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20190816郭信差之閒話家常:有條件打開覺悟之門 [打印本頁]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8-16 09:47
標題: 20190816郭信差之閒話家常:有條件打開覺悟之門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09:49 編輯

Dr.k:這是生活知識。
收藏存檔可以幫助別人。
死亡是再生的開始!
當你能夠無懼面對死亡時。
你便有條件打開覺悟之門

IMG-20190816-WA0021.jpg (53.93 KB, 下載次數: 121)

IMG-20190816-WA0021.jpg

IMG-20190816-WA0027.jpg (293.22 KB, 下載次數: 120)

IMG-20190816-WA0027.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8-16 09:47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09:50 編輯

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 ... e%e9%ba%bc%e8%be%a6

Screenshot_2019-08-16-09-49-44.png (910.48 KB, 下載次數: 97)

Screenshot_2019-08-16-09-49-44.png

Screenshot_2019-08-16-09-49-57.png (509.1 KB, 下載次數: 97)

Screenshot_2019-08-16-09-49-57.pn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8-16 09:48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8-16 09:57 編輯

在《蛇本生經》中,佛陀教導大家應時常修習 死隨念:

https://www.facebook.com/tbcm.org.my/photos/佛教徒的生活態度-之七吉祥快樂的生活方法五如何正確地面對生老病死四死有些人由於放不下親愛的人所以害怕死亡有些人由於放不下所擁有的財產所以害怕死亡有些人由於害怕未/1048353148576674/

佛教徒的生活態度 之七
(吉祥快樂的生活方法)
五、如何正確地面對生老病死
(四)死
有些人由於放不下親愛的人,所以害怕死亡;有些人由於放不下所擁有的財產,所以害怕死亡;有些人由於害怕未知的死後處境,所以害怕死亡。
怕死或對死亡的傷心難過有兩方面,一個是自己死亡;一個則是他人死亡。
對於親人的死亡,世間人難免有不捨的傷感。然而要了解是,即使是你怎麼傷心,怎麼哭泣,難道你的親人會因此而醒過來、活起來嗎?這是不可能的。
傷心、難過只是傷害我們自己而已,一點好處都沒有。
在《本生‧蛇本生經(Uragajātaka)》裡,正是在講述我們的菩薩過去世了知生命的無常,即使自己心愛的兒子去世時,不傷心難過的故事。
《蛇本生經》的內容:
(pg. 3.0150)
「如蛇捨舊皮(uragova tacaṃ jiṇṇaṃ)」,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住在勝利林(Jetavana)時,關於一位兒子剛去世的長者居士而開示的。
當時,佛陀來到這位居士的家裡,然後坐在敷設好的座位上,這位居士在禮敬了佛陀後,坐在一旁。佛陀問這位居士說:「賢友,你會悲傷嗎(kiṃ, āvuso, socasi)?」
居士回答說:「是的,尊者。自從兒子去世的那時候起,我就悲傷了(āma, bhante puttassa me matakālato paṭṭhāya socāmī’ti)。」
佛陀說:「賢友,破壞法是會破壞的,滅失法是會滅失的,這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也不只是一村莊的事,而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的無量輪圍界之中,是沒有不死法的。這一無常的本質即使你想要只有一個行法(saṅkhāra,有無法)恒常地住立,也是不可能的,一切有情都是會死之法,一切諸行都是會壞滅之法。從前有智慧的人們在兒子去世時,由於心裡思惟:『會死之法死了,滅失之法壞滅了,』而沒哭泣(“āvuso, bhijjanadhammaṃ nāma bhijjati, nassanadhammaṃ nāma nassati, tañca kho na ekasmiṃyeva kule, nāpi ekasmiññeva gāme, atha kho aparimāṇesu cakkavāḷesu tīsu bhavesu amaraṇadhammo nāma natthi, tabbhāveneva ṭhātuṃ samattho ekasaṅkhāropi sassato nāma natthi, sabbe sattā maraṇadhammā, sabbe saṅkhārā bhijjanadhammā, porāṇakapaṇḍitāpi putte mate ‘maraṇadhammaṃ mataṃ, nassanadhammaṃ naṭṭha’nti na sociṃsū”ti)。」在這位居士的請求下,佛陀講述了這個本生故事。
從久以前,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在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的時代,我們的菩薩投生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城門外村莊的一戶婆羅門家裡。在成年之後,他成為一家之主,並以耕田務農為生。他生了一對兒女,在兒子長大後,迎娶了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孩為妻,他們一家有菩薩、他的妻子、兒子、女兒、媳婦和婢女共有六個人。他們一家人和諧地相處,一家和樂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菩薩教誡家裡其餘的五個人說:「你們要依照所獲得的錢財常態性、固定性的做布施,要好好地持戒,要受持布薩戒,要修習死隨念,你們要觀察眾生會死亡的本質,一切有情必然會死,生命是不確定的,一切諸行是無常壞滅之法,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請大家不要放逸!」
他們以「善哉(sādhu)」來領受教誡後,不放逸地修習死隨念。
有一天,菩薩和他的兒子到田裡去耕田。他兒子在田邊把乾的雜草等垃圾聚集在一起後點火燃燒。在垃圾堆的不遠處有一座蟻丘,蟻丘裡有一條毒蛇。這條毒蛇被濃煙燻到眼睛,毒蛇忿怒地從洞裡出來,想說:「你竟敢用煙燻我的眼睛,我要讓你知道我的厲害!」於是就張開四顆毒牙把他咬了下去,菩薩的兒子就倒下死去了。
菩薩看到兒子倒了下去,就把牛給停了下來,前來查看,知道兒子已經死了,於是就把兒子抬到一棵樹下,用自己的上衣把兒子蓋著,菩薩既不悲傷,也沒有哭泣,心裡只是想著:「壞滅之法壞滅了,會死之法死了,這是一切諸行無常、會有死亡的結果。」在觀察了無常的本質之後,就去繼續耕田了。
過了一段時間,菩薩看到一個鄰居從田邊走了過來,就問他說:「某某,你要回家嗎?」
那個鄰居回答說:「是的,我要回家。」
菩薩說:「如果你經過我家,請向我的妻子婆羅門女說:『過去平常帶兩份食物過來,今天只要帶一份食物過來就好了。過去平常只有婢女一個人送食物過來,今天則是四個人一起穿著潔淨的衣服帶著香和花前來。(“ajja kira pubbe viya dvinnaṃ bhattaṃ anāharitvā ekassevāhāraṃ āhareyyātha, pubbe ca ekikāva dāsī āhāraṃ āharati, ajja pana cattāropi janā suddhavatthanivatthā gandhapupphahatthā āgaccheyyāthā”ti.)」
那個鄰居回答說:「好的,善哉(sādhu)」,就回去把這些話轉告菩薩的妻子婆羅門女。
菩薩的妻子問說:「某某,這些話是誰說的呢?」
那個鄰居回答說:「是妳的婆羅門丈夫交代的。」
聽了這些話,菩薩的妻子就知道:「我的兒子已經死了。」然而她並沒有表現出震驚與傷痛的樣子。菩薩的妻子提起心來,好好地修習死隨念,穿著潔淨的衣服,帶著香和花與其餘三個人一起來到田裡,但沒有一個人是哭泣或悲傷的。
菩薩坐在他兒子所躺的樹蔭下用餐。用完餐後,他們五個人一起撿拾薪材堆成火葬堆,在以香花供養後,荼毘了他兒子的屍體。由於他們的死隨念已經修習得很好了,所以他們沒有人流下一滴淚來。
由於他們戒德的威力,使得帝釋天王的寶座熱了起來。當帝釋天王觀察是否有人想要佔據自己的寶座時,他發現是由於他們戒德的威力使自己的寶座熱起來的。所以他以淨信心(pasannamānaso)想說:「我應該去到他們面前,使他們個個作獅子吼,在他們作了獅子吼之後,使他們家裡充滿七寶才回來。」所以就化作一個年青人迅速來到火葬處旁站著,問菩薩說:「朋友,你在做什麼?」
菩薩回答說:「大德,我們在燒一個人。」
帝釋天王說:「我想你們並不是在燒人,而是殺了一隻鹿之後把牠烤來吃吧!」
菩薩說:「大德,不是這樣的,我們真的是在燒人。」
帝釋天王問說:「如果是人的話,那這個人是你的敵人嗎?」
菩薩回答說:「大德,他不是我的敵人,而是我自己親生的兒子。」
帝釋天王問說:「那他是你不喜愛的兒子嗎?」
菩薩回答說:「大德,他是我極喜愛的兒子。」
帝釋天王問說:「那為什麼你沒有在哭泣呢?」
菩薩以兩首偈頌來說明沒有哭泣的原因說:
如蛇捨舊皮,已捨己身去,
逝者已死亡,此身沒有用。
“Uragova tacaṃ jiṇṇaṃ, hitvā gacchati saṃ tanuṃ;
Evaṃ sarīre nibbhoge, pete kālakate sati.
被燒的屍體,不知親屬悲,
所以我不悲,逝者已逝去。
“Ḍayhamāno na jānāti, ñātīnaṃ paridevitaṃ;
Tasmā etaṃ na socāmi, gato so tassa yā gatī”ti.
此中,「己身(saṃ tanuṃ)」──是指自己的身體。
「沒有用(nibbhoge)」──由於沒有命根,所以無法受用(沒有用)。
這兩首偈頌所說意思為:大德,我的兒子就好像脫了舊皮的蛇一樣,不回頭看一看那張舊皮就捨棄離開了;同樣的道理,我兒子捨棄並離開了自己的身體,由於他的身體已經沒有命根,所以無法受用。我兒子在死亡之時已經去世了,到底是為了誰在悲傷或難過呢!我兒子的這個屍體即用叉子把他剌穿再拿來燒,他也不知道痛苦與快樂;同樣的道理,親屬們的悲傷他也不知道,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我不悲傷。該去世者自己已經逝去了。
帝釋天王在聽了菩薩的話後,就問菩薩的妻子婆羅門女說:「夫人,他是妳什麼人?」
菩薩的妻子回答說:「大德,他是我懷胎十個月、抱在懷裡以母乳餵養、背在背上照顧長大的兒子。」
帝釋天王問說:「夫人,父親是男性所以不哭泣,而母親通常心比較柔軟,為什麼妳沒有在哭泣呢?」
菩薩的妻子以兩首偈頌來講述沒有哭泣的原因說:
不召喚來此世,從此去不告知,
去時猶如來時,在此何必悲泣?
“Anavhito tato āgā, ananuññāto ito gato;
Yathāgato tathā gato, tattha kā paridevanā.
被燒的屍體,不知親屬悲,
所以我不悲,逝者已逝去。
“Ḍayhamāno na jānāti, ñātīnaṃ paridevitaṃ;
Tasmā etaṃ na socāmi, gato so tassa yā gatī”ti.
此中,「不召喚(anavhito)」──這個孩子我並沒有把他從他界召喚、請過來。
「來(āgā)」──來到我們家。
「從此(ito)」──從這人間離去也不告知我一聲就走了。
「猶如來時(yathāgato)」──來的時候隨自己的高興就來,去的時候也同樣的隨自己的高興就走了。
「在此(tattha)」──他從這裡離去又何必悲泣呢?
帝釋天王在聽了菩薩的妻子婆羅門女話後,就問他的妹妹說:「姑娘,他是妳什麼人?」
菩薩的女兒回答說:「大德,他是我的哥哥。」
帝釋天王問說:「姑娘,做人姊妹的通常對兄弟有感情,為什麼妳沒有在哭泣呢?」
菩薩的女兒以兩首偈頌來講述沒有哭泣的原因說:
若哭我會瘦,對我有何果,
親戚與朋友,徒增不愉快。
“Sace rode kisā assaṃ, tassā me kiṃ phalaṃ siyā;
Ñātimittasuhajjānaṃ, bhiyyo no aratī siyā.
被燒的屍體,不知親屬悲,
所以我不悲,逝者已逝去。
“Ḍayhamāno na jānāti, ñātīnaṃ paridevitaṃ;
Tasmā etaṃ na socāmi, gato so tassa yā gatī”ti.
此中,「若(sace)」──假如我為哥哥的死而哭泣,我的身體會消瘦,由我哭泣的因緣對我哥哥並沒有任何幫助。
「對我(tassā me)」──我哭泣對我有什麼好處,能對誰有什麼利益呢?顯示哭對我並沒有任何好處。
「親戚與朋友(ñātimittasuhajjānaṃ)」──即親戚、朋友與好友。
「徒增(bhiyyo no,徒增我們)」──會使我們的親戚、朋友與好友增長更多的不愉快。
帝釋天王在聽了菩薩的女兒話後,就問菩薩的媳婦說:「女士,他是妳什麼人?」
菩薩的媳婦回答說:「大德,他是我的丈夫。」
帝釋天王問說:「女士,女人在丈夫去世後就成為寡婦沒有依靠,為什麼妳沒有在哭泣呢?」
菩薩的媳婦以兩首偈頌來講述沒有哭泣的原因說:
如為空行月,小孩在哭泣,
對死者悲泣,同無濟於事。
“Yathāpi dārako candaṃ, gacchantamanurodati;
Evaṃsampadamevetaṃ, yo petamanusocati.
被燒的屍體,不知親屬悲,
所以我不悲,逝者已逝去。
“Ḍayhamāno na jānāti, ñātīnaṃ paridevitaṃ;
Tasmā etaṃ na socāmi, gato so tassa yā gatī”ti.
這個意思是指:就如一個對於適不適當、可能得到或不可能得到都不懂的無知小孩坐在母親的大腿(ucchaṅga,膝蓋)上,看到十五日的滿月在天空上運行,就向他的母親說:「媽媽,把月亮給我;媽媽,把月亮給我!」一再地哭泣。同樣的道理,對於這是有結果的,這是沒有結果的而悲傷一般。對於已去世者的死去而悲傷,是比那個小孩要月亮而哭還要愚蠢的。為什麼呢?那個小孩是對存在的月亮在哭泣,而我卻對我丈夫的死,他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即使用叉子把他的屍體剌穿來燒,他也沒有任何知覺了,為此來哭泣不是很愚蠢嗎!
帝釋天王在聽了菩薩的媳婦話後,就問菩薩的婢女說:「女士,他是妳什麼人?」
菩薩的婢女回答說:「大德,他是我的主人。」
帝釋天王問說:「女士,妳的小主人是不是經常折磨妳、打妳,所以妳認為:『我已經脫離他的魔掌了』而沒有在哭泣呢?」
菩薩的婢女回答說:「大德,並不是如此。我的小主人是很好的人,他具足容忍、慈愛與悲愍之心,他是我抱著長大的,就像我的親生兒子一般。」
帝釋天王問說:「那為什麼妳沒有在哭泣呢?」
菩薩的婢女以兩首偈頌來講述沒有哭泣的原因說:
就如水瓶破,無法再接合,
對死者悲泣,同無濟於事。
“Yathāpi udakakumbho, bhinno appaṭisandhiyo;
Evaṃsampadamevetaṃ, yo petamanusocati.
被燒的屍體,不知親屬悲,
所以我不悲,逝者已逝去。
“Ḍayhamāno na jānāti, ñātīnaṃ paridevitaṃ;
Tasmā etaṃ na socāmi, gato so tassa yā gatī”ti.
這個意思是指:就如在拿水瓶時,不小心給掉了下去,摔破成七塊,但如果想要把這些破片排好使它們接合在一起恢復原狀,這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道理,對去世者悲傷,這悲傷是沒有結果的,死者不會因此再復活起來。具有神通者能以神通力把已經破了的水瓶排好復合,用來裝水;但即使是用神通力,也是無法使已死之人復活的。
帝釋天王在聽了所有人的法談(dhammakathaṃ)後,生起淨信心,對他們教誡說:「你們不放逸地修習了死隨念,從現在開始,你們不用再親手來工作謀生了,我是帝釋天王,我將會在你們家放滿無量的七寶,請你們努力的做布施、持守戒、受持布薩戒!」在給了他們家無量的七寶後才離去。
佛陀開示佛法(dhammadesana)後,也闡明了四聖諦的真理,並與本生故事結合在一起。在開示四聖諦結束時,這個長者居士證得了入流果。佛陀說:當時婆羅門的婢女就是現在的久壽多羅(Khujjuttarā,庫珠搭拉;多聞第一在家女弟子),當時婆羅門的女兒就是現在的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神通第一的比丘尼),當時婆羅門的兒子就是現在的羅睺羅(Rāhula),當時婆羅門的妻子就是現在的讖摩(Khemā,柯瑪;智慧第一的比丘尼),當時的婆羅門就是我。
上面的故事是在告訴我們,面對親人的去世,不需傷心難過,因為對去世者悲傷,這悲傷是沒有結果的,死者是不會因此再復活起來的。
大家有沒有想一想,假如明天自己就要死了,你會有什麼心情?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敢面對死亡,怕死。為什麼人們會怕死呢?
其實做一個佛教徒,我們應當對佛陀的教法有信心,深信業果法則。這麼一來,我們在現世的行為舉止中,會比較小心、留意許多。
如果我們深信佛法了,還怕死,那就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了。為什麼呢?如果你在今生都依照佛陀的教法來做布施、持戒、禪修、行善,而且未曾造過什麼大不了的不善業,你死後是會比現在還好的,享受的是人天的善報。假如你死後投生到欲界天,在那裡你不用為三餐而煩惱,想吃飯就有天食自動現前,也不用為衣服而煩惱,一切依自己的福報現成,也不用為錢財及生活而煩惱,多好呀,不是嗎!要去享福報了,為什麼要害怕呢?這樣一來不是你自己心虛囉!是不是好事做太少,壞事做太多了呢?該反省!

11acc93f-33a3-443b-8404-fa7b215af5d7.jpg (177.47 KB, 下載次數: 101)

11acc93f-33a3-443b-8404-fa7b215af5d7.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8-16 09:48
Dr.k:把這經電各組同學研習。
可以寫小小心得交來。
下次茶敘時吾人會開示此經重點。Dr郭泐
作者: 伺尋喜樂    時間: 2019-8-16 11:21
本帖最後由 伺尋喜樂 於 2019-8-16 11:43 編輯

問題是我們要埋解, 我們在無盡的輪迴當中.  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 已經不知重覆了幾多萬次了! 只是我們不記得而已.

若果我們明白整個大生命的過程, 只是生來死去. 死了就是生的開始, 生了又是生的開端, 不斷重覆著, 就像我們日常刷牙洗臉一樣, 日日都要做, 只不過是那一"日"比較長而已, 那有什麼好悲傷呢?

當然我們無權阻止別人悲傷、也不是叫大家對親人離世麻木不仁、沒有半點感覺!只係學佛陀話齋、你去城中的逐家逐戶問、只要有一戶人家中未試過有人離世的話、他就有方法起死回生!
作者: wwongs    時間: 2019-8-16 18:45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19-8-16 18:47 編輯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8-16 09:48
Dr.k:把這經電各組同學研習。
可以寫小小心得交來。
下次茶敘時吾人會開示此經重點。Dr郭泐 ...

久侯經年,欣喜博士慈悲開示死亡的藝術,我等話說三生有幸亦不為過。


作者: chriswong    時間: 2019-8-17 19:22
係"蛇本生經"中,死隨念表面上睇係講無常、苦和無我,實際上亦講到人遇到所見所聞時會立刻產生一種情緒,而哩種情緒會影響到下一步所做嘅事情。如: 俾蛇咬死,正常會生起 對蛇既憎恨心,可能會將蛇殺死,進一步作業,會係一種宇宙法則嘅因果關係。如果用征服之路及犧牲之路黎睇,出家人可以住係寺廟減少哩種情緒對事情嘅影響,亦可以練功減少情緒嘅波動。但在家人每天都要對住生離死別嘅事情,練功之餘,更加需要明瞭做業嘅緣起,自己嘅情緒及行為,或多或少會對自己或身邊嘅會帶來不同嘅因。固征服和犧牲之路都係一樣,隨業流轉,要終止做業,才能跳出輪迴之苦。
作者: wwongs    時間: 2019-8-20 13:35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19-8-20 13:36 編輯

看罷經文,第一感受到的是人非草木,誰屬無情,過度的理智是否有點不近人情呢
跟住又想,大家面對的悲傷、難過、哀痛是否由於我們將心的倚仗放錯了位置和方向而造成的呢,於是想起了博士 “心歸何處” 的演講,於是重溫一次、二次、三次,依舊不知道心歸何處 是何處啊



作者: wwongs    時間: 2019-8-26 10:23
死亡是被迫終止目前所扮演的一切⻆色,做回真實的我,
也許會有些陌生,亦不要過於驚惶失措,否則便會錯過重返故鄉的機會



作者: odin    時間: 2019-8-26 17:52
本帖最後由 odin 於 2019-8-26 18:15 編輯

並唔係話人人死左都可以即刻知道生命的秘密、因為分段生命係一個連續的不同個體,呢頭死左果頭又立即結生,速度快到無倫。要在瀕死間見到生命秘密,要有十分高的定力。就好似搭高鐵時、電光火石間要看清楚迎面而來的火車上的小女孩書上的內容是什麼?其中難度真的十分高。高就高要醒來後還起得。

以前每一晚臨訓時、都會比自己一個小測驗。就係臨時給自己寫一個數字、放在床下底。看看第朝自己仲記唔記得!
當然大部份時間都係不記得的、甚至乎無左件事。但透過刻意的訓練,是會記得的,甚至乎記得十幾位數字也可以。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19-8-27 11:20
本帖最後由 陳柱民 於 2019-8-27 11:21 編輯

只有了徹生命的意義, 才能對每個相遇, 既能感恩, 又無包袱。沒有包袱, 生命才能輕鬆自在, 這不只是在生離死別時體現, 而是體現在分分秒秒。故事舉生死關頭時的表現, 只是方便突顯明道與不明道的分別而已。或許完全沒有包袱的境界, 就是湼槃。

死隨念, 隨念就是內心時刻都守在那個狀態。

我以前認為, 只要有神通, 看到輪迴的流轉, 有助克服死亡恐懼, 進而了解生命。其實儘管看千遍萬遍, 不等於了解。當我覺得生命太短, 其實等於沒過夠癮, 是自己還想再來玩, 就是最大的執着。

我不明白, 了徹生命的意義, 怎那麼難?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19-8-27 12:06
整理了一下,希望大家讀得舒適。

佛教徒的生活態度:如何正確地面對生老病死

1.jpg

https://sites.google.com/site/fuxuexunzhen/fu-jiao-tu-de-sheng-huo-tai-du-zhi-qi








作者: wwongs    時間: 2019-9-1 17:59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19-9-1 19:00 編輯

善終只是一則神話?長期身處臨終現場醫師告訴你真相


2019-09-01 17:15時報出版 文/摘自《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生的生死觀察》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生的生死觀察》,作者許爾文.努蘭】


臨床上的巨痛期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種形式的死亡,包括驟然逝世,或像癌症病患一樣,經過長期臥病才走向生命的終點。 圖/ingimage

瀕死巨痛
臨床死亡前(或它最初的徵兆出現前),有一個極短的瞬間,稱作巨痛期(agonal phase)。臨床醫師用「巨痛」這個字眼來形容生命要自原生質中分離開來、再也不能繼續生存下去時,他們所見到的景況。「巨痛」這個字的希臘字源是「agon」,意思是「掙扎」。我們常以為有一種瀕死的掙扎,其實病人根本感覺不到。他們的表情往往只是由於最後血液酸化造成的肌肉痙攣而已。臨床上的巨痛期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種形式的死亡,包括驟然逝世,或像癌症病患一樣,經過長期臥病才走向生命的終點。

瀕死的痛苦掙扎,看來好像是我們在最原始的無意識狀態下,憤怒地抗拒靈魂的急速遠去。儘管歷經好幾個月的病痛,軀體仍不願意與靈塊分離。緊接在巨痛期後的,就是最後的安息。有些人是呼吸停止,有些人則喘幾口大氣。也有少數的情況會像麥卡提先生,咽喉肌肉突然劇烈收縮,發出恐怖的叫聲。有時我們會看到患者的胸膛或肩膀顫動幾下,全身也可能會有短暫的抽搐。巨痛期後是臨床死亡,接著便進入永恆的安息。

一個剛失去生命的面容與昏迷的景象大不相同。一旦心臟停止跳動,人的臉色在一分鐘之內就會變成死氣沉沉的慘白,不可思議地轉變成遺體的樣子,即使從未看過遺體的人也能分辨出來。看起來遺體好像失去了人的本質,事實也的確如此。他是那麼鬆軟無力,不再被希臘人所說的「生氣」(pneuma)所充滿。那蓬勃飽滿的氣息沒有了,他已行完最後的旅程。數小時之內,人的遺體就會縮小到幾乎只有原來的一半大小。里普辛納曾噘起嘴脣一再吐氣,模仿氣息已盡的情景。難怪我們稱死亡為「氣絕」。

臨床死亡與真正的死亡看起來不太一樣。我們只要對心跳停止或大出血的病人觀察幾秒鐘,就可以判斷是否需要急救。如果還不確定,可以看看病人的眼睛。它們最初還有光彩,只是好像視而不見。如果沒有立即施行急救,四、五分鐘內眼睛就會變得黯淡無光、目光呆滯、瞳孔放大,終於永遠失去了其中的光芒。很快地,灰色的薄幕籠罩住雙眼,使人再也看不透。裡面的靈魂已然遠去,眼球很快深陷下去,不再飽滿,也不再復甦。

要知道患者還有沒有血液循環,就要摸摸看脈搏。我們可以將手指放在患者的頸部或腹股溝,如果感覺不到其下的脈搏跳動,就可以確定血液循環已經終止。這時,肌肉若不是發生痙攣,就是會顯得十分鬆軟無力,好像砧板上的肉。皮膚會失去彈性,原來的自然光澤也消失了。到了這個地步,生命已經結束,再多的心肺復甦也無濟於事。

在法律上要判定死亡,必須有足夠的證據顯示腦部已永久失去功能。目前在加護病房與外傷中心所使用的腦死定義非常嚴謹,包括所有的反射動作消失、對外界的強力刺激失去反應、腦電波持續一段時間呈現平坦直線。假設這些條件都吻合(例如頭部外傷或大範圍的腦中風造成腦死),才可以在心跳還未停止的情況下,拿掉所有維生的機器。心跳與循環將很快地隨之終止。

一旦循環終止,細胞自然會逐漸死亡。最早是中樞神經組織,最後才是肌肉和纖維這些結締組織。死亡幾小時後,電刺激仍有可能造成肌肉收縮。因為有少數不需要氧氣的有機變化(稱作「無氧反應」),仍可在死後數小時繼續進行。肝細胞分解酒精就是一個例子。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頭髮和指甲在死後仍會繼續生長一段時間,其實這是無稽之談。

大部分的情況是心跳先停止,腦部才喪失功能。除了頭部外傷,其他外傷所造成的突然死亡大都是因為急遽失血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終於引發心跳停止。外科醫生稱此為嚴重失血。這種情形常發生在大血管破裂,或含有豐富血液的器官受創,如脾臟、肝臟、肺臟,有時甚至是心臟破裂。

.書名: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師的生死現場.作者:許爾文.努蘭 .譯者:楊...
.書名:死亡的臉:一位外科醫師的生死現場
.作者:許爾文.努蘭
.譯者:楊慕華, 崔宏立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7/16


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失去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血量,就有可能造成心跳停止。全身的血量大約是體重的七至八%。因此一個七十幾公斤的男性若突然失血三.七公升,或是六十公斤的女性失血二.八公升,都足以致命。如果是主動脈大小的血管發生撕裂傷,不到一分鐘就會要命。但是脾臟或肝臟有裂傷,可能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會有生命危險。當然,這些器官持續滲血而不被發現的情形很少見。

剛開始失血時,血壓會降低,心跳也會加快,這是由於心輸出量減少,心臟只好加速跳動來維持循環的血量。一旦身體的自我調節功能也不夠應付,就會使輸送到腦部的血壓與血量都不足,造成意識障礙,最後病人便會陷於昏迷。首先喪失功能的是大腦皮質,位在腦部較下方的腦幹與延髓則可以維持得較久一些。因此病人還有呼吸,只是呼吸形態會越來越不規則。最後,幾乎已經空無一物的心臟會停止跳動,有時則先出現纖維顫動才完全停止。這時,巨痛期開始,生命已如殘燈搖曳。




作者: 伺尋喜樂    時間: 2019-9-1 23:25
本帖最後由 伺尋喜樂 於 2019-9-1 23:30 編輯

祝福文諗到某個階段, 會發現身體內部有一個神奇的區域. 這個區域和你自己本身的性格, 喜好, 情緒一點關係也沒有, 也不管你現在是貧富貴賤, 在這個區域內也不再有效. 但他如明鏡般一直存在喺身體入面, 每個人都有. 在那裏是純意識流的區域, 你會像看電影一樣, 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身體內的情緒, 思想, 以至痛苦. 那個區域可以說是你"自己", 但又不是你"自己"! 因為所謂的"自己", 其實都是那個區域投射出來而已!
作者: fifieleung    時間: 2019-9-23 17:48
學生年初曾因前列線須要施行小手術,需說是小手術,死亡陰影卻觸手可及.現在回想起來,要是當時能夠觀想自己一副僧人模樣,也許死了更是一埸造化.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farflunginfo.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