腹徐樹錚被馮玉祥密令部下槍殺時,段祺瑞聞訊暈倒,醒後大哭,悲痛異常。蔡鍔護國軍連戰連捷,北洋軍分崩離析,袁在內憂外患中重病不起,當年勸其稱帝的人為撇清關係都避而不見袁,唯獨段每日前去照看,關懷備至。
正直 段祺瑞是一個正直的人;一生為官清廉,不愛斂財,沒有不動產,這在至今的官場,也屬絕無僅有的。段祺瑞一生沒有房產,這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政客中是絕無僅有的。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著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凱以送套房子給他養女的名義(段在原配夫人過世後,娶了袁世凱的養女張氏為妻),給了段家一棟房子。這棟房產的原房主是與袁世凱打牌輸了四十萬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給袁世凱的,可沒給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兒子拿著房契來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見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話沒說,帶著一家人搬了家,這棟房子只住了兩年。
無房產 後來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1926年6月,段祺瑞欠黎元洪七萬元,後因無力償還被黎告上法庭,這件事足可說明段祺瑞在執政期間確實是一名清廉的官員,沒有多少家財。
不收禮 段祺瑞不收禮。作為一國軍政首腦,給段祺瑞送禮的人自然會排成長隊,但他從來不收禮,只是遇見最親近的下屬和友人送來禮物、卻之不恭時,才會在禮物中挑選一兩樣最不值錢的東西留下,余者則悉數退還。江蘇督軍齊燮元曾送給段祺瑞一件幾扇鑲嵌著各種寶石的屏風,五光十色,非常珍貴。段祺瑞的家裡人都喜歡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這件寶物。誰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將屏風歸還給了齊燮元。張作霖給段送來一些東北特產,並不值錢,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後在張作霖副官一再懇求下,才勉強收下兩條江魚。只有一次例外,段祺瑞將別人送的禮物照單全收,那便是馮玉祥送來的一個大南瓜,因為實在沒有辦法把南瓜再切一半還給馮玉祥。
六不總理 段祺瑞不僅一生為官清廉如水,而且更不用人唯親。因此他在當時贏得了“六不總理”的美名,即不貪污肥己,不賣官鬻爵,不抽大煙,不酗酒,不嫖娼,不賭錢。中國數千年家天下和世襲傳統的熏陶,使得位高權重的官員總想要蔭及子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已是屢見不鮮,但是在段祺瑞這裡卻是個例外。段家家規很嚴,夫人和姨太太都不準干預公事。
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從小寄養在親戚家,十幾歲才回到段祺瑞身邊,小時候由於缺少良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不算高。不少人勸段祺瑞給兒子在政府部門安排個職位,段都沒有答應,在他看來自己的子女們應該靠自己,從最底層做起,一步步上升,不能一下子就做官。胞弟段祺甫來京求大哥給自己找個官做,段祺瑞也是一口回絕,給了他一些錢回去做買賣。
最可稱道的是,他晚年保持氣節,不與日寇合作
段祺瑞下台後,主要居住在天津。1930年2月,馮玉祥和閻錫山聯合反蔣,日本人認為有機可乘,密謀策動“北洋派大同盟”,擁戴段祺瑞和吳佩孚為領袖,組織華北傀儡政權,以控制華北地區。在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的策劃之下,段祺瑞和溥儀曾在天津有過一次密謀的會晤,不過雙方都不愉快。事後有人問及,段祺瑞生氣地說:“鄙人不才,忝為國家元首,這小子到今天還擺皇帝的臭架子,真是豈有此理!”由於段祺瑞和溥儀的不歡而散使得日本方面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土肥原賢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訪段祺瑞,想請段出面組織華北政府,並許願只要段同意,日本將會全力支持,但遭到了段祺瑞的嚴詞拒絕。為避免日本人的要挾,段祺瑞舉家遷來上海,公開表明自己的抗日態度。蔣介石通令所有少將以上的軍官一齊到南京浦口車站迎接,有記者採訪他為何來滬,他鏗鏘作答:“日橫暴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全國積極備戰,合力應付,則雖有十個日本,何足畏哉?”
1934年春,段祺瑞胃潰瘍發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進醫院,體質日衰,家人勸他開葷,以加強營養,但被他拒絕:“人可死,葷不可開,我已承諾終生懺悔,不可變改。”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急送上海宏恩醫院救治,2日在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死時,因其一生廉潔樸素,身無餘財,還留下一大筆的欠款,被人告上法庭。後青島將佛海路按他的字改名為芝泉路,以紀念他在一戰中出兵擊敗德軍收復青島的功績。
梁啟超評價: “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吳佩孚評價: “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勛。” 段祺瑞信佛吃素,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房產,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因致電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和討伐張勳復辟這三件事,被時人譽為“三造共和”。
1936年七十二歲彌留之際段祺瑞仍心繫國事,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說作為國家的“復興之道”: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可謂是字字錙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