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36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佛烈克極限(人體細胞分裂的極限)

[複製鏈接]

122

主題

0

好友

2330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12-29 23:43:31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海佛烈克極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海佛烈克極限(英語:Hayflick limit)[註 1],又稱海佛烈克現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的是一個正常的人類細胞群體,在細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數限制。經驗證據顯示,每個細胞的DNA所相連接的端粒,在每次新的細胞分裂後會略微縮減,直至縮減至一個極限長度為止[2][3]。

海佛烈克極限的概念是在1961年,由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威斯達研究所的美國解剖學家李奧納多·海佛烈克提出。海佛烈克證明了一個正常的人類胎兒細胞群體,在細胞培養下可以分裂40─60次,而此細胞群體將會進入衰老期;這駁斥了諾貝爾獎得主亞歷克西·卡雷爾「一般正常的細胞具有永生性」的論點。每次有絲分裂會略微縮短細胞中附著於DNA上的端粒,而人體中端粒的縮短最終會無法進行細胞分裂;這種細胞群體衰老機制的出現,會和整個人體的生理性衰老有所關連。此機制似乎也能夠防止基因體不穩定;端粒的縮短會限制細胞分裂的次數,也就可以預防人類衰老細胞中的癌症發展情況。然而,端粒的縮短會傷害免疫功能,因此可能也會增加癌症易感性的風險[4]。


目錄
1        端粒的長度
2        註解
3        參考文獻
4        參見
端粒的長度

在細胞凋亡之前,每個細胞平均可以分裂50─70次。當細胞分離時,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會變小。海佛烈克極限理論認為,隨著細胞分裂,端粒會不斷縮小,最終將不會出現在染色體上;此最終階段就是所謂的衰老期,也證明了「端粒損壞與細胞衰老之間具有關連性」的概念。
海佛烈克極限發現與DNA鏈末端的端粒區域長度相關。在DNA複製的過程中,每個DNA鏈末端的短小片段(端粒)在每次DNA複製完成後,即無法複製而丟失[5]。DNA的端粒區域無法解碼成任何一個蛋白質,僅僅在DNA的末端區域形成一個重複的編碼,而DNA複製後失去的也是這個編碼。在多次DNA複製之後,端粒就會消耗殆盡,導致細胞開始凋亡。這種機制可以預防DNA複製的錯誤,進而預防DNA的突變發生。一旦端粒在細胞多次複製之後消耗殆盡,細胞將無法複製下去;此時該細胞就會達到自身的海佛烈克極限[6][7]。

這個過程不會發生在大多數的癌細胞中,起因在於一種稱做端粒酶的酵素。此酵素可以維持端粒的長度,這會導致癌細胞中的端粒不會縮短,且給予這些細胞無限複製的潛力[8]。目前正在研擬中的癌症治療方案提出使用酶抑制劑,可以阻止端粒的復原,讓癌細胞變得如同一般體細胞一樣凋亡[9]。此外,端粒酶激活劑可以修復或延長健康細胞中的端粒,進而延長這些健康細胞的海佛烈克極限,但也給予這些細胞癌細胞的特徵。端粒酶的激活也可能延長免疫系統中細胞的端粒長度,來預防從端粒非常短的細胞發展而來的癌化細胞[來源請求]。

在體外實驗中,肌肽可以增加人類纖維母細胞的海佛烈克極限[10],也可以抑制端粒縮短的速度[1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30 20:01 , Processed in 0.014836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