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6526|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偉雄筆挑古德明

[複製鏈接]

887

主題

2

好友

958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3-11 01:19:49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陳柱民 於 2018-3-13 02:42 編輯

九年前,那個甚麼香港最後貴族,挑戰古德明的英文,十九才子力撐貴族,說其英語真實而道地,絕非古之字典式行文。可惜小弟不才,英語能力差,無法看得明白,大家有興趣不妨拜讀、重溫。
https://lichokiu.wordpress.com/2009/06/21/鄧永鏘-vs-古德明/

貴族已作古,今又有哲學教授對古Sir多番批評「國學大師」頗不以為然,也來參他一參,這次用中文,花生鹹脆一點,賽事未完,學鄧英敏話齋,觀眾唔好離開電視旁邊呀~

1) 饒宗頤的考古成就?(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2月20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220/20309348

2) 饒教授一氣蘇學士 (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2月21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221/20310247

3) 饒教授二氣蘇學士 (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02-22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2/20311243

4) 古德明論饒宗頤 (王偉雄)
獨立媒體, 2018-02-22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5317

5) 饒教授三氣蘇學士 (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2月23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223/20312158

6) 謝馮睎乾賜教 (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3月07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307/20324075

7) 敬答王偉雄教授 (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3月08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308/20325038

8) 與王偉雄論詩 (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03月09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309/20326109

9) 論詩句的斷章取義 —— 再回古德明 (王偉雄)
獨立媒體, 2018-03-10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5659

10) 洩憤?(古德明)
蘋果日報, 2018年3月12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古德明/daily/article/20180312/2032872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0

好友

415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地板
發表於 2022-10-19 00:15:0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omolove 於 2022-12-22 22:09 編輯

thanks for sharing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及相關破產 後果問題的信息,歡迎您隨時聯絡破產百科專業團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7

主題

2

好友

958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8-7-30 11:15:52 |只看該作者
北季南饒,哀哉!
2018年07月30日, 蘋果日報

1.jpg

中共國學大師季羨林一九九九年寫過一篇《記張岱年先生》,末段說:「張先生已經過米壽兩年(九十歲),如果能達到茶壽(一百零八歲),是我們大家的幸福。『碧章夜奏通明殿,乞賜張老十八春。』」季羨林跟陸游磨墨都不配。

陸游《花時遍游諸家園》一詩,是千古名篇:「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愁風日損紅芳。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通明殿是玉皇大帝所在,綠章則是道士奏神靈的表章,以青藤紙書寫,又名青詞(見王琦注李賀《綠章封事》詩)。季羨林改通用語「綠章」為「碧章」,是點金成鐵。

而更不堪的是「乞賜張老十八春」七字。按陸游原詩「春陰」二字都是平聲,改為「張老」,那「老」是仄聲,連基本格律都不合。格律之外,用字也未審:張岱年當時九十歲,是上天賜壽已經「十八春」有餘,怎麼還說「乞賜張老十八春」?季羨林應說的是:「綠章奏請通明殿,多壽張公十八春。」這樣改幾個字,意思才合理,音節才鏗鏘。

中共盛譽季羨林、饒宗頤為「國學大師」,合尊為「南饒北季」,而新中國人十九既不識國學,就只會人云亦云。月前饒宗頤死,香港電臺即日請人介紹其「成就」,剛巧請得我一位朋友,是個新聞學者。我後來問他:「你對饒宗頤有什麼認識,電臺找你評論?」他說:「饒公的學問,我那裏懂得?電臺一時找不到評論員,就囑我充數。」我歎了口氣。南饒北季的國學成就,就是不識者吹捧出來的。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daily/article/20180730/2046353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7

主題

2

好友

958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8-3-11 01:25:21 |只看該作者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饒宗頤的輻射不可謂不強。
都是這篇文章,你讀來又有何感想?


饒宗頤: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
人民日報, 2013年07月05日04:58
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2013/0705/c1003-22085418.html

21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中華文明再次展露了興盛的端倪。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上預期,21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而今,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對此更加充滿信心。

現在都在說中國夢,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我的夢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說,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的復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老文明。盡管在近代以后中國飽經滄桑,但歷史輾轉至今,中華文明再次展露了興盛的端倪。

推動文化的復興,我輩的使命是什麼?我以為,21世紀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選擇地重拾傳統道德與文化的時代,當此之時,應當重新塑造我們的“新經學”。我們的哲學史,由子學時代進入經學時代,經學幾乎貫徹了漢以后的整部歷史。但五四以來,把經學納入史學,隻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將經學的現實意義降到了最低。現在許多簡帛記錄紛紛出土,過去自宋迄清的學人千方百計求索夢想不到的東西,而今正如蘇軾所說“大千在掌握”。我們應該如何善加運用,重新制訂新時代的“經學”,並以之為一把鑰匙,開啟和光大傳統文化的寶藏?

長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經書凝結著我們民族文化之精華,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是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重新認識經書的價值,在當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甚至說,這應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立足點。

“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為它講的是常道,樹立起真理標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確與否,取古典的精華,用篤實的科學理解,使人的生活與自然相調協,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臻於和諧的境界。經的內容,不講空頭支票式的人類學,而是實際受用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智學。

“經”對現代社會依然很有積極作用。漢人比《五經》為五常,《漢書·藝文志》更把《樂》列在前茅,樂以致和,所謂“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表現了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講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互相敬重、團結群眾、促進文明的總原則。在科技發達、社會巨變的時代,如何不使人淪為物質的俘虜,如何走出價值觀的迷陣,求索古人的智慧,應能收獲不少有益啟示。

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正是發軔於對古典的重新發掘與認識,通過對古代文明的研究,為人類智識帶來極大的啟迪,從而刷新人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我國近半世紀以來地下出土文物的總和,比較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考古所得的成績,可相匹敵。令人感覺到有另外一個地下的中國——一個在文化上鮮活而又厚重的古國。對此,我們不是要全單照收,而應推陳出新,與現代接軌,把前人保留在歷史記憶中的生命點滴和寶貴經歷的膏腴,給以新的詮釋。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上世紀60年代,我的好友法國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說,他很后悔花去太多精力於佛學,他發覺中國文學資產的豐富,世界上罕有可與倫比。現在是科技引領的時代,但人文科學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羨林先生,生前倡導他的天人合一觀。以我的淺陋,很想為季老的學說增加一小小腳注。我認為“天人合一”不妨說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損人的原則出發,並以此為歸宿。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

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大與自貶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復興,沒有“自覺”、“自尊”、“自信”這三個基點立不住,沒有“求是”、“求真”、“求正”這三大歷程上不去。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不斷靠近古人所言“天人爭挽留”的理想境界。

(作者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鄭煒明博士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5日 05 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3 20:37 , Processed in 0.022300 second(s), 22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