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樓主: 李天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佛教歷史概要 ( 1-29)

[複製鏈接]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7#
發表於 2018-7-10 10:40:3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10:44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7】

许多学佛人都认为所谓(慈悲)就是同情一些可怜的人,而真正觉醒因果的人都会了解到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即使是同情也帮不了他承担后果,但是觉醒者觉醒之后,仍然会有情感的留在里面,他当然可以选择只顾自己的觉醒,只修改自己的业力,自在地活在自我修行的状态中,不受外界干扰,但是,有人会选择不只停留在这个层次,还要往上提升兼顾其他人,他希望不只自己看清真相,更加希望能够帮助其他人看清真相,这就是唤醒众生的最大慈悲。

每个人都有痛苦经历,事实上,每个人的痛苦都是来自没有觉醒的看清真相,也有很多人会认为,当自己有苦难时,自然就会有人大发慈悲来救他,这是他没有觉察到,这世间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没有人可以代替其他人承担因果业力,而人生最大的慈悲就是让自己觉醒,看清世间一切万物真相是无常,一切因果定律的必然性。

佛陀早已经觉察到一直以来的宗教都是信念与寄托性质,因此,佛陀才会对众生说法,让大家从信念与寄托的宗教观念中觉醒过来,不再有过多的寄托与期待,甚至不再有完美理想的执着。

当我们无法再承受现况所带给我们的苦,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清醒的看透,这个苦的现况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什么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
然后,在生活中,我们逐渐一点一滴地去修改它,并持之以恒地做该做的事情,并不是用宗教信仰来麻醉自己,或陶醉在幻觉中。

许多人对神明的依赖以及习性就像一颗小种子,现在长大变成一颗大树了,我们不可以一下子就想把它连根拔起,马上就要将习性斩草除根,马上就要将全部的寄托与幻觉都消失殆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必须要一日复一日地,慢慢地修改,慢慢地让这颗大树枯萎、落叶、消失无踪,需要一段时间与耐心,也许需要三年、五年。

相对的,很多人学佛变成忧郁病症、变成脾气暴躁、变成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就是因为想着马上要把幻觉和习性一刀砍除,反而变成一种压力,一种失落感,误以为这才是修行学佛,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应该让幻觉和习性慢慢地消失,才是自然法则。

然而,要让这些幻觉与习性消失,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持觉醒,例如;
我到底来这个世界做什么的?
这些问题是由什么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
这个宗教的历史到底来自何方?教主是谁?
这个宗教经典所记载的人物到底是神话故事?或是存在的历史人物?

我们都要保持觉醒观察事情的一切,总不能糊糊涂涂的状态下被幻觉与习性牵着鼻子走,
我们身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起码我们要了解清楚印度佛教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是什么?

绝不能够不明不白地去相信与(释迦牟尼佛)完全毫无关系的神话故事,相对的,那些弯曲历史误导众生的后期佛教,不但无法拿出历史证明,甚至他们的大乘经典与佛菩萨到底来自何方?几时出现在这个世界?根本就无法详细回答清楚,
他们最好的解释就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随众生根性。
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其实,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佛陀教导有八万四千种方法让我们去选择,我们只要稍微静心地想清楚这个问题,即使再怎样计算,佛教也不可能会有八万四千种修学法门,那豈不是变成毫无原则了吗?

身为佛陀弟子,我们要了解佛陀最伟大的发现是超越轮回,并不是渡人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
佛陀不可能对着一批阿罗汉说:(你们修行要今生解脱轮回,不再后有),
等这批阿罗汉走了之后又跟另外一批所谓(菩萨)的人说:(你们要到回来这个世界不断地轮回修菩萨道),
那不是自打嘴巴吗?一位圣人怎可能说话出尔反尔,而且这些所谓(菩萨)的人物,在印度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甚至找遍全世界历史也没有这些人物的记载,这些都是后期大乘佛教弯曲历史真相,自作自篇的文章。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当年佛陀在世讲经说法45年,被形容开示说法八万二千次,其弟子们开示说法被形容二千次,总共加起来是八万四千次开示说法,后人称为(八万四千法门),

这八万四千法门有一个原则;不能离开(无神论、缘起法、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离开这些原则就非佛所说,

所谓的(无神论);
没有一个主宰我们的神存在的意思,
例如:基督教有一位(上帝),基督教信徒相信他们死后(上帝)就会带领他们到天国居住,
净土宗有一位(阿弥陀佛),他们的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不乱的念(阿弥陀佛),等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领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属于(有神论),有一个主存在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净土宗)成立的话,那么,佛陀所说的(无神论)将被推翻,(净土宗)非佛所说,道理就在这里。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有八万四千种方法让我们去学习,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成功,更加没有所谓的(方便法门)存在。


【菩萨】;

由于大乘佛教的佛不断扩大,致使菩萨也随著伸展。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中所提到的菩萨行都是後期上座部的著作及观念,如本生经故事(注意:只有本生经里的佛語,Verses 偈,才是佛説。而那些故事是較後由説書者,传教者加入以吸引大众听彿的教义 )。其他後期著作如 Buddhavamsa 及 Cayapitka 的注譯書 CayapitaKha Attakatha (由5世纪的 Dhamma pala 編著) 都有提到菩萨行。

但这些都不是南传修行者认为是主要修行法 , 原始佛教是注重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

在原始经典中佛陀有提到自己是菩萨(Bodhisatta),但这不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这只是称他在未成佛前的名称(名号 )而已,也就是佛陀35岁前称为菩萨。

如果还要加多一位的话,充其量也只加上未来佛(弥勒菩萨)而已,除此之外,全部都不是,但是大乘佛教里却出现众多菩萨,信徒深信不疑,例如以下的情况;

观音菩萨;

在約公元700 年左右,印度大乘佛教出現了「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前身也是婆罗门教的神明,梵名叫Avalokitesvara、若把ara(普遍)lokita(lol 观)结合Svara(音)的话,便成为(观音)或是(观世音),若再加上isvara(特别卓越的人,自在),便是(观自在),
來到中國後,竺法护法師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观世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師譯為「观自在菩萨」,意思為众生所見之主。

而「观音菩萨」只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观世音菩萨」本為印度神教中的神,是一名男眾,騎虎手持大刀,張口吸毒伏魔,全身青色發亮,威力無比。但來到中國後他原本是男儿身,却被(武则天)为了提升女人的形象,硬硬把(观音菩萨)變身為溫和的女眾,之后流传变了四臂观音,
再流传变了八爪章鱼般的八臂观音,
再流传变了十八臂观音,
再流传变了千手千眼观世音,
流传到西藏成為了青頸觀音。
流传在道教有观音娘娘,还有(巴蕉观音)也就是中元节的(大士爷)。

地藏菩萨;

依据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对於地藏菩萨的起源,是源自印度《梨俱吠陀》中的「比里底毗」,即為「地天」。地藏梵名为Ksitagarbha,即意大地的根源。地藏信仰的思想起源於印度婆罗門教神話中的地天,也就是「地神」(如中国人所称的「土地公」)。

該神是印度古代雅利安民族神話中最古老的女神,相对於守护上方天空的梵天,地天守护下方的大地,有「大地神女」之称,有蓄財、治病、降伏怨敵等功能,後來人們將其认为是男神,而且还匹配有后妃。此地天思想為被大乘佛教所攝取之後,並加以理想化、大乘佛教化,组织成一個思想体系,而转化為「地藏菩萨」乃至「地藏信仰」。

而「地藏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之后地藏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日本之后更演变成地藏思想的盛行。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佛陀已经入灭,而弥勒菩萨尚未出现前的长期间内,在佛法衰微的末法时期,更是苦恼遍地,于是大乘佛教徒认为(地藏菩萨)是充当现世与来世的救世者。

(地藏菩萨本愿经)分为上、中、下三部,地藏菩萨虽然来自印度婆罗门教神明,但是(地藏经)却没有梵文,没有巴利文,只有中文版本,很明显这部经典并非来自印度,而是中国人自作自编的文章,在经典里面的介绍错漏百出,最离谱的就是描述佛陀劝人要多造佛像,功德无量。

其实,佛陀年代根本就没有佛像,佛像的出现是佛陀入灭后大概500年开始,受(希腊)文化所影响。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Manjusri简称文殊,不时出现在大乘经典,以佛陀的代辩者姿态扮演活跃的角色,信徒都说他代表佛的智慧。

普贤菩萨;
Samantabhadra,表示实践和意志,就是发愿又肯实行,如众所周知他骑白象的姿态。

势至菩萨;
又名大势至菩萨 Mahasthanaprapta。他很有智慧及慈悲的龐大势力,故能救度芸芸众生。

虚空藏菩萨;
Akasagarbha。是象征无限知性的菩萨。

此外,有著名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其实,这些菩萨与佛陀一生事迹里根本就毫无关系。這個源由是佛陀入灭后佛教一直衰弱,婆罗门教兴起,當時大乘佛教在印度已名存實亡,大乘佛教信徒为了要吸引婆罗门教信徒,就将婆罗门教神明搬了过来大乘佛教做了佛菩萨,所以当时的大乘佛教已被併入印度神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6#
發表於 2018-7-10 05:41:3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44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6】

错误的结果,往往是误会造成的,就像现在的佛教,一代传过一代,对佛法中的误会也跟着以讹传讹地流传下来,人们逐渐地失去佛陀教导的真理,反而把误解,或将神化过后的佛法当成真实的佛法。

有位网友写信息给我说:(Jack,依你所说,除了原始佛法是佛陀教义之外,其他的都不是?那么,我之前所学的大乘佛法不就等于白忙一趟)?
我回答他说:(事情的发生并没有所谓好与坏而言,你只要把你之前的错误认知告诉世人,提醒迷茫中的人该如何分辨真假,看清真相,就已经是一件好事情了)。

其实,佛陀是希望我们保持觉醒,当一件事发生时,不要用好、坏、得、失、快乐或悲伤去评断它的价值,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已经发生的事情,再也无法改变,我们必须学着观照,用体悟的心态从里面看到获得,而不是失去的那部份。

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所谓好事或坏事,因为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激发我们看清真相的宝藏,差别我们愿不愿意去经历它,接受它,让这宝贵的经历成为我们的一部份。

一家名牌产品公司,只有这家公司的产品才属于是正版货,至于其他的,即使写上这家公司的名字,之后无论再怎样模仿也是属于冒牌货产品,因为没有品质的保证,而且某些年代这家名牌公司根本就没有生产这些产品,事实胜于雄辩,原厂公司里的记录是最好的证明。
同样道理;
大乘佛教是否非佛所说,佛教历史的记载就是最好的答案: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一)原始佛教(佛陀正觉後至佛灭当年「第一次结集」;B.C.432~387)
佛陀生於公元前约466~463年,正觉於公元前约432~429年,佛灭於公元前387~384年。

(二)根本佛教(「第一次结集」至佛灭後百年「第二次结集」;B.C.387~287)

(三)初期部派佛教(佛灭後100年至佛灭後150年;B.C.261~237)

(四)中期部派佛教(佛灭後150年至佛灭後350年;B.C.237~37)

(五)後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後350~600年;B.C.37~A.D.213)

(六)末期部派佛教与中期大乘菩萨道 (佛灭後600~1000年;A.D.213~613)

(七)後期秘密大乘菩萨道(佛灭後1000~1400年;A.D.613~1013)

(八)印度佛教的灭没(佛灭後1400~1637年;A.D.1013~1250)

(答案在第五);
後期部派佛教及初期大乘菩萨道(佛灭後350~600年;B.C.37~A.D.213)
大乘佛法非佛所说,这是佛教历史的证明。

现代很多人所谓修行根本不了解佛法的本义,例如对外;当某件事情的发生,我们应该(知果察因)地找回事件的原因,逐步追寻它的源头,就能够完全了解整个过程的演变,自然就会发现问题出现在那里。

对内;要懂得向内观照,才能够理解宇宙法则的本质,理解一切万物的真相,就不会太过在乎与执着,

相对的,许多人却用食素、念经、持咒、火供等等的外在形式来解决问题,说实在的,这些宗教膜拜仪式对事情的内外根本就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这种行为,不但无助于自己的修行,恐怕还容易让人陷入迷宫里面,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如果你还没有了解佛陀的教诲是什么,请不要学佛,因为在你还没看清一切万物的本质,不明白自己的需求之前,佛法不是佛法,只不过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或是纸上谈兵的交流信息,是一种执迷不悟,是一种痴心妄想,然而,一旦你能够找到自己,观照自己的所有错误与行为,佛法也就在咫尺之间。

有一只猴子手上抱着几颗生果,满怀高兴地走着,一不留神,其中一颗苹果丢下在地上滚着,为了捡这颗苹果,猴子马上把手上的生果都放在路边去追那颗在地上滚着的苹果,就在这时,突然间跑了另外一只猴子出来把滚在地上的苹果捡走了,猴子无奈只好走回头,想拿回原本放在路边的生果,这时才发现放在路边的生果早已经被其他的猴子捡走了,一颗也不剩。

猴子怔住了,但后来又眉开眼笑;(没想到我的生果全都请客了,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们总会以为,这只猴子心中一定会因为失去所有的东西而懊悔,觉得它因为执着于对某些事情的追求,导致失去理智的判断,结果不但执着的东西没得到,原本握在手中的东西也全失去了。谁知道它竟然如此乐观豁达?我想,在它心中,无论得到或失去,都是一种获得,无论好的、坏的,其间都有宝贵的道理存在。

不知道自己迷失的人,不会知道自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只有知道自己走错路,才会重觅正途的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
你没有真正的穷过,你永远无法了解穷途末路的痛苦。

同样道理;如果不曾在学佛道上迷失过,之后能够觉醒看清真相,
你无法了解到佛陀教义的珍贵是什么?

觉醒不是借用别人的见解或用征求别人的认同,而是内心的自我成长,一种从迷茫中看清真相的觉知。
所以当我们了解自己曾经犯过某些错误之后,反而更能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种失去并不痛苦,而是让我们品尝成功滋味的垫脚石。而那些无法聆听自己内在声音的人,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时即使别人想帮他,也不知道要从何帮起。


药师如来;

意谓这位佛要下来解救众生的苦恼,不时被叫做(医王)、(大医王)。强调他在救苦救难之余,把他当着(医药权威)。

依据(药师如来本愿经)上说,东方有个世界叫净琉璃,而那个世界的佛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即(药师如来)Bhaisa-iyaguru。这位如来在当菩萨的时代,就发下十二大愿,最后成就愿望,才当上如来,其中第七愿是这样;
诸患强逼,无䕶无依,远离一切资生医药者,听到我名,众患悉除。

信仰药师如来的实况,在印度没有资料可查,它起自敦煌,很早以前已经传到中国、日本,不过,后来被阿弥陀佛的信仰取代了。
还有从药师琉璃光如来开始,又另外建立六佛,故有些经典上列举七药师佛。

有人说,也许这七位佛皈依药师如来一位,而这种论点也几乎頗有力量。

毘盧遮那佛(大日如来);

原名是Vairocana。有时附上Maha字。当然,毘盧遮那是音譯,有时也省掉(毘)字,有人意譯成遍照、光明遍照、净满等名号。这位如来在宗教学上相当超越一切的最高神。据说是依据(杂阿含经)第二十二的比喻太阳而改编,才从此譯出(大日)这个名词,即大日如来也。

(华严经)所说的世界,叫做(莲华藏世界)或(华严庄严世界),那就是毘盧遮那的理想落实后的世界。它的每一部份又有无数国土,各个国土上有佛住著,他们跟(毘盧遮那佛)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意指每个里有全体,全体中又有个体,互相融通,成为优美的调和。

关于这位佛的情状,在(梵網经)、(大日经)等经上介绍得很明白,而且声名卓著。

佛身论;

顾名思义,佛身Buddha-kaya就是佛的身体。随着佛教思想的发展,尤其在大乘佛教里呈现形形色色的佛身论。

例如:佛陀八十岁入灭,不过是一种方便说法,旨在教誡世人明白(无常之法)。其实,佛自久远以前开悟,教化众生以来,永远致力于教化工作,永远没有消灭,而是常住不灭的存在。也就是说,所谓(久远本佛)的思想一直被人重视,尤其(法华经)强调得最透彻。

由此可知,八十岁入灭的佛陀肉身叫做(生身)或(色身),而常住不灭的形象叫(法身),
其实,(法身)说起源于原始佛教,意指佛到底有没有烦恼?

从这项争论里生出兩种意见,有烦恼叫(生身),无烦恼叫(法身)。
后来从(生身)中导引出(报身)、(应身)(化身)等论点。

换句话说,报身指菩萨修行结果所得到的身体,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常住芸芸众生面前,适应各个不同众生的需要,而呈现形形色色的姿态,这就是(应身)或(化身)、变化身 ,以上即是术语化的(三身说)。

此外,报身也叫(受用身),它分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前者指自愿承受果报,后者指为其他众生展开说法,若跟上述的法身与变化身合併,便等于(四身说),此类经典也为数不少。

上述的法身,即所谓理念上的佛,或是理身,这种法身佛(跟生身佛一样)说法的思想,已在前面(毘盧遮那)那段提到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5#
發表於 2018-7-10 05:37:4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40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5】

记得我在(净土宗)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一位佛友,到了他家看见他正在拿着一杯水念(大悲咒),他太太抱着一个大概2/3岁的小孩,小孩正在哭着,我问他出了什么问题?

他说近来小孩都在哭,我每次都念(大悲咒水)给他喝,等下就没事了,(大悲咒水)真的很灵,简直不可思议。
我马上阻止他说,小孩这样哭不正常了,赶紧送他去医院才是,但他一臉不以为然地说:(我每次都是念大悲咒水,每次都灵,你看着,等下他就不哭了)。

好像我在多管闲事似的。

我不管那么多,把他两夫妻带着小孩拉了上车直接往医院走。

做了检查,医生说小孩是长期感冒未就医,并发肺炎疫苗感染,如果再迟几天过来,恐怕会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盲目迷信的代价,许多对佛教没有正知,正见的人都会沉迷在这些毫无根据的念佛号、念咒、盲目膜拜的仪式上,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运气,去找一些神棍改运,于是心甘情愿的把金钱贡献给这些神棍,搞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超渡法会、放生法会、拜梁皇懺法会………等等,

为什么这社会上竟然有那么多借着佛教名义敛财的事件发生?而偏偏这些骗术又都能得逞?

原因是这些所谓的(佛教徒)对佛教历史对佛陀教义根本就不了解,完全误解了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的是看清一切万物真相的道理,是一种觉察生命意识和处事待人的道理,佛陀是要我们去发现、去观照一切事物的生灭无常与结果,一旦我们过度沉迷在某些事件里面甚至宗教,就无法看清事实真相,还会让自己不自觉地随境起舞,因外物而悲喜,误把修行当着是寄托。

人生最大的妄觉,就是寄托在自己无法理解的宗教上,然而,几乎占大部份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把自己的愿望与生命动力寄托在这些神、或是佛菩萨身上,当一天,他们感觉到这些神并不是每一次都灵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法力无边的照顾自己时,他们开始对这些神,这些佛菩萨有所怀疑了,其实这就是我们能够见清真相的觉醒机会,问题许多人不敢怀疑这些神,怕下地狱,只好强逼自己即使是有所怀疑也不能够直说。

其实,当我们全心地向自己挑战,摸清自己的缺点,看清自己大脑一直以来的假象与陷阱,不妨试试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我们自然会静下心来看见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相对的;当我们一直把内心的恐惧隐瞒、把该面对的责任向外寻求佛菩萨来保佑,我们只会越来越迷惘,永远无法看清事实真相,只会在迷惘的信念中糊糊涂涂地渡过一生。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某个因缘聚合下的一个点,因为,人生中的每分每秒,所有的因缘都在不停的在流转改变。

当我们觉察到这个真相,原来我们可以运用因缘不停在改变事实,在我们现有的因缘组合中,去种下新的因,渐渐朝著我们所想去的方向前进。
相对的;如果我们一直陶醉在梦幻泡影之中,尽管每分每秒因缘都在改变,但因我们的习性、固执思想与行为,总是让新的因缘,循著旧因缘的轨迹走,被习性制约,进入数十年不变的迴路中,那么,即使我们全身的血液都更新了一遍,我们还是同样陷入在泥淖中,

同样道理;
当我们无法看清轮回的组合是什么?
轮回的推动力是什么?
完全不了解轮回到底是怎么一个结构?那么,该如何止息轮回?
那不是在瞎子摸象,在自欺欺人吗?
即使我们花一辈子的努力去行善积德,所累积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轮回的牵引。


大乘佛教诸佛:

阿弥陀佛及其他佛。

以现在释迦牟尼佛为中心,向过去和未来扩大的佛观,不仅是时间性的方向,不久也扩大到空间方面,尤其佛陀入灭后500年,随著大乘佛教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声势浩大,又以飞躍姿态向前进展。以前在(吠陀)上说单一神和交替神,当今世界只充许一佛存在,而大乘佛教卻认同他方佛存在,观念前进了许多。

首先认为东南西北四边各有不同的佛存在。例如许多大乘经典举出;
东方有阿閦鞞佛Aksobhya,
西方有阿弥陀佛Amitabha,
南方有宝相佛Ratnaketu,
北方有妙音佛Dundubhisv.ara,

(诸佛名称出于不同经典,而有极大差异,只有东西两佛几乎不变)。还有四方之间各自夹个中间而变成八方,再加上上下而扩大为十方。这就成为十佛之说。诸佛名称也散见在许多经典上,其实不止十方十佛,光在东方就有五佛、八佛、九佛、十佛、五十三佛,此外各方也有数位佛,大乘佛教的诸经上面都列举了佛之数目。

由此看来,在三世十方的诸佛,多数佛里,以下面三佛最膾炙人口,而且也最重要;
(1)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信仰结合了西方净土思想,声势非常浩大,经典層出不穷(净土三经),而完成所谓净土法门。

净土三经是指;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其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有梵文本Sukhavativyuha(极度庄严),亦有藏譯本;在汉譯里,前者有五譯,后者有二譯。前者是远比后者更龐大的经典,故前者叫(大经),后者也简称(小经)。两者的制造前后都不详。

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只有一本汉譯,内容含有比前两经更发达的思想,到底是印度人编輯呢?或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也都令人怀疑。

这些经典在揭示阿弥陀佛的形态。本来在梵文里,这位佛拥有Amitayus(有无量寿命,无量寿)和Amitabha(有无量光明,无量光)两个名字。

在中国这些音譯作(阿弥陀)又意譯作(无量寿)跟梵文原本对照时Amitabha也有(无量寿)的譯语,且屢见不鲜。这个不是指两位不同的佛,而是一佛有两个異名,至于他的起源是来自婆罗门教的神明;

佛陀灭度后佛教一直衰落,婆罗门教兴起,后期的(大乘佛教信徒)为了要吸引婆罗门教信徒,就把婆罗门教的神明搬了过來佛教做护法,大乘佛教里的佛菩萨大部份都是来自婆罗门教的神明。

(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之一位;
(阿弥陀佛)的出现大概在佛陀灭度后400年~~~500年才开始,
(阿弥陀佛)前身是婆罗门教的神明、梵名叫Amita是一名太阳神,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降落,他的信徒都是往西方朝拜。
依照(无量寿经)说;
(久远以前有一位法藏菩萨,立志要得无上觉悟,普渡一切众生叫(本愿),长期修行后终于如愿以偿,就在距今十劫以前当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在西方极乐净土)。

至于他的(本愿),因为经典不同而出现不同内容,但以(四十八愿)最著名。据说起初二十四愿,之后增到三十六愿、四十六愿。其中以下列第十八愿(康僧鎧譯无量寿经)最出名。
(我若成佛,希望十方世界的一切善人、恶人及任何人,都能起真心(至心)与深切的信心(信乐)、欲生我国,愿往生到我的净土,唱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常念相续(乃至十念),必能如愿往生。只有五逆和诽谤正法者例外)。

诚如上述,因为他完成本愿,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当了阿弥陀佛。那么,我们芸芸众生只要听从他的教法,一心一意持续唱念阿弥陀佛,也必能在临终得到阿弥陀佛前来迎接,来世往生去那个极乐净土,照理说是没有问题。

时代日新月异,这种念佛的心理活动就发展下去,一一张开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的称名念佛,在中国和日本尤其盛行。

这种思想不仅出在净土三经,连(法华经)、(华严经)等两部一直被看作大乘佛教经典的代表也都提到了。

其实,我们只要对照一下(净土宗)的出现时代,以及(净土宗)的理论就已经了解(净土宗)非佛所说;
(1)净土宗的出现是佛陀入灭后400年~~500年。
(2)佛陀的教义是(无神论),所谓的无神论;

没有一个神,可以让我们依靠,
没有一个神,可以控制我们的命运,
没有一个神,可以帮我们承担业力,一切因果必须自作自受,自己承担。

(1)净土宗有一位(阿弥陀佛)接引他的信徒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有神论)。
如果(阿弥陀佛)存在的话,那么,佛陀说的(无神论)将被推翻。

(2)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国),也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
佛陀所说的是(缘起法),缘起缘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

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成立的话,佛陀说的(缘起法)也将被推翻。
我们身为佛陀弟子,我们到底要相信佛陀所说?或是要相信这些与佛陀完全毫无关系的神话故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4#
發表於 2018-7-10 05:34:1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37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4】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是一个因缘组合的现象,真正有生命意义的是,我们是否懂得看清一切万物真相地活着。

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保持觉醒的意识,才能够体悟到自己是活着的,自己有能力去做任何的选择,以及决定自己该怎样做?

有些人,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情,有自己喜欢做的,也有自己不喜欢做的,但到死前那一刻,仍然不知道这一生为什么而来?为何要做了那么多,自己没得选择的事情?最后也只能糊糊涂涂地走完这一生,离开了人间。

相对的有些人;
即使他每天再怎样忙碌,或者他做的事情让某些人认同,也有某些人不认同,但却仍然活得很自在,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生命的真相与价值是什么,在为人类贡献的是什么,即使是到死前那一刻,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带着什么善业离开。

从前有个修行人,他每天都在专心的禅修打坐,这天来了两位天人护法,其中一位问另外一位天人:(你怎么做护法的?再过两天这里一带将会被洪水淹没,你还不赶紧通知这位修行者离开这里)?

另外一位天人回答说:(我已经通知他三次了,他仍然是执迷不悟,我还能够怎样?就让他这辈子被淹死算了)?
(你怎样通知他三次不走)?

(第一次,我变一只老虎站在他面前,用双眼虎视眈眈地盯住他,他正在禅修中,慢慢地睁开眼睛说:我不怕老虎,我已经置生死于道外。

第二次,我变一只厉鬼站在他面前跟他说:(师父,请你赶紧离开这里)。
他慢慢地睁开眼睛说:(我不怕鬼,你吓不到我)。

第三次,我索性什么都不变了,我直接以天人相出现在他面前跟他说:(我是你的天人护法,请你赶紧离开这里,再过两天这里将会被洪水淹没)。
他慢慢地睁开眼睛跟我说:(我不相信你是天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实在的,我再也想不到办法救他了,这种人就让他被水淹死好了)。
当我们没有觉醒,就等于我们没有真正的活过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某些东西,而之后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不喜欢了这些东西。

我们搞不懂为什么我们要做某些事情?
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容易成为墙头草?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相信某个宗教?

为什么会相信某些神灵?
甚至,从来都不会去深入理解清楚这些问题的原因,一辈子活着就像被催眠状态中、像梦游一般的过日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来这个世界为了什么?

当我们活着有太多的(不知道)时,我们就会被一些以为(知道)的东西,牵引着我们身不由己。
例如人家说;
人生要有钱才算是幸福人生,于是,我们就跟着人家后面走追求财富、追求名誉、追求地位,很自然的等到钱有了,就跟着人家去追求名牌、名车、社会地位、名流社交,
之后又跟着人家过夜生活、吸毒,晚晚高歌、灯红酒绿。
当大家流行金融风暴、流行破产、流行癌症,
自己也跟着资金短缺,跟着破产、跟着得了癌症。
到了医院,流行VIP病房,
自己也跟着住VIP病房。
在医院见到即将要死的人,流行为自己找个风水地日后安葬自己,
也跟着找风水大师帮自己找块风水地,日后安葬自己。

总之社会风气流行什么,身边的朋友流行什么,就跟着人家后面走,从来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
学佛亦复如是;

几乎每一位佛教徒都知道佛教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但是却占大部份的佛教徒没有去觉醒过自己所学的教义是否是当年(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修行方法?

或者自己也是跟潮流走,身边的朋友流行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他们流行念佛号,我也跟着念佛号,他们去烧香,我也跟着去烧香………就像应声虫一样,前面的人在喊口号,后面也就跟着喊,当人家问你这口号的主人翁是谁?他到底来自何方?几时来过这个世界?为什么佛陀一生的事迹里没有见过这位(阿弥陀佛)出现过时?

你无法回答,原因你自己根本就不清楚(阿弥陀佛)到底是谁?

就像一只只会模仿人类说话而不知其真实含义的鹦鹉,那么,学佛的方向到底在那里?

这一生虽然称为佛陀弟子,但是问问自己是否真正的学习佛陀教义?
是否真正为佛陀作出贡献,在弘扬佛陀教义?

相对的;或者一直都在盲目的弘扬着永远无法理解清楚到底来自何方的佛菩萨?
到了临终前一刻,再回首想下,好像根本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切只是一场梦。

这一生就是这样糊糊涂涂地走完了,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某些人认为只要有呼吸,只要能吃、能睡就是生命的存在,那么,这些人的生命存在与那些狗、猫、猪、羊实在没有多大的分别。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可以改变我们生命价值的启动程式,那个程式不在佛菩萨手上,也不在什么大师嘴巴上,而是在我们自己的意识里,我们是否看清真相的活过这一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诸佛;

过去佛,
在古印度人的历史观,堪称一种回归说;那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意谓历史一定会反覆,这是古代印度人想法,这种思想叫做(轮回),佛教也吸收进来了。

且说在现实中,佛陀现身于成千上百的众生面前。他们实际上是面面相觑,聆听佛陀的教法,且由衷地相信不疑,倘若此事在历史上明确的现实完了,那么,这个舞台依据过去,而过去世界照理说佛陀已经出现过了。

那么,现实的佛还会再来。这一来,过去佛的思想在印度相当悠久,在文献上屢见不鲜。

那就是原始佛教经典里(长阿含经)的整篇第一经(大本经),都在揭露过去佛,其中一节说明如下;

佛当时颂说;过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接著三十一劫有佛,取名尸弃。就是在他的劫中出现毘舍如来,今此贤劫中的无数那维藏里有四大仙人,因怜悯众生才出世,拘楼孙、拘那舍,迦叶、释迦文………
毘婆尸时代的人们,寿长八万四千。
尸弃佛时代的人们,寿命有七万岁。
毘舍婆时代的人们,寿命有六万岁。
拘楼孙时代的人们,寿命有四万岁。
拘那舍时代的人们,寿命有三万岁。
迦叶时代的人们,寿命有兩万岁。
而今我们时代的人活不到百岁。

以下到经文结束,都在指出诸佛的出生、姓、修行、成道、弟子、姿态、教理和说法等等。自古以来,通称以上诸佛为(过去七佛)。这一点除了跟巴利文(长部)第十四经的Mahapadana Suttanta一致外,也出现(七佛经)、(毘婆尸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增一阿含经48.4)里,在以上诸多经典里,名称及其他都能一致。
(1)毘婆尸佛 Vipassi.
(2)尸弃佛 Sikhi.
(3)毘舍婆佛 Vessabhu.
(4)拘楼孙佛 Kakusandha.
(5)拘那含佛 Konagomana,Konagamana.
(6)迦叶佛 Kassapa.
(7)释迦文佛

其中第五佛在佛灭后一百年~~二百年,也出现在阿育王的石碑文上。
以下偈文曾将佛教内容说得最简单明瞭;
诸恶莫作(所有恶事都不要做)。
众善奉行(实行各种善事)。
自净其意(就能清净自己的心)。
是诸佛教(这是诸佛的教法)。

这首偈出自(法句经),被认为最古老的文献(183句)。其中所谓佛者,显然是复数。

此外,这首诗偈也出现在其他不少经典上,且同样提到过去七佛。尤其大乘佛教也承受这项传统,从此以后,世人统称(七佛通诫偈)。
从上述可知佛教内部很早就有过去佛的信仰了。

过去佛不仅过去七佛而已,还有过去二十四佛的意思,意谓上述七佛以外,又有十七位佛存在,成立这二十四祖的意思,跟耆那教等一致。另外也有四十五佛、五十三佛等各种过去佛思想(参考望月信亭{佛教大辞典}第五卷四四三八页)。

未来佛;

既然历史在追溯既往,当然,未来也有再来的道理。过去七佛的最后一位是佛陀。他确实说过自己决不会再来人间。且在各处都反覆说:(这是自己最后之生)。

其间,巴利文(长部)第二十六经的Cakkavatti-Sihanada S.以及汉譯(长阿含经)的第六经(转轮圣王修行经)中,佛陀有过一段预言说:(在遥远的未来,会出现一位弥勒佛,现在我率领的百名弟子的教团,而他将会率领千名弟子的教团)。

日本渡边照宏博士推测,最古老的佛经(经集)第五章(到彼岸之道)里面提到一位(特塞、弥勒)可能就是上述的弥勒佛。

梵文的弥勒(马特雷亚)本来出自(米特拉)的语言。米特拉是伊朗与印度一位著名的古神,这种信仰从希腊流传到埃及。若作普通名词用时,米特拉表示亲友或善友,从此衍生一个麦特拉的名词,意谓友情与亲切。因为(马特雷亚)属于这一类字,故汉譯为(慈),而这位未来佛也譯成为(慈氏)了。随着未来佛的信仰逐渐扩大,致使(马特雷亚佛)在诸经上屢见不鲜,并呈现各种姿态。

到底这个未来在什么时候呢?许多经典说:(更前的未来,人类奉命活到八万岁(又说八万四千岁)时,或者说:(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
这位弥勒佛现在住在兜率天,即天上界也。从此直上忉利天,他乞求死后出生兜率天,或下生到地上,而这两种信仰是印度自古以来的传说。世人便依据这种弥勒信仰而编造(弥勒经)等不少经典(汉譯六部,其他巴利文、藏文和柯坦语写的各种经典)。

他们都有一致的论点,表示遥远的未来有理想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的主角是弥勒佛,会把释迦牟尼佛时期不曾得救的众生统统救渡起来。顾名思义,未来佛即是还没有来到的佛,这种坚强的信仰指出这位佛会出现于未来,使将来佛变成当来佛,即(应当来的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3#
發表於 2018-7-10 05:32:0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33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13】

神话般的信仰是人们心目中寄托的错觉,你可以把神话故事当着是麻醉剂,也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当着哄小孩吃糖的童话故事,但是,当你有缘遇上原始佛法之后,千万不要再把这些毫无根据的神话故事当着是佛陀教义,因为,那将会是让你永远看不清真相的一道墙。

某些佛菩萨,之所以让人觉得有效,是人们的意识选择相信它们,甚至把自己的恐惧与信心都寄托在它们身上,让自己减轻恐惧增加信心,它才能对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各种效应。

事实上,它并没有改变你内在的意识架构或让你增长智慧,甚至未曾改变你身边的任何事物,一切只是对你的心理产生效应而已。

当我们的头脑越是纯真越容易被植入这些错误的宗教信念。

当我们完全相信某个信念,它就会让我们身心产生反应,就像被催眠状态,催眠师命令我们做什么?自己就毫无抵抗力的听从命令,任人摆布,虽然我们的身心有所反应,但这都是在没有觉醒的情况下被催眠,事实上,我们已经被某种心理状态麻醉而不自知。

我们可以静下来观照当时的情况,也许,我们目前的痛苦与烦恼,就是我们一直不敢面对、想尽办法也无法放下的, 那个早期的错误信念。

礼物盒子被制造出来,就是要为了装礼物,因此,它的价值在于能够装些什么礼物,而不是那个盒子。

学佛就像礼物盒子一样,但很多人却反而执着于盒子外面的包装与文字,却忘了今生的修行价值是为了要解脱轮回。
一个错误观念的宗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同样道理;了解事情真相的力量,可以唤醒沉迷苦海中的众生,可以让人脱胎换骨,除一切苦。

若是你已经了解清楚印度佛教历史真相,你应该明白如何从新选择自己的修行道路,没必要在意那些宗教社团或是以前的佛友怎样批判或指责,毕竟了解真相之后,你自然会真正了解;
修行是对自己人生负起责任,
并不是要向任何人有所交代。
其实,这个选择权力一直都在你自己手中,并不是在别人嘴巴上。


大乘佛教的兴起;

当部派佛教专心致力于难解的教理树立,和困难的实践之际,一般民众和领袖们,逐渐掀起一种新的佛教改革运动。这就是所谓的大乘佛教Mahayana(Maya)这个字意谓龐大,而(yana)意谓乘坐物,但也有人解作(教诲)。

反之,以往传统式的部派佛教叫做(小乘佛教)Hinayana (Hina)意谓(卑微、微小),这是来自大乘佛教派的眨称。所以,部派佛教绝非自己取名为(小乘佛教),且在(阿毘达摩)的文献上也不提大乘佛教,完全不理会它(以前有人说大乘佛教出自部派的大众部系统,而今的学界成果却否定这项论点)。

传统派的佛教曾经接受国王、藩侯和长者等人,在政治与经济上援助而拥有寬阔的莊园,存立于安定与优厚的社会基础上,自然与一般民众远远隔离了。他们安居在宽大的僧院里,静静地瞑想、禅修,并致力于烦琐的教理研究,集中全力与自我,置身在特定的框架里。
这种团体自然会在意识上远离芸芸众生,也许是广大群众与他们有所区别,一般群众所渴求的,既非这样艱深的教理,也非过份严苛的实践。若被拘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逼使他们无法过正常生活。

这个情况下,大乘佛教的运动就逐渐升高了,将所谓的(自利、利己与独善性)的佛教向广大民众开放,更自由伸展它丰润的思想,尤其对于救度广大众生,也就是强调利他行,更是全力以赴,绝不懈怠。

有句话说;自未度先度他,意谓,先救度别人,再来救度自己。

也就是说;让别人优先到彼岸~~先到理想境界,之后才轮到自己,显然这是依据慈悲的精神。凡事依据这种利他的人,统统叫做(菩萨),Bodhisattava,其实,菩萨本是佛陀成就前的阶段,所以,大家称佛陀三十五岁前那一段为(菩萨),而大乘佛教却把菩萨观念向一般大众开放,不论出家或在家居士,所有专心于利他行的人全部都叫(菩萨)。

大乘佛教并不是在某时某地急速兴起的情况,而是佛陀入灭后350年~~600年经过漫长岁月,到处如火如荼展开的运动,彼此混合连结,逐渐聚结成大乘佛教,所以,以前佛教即使不含蓋在内,但在大乘佛教里也含有不少佛陀的根本精神和基本立场,而那些部派佛教遗忘掉的东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2#
發表於 2018-7-10 05:28: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30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2】

曾经有一位缅甸尊者写信息给我说:(Jack,我已经看了一段时期你的文章,说实在的,我找不到理由说你写得不对)。

我很感谢这位尊者的支持,其实是因为我弘扬佛法有一个原则,我只弘扬佛教源头(原始佛法)佛陀的教诲,我从来不会写上佛教分裂后的派别名称,例如:上座部、大众部、南传佛教、缅甸佛法、泰国佛法………等等之类的名称,所以全世界的原始佛教,不管他们是缅甸的、泰国的、上座部、大众部、大宗派、法宗派………都是我的朋友,都会支持我的说法,我以印度佛教历史为标准。

尤其关于派别修行的问题,尽量避免,因为每个派别都有他们的说法,各持己见,我不想搞小圈子关系,演变成为辩论课题,我的责任只是唤醒更多人回归佛陀教义,至于他们要选择修学那个派别就随各人因缘好了。

为什么会演变成这个情况?大家都是原始佛教经典是一样的?早晚课一样的?

我们单单看缅甸派别;马哈希、柏奥、Goenka、孙伦、雷迪、莫高……等等还有许多派别。

(马哈希信徒)说法;马哈希教法是源自替隆尊者教法,马哈希只是将替隆教法发扬,柏奥背叛马哈希自创另一种教法。
而柏奥的信徒却认为(马哈希)的教法是错误观念,

而(孙伦)也是被其他派别认为是自创自己的方法。

也有某些人认为,其他教法包括雷迪sayadaw、Shweyin,Mahagandayong等的教法多是源自替隆派别,只是后人以自己的经验来教导,而变成为某个人的教法派别,引致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其实派系的演变还有泰国,泰国的佛教主要分为(大宗派)mahanikai和(法宗派)Thammayut。

而(大宗派)的概念完全是因为蒙固(又译:孟库,Mongkut)国王(拉玛四世创立)。

公元前480年,佛陀入灭那年夏季雨期,(迦叶尊者)从库西那加拉回到王舍城,在郊外的七叶严召集五百阿罗汉,由(阿难尊者)诵法,(优婆离尊者)诵律,经过众会的确认之后, 次第编輯,涉题记诵,是谓第一次经典结集,
但这次经集都是以口传方式流传。

佛入灭后大约300年~400年,在(斯里兰卡)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就是(贝叶经)的出现。

以前的人很有智慧,他们已经考虑到一个问题,若是把全部的佛法都记录在经典里的话,万一经典被后人修改了,那么,纯正的佛法将会跟着消失,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经典只是记载有这么一回事存在,而修行方法却没有记载经典里面,其实有些修行方法仍然是保持口传的方式,一代接一代地传授给自己的门生,这就是(师承)的传承。

所以现在的原始佛教派系就演变成了各持己见的情况发生,因为某些人没有师承,只是拿到经典,他们用(猜测)的方法,或是自创的方法,这些都是没有(师承)错误的认知,因为佛法是超越邏輯,超越我们头脑的思考,反而许多用头脑去思考的方法一般上都是错误的。

在泰国学佛,除了在佛学院学习的佛学不包括在内,只要是真正修行派系的都会很注重(师承),原因没有(师承)的话,只能说所学习的只是佛学常识。

在泰国的修行人只要知道某人是跟随某位师傅学佛的,就可以查询到他的师公是谁?师公再往上一代是谁?一代接一代都清清楚楚的可以了知是否有(师承)的传承。

当我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其实,后果我们自己可以预见的,

只是,果实成熟需要时间的刻度来证明,就像一颗种子会变成一颗大树绝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遗憾的是,仍然很多人执迷不悟,不愿意接受事实真相,因此,看不见那个需要时间刻满尺度的(果实),最后浪费时间的,承受苦果的仍然是自己。


业的缘起;

行为与实践在佛教称为Karma,譯作(业),意谓着造作与成就。虽说业指行为与实践,其实不仅于此,在佛教思想方面,(业)行为与实践并非被切得乱七八糟、或零零碎碎。它不是只有一个,之后什么都不剩。无常的思想无異佛教最根本的思想,虽说各个行为在各个刹那,从未来引往现在,又从现在落到过去,但每个行为一定会有伴随结果,它会成就余力或余习,而给予下个行为某种程度的制约或影响。

也就是说,前项行为消失在下个刹那里,在新出现行为里,即使有程度的落差,却肯定给予它相当的拘束。为了免生误解,不妨用图式来说明,那就是未来形形色色的行为以可能性的姿态,堆积如山,然而,只有其中一个会以现实化姿态,形成现在的行为,那就是搬到过去,那里结果又跟着高深起来。

在这种情况里,一方面有行为的自发性或主体性,另方面有一种行为责任,虽然古老的(奥义书)也有单纯的思想,认为业只是一种果报,但佛教却使它扩大和丰富,以致圆满。

业可分身体所造的身业,
出自于口的口业,
心上思考的意业。
此外有能呈现于眼前的行为叫表业,
而不能显现的行为叫无表业两类。

通常,大部份人都会单纯地考量;
善行生善果,恶行生恶果,由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而成立一套(因果报应)说。然而,环视现况时却不觉得有这样直接了当或单纯连接。即使施于善因,结果适得其反,失败叹息;反之,造作恶因,往往名成利就,一凡风顺,现实中比比皆是。即使如此,但前者造善因也会得到内心的喜悦,而后者造恶因也会伴随内心的遗憾。

六因、四缘、五果;
有部以分析性来思考(缘起)说,并追溯因果关系,以致建立起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指;能作因、倶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異熟因。
能作因;几乎意谓(使它如此的东西),意思是,为了生起自己的(法),其他一切法就成就了助力。
俱有因;跟因果同时之际,就会互成因果。
同类因;即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情况。
異熟因;善因恶果、恶因善果的情况。
相应因;互相联系、互相伴随之意。
遍行因;是同类因中的特殊关系,叫做異时因果的存在。

四缘是指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所谓因缘者;就是六因中除了能作因之外,将其他五因归纳而成者。
等无间缘;就是心心所法直接,其间没有任何仲介,消灭而生起的。
所缘缘;意指认识的对象。
增上缘;就是六因中的能作因。

五果是指;增上果、土用果、等流果、異熟果、离系果。
增上果意谓优越的果,能作因之果也。
土用意指(男人动作)在此表示的法(体)即是原原本本的果体,上述的倶有因与相应因都采用这种土用果。
同类因与遍行因之果,即是等流果,这是因与果的性质同一的情况。
異熟果是跟異熟因对应出来的东西。
第五项的离系果指觉悟的事,所以,这是无为法,而没有因。

四种缘起;
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縛缘起和分位缘起。
刹那缘起就是在一刹那间的缘起。
远续缘起;是隔离时间的法中有缘起关系的事。
连续缘起;是十二缘起的各支连续地进行刹那生灭。
分位缘起;跟上述的业感缘起相同的情况。

实践;

实践的目的主要在于调御自己的心,轻易动摇,时刻不定的心要能捉得稳,好让層不出穷的疑惑与烦恼镇定下来,摄心平等之中。因此,才使坐禅能够欣欣向荣,藉此达到觉悟的目的。

诚如上述;部派的各个教团由于生活环境很安定,各种条件也调整恰当,致使出家人能专心实践与精进。当然,靠自己实践证悟,全属自己,而不是别人。

任何宗教都一样,中心人物的精英份子若不能确实掌握本派教义的本质或真理,自然无法领袖群伦,指引本教团或集团了。
于是,该教团的许多成员就会仿效领导人,自动且努力去理解本派的本质或真理,这一来,整个教团才会生气蓬勃,活动力强,并维持旺盛的生命。

不过,宗教不是只存一部份精英份子而存在的东西,不能只标榜一部份专家而已,一定要为广大的苦恼众生,大量开放给一切有情众生才对。佛陀开创佛教之初,他的教团就是适应广大众生的存在。

也就是说;不是自利而已,也一定要利他。倘若忘了世俗芸芸众生,縰使教团内部非常坚固,但教团本身也会脱离社会,被天下众生所屏弃。这一来,回归佛陀的活动,不久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这跟后期出现的(大乘佛教)兴起息息相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1#
發表於 2018-7-10 05:25:0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27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1】

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那种成就与快感,是珍贵难得的美好因缘,佛法许多的奥妙与智慧都藏在这些快感与成就当中,如果你想活得无欲无求,或者学佛要学得自由自在,不妨学著观照这些欲望的真面貌,你就能够永远让大脑可以享受到自由自在、无欲无求的状态。

首先你就要找时间,静下心来观照自己的欲望,找出和它们相处的最佳方式,进而理智的看待和处理它们,它们就会像被你驾驶着的汽车,在你意识的驾驶中,为你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却又不会失控发生意外,或与你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当你有了这层的觉知,当你有了这样的智慧,去看清欲望和快感的实相,你自然就会明白我所说的;为何要你把你所迷恋的东西,忍心地往外推,而且是你越爱不释手 ,越要往外推,推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永远保持一个距离,你才能够与你心爱的欲望白头皆老,相安无事。

有一次,我与一位出家师兄弟来到一个菜市找朋友,来到菜摊位时只见到放着菜、还有一个装着钱的盒子却不见卖菜的朋友?
跟我一起的师兄弟说:(这卖菜的不知在想什么?竟然将钱放在这里,万一钱被人偷去了)?

我笑笑回答他说:(我想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足眷恋,更何况他还有那么多的菜,纵使这些钱被偷了,一样可以卖完这些菜赚回来)。

反正这个摊位的主人我们也是认识的,我们就站在那里等他回来,等到卖菜的朋友回来之后我们一起去吃饭,我把这事情问他,他回答我说:(我并不是忘了那些钱,或者不把那些钱当着是钱,如果我当真无欲无求,何必还要卖菜赚钱?其实,假设这些钱真的被偷了,只要我知道自己还活着,即使没有钱,没有菜,照样可以快乐地过日子)。

我笑笑回答他:(你果然是有智慧的人)。

(无欲无求)这个字所造成的另一个错觉是,让大家以为世间万物都是浮云,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有人自暴自弃,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被视人的基本欲望(需求)和自然反应的情绪都是修行的障碍物,要求人们彻底砍断这些人性的自然法则,让许多人误解了,让大家错以为学佛就是要鄙视或否定人性的欲望,于是,原本可以使人觉醒、了悟佛法的基本反应,反而成为修行学佛的障碍。

其实,我相信在一开始(无欲无求)这句话的确是代表佛法的真谛,只是由古至今,大家在传达这句(无欲无求)时,产生了无数的个人见解和解析,渐渐混淆了它的真实意,变成执着的概念而不是超越,使许多人对它产生了误解。

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学佛后反而出现了身心方面的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个性孤僻、难以相处………等等,因为他们忘了,自己本身就有基本反应,这是人性的本质是本能反应,而这些人性的本质是适合运用作成为修行工具,只因为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舍弃了自然法则,只知道跟着制定走,跟着经典里面的文字走,大刀闊斧,将人性的本质,将过去的一切一切砍断,结果枝叶、树干全不见了,深扎的根却还在,只不过自己误以为已经彻底铲除了,误以为已经不再受(欲望)所控制,要做到毫无感觉,强逼自己暂时失忆的状态。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样的修行不但没有效果,根本就是强制性的压制自己,完全误解了自然法则。

佛陀教导我们,应该保持中道面对任何的欲望或挑战,然后,进而超越这才是修行。


阿毘达磨;

部派佛教的文献叫阿毘达磨Abhidharama,阿毘Abhi意谓(对、关于),故阿毘达磨譯作(对法),意谓(法的研究)。此外在巴利上座部有(胜过)与(过去)之意,故也有指阿毘达磨是(胜法)。

这里所说的(法),大概相当于(经),指(佛语)。所以,阿毘达磨来自经的註譯。把经上所说加以整理,重新解说与修正,又提出新问题。也予回答,它所以称为(论)者,即依据以上所说。

阿毘达摩的文献逐渐增加,就形成(阿毘达摩藏),就是指(论藏)。

巴利上座部的论藏由下列七种所组成;
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
法集论;Dhammasangain。
分别论;Vibhanga。
界论;Dhatuvibhanga。
双论;Yanaka。
发趣论;Patthana。
论事;Kathavatthu。

以上属于巴利文的(论藏),此外还有不少巴利文论书,但都被看作(藏外),例如:(那先比丘经)及其他。
藏外文献中比较重要的有二世纪的(解脱道论)Vimuttimagga,五世纪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前者有汉譯,后者是以前为底本,经过大幅修改后成立的,堪称最优秀的佛教概论之一。

尚有两种历史书也非常重要;
(一)岛史Dipavamsa。
(二)大史Mahavamsa。

前者很老旧,后者很详细。

在印度上座部系的部派里,最强而有力的一切有部(简称有部)也要七种论藏,称为(六足发智);
集异门足论;Samgitiparyaya。
法蕴足论;Dharmaskandha。
施设论;Prajnaptisastra。
识身足论;Vijnanakaya。
界身足论;Dhatukaya。
品类足论;Prakaranapada。
发智论;Jnanaprasthana。

其中(发智论)称为身论,而其他叫足论。

(发智论)在纪元前二世纪,属于迦多衍尼子的力作,对于有部的教学方面有过重大贡献。
除了上述以外;正量部有(三弥底部论)Sammitiyasastra,
法藏部有(舍利弗阿毘曇论)。

到了更晚期250年~350年左右,就有詞䊍跋摩Harivarman的(成实论)Satyasiddhisastra。

印度的部派以说一切有部最强而有力,他们註譯那部最基本的教课书(发智论),让它发展成新学说,大约费时、两百年,终于成就两百卷龐然大物(大毘婆沙论)。它不但严厉批评其他部派的学说,也把有部里脱离传统的内容统统排斥。
无如(大毘婆沙论)是长达两百卷的龐然大物,组织混乱,乍看下,无异(百科全书),所以不易读懂,若想悲领悟其思想内容尤其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又成就更简捷的网要书了。

例如:尸陀盤尼的十一卷(鞞婆沙论),法胜有四卷(阿毘曇心论),优波扇多有六卷(阿毘曇心论经),法救有十一卷(杂阿毘曇心论),悟入有二卷(入阿毘达摩论)。

之后又有(世亲)Vasubandhu,又譯作天亲,一说在320年~400年前后,另一说在400年~480年前后,著有(阿毘达摩俱舍论)Abhidharmako-Sabhasya,简称(俱舍论)。有梵文原本和註譯又有玄奘譯三十卷,真谛二十二卷,以及藏文本等。
这些书籍深受有部人士的喜爱,尤其是詩的部份,等于(大毘婆沙论)的优秀网要书更是如此,后来附加的註譯部份(更长),则从经量部,有时由大众部的立场去批判,站在一种所谓(以理见长的宗旨)立场。

这一来,就引发(喀什米尔有部)的激愤了,也就是说:众贤Samghahabhadra,...著有八十卷(阿毘达摩顺正理论),来攻击(俱舍论),又且写了四十卷(阿毘达摩显宗论)。

但从内容或组织体系而言(俱舍论)不失为非常卓越的名作,所以有部的一般阿毘达摩的研究几乎都来自这部(俱舍论)。

(俱舍论)的内容有八章~~界品、根品、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贤圣品、智品和定品。加上附錄的破我品。
上面最初两章表示法的体系,
世间品综合佛教独自的宇宙观,

以下两章完业与烦恼之后进入觉悟世界,敘述贤圣品和智品所提如何得到觉悟和智慧,
而定品说明禅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0#
發表於 2018-7-10 05:21:4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24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10】

现代许多人所谓(修行),他们总认为不停地行善积德,布施、建庙、济贫、素食、放生………等等,就是修行,但是,只要我们今生的修行不是跟随佛陀的教义迈向解脱之道,只要我们到回来这个世界轮回,无论我们所修的福报有多厚,必定会有享受完的一天,也就是说,必定会有堕落三途的一天,这是必然性的事情,

当我们看清了人天福报的真相,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剂,我们就应该看清另外一个实相,那就是,我们的修行、只能靠自力,自性自渡,永远无法靠他力来解决我们业力的问题,至于某些宗教仪式的膜拜,念经、念咒………都只是隔靴搔痒。

人生仅有这一次,因缘不停的在变化,岁月不留人,真正要修行,就要修今生,勿修来世。

当我们看清这个实相,我们就不会再依靠任何人或佛菩萨,我们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部的责任。

(悉达多)在成佛前同样犯过错误,因为知道自己犯过错误,所以会更加努力来戒除犯错时的心境与态度。

在(悉达多)出家时,(车匿)是陪伴他修行的侍者,在(悉达多)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出家成为比丘。但他却自认和佛陀的关系非比寻常,而表现得十分顽固、骄傲。他认为佛陀出家修行时,只有他一人随从,但现在舍利弗和目连却自称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权指令其他人,这不是很奇怪吗?所以,他经常诋毁这两个人。

当佛陀糾正他的行为时,他也总是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最后,在佛陀入灭的前一夜,他把阿难尊者叫到床边来,要阿难尊者在他入灭后,叫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车匿),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情。
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其他比丘对他的冷漠态度,开始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也认清自己种下的恶行,因此向僧伽认错致谢,从此以后他改变言行,并且在禅修时遵照指导,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只有在一个人屡劝不听时,才会用比较强硬的方式让对方发觉自己的错误,然后从这个错误中发现自己的盲点。

我们要先认识犯错的本质,才不会害怕承认错误。

佛法是两千多年前(悉达多)太子的觉悟过程,他看透了错误其实是让我们成长的生长剂,他也教导我们不要逆自然法则而行,当我们犯错时不需要生起责备或是强词夺理的态度为自己狡辩,而是要把握当下,把这个错误变成让自己驶向正确的指南。

当你静心地道歉及请求原谅时,你的内在会涌起不可思议的力量,把你内心深处的阴影一一消除重见光明,让你重生,让你展现另外一个被人接受的光采。


部派佛教的成立;

最初期的佛教无论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基于社会上有许多人敬仰佛陀,致使佛陀之外,连佛陀弟子也到处去宣扬佛教。

这一来,佛教主要在印度一带擴展起来了。佛陀灭度后,佛教也能维持发展,致使佛教擴展到整个中印度。同时向西方和西南方向传遞,最后几乎到达阿拉伯海了。

信奉佛教的集团,以教团为中心到处聚集和形成,才会越来越发展。这样一来,为了普及到一般民众,佛教就参杂了印度的轮回思想,一面将佛陀上辈子的生涯编造出许多故事(本生谭),一面收集佛陀和佛弟子的骨灰放进塔里,形成了佛塔崇拜的习惯。

塔的崇拜;就是把塔建造得很精美,在门和栏楯上雕刻动人的装饰。例如:菩提伽耶的遗迹、桑吉塔、帕佚脱塔等都是这样建造出来的。
随著教团的发展,自然有许多人来参与各类集团,而且成员份子形形色色,十分复杂。这一来,就表现出明显的态度和立场了,结果形成保守派长老们,和进步派佛教徒的立场。前者想要僵持古代传统,而后者人多势众,反而诉诸弹性,緩和某种程度的传统作风,比较自由一些。
期间出现所谓(十事)的问题,那都是关于戒律的问题。尤其接受布施的时候,到底可不可接受钱财呢?双方成了很大的争论。保守派认为不可以,而进步派却予肯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保守派的长老们就在(毘舍利)召开700人的会议,举办一场自己所奉行的圣典结集。反之,进步派或改革派的比丘们也聚集一万人,举办自己的结集,宣称脱离原来的教团而另行独立了。

前者叫(上座部),后者人数众多,故叫(大众部)。这一来,保守派与进步派就完全分裂了。而这叫做(根本分裂)。本来,佛陀灭度后以大迦叶为首而召开过圣典结集(第一次结集),而今(上座)与(大众)两派各自举办的结集,就叫(第二结集)。

世人以为第二结集大约在第一结集以后一百年成立的,诚如前述,印度一向不太熟衷中央集权,当时到底有那些教团、比丘、比丘尼和信众徒各地前来参加呢?令人非常怀疑。

发生了根本分裂后,又再而三发生分裂。在以后一百年里,(大众部)体系开始细分,接著一百年间,(上座部)系统也开始细分了,这叫做枝未分裂。两者合计有十八部派的新成立和传说;这些加上根本两部,就称为(原始佛教二十部),

跟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站在一边,这次分裂大概在纪元前一百年前后就完毕了。

在诸部派里,上座部系统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正量部、化他部、经量部、犢子部以及南传的上座部等,都留下重要的资料。

阿育王;

纪元前327年,希腊的亚力山大大帝捲席了波斯帝国后,乘势入侵印度西部,打败印度军,便在各处建筑希腊系统的都市基础,次年返回西方,客死于巴比伦途中,年仅33岁。

在那以前,印度从来没有过统一国家的经验,而今才趁这次外患的契机,好不容易看到民族主义的机运来到。
纪元前317年左右,摩竭陀国的(蒋陀拉古普达)在恒河平原推翻(南陀王朝),併吞邻近诸国,而创建了孔雀王朝。

(蒋陀拉古普达)又从印度西北驱逐希腊人,同时打败入侵的叙利亚军,几乎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大帝国。

(蒋陀拉古普达)的儿子(宾多莎拉)后来继位,之后传子给(阿育王)纪元前268年~232年时,孔雀王朝的声势达到巅峰。
(阿育王)即位后第九年,平定最后一个地方,东南沿海的(迦陵迦国),总算在整个印度半岛建立了霸权。

那次战役中,死伤捕获而被酷刑的人多达十多万,甚至连与战争无关的一般百姓都惨遭伤害,让他深以为恥,于是成了虔诚佛教徒。他大力倡导一般的法,当作政治理念,而这也与佛法相通。

为了要让广大民众了解这套政治理想,便詔勅在领土各处建立许多大石柱,也在国境磨平岩石的壁上刻出这项崇高信念,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碑文),其中一根现在仍存于印度边界,大体上能解读出来。

由于(阿育王)自愿皈依佛教,才使佛教趁机擴展到全印度各地。之后,他又派王子(瑪希陀长老)去锡兰,锡兰人喜不自禁,十分欢迎,致使锡兰成为(上座部)也叫(长老佛教)的一大中心。

(阿育王)不仅支援佛教,也同时保护婆罗门教、耆那教、阿吉维卡教等宗教。
这一来,印度各地都开辟完整的道路,路的两边植树、挖井、建立仓库、以备急需,设置布施场,救贫济困,并设立医院,挽救百姓,反正推行不少善政。

百姓目睹这样强大的统一国家和理想的帝王,不禁額首称庆,以为是转轮圣王(普遍的帝王)的出现,而这个名词也在佛教各处,以及印度教、耆那教的圣典上时有所见。

孔雀王朝日渐衰弱,到了纪元前180年左右就灭亡,致使印度又开始分裂了。

印度西北部有希腊另一批新人建立王国,其中非常强而有力的是(弥兰陀王)纪元前160年左右,拥有从阿富汗到中印度的一片土地。表面上,他们信奉希腊诸神,实际上却十分热衷于佛教。

结果,(弥兰陀王)曾跟一位(那先比丘)举行问答,他们的对话一连两天,到了第三天,国王终于成了佛教徒。

这段话有佛教的资料为凭,他们的对话叫做(那先比丘经)。期间,充满希腊式的思维和印度的或佛教的思维,双方互较长短,算是非常有趣的资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9#
發表於 2018-7-10 05:18:0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21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9】

很多对佛教稍微有认识的人都认同轮回很苦,寻求解脱,但是,因为没有理解清楚佛陀的教法而到处寻找名师或求神拜佛,反而会陷入另一种迷失的状态中。

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我在素食馆里无意中看到一位大乘法师在一个光碟里介绍世界末日,这位法师很多人都认识,相当有名气,他说:还有一年时间2012年12月21号将是世界末日,这个准确的消息是最大权威的美国太空总署发给他的报告,到时会死很多人,剩下一小部份的人会回到古代过大自然的生活,原因没有电源了、没有Gas了、没有交通工具了…………

当时甚至有些(净宗学会)的朋友被吓得不知所措,储蓄了很多糧食预防万一。

到了2012年12月份,我一位(净宗学会)的朋友深信这位法师的预言;世界末日还有一个星期就来临了,
他开始焦虑不安,茶饭不思,到了12月20号那天晚上,抱着家人痛哭交代了许多遗言,让我哭笑不得,就这样他整个人被折磨得精神仿佛,臉容憔悻。

直到过了22号他才接受世界末日不会来临的事实,所有的恐惧一扫而空,可以好好的睡觉。

他睡足精神之后问我:(为什么这么谎謬的笑话也会让我被吓得像等死的感觉)?

我回答说:(这些宗教催眠本来就是假的,只是你没有看出破绽罢了)。

其实,许多的破绽在无明者或是已经被某些法师以宗教催眠得,深信不疑的情况下,在他们眼里是看不到的,不幸的是,有人即使过了恐惧期,却仍然会对这些法师充满信心,还会不停地自己制造合理化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对偶像的尊敬与崇拜,这一来,就永远无法看清它们的本质是假的。
然而,稍微有悟性的人,被骗1/2次之后也会从恐惧和失望中发现他们的破绽。

切记,当你能看出这些宗教所使用的催眠手段都是假的,都有破綻时,你才是觉醒的人,然而,看透它们、看破它们,是我们觉醒人生的功课,
今天各位有缘遇上原始佛法的朋友们,不妨细心领悟这堂功课,当恐惧过去了,地球照常转动,生活依然正常,你再去静心观照那个恐惧与催眠的谎言跑去那里了?你自然必有所觉悟。

这些宗教催眠不知误导了多少众生,会让人像疯了一样,执迷不悟地挖一个坑把自己活埋。
后来这位法师的预言演说,被香港电视节目当着笑话娱乐观众。

佛法,是向内自修并不是向外寻求,如果你是出于对佛像的尊敬,诚心礼佛叩头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如果完全不去静心往内观照,去找出问题的源头,只是想透过顶礼叩头,膜拜仪式、诵经、放生、素食来寻求解脱,那么,这样的行为无异是水中捞月,自欺欺人。
其实,任何问题都一样,当我们接触上了,最基本的,我们先要了解这个问题的推动力是什么?

它的因缘组合是什么?

只要对方所讲解的与这方面完全没有关系,那么,就表示他越说越离题。

现代人学佛的盲点就出现在这里,为什么有许多人学佛越学越糊涂,连他自己本身也搞不清楚到底谁说的才是真实性?每宗派都有他们的道理?
原因是他忘了根本,忘了源头,忘了佛教教主是(释迦牟尼佛),
忘了查询清楚印度佛教历史真相,才会越走越远。


法:

(法)在巴利文叫Dharma 由动词Dhr而来,它的原意是(担、保)。所以(法)即是保持人伦秩序。那么,它就用在规定、规范、惯例、义务、社会秩序,以及善、德、真理等意思方面。

依据锡兰五世纪一位著名佛学者(普达哥萨氏)的注解,此字有属性、教法、圣典、物等四种用法。
初期佛教的(法);有(五蕴)和(六入)说。

五蕴说的(蕴)字,意谓集合:
(1)色蕴;有形物,物质性的东西,肉体也属于其中之一。
(2)受蕴;能感受一切事物的作用。
(3)想蕴;表象作用,即是意象的构成。
(4)行蕴;潜在的形成力,能动性的心理活动。
(5)识蕴;认识与判断的作用。
这五项聚合才能形成人的自我,自我是无我,故有(五蕴无我)一词。

(六入)建立在人类认识手段的区分这种基础上,(六入)或称为(六根)即是:
眼、耳、鼻、舌、身、意。
基于这些才生出六境(六种对象)来对应。
色、声、香、味、触、法。
之后把两者合起来就生出(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前面(六入)也叫(六内处),
其次为(六境)也叫(六外境),合称(十二处),
加上最后六识叫做(十八界)界即要素。

缘起(十二因缘);
前面五蕴和六入说,发现佛教当初很撢长分析与综合问题,而最典型的例证,恐怕是缘起了。
缘起说之一(十二因缘),被看作佛陀成道内容,但在初期佛经上发现不少因缘说远比十二因缘简单多了,在(阿含经)各处都有提到很简单的缘起说,且没有达到十二支。

日本(宇井伯绶博士)在这方面作了详细的整理,把十二因缘当作成道内容、显然是后代编輯经典者的作为,缺少十二这个固定数目的缘起说的原形,才是成道的内容。

(舍利弗)成了佛陀弟子在经典上记载都一致:
诸法因缘生,真理的悟得道者(如来)说出这些因缘。
且也说诸因缘灭。
伟大的修行人就这样说过。

这是从因生的一种因果规律,依据这种回答,才使舍利弗与目连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去投奔佛陀,果真如此(准确率极高),那么,我们可以说缘起的思维是相当早的事。

虽然(缘起说)提到(缘)和(起),但初期佛典所说的缘起说,倒不一定明白敘述相缘支分,所谓缘起这种抽象的原理(跟后期的缘起说法有不同之处),它的意思单纯指(缘)而已。也就是说,初期佛教的含义例如:
缘起于A才会产生B,
同样道理:B缘于A才会生起;离开A与B的缘起理论,不是初期佛教的说法。

慈悲;

在初期佛教里所谓(爱)这个名词无疑表示渴爱,即欲望或烦恼的根源而被人相当嫌弃。爱是自我中心,也常转作憎怨之意,有欲望与占为己有成份,这种情况下,初期佛教就排斥爱而改用(慈悲)一语。于是,世人把佛陀说法解析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行。

慈悲一词,本来是把(慈)与(悲)两个不同字结合起来,它意谓着怜悯、同情。
还要再解析慈悲可以再加上(喜)与(捨)。
喜是与他人或众生同喜,
而捨是宁静,縱使布施了也是很宁静,不会期望对方回报,无条件的贡献。

平等;

佛陀不会只对某些人说法,无论是谁,只要对方提出问题或诉苦时,都会给予适当的答复,亲自实践平等的教义。
当时印度社会流行人类不平等的(喀斯特)制度,佛陀不但不于理会,反而改变它的内容。也就是说;当时婆罗门被看作德高望众的人,但依佛陀看来,他们是因为出生于婆罗门家族背景,只有本人的行为表现才是正确的标准。

教团与实践;

佛教僧团叫做(僧伽),这可能是最初有一群佛弟子追随佛陀师尊而成立的,一个人的力量薄弱,若能以教团成员的身份,跟其他同修的佛弟子交往或交换心得,也能自动强化力量,和深刻的反省。

佛陀因为要领导大家涅槃,致使教团性质也是朝向这个目标,这一来,凡是投身于教团的人,就会全力以赴,追求智慧与迈向涅槃之道。
佛陀弟子有出家人与在家居士两种,
出家男性叫(比丘),
女性叫(比丘尼),
在家男性叫(优婆塞),
女性叫(优婆夷),
比丘意谓着(行乞者),靠信徒的布施来生活,意谓(侍候者),侍候出家人,布施他们的衣食等生活,而且接受他们的指导,以上称为(四众)。

后来,随着僧团逐渐广大和发展,又有未成年出家人叫(沙弥),与(沙弥尼),
女性在出家前两年则以学真女的身份渡日,加上上述的四众,便共称为(七众)。

不消说,教团也是一种集团,期间一定要保持集团的秩序。这一来,就产生一套维持秩序的规律,叫做(律)。

关于这件事,不妨称为随犯随制,这是由于破坏秩序的行為发生而制定出来的,后来就越来越复杂了。

若有人破律,当然有罚则,先在自己内心告白惭愧,更重时得在别人面前告白惭愧,倘若情况更严重时,就会被驱出僧团了,这些规则聚集起来叫做(波罗提木叉)。

律有上述的(他律)与(自律性)两种,后者是自发地向内心发誓要遵守,一旦破戒,有过失或失误要后悔,它也不是特别相当罚则的东西。
在家佛教徒要遵守五戒;
(1)不杀生。
(2)不盗窃。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0

好友

422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8-7-10 05:14:0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李天興 於 2018-7-10 05:17 編輯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 8】

我曾经在网络里见过一段新闻,有一位老先生,他只要看到有人乱丢烟蒂就会跑过去捡起来,并且递给那个人一张传单,传单上面写着他的亲身经历。

他说,早几年前一个晚上,他抽到一半的烟放在烟缸上,自己在上网没有留意的情况下,居然被四岁大的孩子拿去玩,还点燃了房间里的床被烧起来引发火灾,他左邻右舍的房子都被烧光了,损失惨重,让他一辈子都内疚,永远无法弥补这次的过失,后来他发现即使再怎样后悔也没有用,还不如把握自己在生之年,好好地劝导那些抽烟的人,不要让自己一时疏忽而造成无可挽救的悲剧。没想到他因为这个(善意)的发心,结识了不少朋友。

我曾经迷失在佛教里20年,以前是抱着(大乘佛法)的观念坐井观天,自以为是。

当一天,我发现原来在(大乘佛教)之前还有一段印度佛教历史自己从来没有发现到的,如梦中惊醒,恍然大悟,可想而知,我们学佛首先要了解清楚印度佛教历史是何等的重要,也是因为这个因缘使我感到非常后悔。

原来自己这20年一直都在排斥,甚至毁谤着佛陀教义为小乘佛法,这种内疚与自责的情况下,我才会在网络写佛法,告知世人佛教历史真相,希望能够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我并不是存心搬弄是非,我所写的都可以在印度佛教历史里查询,如不属实,随时可以推翻我的所说,我不求名、不去利,只想唤醒迷途中的佛教徒,不要浪费时间在学习非佛所说的教义,身为佛陀弟子,跟随佛陀的教诲才是正确的方向。

在这两个月我会写得比较辛苦比较赶时间,原因,我希望能够在六月份把(原始佛法3 -印度佛教历史介绍)这本书写完,虽然是比较辛苦,但是当我想到只要有人是因为看了我写的佛法文章而回归佛陀教义,就算是不吃不眠也是值得,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恐怕写出来的文章也无法真正达到唤醒众生的效果。

其实,我们身在红尘世间学佛,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勇敢面对人生各种挑战与困境,无论身处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冷静的状态,这才是佛法修行的关键。

当我们无法冷静心中充满烦恼时,不要强求烦恼离开或消失,因为烦恼是让我们看清真相的动力。

当我们接受烦恼,看清烦恼的本质,我们就可以从烦恼的束缚里解脱出来,在我们心里烦恼仍然存在,但是烦恼已经不是烦恼,只是一种大脑运作的过程,这时,烦恼就完全没有它的威胁性质了,完全不起作用,不需要去压抑或“烦恼”了。


(涅槃):


(涅槃寂静)是三法印之一,涅槃譯自梵文,寂静也是,两者都表示佛教的理想境界。

当时,那些宗教家的理想与目的,不外追求安稳、安乐、幸福与不死。而理想的境界以(彼岸)来表示,它用来对应(此岸)充满各种苦恼,因此,从(此岸)……现实开始走到(彼岸)理想境界。通常在印度哲学叫做(解脱)。

那就是说,在此岸互相交缠,彼此瓜葛,从这一切束缚下解脱,之后到达彼岸,正是印度哲学和一般宗教的最高思想。尤其,印度的轮回思想很浓厚,一定对于这些感受很逼切、很深刻。

这种最高境界被佛教(耆那教亦然)称为(涅槃),另一个汉譯叫(泥洹)、也有例子指它是一种(镇住动摇)、(让它镇静)的意思。
通常意谓(火焰熄灭)或(火焰消失状态)。

佛陀入灭比喻涅槃如下列比喻:
不动摇的圣者,
安静地消失之际,
像一个让心安住的人,
既不呼气、也不吸气了,
以畏縮的心耐住苦痛。
那颗心的解脱,就仿佛灯火的熄灭。

(四圣谛与八正道):

谛在梵文叫(沙多亚)、巴利文叫(桑贾)本来从(存在)这个动词造成的,转用作(真理)、(真实)。谛或真理也称为(圣谛),即神圣的真理(由圣者彰显的真理)四谛亦称为四圣谛。

(1)苦谛:不仅指人生是苦,一切众生皆苦也。

(2)集谛:本来是(苦集谛),因(集)与(生)的意思一样。或者解作原因。意谓苦是怎样生出来的?人生即苦的原因何在?彰显这件事的真理也。

依据诸经的解说,完全来自于渴爱(欲望)。渴爱是指喉咙发干的人极想喝水的状态,所谓烦恼即是其中之一。
的确,人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受到欲望的影响。渴爱常常被分为三种:
欲爱(感觉与情欲性的欲望),
有爱(要永续生存的欲望),
无有爱(要断续生存的欲望)。

(3)灭道谛即是(苦灭谛),由上述的(集谛)获悉苦的原因,于是,就要断弃渴爱,让心自由自在,进入最高理想的涅槃境界,也就是实现涅槃的真理。

(4)道谛即是(灭掉苦恼的道谛)。称作现实的实践活动,这可分成下列八种:

(1)正见:正确看法。如实看到,自己认识四谛。
(2)正思:正确思考。
(3)正语:正确言语。
(4)正业:正确行为、实践。
(5)正命:正确生活。
(6)正精进:正确努力。
(7)正念:正确思念与注意力,心正确注视。
(8)正定:正确精神统一。冥想、禅定。
以上八项叫(八正道),等于佛教的实践基础。


(中道):

佛陀在王子时期的生活快乐无比。出家之后,有过六年苦行的经验,而那段苦行几乎让他喪命。他放弃了乐行与苦行生活,这叫做不苦不乐的中道。乐行是另一回事,苦行原来的目的在开悟,虽然当着开悟的手段,但是,这个手段不知不觉被人看作目的,佛陀依据自己的实际体验而放弃乐行与苦行,而选择了两者之间的中道。

世人往往选择某种极端,因为这样才容易全力去实践。处在这条狹窄的极端中,企图抹杀一切自己注意不到的东西。极简单的价值判断于是生焉,只有慢心与执着。这样容易成为图式性的东西(忽视人性)。

例如:财富、名誉、权势、意识形态等,以为靠它能解决一切,很牵强地企图去解决一切。一旦遭遇挫折,发觉自己彻底失败时,便走向另一种极端,与前者完全相反,即反其道而行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7-3 21:21 , Processed in 0.033306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