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羅地網

標題: 20191230郭信差之閒話家常:答中有煲仔飯食及有翡翠禮物送❗ [打印本頁]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38
標題: 20191230郭信差之閒話家常:答中有煲仔飯食及有翡翠禮物送❗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9-12-30 18:07 編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3aSdFBb9A
佛典故事07。優波離的出家。全長版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39
多謝博士,請問這片出處在那?我想看多些。謝謝

ee774996-e86c-4f1c-8aba-76e135e89f8c.jpg (101.85 KB, 下載次數: 201)

ee774996-e86c-4f1c-8aba-76e135e89f8c.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42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39
多謝博士,請問這片出處在那?我想看多些。謝謝

DR.K:先修好資糧道!
感應明師出現授予法訣。
行解相應方能成就。
講寫看皆邊外事矣❗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42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2
DR.K:先修好資糧道!
感應明師出現授予法訣。
行解相應方能成就。

https://www.adisha.org/dharma_view.php?sn=31

DR.K:先看看這個!
內有資糧道詮釋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43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2
https://www.adisha.org/dharma_view.php?sn=31

*道的次第*
  
  道次第,顧名思義就是:心中生起證量,才算是道;沒有證量,不算是道。證量,有層層階梯,生起了這個證量,慢慢又生起那個證量....一步步往上走,就成佛了。成佛之前,心中必須生起很多很多證量,而證量的次第,就是道次第。
  
  道,不是外面的道,而是心裡的一個東西。心裡面的什麼東西會讓我成佛?這個過程,就稱之為道。證量的階梯,就是道。證量的生起,必須有次第,故名道次第。
  
  大家聽過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些名詞嗎?
  
  上士道有五,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時間甚為漫長。平常我們說「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伽劫,從哪裡起算?從生起菩提心之後開始起算。
  
  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那一刻,就同時進入了五道中的資糧道,也是從這一刻開始計算三大阿僧祇劫。只從顯教來談,不講密續,就是三大阿僧祇劫。
  
  大家不必沮喪三大阿僧祇劫太漫長,因為,生起無造作菩提心之後,隨即轉入密續,就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了。有些人可以一生成佛,有些三生成佛,不一而足。密續,也必須走資糧道...等五道,但它可以一生就走完五道而成佛。宗喀巴大師建議我們應入密續,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之後,要直接進入密續。他也接著寫下了《密宗道次第廣論》。
  
  顯教,得花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其中,資糧道和加行道,共一大阿僧祇劫;見道到修道的第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十地,則是第三大阿僧祇劫。
  
  什麼時候才算進入大乘資糧道?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才算入道,才算進入資糧道。未入資糧道前,必須修空性、六度、受菩薩戒、願菩提心、行菩薩心,為了修這些,所以要修七因果之大悲心、慈心、念恩、報恩等,還有自他相換法。這個部分即是上士道的修行,所以上士道的時間十分漫長。
  
  入上士道之前,要修中士道;入中士道之前,要修下士道;入下士道之前,要依止善知識。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
  
*道的次第 ≠ 學的次第*
  
  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講的都是「道」,我們有沒有講「學」呢?沒有。道是心中的證量,下士夫心中的證量,就稱為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都是一樣。同理,依止善知識,也是一個道,它是一個依止善知識的證量,這些證量的生起都有次第。
  
   為什麼剛剛我要特別強調道的次第或證量的次第,而不說學習的次第呢?因為,心中生起證量,必須按照這個道次第走,然而,學習就不是這個次第了。這一點,大家要清楚!
  
  學習為什麼不等同於道的次第?
  
  首先,生起這些證量之前,要有聞思的基礎。有了基礎功夫,則應努力生起證量,次第是這樣子的。不過,你們千萬不要誤解,以為聞思的時候,不可以做功課、不可以打坐、不可以修...等等,不是這個意思喔!這些也要做,它們都有助於未來的修行。只不過,現在打坐啊,沒有辦法立刻感覺到提升罷了。
  
  眼前我們的重點,應該先注重聞思、邏輯推理,並附帶地做一些功課,例如觀修依止善知識、暇滿難得、念死無常...等等。此時,重視的地方,比較不是打坐觀修上面,如果要打坐觀修的東西都沒有,怎麼打坐?要思惟的東西都沒有,怎麼觀修?所以,必須先學習打坐時要觀想的邏輯、推理等,這些要先學。
  
  我們一邊聞思,一邊做功課、唸經拜佛都可以。注重聞思的人,他做功課的時候,功德完全不一樣。例如,一邊思惟三寶的功德,他的一個禮拜,比人家完全不會思惟的幾千禮拜的功德,還要大!這是因為他對於佛菩薩的功德,非常歡喜,而且心有定解,這一拜下去,功德自然不一樣。注重聞思,兼做功課,這種功效,截然不同啊!
  
  我們要知道,佛寫的經,不是讓我們唸的,而是要我們懂的,我們一定要學習,不學習,如何懂裡面的道理呢?例如心經,佛菩薩是要讓我們懂的?還是讓我們唸的?當然是讓我們懂的!懂了,就能幫助我們調伏這顆心,目的是在這裡,而不是拿來唸唸就好。
  
  重要的是思惟的功夫,我們透過這些文字去思惟,那麼,思惟就已經達到唸的...也就是,佛菩薩講這些經的用意,已經達成了。沒有思惟,唸再多,效果也不會出來。因此,佛一心一意為讓我們懂經文的內容,而我們必須學了才會懂,學了才會達到佛開示經典的用意,不是嗎?
  聞思時,腦筋裡面推理的一個認識,也要有次第。
  
*廣大聞思*
  
  佛陀一開始講法,先講四聖諦。想讓人們真正懂佛法,要從四聖諦著手。從四聖諦下手,我們才會希求、會想學習佛法。為什麼?四聖諦,講的是追求離苦得樂的方法。如何成辦自己的追求?四聖諦就是答案,你說,大家會不會希求?沒有一個人不希求!因此,佛一講四聖諦,很多人馬上就想聽、想接觸。
  
  如果希求與感受會讓我們改變,我們一定會非常願意配合!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追求,任何能幫助我達成所追求的,我都展開雙臂迎接。因此,離苦得樂的方法一講出來,我們必定會跟隨、會希求、會學習。這些都是四聖諦的作用。
  
  學習四聖諦,不僅與我們實際上的問題密切相關,而且,還特別跟我們的追求與感受,連成一氣。佛經說,四聖諦的法是隱蔽的法,是實在的、可用邏輯推理成立的。邏輯推理的法,稱之為「隱蔽法」,四聖諦是隱蔽法,意指它能用邏輯推理來成立,極為實在。不僅如此,它的道理還與我們心中或生活上很多的問題相連接。
  
  總之,四聖諦的道理,可透過邏輯推理明白,很容易接受,不需要什麼信仰。釋迦牟尼佛並沒說你們要信仰他,他就只是講四聖諦的道理,但大家卻聽的十分歡喜,因為這些都是再實際不過的東西了!他完全沒說佛寶、法寶、僧寶這些,他只講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而這些,全部可用邏輯推理成立起來。
  
  又因為四聖諦與自己的感受的追求上密切關聯,不必佛命令你來,大家都會主動希求,因為這關係到自己切身問題的解決,自然會願意去學習。
  
*學習四聖諦,自他都不煩惱*
  
  因此,我們這樣學的話,會學的又有興趣、又有意思、又實在!它能斷除我們的煩惱,不僅對自己幫助非常大,對於家人的幫助也很大。應該是,對自己幫助大,對家人的幫助,更大。自己煩惱不生,周圍的人,也不會起煩惱。反之,自他都生煩惱了。
  
   學習四聖諦,幫助最大的是自己,而且是實際而切身的幫助。再者,周圍的人,也不會覺得我們怪怪的!我們往往學了佛,家庭卻覺得我們怪怪的,這是因為我們不是從實在的法、四聖諦的法下手。
  
  若能老老實實學習四聖諦這種實在的法,它是如此邏輯性、如此真實、如此有智慧,我們的行為,也將隨之改變。因為我們會一直注重自己的煩惱,不會那麼執著,也不會那麼貪、瞋。我們一直改變的話,家人都會歡喜。這就是真正的弘法!自己內心,也是如此。
  
   我們學了半天,家人卻覺得怪,因此討厭佛法、毁謗佛法,這是誰造成的?我們造成的。因為我們沒好好學習。若是非常實在的學習,誰會覺得怪呢?它是那麼邏輯性、那麼有道理,誰會不認同呢?因此,我們應從四聖諦開始學習,唸經、做功課,是順便的做。不注重學習,只注重拜啊唸啊,旁邊的人,會覺得你根本完全沒改變,心裡又貪又瞋又罵...然後呢,你又一直拜,還更慘!大家一定會煩惱的。
  
  我們所應注重的,是老實地調整自己的心,這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並以此供養佛菩薩。供養佛菩薩時,最上乘的供養品就是這個!不必排什麼供品,這就是供養。佛菩薩一定會歡喜的,因為佛菩薩交代的,我們有做,就可以把它當供養。沒調伏自己,佛菩薩不會歡喜,因為他交代的事情,你都沒做嘛!至於,擺在桌上的供品,佛菩薩也不會去吃啊!
  
  供養真正的目標,是讓佛菩薩歡喜。欲令佛菩薩歡喜,就應好好從四聖諦的邏輯推理、內心煩惱的去除下手。下手時,空性的道理,雖然很深,不過它也有一些較為淺顯的道理可以思惟,如無常。
  
  這些學習的教材,過去,都以出家眾為主,並沒有適合在家居士的學習教材。出家眾,時間很多,整個生命,都投入在這上面,所以能非常深入、廣大的學習。雖說在家人沒有特別適合的教材,但是...自己排一下也可以的,例如四聖諦、十二緣起、空性、四念處,等這些體會比較深入時,可以再思惟自他相換或七因果的菩提心法類。有了這些思惟,才談得上認識佛法!也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珍貴!因此,要能體會到整體佛法的殊勝之前,必定要有一個廣大聞思的階段才行。
  
  如此一直學習,自己就會有一點點忍不住!忍不住覺得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生起證量,因為,只是稍稍體會一下,一點都不堅定,根本走不到哪裡!非要有穩定的證量生起、明確的一個清楚,讓自己的心與這個想法,無二無別,讓心與習性都改變了,全都變成所聞思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證量。此時,我們的心,會非常渴求證量的生起。
  
*飲水思源,依師敬師*
  
  體會到四聖諦等法寶的殊勝功德,接著我們會想:「這些法...誰給我的?」因此,內心一定會深深感謝給予指導的老師,打從心底的感動與尊敬。佛典裡說,要生起證量,對於向你傳法的老師們,一定要尊敬念恩。沒有誠懇的信心與尊敬,後面的證量,生不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緣起,一種因果緣起的道理。
  
  一般而言,也是這樣吧?一個小孩不孝順父母,他這輩子一定好不到哪裡,會出很多問題。這就是因果緣起的道理。同樣地,有了老師的講解與指導,我才會開智慧,才能認識佛法。因此,我會衷心感恩給予我引導的老師們,一定要有這種誠懇的信心、尊敬、孝順。沒有對老師的尊敬、信心與孝順,不論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這就是因果的道理。
  
  因此,我們前面要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是什麼意思?不是找老師的意思喔!老師很早就找好了。前面廣大聞思的時候,有沒有找老師?有啊,沒有老師,如何廣大聞思呢?所以,老師是很早就找了。但是,對於老師上面的信心與尊敬,我們要修。修這個,就稱為依止善知識。
  
  我們一定要對老師上面感恩、尊敬、信心,尤其是孝順,一種處處待念的心。我們在這個面一直依止。依止,是內心要修的意思喔!如是依止,後面的證悟、證量,比較容易修得成就。
  
*學與修的次第*
  
  再來,才開始修學,此時注重打坐與觀想,就是觀察修和止住修。二者止觀雙運而修,證量很快就會生起。這就是修學的次第。
  
  若前面那些都沒修,直接說我要修依止善知識,不可能的!一個是學,一個是修,我們常常把學跟修混在一起。於是,《廣論》就打開,然後就依止善知識,我也要學、我也要修。這不是學的次第,也可以說,還沒到修的階段。
  
  如前所述,修的階段,是指前面聞思佛法的體會高了,才開始修,而且下定決心要獲得證量,故修依止善知識。我們都還沒到這個階段,一打開《廣論》,就開始依止善知識,又要學這個、又要修那個。這根本不是修學的次第!如果這樣做,會很困難啦,學也學不下去,修也修不成!
  
  我們有時候會有這種情況。例如,一個人修學佛法的體會比較高,而他的朋友卻什麼都不懂。然後呢,就帶朋友來到上師面前,就要他拜,就我來說,我會覺得怪怪的!因為,有學有信心的人,自己會有誠懇的心,這就可以,但是他的朋友,沒有啊,就讓他拜,對他真不好意思,我自己呢,也覺得怪怪的。因為他還沒到這個次第。
  凡事都有一個次第。要真心尊敬上師三寶,佛法的品位要升高,這很重要。
  
  那麼,要不要唸依止善知識的上師相應法?順便唸十萬遍、二十萬遍,也可以的。這沒有壞處,不會害我們的,但是,這些是順便做的。這些功課啊,實在來講,真正的次第不是這樣子。
  
  剛剛講修依止善知識,我們一定會覺得,那依止善知識,要怎麼學呢?先想一想,上師要具足十種德相,講戒定慧、講空性、又講菩提心,可是我自己呢,完全不懂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空性?什麼是三學?所以,要像經典說的依止上師,好像沒有辦法做到,心裏會想:「要我對上師修事師如佛,把上師當佛,可是,要怎麼當啊?他是人,我也是人啊!」沒有辦法接受的。
  
  但如果像剛才講的,對佛法的體會很高,自己真心感受佛法的不可思議,深深體會釋迦牟尼佛帶來的法,能讓我解脫、讓我成佛,如此一來,神奇的釋迦牟尼佛,他雖然圓寂了但不會放棄眾生,一定會繼續不斷的示現來利益、引導眾生。那麼,我的老師,也很有可能是佛的示現啊!
  
  或者,先不談老師是不是佛的示現,他對我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幫助。對一個學生來說,現在有一點點信心,相信自己能解脫、能成佛,都是老師給予的,是他指引我成佛這條路,因此這份恩德,無論如何我都無以回報。這種感受來自於自己廣大聞思所建立起來的,自己提升了佛法的認知,自然會生起感恩的心。對於上師,就能把他當世尊一樣尊敬,因為,我深刻感受到他講的法對自己有多麼大的幫助,因此,將他跟世尊放在一樣高的位置,是可以接受的。
  
  什麼都沒學,就要把上師當佛一樣,很難啦!可能人家來一次就嚇跑了!這是我們的次第有問題,別人才會嚇到。依止善知識,前面要有基礎。後面也是一樣,暇滿難得這些都沒學,你的人生是多珍貴?佛法是多珍貴?誰會想得出來有多珍貴啊!都沒體會佛法對自己的幫助,就一直說你接觸到這個佛法多麼難得,會什麼難得啊?!如果佛法真的難得稀有,那旁邊大家不都有嗎?沒有體會,只是從少數的角度來講難得,就會覺得很多人都有嘛,一點都不稀奇。因此,要談暇滿難得,佛法的體會必須要深,從深刻體會的背後來講暇滿難得,就真的會感到暇滿難得了。
  
  以上這些,不是我自己亂講喔。法王經常會強調我們學習的次第是四聖諦、十二緣起、空性,要這樣下手,這是他強調的。有一次,法王在印度開示入行論,一開始,他不從第一品講起,而是從第九品開始講,第九品講什麼?講空性。法王一講,就講空性。他用意何在呢?那個時候,他說,佛法是從空性而建立的,大家要有這種認識。我完全認同法王的說法,所以今天如是講述。
  
     《取材自雪歌仁波切講授《道次第的修學方式20080702》》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43
https://studybuddhism.com/zh-TW/ ... a-di-xia-sheng-pin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44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3
https://studybuddhism.com/zh-TW/xi-cang-fo-jiao/jing-shen-dao-shi/a-di-xia/a-di-xia-sheng-ping

DR.K:一千年前阿底峽尊者;
影響西藏非常深遠!
他的菩提道燈論。
當年藏僧皆要修讀❗

2b07a714-bea2-4381-b426-d9ac5bc6456d.jpg (132.68 KB, 下載次數: 206)

2b07a714-bea2-4381-b426-d9ac5bc6456d.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51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39
多謝博士,請問這片出處在那?我想看多些。謝謝

DR.K:蘇仔❗
問下個FB主人!
故事究竟帶來乜嘢啓示。
你地都可以答!
下個月十五日前。
答中有煲仔飯食及有翡翠禮物送❗
Dr郭

ee774996-e86c-4f1c-8aba-76e135e89f8c (1).jpg (101.85 KB, 下載次數: 207)

ee774996-e86c-4f1c-8aba-76e135e89f8c (1).jpg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52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51
DR.K:蘇仔❗
問下個FB主人!
故事究竟帶來乜嘢啓示。

收到即刻過去問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7:58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51
DR.K:蘇仔❗
問下個FB主人!
故事究竟帶來乜嘢啓示。

DR.K:時空班同學當測試一下!
看看自己進步多少。
答案交給組長❗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19-12-30 18:07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58
DR.K:時空班同學當測試一下!
看看自己進步多少。
答案交給組長❗

DR.K:有人話佛祖講左答案。
有無咁著數?
吾曰:
佛祖未講是什麼⁉
作者: wwongs    時間: 2019-12-30 21:43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19-12-30 22:06 編輯
容燥兒 發表於 2019-12-30 17:42
DR.K:先修好資糧道!
感應明師出現授予法訣。
行解相應方能成就。

原來如此,時間分配各不同了,總算知悉不太遲。
感謝博士提醒。

如何生生世世緊記及做好教誨是一個疑問



作者: 一境性    時間: 2019-12-31 00:05
有人說釋迦族的人傲慢. 但其實我認為"慢"這個課題在佛教中要深層次得多.

佛教中的慢有高慢, 有卑慢, 有等慢, 有增上慢.

沒有錯, 原來自卑的也是一種慢. 有人說要去除自悲感, 就要提升自己. 例如很窮的人要賺很多錢, 沒有知識的要學更多的知識.

但這樣就能究竟的去除"慢"嗎? 為什麼有很多人自悲變自大? 可能就是這個原因了.

慢來自於比較, 那我們不跟人比較不就可以了嗎?

不行. 第一是大部份人都做不到真正不比較. 第二不比較往往會令自己成為不思進步的籍口. 第三是現代社會要做到完全比較是完全不可能的, 即使在深山寺廟, 有功夫的僧人們也許都會比較著各自修行的能力, 所以才在增上慢這回事.

所以我認為故意去消除慢, 倒不如讓慢真實的存在, 自己做一個旁觀者. 你依舊可以串串貢, 但在串的過程中, 你會保持一份覺知. 以第三者的身份去看這個咁串的人係邊個, 得閒叫屋企人不經意用手機錄低自己發嬲或者失態鬧人的行為, 呢招教細路佬好有用!

作者: 伺尋喜樂    時間: 2019-12-31 20:48
本帖最後由 伺尋喜樂 於 2019-12-31 21:07 編輯

是否有足夠資糧,會在自己的行為舉止中顯露出來。別人見到你的行為舉止,即使三唔識七都會主動幫你,這是一種感應。相反資糧不足的人不管如何推銷自己都好,最後都不會被人大用。

而所謂的資糧其實和自己的傲慢有關!而不傲慢,並不代表你故意裝作不計較,外表杉杉有禮就能蒙混過關的!而必須在你最無防禦,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以至是最狼狽的時候,突然伸你一腳,故意令你出醜。在這當下的你第一個反應才是反映所謂修行資糧的淺薄!

為什麼所謂的天魔,會專揀快要成就阿羅漢道的人特登整古一番,就係這個道理了!一句講晒,一個是否傲慢就反映了這個人資糧的淺薄。為什麼一些師父明明自己徒弟答中了都要鬧到仆街?就係要警醒弟子們考驗無時無刻都會來林!

即使自己修行資糧幾咁優厚,最後一關過唔過到就係過唔到,而且有機會一鋪清袋呢!
作者: wisehunter    時間: 2019-12-31 21:53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又似電,應作如是觀。
作者: wwongs    時間: 2019-12-31 23:37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20-1-3 18:17 編輯

勇敢衝破社會不公平的階級觀念的限制,堅持正確遠大的抱負,
不因身份卑微而畏縮,自信有達致成功的一天。
聲名權位財富、親情眷屬等等,全部都是無常的,何須執著,參照佛陀的榜樣後,優波離可以瀟洒地一往直前,成功的機會竟然比尊貴的長老快一步。
結論是不管是崇高的社會地位或係自卑自憐心態對成就智慧的學問、提升生命層次沒有幫助,甚至是障礙。

只有放開身心對外間事物名位的執著保持一個清淨安穩的心靈,慈悲平等的心態,方才有資格入門學習佛陀的學問及得到佛法的相應。


作者: wwongs    時間: 2020-1-1 16:28
本帖最後由 wwongs 於 2020-1-1 16:43 編輯




新年伊始,得聞佛陀智慧,充滿喜悅
Sadhu! Sadhu! Sadhu!






作者: peterchanchun    時間: 2020-1-1 19:21
佛祖智彗之光照亮全人類,所有好人都乘上佛祖的大船。
作者: odin    時間: 2020-1-1 21:30
本帖最後由 odin 於 2020-1-1 22:49 編輯

優波離是很大福氣的人, 因為他的發心求佛道非常純正. 並沒有夾雜個人私欲在內, 不像釋迦族中的人加入僧團是為了壯大佛陀聲勢, 本身動機並不純正.

更難得優波離是一斷到底的人, 釋迦族送他金銀寶珠以求安慰優波離, 他都不為所動. 正常嚟講, 以優波離種姓低下的出身, 自小一定不會過物質豐富的生活, 比著一般人可能都會發這樣的心念: 不如享受一下再去修行, 橫惦佛陀就近在呮呎. 只係優波離意志堅定, 並不以物質生活為目標, 一心探求可以解決煩惱的方法.

優波離的故事對於我們來講有很大的啓示, 只要一個人的意志堅定, 下定決心, 不論自己的種姓出身是否卑賤, 家族是否有錢, 只要動機純正, 求的方法正確, 必要可以有一番成就, 由其是成就佛學的成就, 非得這種堅定的意志不可!

問題是我們這些半吊子的人, 雖然都可能聽聞過佛法的皮毛, 亦知道世間的錢財富貴如過眼雲煙. 為什麼我們卻不能成為像優波離一樣, 具足出離心?

首先, 出離心不應和懶惰劃上等號! 很多人口中常說世間錢財如過眼雲煙, 不值得追求. 於是轉求佛學作為解決之道, 可是叫他們認真修行, 卻是株多藉口, 借辭推塘, 他們口中的所謂厭惡俗世成就, 並非真正的出離心, 只係一偽裝為富貴如浮雲的借口. 有些人以至連身為一個在家人基本的責任都做不好, 不孝順父母. 常說別人富人沒有同情心, 自己卻只是被人輕輕的得罪一下, 就立即嬲得五雷轟頂, 尢其是那些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 如清潔工或餐廳侍應. 對於這些人, 包括我自己, 最應該做的, 係如何先做好一個人, 盡番人的責任先! 否則連人都做唔好, 卻常常說著自己要成仙成佛, 是本未倒置的行為. 就像你未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卻像有錢人一樣花錢吃喝玩樂開銷, 到最後我認為不單止菩提路上毫無寸進, 反而有損自己的功德, 犯了虛妄不實的戒條.

第二, 成就佛法有很多種方法. 以上故事優波離成就的方法只係萬千方法的其中一種! 而且佛陀的教法首重的是要提倡中道, 避免不必要的苦行. 而且佛陀時期也有很多在家人成就佛果的例子, 佛陀也從來沒有說過成就佛果就一定要非出家不可! 優波離的故事雖然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參考, 但不代表我們每個人都要學他一樣, 拾棄一切去追求佛學! 任何人都要視乎他實際現實需要和情況, 再求自己相應修持佛學的方法. 當然, 即使在佛陀時期, 佛陀座下的弟子也有的是因為家中貧窮和厭倦了在家人的人工作和義務, 為求兩餐而出家的, 佛陀本身也對此不置可否. 而且有一個比丘更曾經七次還俗, 七次出家的紀錄! 也有人這樣說, 佛陀本身不也是捨棄了王位和妻兒而跑去出家的嗎? 對於這一點, 只能說佛陀的出家和覺悟是一種特別例子.

要知道上座部佛教說一個人成就菩提有三種方式: 第一是正自覺者的菩提, 第二是獨覺佛的菩提, 第三是佛弟子的菩提! 而佛弟子的菩提, 又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是上首弟子的菩提, 每位佛陀都只有兩個上首弟子. 第二是大弟子的菩提, 第三是普通弟子的菩提! 前兩種和第三種的不同之處是, 上首弟子和大弟子菩提都須由上一任佛陀授記, 而且須要經歷最起碼一刧的時間去修持才能功德完滿! 而優波離成就的菩提正正就是大弟子的菩提mahasavakabodhi [size=14.6667px]而今佛陀經已入滅, 而新佛陀又未出世. 所以我們現在能夠修持的, 就只有普通弟子的菩提pakatisavakabodhi.了

普通弟子菩提的成就方法並沒有固定時間, 想要解脫的人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修習至證悟三種菩提的任何一種,以達到他的目標。為什麼一開始說優波離是非常有福氣的人? 就是因為能夠在佛陀時期親自在佛陀座下出家並有所成就, 過去身一定要成就無可算數的功德和完滿很多世的波羅蜜, 才能在此成就. 對於我們這些凡夫, 若果真的有這種大的出離心, 也要看看我們的資糧是否足夠先得. 最成碼要保持人身不失, 可以親聞佛法. 第二就是我們也要有足夠的外緣支助自己在菩提道上的旅程,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福報夠唔夠. 在聞得佛法之後可否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供我們修行. 若果兩餐不繼, 或者因為工作忙得無時間分身. 再強的出離心也只會換來更大的痛苦而已! 若果以佛陀中道為原則, 還先修福吧, 否則學佛學一世只有份聽, 根本沒有足夠的福報容讓自己去實修, 我認為這也本未倒置的.

最後引後博士在閒話家常中的英國佛學家之一句: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並不是因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虛無. 而是深知日常生活處處是道場, 活在當下就是在修行





作者: cwcheung24    時間: 2020-1-2 03:31
本帖最後由 cwcheung24 於 2020-1-2 04:16 編輯

優波離的故事十分發人心省,尊貴的釋迦族人竟要向這個身份低下的首陀羅頂禮才能入佛門。這就有點像印度教焚燒屍體的聖火最後要由賤民燃點一樣。這是說明了眾生平等的道理,而真如片中所說世上一切身份,尊悲和偏見都係由慠慢的自我引伸出來,能夠摒棄傲慢的自我,則能道通為一!

但道通為一之後,一又歸何處呢?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道德經一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伊始,所有事情都係無形無相的!後來,萬物初開,萬物開始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了自己的名字,這是太陽,這是月亮。這是山河,這是大地。這就是分別的功能,或者這是萬物眾生有我的開端。

雖然,這在佛學眼中,這種分別的功能,這些執著於自我的個體,最後都係虛妄,而且係無常,苦,無我的。

但係正正係這種分別的功能,這種執取著自我的能量,推動著這一個輪迴世界。沒有了這種功能,宇宙也不會衍生出萬物。

我們在捨棄傲慢偏見之餘,也不能否認,分別心和執著是推動著這個世界的原動力。正如佛陀也說,若果世界上有任何一種力可以大於男女之間的力,他將不會說法!但男女之間的力,正正也也是大宇宙繁衍的力量的體現!我相信佛陀所說的法,除了引領我們走上菩提之道,同時間也要保護這個世間,所以佛陀從來都沒有禁止在家弟子完全斷絕男女之事,相信就係出於這個原因。

而明白到世界上的功名利碌,貧富貴賤都係傲慢的自我所表演出來的遊戲後。相信我們都會更加輕鬆,世上一切都係宇宙本體表現出來的演化功能而已。不應否認他們的存在,因為演化了和未演化的東西,本身都係一體。無我與有我本身也是一體,若果要係像印度苦行僧一樣,不斷苦行; 或者學偉大的祖國禁呢樣禁果樣,豈非十分on居?而且也不符合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作者: 楊灝貽    時間: 2020-1-2 12:42
本帖最後由 楊灝貽 於 2020-1-2 12:48 編輯

你地知唔知優波離, 收左釋迦族6個人好多珠寶首飾, 跟住因為佢驚死, 先行返轉頭跟隊去見釋迦牟尼
佢淆底獸嚟嫁, 跟住個6條友, 又借佢過橋, 篤佢同釋迦牟尼講野先, 令釋迦牟尼覺得佢地放低左釋迦族尊嚴

成班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當然係未成阿羅漢之前嘅事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20-1-2 12:50
本帖最後由 林秀娟 於 2020-1-2 20:07 編輯


一切相不離因果,未遇到明師前,修福發願做好準備!


作者: 伺尋喜樂    時間: 2020-1-2 14:35
本帖最後由 伺尋喜樂 於 2020-1-2 14:50 編輯

好多人看完影片之後都說釋迦族的人不對,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就佛道,諸如此類。

但係有一點人人都無問?為什麼優波離會生而貧賤?這正正片中佛陀無講的。而我敢講這是時空織班的精隨。阿媽係女人,但係點解呢個阿媽係女人呢!?

看來又係交學費的時候了。
作者: 楊灝貽    時間: 2020-1-2 15:59
優波離出家係一個局嚟
佢本身性格同當時環境焗住佢要去
唔係佢必定死, 即刻死

唔係好似六祖個種, 演野比人賞識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20-1-2 16:05
楊灝貽 發表於 2020-1-2 12:42
你地知唔知優波離, 收左釋迦族6個人好多珠寶首飾, 跟住因為佢驚死, 先行返轉頭跟隊去見釋迦牟尼
佢淆底獸嚟 ...

竟然有這一段「外傳」!?
作者: 楊灝貽    時間: 2020-1-2 16:14
陳柱民 發表於 2020-1-2 16:05
竟然有這一段「外傳」!?

律藏 小品 破僧犍度 有講
佢出家根本就係因緣際會, 夾好晒咁制

唔係咩誠感動天個D野嚟
日本仔寫卡通片好睇咋嘛

作者: wwkin    時間: 2020-1-2 17:57
啓示係煩惱即菩提,貪嗔癡慢疑見是菩提的種子。問題是怎樣令種子發芽成長,發芽成長就需要資糧就要修習波羅密。
作者: chrisX9    時間: 2020-1-2 19:32
古時係徒弟搵師父,上根利智,一點就明。今日係師父搵徒弟,下根鈍智,點極都吾明。

不過,今時有互聯網優勢幫助下,能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無遠弗屆,算是命不該絕了。  

作者: 陳柱民    時間: 2020-1-3 00:44
楊灝貽 發表於 2020-1-2 12:42
你地知唔知優波離, 收左釋迦族6個人好多珠寶首飾, 跟住因為佢驚死, 先行返轉頭跟隊去見釋迦牟尼
佢淆底獸嚟 ...

若果真如此,佛陀唔點破,也真夠從善如流,因勢利導了。

作者: yc_ray    時間: 2020-1-3 14:18
本帖最後由 yc_ray 於 2020-1-3 14:37 編輯

在尊貴的釋迦族長老身上,看到了自己。
1、在我生命中的所出現的萬事萬物都具備讓我消除煩惱功能。(如動畫中的優波離)
只是我不是無時無刻都持着要想要消除煩惱、痛苦、執著、傲慢的心,所以我睇唔到更深層次的說法。心術不正,被萬物形相所迷惑。
2、自己會埋怨老師沒有給我們更深一層的教導,其實本身自己不具備優波離的那種爲求學問不顧一切的勇氣和決心。也就是不是老師不教,而是自己根本不具備資質去聽,因為連最基本的枷鎖都打破不了。
比如我係廣州,離香港咁近,都會被與生俱來的業障鎖住。明明我係可以做到多點去香港探望博士,向他請教。但就總係得個想。講無敵,做無力。優波離係考佢自己創造出命運,對比優波離的勇敢,實在慚愧。係心法上,我真連首陀羅都不如。

作者: 林秀娟    時間: 2020-1-3 18:52

優波離尊者的抉擇

博士的《千禧祝福文》中曰:⋯⋯只有人類形態生命才具有發展事物和創造事物的功能,亦只有人類才具有分辨是非善惡和傳播知識的功能。

人的行為動作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分辨是非善惡,是甚麼推動這些功能?
優波離尊者的出家到最後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不論是卡通或經典中看到的都是由優波離尊者的一個念頭開始。
現前一念是善是惡?是天堂還是地獄?是和貪瞋痴相應還是和戒定慧相應?是執著還是放下?只有自己清楚。
或許不用多言,只要用心守護現前一念,足矣。


作者: odin    時間: 2020-1-3 19:43
本帖最後由 odin 於 2020-1-3 20:15 編輯

不如大家試下諗下,若果優波離扮鬼扮馬,扮有錢人去見佛陀,佛陀會唔會show佢?

因為釋迦族人比了他一大堆珠寶,而他又很介意自己的身份低賤!比著普通人都會先打扮下再見佛陀,但為何優波離不裝了身再去見佛陀呢?

而高傲的釋迦族人,若果一早收到風,又扮鬼扮馬扮窮人去見佛陀,結果又會如何?

大家都說這個故事寓意說明佛法無分身份貴賤,點樣為之貴,點樣為之賤先?佛陀時期有一些苦行外道都好窮好痛苦潘,為何佛陀不主動去點化佢地? 有一些大財主大長者,為何佛陀又會接受他們的供養?

突然想起金剛經一句: 須陀泹名為入流,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發。和優波離的故事有乜關係?點樣為之不入呢?這似乎超越了言語可以論及的範圍了。
作者: wwkin    時間: 2020-1-3 20:20
wwkin 發表於 2020-1-2 17:57
啓示係煩惱即菩提,貪嗔癡慢疑見是菩提的種子。問題是怎樣令種子發芽成長,發芽成長就需要資糧就要修習波羅 ...

補充修習波羅蜜不牽涉世俗價值觀,例如央掘魔羅聽外道老師講殺左999人就成為左佢日後證悟所需嘅波羅蜜,修習波羅蜜動機係關鍵。
作者: 楊灝貽    時間: 2020-1-3 22:22
陳柱民 發表於 2020-1-3 00:44
若果真如此,佛陀唔點破,也真夠從善如流,因勢利導了。

卡通片佛陀見返老豆、老婆同個仔先好睇

可能日本仔寫, 講到好似欲觸愛慢個D野咁


作者: anders    時間: 2020-1-5 17:13
所謂的“法”,無形無相。實質不是“得到了”,而是一個最重要的“結”解開了。這個也是初果解開的。自然會明白時間不存在,一切只是不同物理事物的不停變化。以及心性的流通性。心繫于我,而成一切。
作者: 容燥兒    時間: 2020-1-5 23:02
轉載時空識2班同學答案


同學高xx的問題
答問題:片中所隱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的心不應受外界人事物影響而退卻,例如身份懸殊,金錢誘惑,自身面子同嬌傲心都是障礙,需要突破。


作者: hklam007    時間: 2020-1-6 00:45
看完anders一文的聯想

法句經 雙品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The primary cause of unhappiness is never the situation,
                   but your thoughts about it.    Eckhart Tolle

Free yourself from your own thoughts. Rumi

It is the true that liberates, not your effort to be free. Jiddu Krishnsmurti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證道歌

The on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you.  Osho

認識自己 熄滅煩惱
佛陀已留下方法
作者: Wilsonchung123    時間: 2020-1-14 22:10
佛說世間無常。優波離本是貧賤階層的人,而釋迦族長老是地位顯赫的人。但優波離比釋迦族長老先拜佛陀為師,此時優波離便成為釋迦族長老的師兄。他們的身份地位便迹轉。

作者: WongHinYat    時間: 2020-1-15 00:28
還原基本
作者: ppeter12345    時間: 2020-1-15 00:37
之前有C兄答.....

止悪行善
慈悲平等
慧觀緣起
無常無我




歡迎光臨 天羅地網 (http://farflunginfo.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