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7243|回復: 1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經

[複製鏈接]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2-4 22:44:2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道德經新譯 (開啟篇) 作者:蓬萊老人

自古以來道德經一直被視為古典中最深奧的學問,而確實也考倒歷來無數中外大文豪大學者。雖然歷來各種中外註解書車載斗量,但沒有一本書能夠說出老子之經的真髓,理由無他,第一是不敢確定來原出處,第二是不曾從文法語体及語源去深究之故。其實它是中國最早的河洛文化寶典,(應該說是大漢民族的起源文化寶典)因被埋沒在周前的歷史斷層中變質之故。為什麼?因為它根本就是用現代的河洛語源,河洛語文寫成的。不信用台語白話音和國語音讀讀看。 台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讀人名的名。 國音:「盜可盜,非常盜,鳴可鳴,非常鳴」。 台音:「有名天下先,無名天地始」。 國音:「有名天下先,無名天地死」。 台音:「人之所教,吾亦教之,強樑者,不得其始」。 國音:「人之所教,五一教之,強樑折,不得其死」。 各位看官,讀音容易引起語意混亂不說,最後一句,「始」與「死」那一個對?不得其始,是害人得不到事情原來的真相。不得其死是恨不得其死,不得好死,您說呢?這是千古以來無人敢動的奇案奇事喔!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耶!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說:智識販子,害人得不到事物原來的真相,所以「吾為教父」,要自已教育自己。 因為道德經顯示一個與家天下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統。能讓現代的台灣人,看到自已早被沖散失落的精神源流,認清自巳,面對未來。對現在的台灣人來講,是一部深具淵源和血緣的書。希望網友能夠耐心看下去,讀通了保證讓您「脫胎換骨」。 研究道德經之前有必要先做一些熱身運動,首先改變一下以往的認識,(古往今來所有能够看到的認識都要暫時拋下),了解一下它的來源出處與特色,了解它與一般人間所有的書和經書有何不同之處,才會事半功倍,以免和我們的日常學識混在一起,變成霧裡看花,一頭霧水。 我們可以這樣說,天下間所有的書和經書都是人教人,或是所謂聖人教人的書,是人或聖人的知識積集而成的學問(人為的學問)。教與啟發有很大不同,教會剝奪人的自主性,啓發則不然。 悟「道」語錄︰註:它可能是上古時代出現於洛陽的洛書片斷,經過後世的幾番整理,重編而成的版本,其中有許多散失的部份,和後世添加的衍文,註解,但依照主文的體裁和文意慣性,大致上也不難分辨真偽。我懷疑道德經有許多文句分散在「周易」,和「黄帝內經」裡面,只差還沒有時間把它抓出來而己,雖然這樣,道德經所要表達的精神並沒有失色。我把它寫成如下的簡約語彙。 道乃自然 佛曰大自在,今謂時空。 宇宙之大,唯時空二字。 其幽幽乎,無為而無所不為。其冥冥乎,無能而無所不能。 其滔滔乎,獨立週行而不改。 其綿綿乎,自強不息,道隱無名。 天下萬物,賴之以生而不為主, 德被萬物而不為宰。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 天道無親,常善與人。 時空恆流,真道乃見。 故,自知不自是,自愛不自貴。 真道無教,論教則迷。 真道非教,道旨啟發。

人要有智慧才能真正判別是非,才能無憂無懼,但是它不能從教來得到。因為教,會剝奪人的自主,得到的是學識,不是智慧。智慧只能從啟發上領會而得,啟發是將實相(事實的原貌)排在前面,然後用心去感覺和回應,得到的是完全屬於自已的認識和真知(不是別人所給的)。所以真「道」無教,因為道的主旨,在於啟發,才能「自知不自是,自愛不自貴」(自知而不自己以為是,自愛而不以自己為貴)。 蓬萊老人 一九九一夏 道德經,它可以說是一部天書(非人為,非意識的學問),至少來自史前文明的珍貴記錄,根本就是中國歷史上失傳的「洛書」散本(上古時代出現於洛陽的書),是上天啓發人如何擁有智慧及行使智慧的書。有智慧才能真正判別是非,才能集積學識,創造學問,創造事物,為天下衆生謀福祉。

道德經新譯 ()
. 筆者研究老子四十餘年,記得一九五六年前後,筆者曾用「紅塵」的筆名,在「中國佛教」,第四卷第六期,寫了一篇名為「從看破紅塵」說起的文章,就是引用道德經的一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引申佛教的「看破紅塵」則是「透視人間實相」邁向積極的人生,並非鼓勵消極避世之論的精義。這篇文章曾引起當時高雄市佛教蓮社主持︰月基大師的注目,而透過家父約見筆者,說了許多佛道同源及未來佛教發展的問題。也讓這位大師大大的震撼於筆者的領悟力和智慧。當時筆者只有二十一二歲,正是初生之犢不怕虎的年齡。正服役軍中駐於金門。也是當時少有用白話文寫的佛學論文,當時佛學尚在文言文時代,一般人很難看得懂,成為當時弘法的大難題。 當夜我們在月基大師的禪房談到天亮。當時我曾大膽建言,首先佛教必須確定︰佛教不再是和尚念經的佛教,而是依照大乘佛教的創意徹底走入民間。因而一開始必須發揮信仰的力量,大量吸收資金,一方面確實做好社會救助取信於民。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發揮佛經啟發智慧的內涵,創辦嶄新的教育理念,實現佛教偉大的教化目的。 前天2003年3月16日,到南華大學參加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的成立以及課程規劃座談會,聽到陳淼勝校長和林佳谷博士談到該校創辨「生死學研究所」和「自然醫學研究所」的緣起和創意,不覺心中猛然一震,想到慈濟和佛光山系統的成就,慈濟是給您一條魚,佛光山將給人人一支智慧的釣桿。回想往事,中國佛教巳不再是和尚念經的佛教,而是發揮佛經啟發智慧的內涵,創辦全新教育理念的時間到了,自然醫學研究所的前途將是不可限量,真是可喜可賀,這是數千年來中國佛教突破傳統,實現佛教真諦,而且是古今中外史無前例的一項大事,如果月基大師能夠目睹今天盛況,宏願成真,不知會如何感動。回來之後特別在此插入這段往事,好讓後人能夠了解此事曾經有過這樣的前因後果,好好珍惜如此機緣,如此福祉。

這只是一個開始,在此後的十五年中,書越看越多,卻反而愈覺得老子之不可解和深不可測。這十五年所看的相關書籍,包括日文著作、古籍、現代註解,可說不計其數。但卻沒有一本書能讓我滿意,解我心中的迷惑,反而迷霧更濃更深。真是解之不開,理之還亂的千千結。 在我一生中,用在購書和研究器材的費用,一直是我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我幾乎是「飢不擇食」,「無書不讀」,對於一旦選為研究目標的事項均是「無所不精」。每每都有意想不到和前所未有的創見,但卻一直解不開老子道德經這一部古籍的千千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12#
發表於 2019-2-4 22:57:59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四十二)
四十二. 老子是宇宙思想的代言人 自然思想即是宇宙思想,是一種表達宇宙間一切時空行為的觀念,所以它和人間一切由人類意識所產生的意識產物、學問、學識、一切智識、行為的記錄大大不同。它是超越有史以來所有人類的精神導師所能產生的思想之上的,無邊無際的智慧。 理由是,這種思想乃源於宇宙空間和空間連續性的龐大創造力,運動現像的體悟和效法行為而來。 宇宙行為,龐大的創造力是「隨機」的、「絕對客觀的」、沒有思想的、亦無預設立場的無意識思考,它是一種必須透過體悟和體驗而印證的過程。所謂自體親證才能獲得的真知並非透過人類的思想模式---「預設系統」實驗所得的學識可比,亦非透過教育、教導、學習過程可得的智慧。 它是一種必須拋棄一切人為的思想模式、意識形態、任何既有學識和成見,而直接切入時空行為的理解與「歸零」程序,並進入和(和其光,同其塵)的狀態,才能獲得的真知。

道德經新譯 (四十三)
四十三. 人類如何才能超越自己 過去,人類一貫以人類的思想為導師,接受教示而奉行,但卻斷送「良知自主」的靈性本質而不自知,結果備受權威統制,毫無獨立創造和自力更生的意志與自主能力,產生依賴救主的心態。 老子卻告訴世人要以「宇宙的無私」行為做為導師,才不會受權威統制。因為,天道無親,常善與人。道法自然,心體力行,獨立不改,週行不殆,人類才能獲得「無私」的真知和自由。這樣,良知才能自主,靈性才能顯現,人類才能掙脫意識的束縛,自由自在面對人生,自強不息,完成生命(靈性)寄生有形物質的歷程,蛻化(改變生命形式)進入另一連續而昇華的空間旅程。因為,肉身亦是靈性的束縛。 宣示宇宙行為無私的實相、無所不能的創造性、無所不在的連續性、自然性,進而啟發人類生命歷程的蛻變和昇華,才是老子道德經真正的內容。亦是自始超越而不同於宗教意識的所在。 所以,歷來任何滲入「人為意識」而以教為出發點所完成的道德經和註解,都是歪曲的污染。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並非否定添加物的地位,其中有許多文句,做為人間意識智慧結晶的角度去欣賞的話,依然是光芒萬丈的學識。只是它在另一提昇的「精神文明」層次中絕不可取而已。

道德經新譯 (四十四)
四十四. 無名經 其實,原來的道總經應該說是無名經才對。他一開始就是宇宙行為代言人的立場寫成的,是一種隨機的客觀語法,和歷來所有儒家或道家意識的傳統文法完全不同。用這種角度抽掉不同語法的假文句,就是一段一段被拆散的濃縮精簡語言。而且幾乎沒有幾個字就能表達一種多角而又多向性的理念,如一開始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的每一句都可以單獨理解,亦可以任意組合理解,不失原味而擴大其意。就像一種立體化的全像攝影一般的,「全像語言」。所表達的是一種多角性和多向性的宇宙觀,所以讓人無法蓋全編義,以定正名。 抽掉假文句之後,全部變成一種沒有歷史距離和地域差異的白話,相當容易理解。奇怪的是,理解之後,這些文字組合就會變成毫無意義,讓我們的理解不會受到文字的束縛。意思是說,不論文字語言如何變化,都能掌握老子的一貫理念,分別是非,隨機點破,隨機表達。 所以抽掉假文句,重新組合,讓現代人能夠容易掌握老子的一貫理念,接觸真道,才是當務之急。 由於「名可名非常名」 道始無名,而又「道隱無名」,所以應該名為「無名經」。 然而,這不過是筆者私下的見解,此後,這些由筆者體悟,抽掉可疑的假文句後的經文,還是叫做「老子真經」 比較合適。

道德經新譯 (四十五)
四十五. 結語 總之,「老子真經」,確是一部「天書」,應該是失落的「洛書」才對,因為圖是圖,書是書,嚴然有別,這樣才能解開河圖洛書之謎。 我說它是一部天書是指它並非一部給凡人看的。而是一部給有靈性有創意的大學者看的書,雖是大學者,如果缺少內心那一點靈犀,缺少一種謙虛意識,不懂創意者,學問再大亦是枉然。 因為,書中的重要理念,在於一種追求全方位學識無意識思考絕對客觀自體親證的,比現代的科學精神更為嚴肅千萬倍的科學精神 主在啟發大學者的「隨機創意」而不同於現代的「預設創意」。強調變數大於常數隨機重於機率。「蓄而不宰」重於「和平」,重於統制統治。關於智慧的傳承,是開「悟」,「啟發」,而不在於「教育」,「教條」。所以孔子晚年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並非是真正見到老子,而只是聽到而已。聞道並不代表當面對談,而「神龍見首不見尾」更是指之奧妙,而非老子。單就「前識者,道之華,愚之始」,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絕聖棄智,絕識無憂」,這幾句話就夠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了。 只因它在歷史洪流中已變成奇形怪狀的「文化碎片」,分散裝飾於各種歷史文獻或民間文物之中,讓人無法辨識。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蒙上一層獨特的「奇玄神秘」色彩的原因。 老子和黃帝內經合為「黃老思想」,才是中華文化的真實源流,說是河洛思想或河洛道文化亦未嘗不可。雖然這二部經典可說是史前文明碎片的大集合,但其精華,真髓依然依稀可辨,只要腦筋能夠隨著急轉彎。 周朝是中華文化的大轉捩點。許多珍貴的史前文物皆廢於周(突然消失),又重建於周家天下的統制思想,長達九個世紀。遂成為歷代皇家的文化打手而毫不自知,至今猶是自以為榮。 環觀世界早已滅亡的幾個古老民族,如蘇馬連帝國、埃及等等都有石壁圖刻符號記戴,這是人類表達進化歷程的共同和正常方式,中國人卻自黃帝時代約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倉頡造字開始,就從事於早期甲骨文系統化的工作。從甲骨文往上推到石壁留記不知要經過幾千年的演化,石壁遺記與甲骨文字竟然消失得異乎正常,幾乎自周開始我們才有歷史文化一般,有異於人類進化歷程的系統,為什麼?除了人為有意毀滅,再也找不出理由來,這樣的大手筆,歷史上除了周文王之外沒有別人,這一點可從周文王甘為姜子牙拖車的故事看得出來文王的「偉大」和「英明」之處,我們要能明判這點關鍵,才能貫通自已的文化特色和精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11#
發表於 2019-2-4 22:57:19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三十八)
三十八. 從「性」到超意識之道 性的問題,確是人類一大困擾,自古至今,一切人性的墜落,生命功能的退化,傳統的性觀念和束縛,舊禮教和宗教的扭曲,應負一半以上的責任。尤其中國人更是「性」的奴隸,筆者曾在色情與藝術一文中說過(中華副刊),中國人身上有三條「性」的無形鎖鍊,一.是「性」罪惡感。二.是「性」羞恥感。三.是「性」自卑感。人必須感知性愛的聖潔,自然和奉獻,性的概念才能超脫。 因為兩性的交合本來就是生命的自然行為,也是宇宙行為的重心。兩性關係一但失衡,一切自律功能亦隨之失衡。進入交合的絕頂境界或絕頂的性刺激,不但能夠調節人體機能的自律功能,亦能調節精神的自律功能,自然治好許多難治的絕症和通常的病痛,這一直少為人知。由性進入超意識境界,自古以來,一直是道家秘而不傳的雙修之道。 奧修對傳統性觀念的評擊與覺醒,說得相當精采。但對追求但特羅三摩地境界所說的一切,卻不可取。 固然,三摩地境界就是前述的絕頂境界,相當於歸零原理和歸零作用,相當於回復原來設定的意思.也是進入超意識境界的捷徑,而延遲性交時間是個中要訣。 但是,初學者大多數無法抗拒興奮的刺激,不興奮則索然無味,終於回歸激情,大多數未及半途即被激情衝散,成為藉故享樂的理由,因而更容易迷淫而增加藉口,無端滋生更多不必要的生育,加速人口壓力的困擾,因為「生育」也是人類「性」問題的大困擾,至於創造神子的理念卻更無稽。至此,奧修尚停留在人性本質的面目表露無遺。

道德經新譯 (三十九)
三十九. 中國的陰陽之道 關於「性」,早自老子就曾經提供過相當巧妙的法門,但卻旱被柵除,流入道家成為玄秘的修仙之法。此後,不知是誰將全部奧秘畫成太極圖形流傳人間。表面上是太極兩儀,但只要悟出陰陽魚首尾相「啣」的深意,大道即在眼前,所有性的大困擾,都將一掃而空。陰陽魚的圖形符號確是人類智慧的一大傑作。 現在筆者將有關的提示文句抄錄於下,以博智者會心一笑。但願人間無怨偶,紅塵無恨事,家家都是神仙眷屬。 詩曰︰太極兩儀,天地陰陽,交媾之道,乃無窮玄秘,奧妙之理。 象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首尾相啣,如環無端,相哺相成,綿綿不絕,無盡螺旋,酩酊歸零,得一而神,真道乃成。 顯然,這是現代的六九式,不同之處在於相哺相成,個中玄妙,自已體會。 總之,從克里希那穆提到奧修、巴布巴,一連串的著作的確給古老的佛學與道學注入了許多正確的、容易理解的、具有啟發性的新義,但是自己卻依然無法完全脫離人類意識的框框,因為既然出自宗教理念,而宗教本身就是人為的,即有宗教之為宗教的範圍,這範圍自始就是一種無形的束縛。 當人類真正能夠體會宇宙的自然性,醒悟連續空間的意義,真正意會到空間的空性連續(亦即宇宙空性和連續性時間感的同時存在),和時空具有自然創造性的道理,才能乘光而去。

道德經新譯 (四十)
四十. 早被埋沒的智慧之光 但是這也難怪,當現代人有意接觸「自然之道」時,這部唯一的經典---老子道德經,卻早已經是面目全非了,不但字數編幅增加一半以上,原文被濃厚的儒道觀念註解、愆文、穿插、拆散、有意柵除、丟失、倒文、錯字弄得原意盡失。而且,經文和歷來的註解都強行加入「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的儒教意識,成為一部十足的假道學。 所以現代人所接觸的根本並非真經。然而重要的問題是︰所穿插的是根本無法和原文相容的,而且是相反系統的觀念,意識形態南轅北轍,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主要是老子思想和帝王的統治思想背道而馳,和為帝王利益效忠的儒家思想亦是完全衝突。老子在世時必定是一位神仙人物,不但來無影去無蹤,有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而且,最少一千年間有幾種化名和化身出現在人間,秩事聲名遠遠超過孔子,就是孔子到了晚年,都要說是曾經和老子見面以炫耀自己的地位,雖然,時間上已相差好幾百年。然而,無獨有偶,近代奧修竟然也這樣說。 歷史上唯一敢動老子的帝王,只有周文王,因為他自己就具有超人的智慧,曾為建立萬世基業,封閉了連山,歸藏八卦的秘密,創造「易經」欺瞞世人。周公創設禮教就不得不歪曲老子,做有利王室的渲染。就像蔣介石歪曲三民主義和憲法一般,現在的道德經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嗚呼!姬昌的作為也不過周朝八百年天下,但卻讓中國深浸於三千年的醬缸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 現代人如果不能從統治意識和自然意識的衝突性去了解文明的真諦,與了解自然意識不可能在統治意識下抬頭的道理,在統治意識渲染下的自然意識全部都是假的,人永遠是被奴役的畜牲而已。在現代自由意識統治下的人類尚然備受剝削和文明的禍害,假如繼續這種狀態的話,一萬個救世主再加一萬大羅真仙都救不了矣!

道德經新譯 (四十一)
四十一. 「主宰意識」是人類文明的大敵 為何老子會說︰天下萬物賴之以生而不為「主」 ,德被萬物而不為「宰」。這不僅說明︰宇宙之大,宇宙之能,儘管能夠創造星球,創造萬物,儲蓄萬物,福被萬物。卻沒有主宰萬物,統治萬物,左右萬物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任何人都沒有主宰萬物,統治萬物,左右萬物的權利。同時暗示人類,主宰意識潛伏人心的可怕,它可以寄生於任何意識行為之中,隨著人類的依賴感與依賴性(依付強者的願望)而壯大,不知不覺間讓人淪為牲畜,備受奴役和宰割。資本主義的作為就是這樣,教育與宗教暗示的暴力亦然。君不見經文之中「生之,蓄之」的蓄字早已變成牲畜的畜字了嗎?想一想這二字的意義,司馬懿之心,昭然若揭矣。 老子這一句話,比之現代人的生命共同體意識相較,已早了四千年矣!語意更遍及所有的統制觀念和擁有意識,人類的愚痴狂妄可見一般。 自從帛書老子開始,道德經就已經定形,而根本矛盾和衝突百出,實際上根本不可能貫穿理念,可見道德經原本早於周朝幾千年之前。但是,自古以來,每位備受推崇的大師,竟然能夠將這樣一部道德經一再的從頭至尾解釋得頭頭是「道」,不但古之聖賢如此,現代的智者亦復如是,奧修亦然。 可見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人在文字中真正了解過老子,因為經文中大多數文句都會破壞老子一貫的理念。問題是,老子所說的理念都是人類思想的轉捩點,是人性的昇華和輪迥的交叉點,稍有差錯就是南轅北轍,不能看出這一點,就不能算是真知。道德經並非全部可取,真言更是有限,但句句點醒良知,不留成見,句句啟發靈性,不存教意。總之,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念和老子的自然觀念自始有別,當我們真正具有自然獨立的分別能力時,即是真正道之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10#
發表於 2019-2-4 22:56:39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三十四)
三十四. 廿世紀生命意識的覺醒 幸而,廿世紀後半,由於愛因斯坦的宇宙觀念,嶄新的生態學廣受理解,宗教意識的反省,受東方古老的自然觀念啟發之下,產生了「生命共同體」的新概念。 抱歉,這生命共同體的意義並非台灣政客驅策台獨所共同呼喊的生命共同體,他們所說的是一種誤導意識為目的的政治語言,將實際上應該說是「台灣政治生命共同體」的畸形政黨意識說成台灣人的「生命意識」,意將台灣永遠封閉於小小的島國牢籠政治,以方便政治生命共同體的予取予求,任意宰割。是一種意圖延續流亡政府在台灣的政治利益,由腐敗的分大餅意識所衍生的畸形政黨觀念絕對不同於國際意識的「生命共同體」。 其實,「生命共同體」是人類有史以來對生命意識的大覺醒和大進步,認為地上所有生命,不論是動物或植物,甚至是細菌和細胞,相互之間都有生命共同的牽連性,都有互相協力共生,依照自然法則平衡發展的共協責任,任何違背這種共協的自然法則而單獨澎漲的生物,都會自己招來驚心動魄的滅亡甚至絕種的命運。由這種理解所產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是在宣示︰不論任何人或任何生物都無權主宰和左右任何生命的生死和生命的自然行為,這種尊重生命的覺醒,是廿世紀人類理解於必須將珍惜自己生命之心推及所有生物,才能拯救自己,拯救地球的大覺醒。

道德經新譯 (三十五)
三十五. 回歸自然的理念 由於西方科技所惹的禍害和東方自然思想的啟發,一種回歸自然的理念亦逐漸抬頭,但是,這種重返自然的呼聲在東方卻反而變成一片復古之聲,形成類似盲目搶購古物的畸形心態。殊不知所謂「回歸自然」是指人類的意識,不論是科學、醫學、保健、宗教、軍事、政治、經濟、教育、農業都應該回歸到能夠尊重自然、尊重一切自然生態、尊重自然事物、尊重生命的自然行為,不要強行加以人為意識行為的干涉和騷擾,但這並非倒退向古代的生活。 雖然回歸自然的理念是一項相當進步的理念,但是回歸自然的真理卻尚未為世人所理解。這回歸自然的理念應該是回歸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的理念才對。 道法自然的意思是︰人類要向大自然學習,以大自然為導師,不要以人類偏狹的意識為導師,不論他是科學家,或是救世主。 體會時空行為,追隨時空行為,一切真理皆歸無言,從回歸自然到道法自然,才是人類必行的「道」路。

道德經新譯 (三十六)
三十六. 西方的自然觀念 近代以來,在西方曾相繼出現了幾位相當優秀的東方宗教傳道者,他們用西方的意織系統和現代語言重新闡釋了部份固有的佛學和道學觀念,有些部份,他們的見解都相當清新,精緻透徹。例如︰克里希那穆提對人為意識與傳統意識的謊謬和評擊,釐清語言文字的不可靠性,對空間與空性的理解。還有奧修對傳統的性觀念和束縛的見解,都相當具有自然創見。但對迷妄於傳統意識和束縛的破解之道,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他們忽略了宗教意識的自然之道並非真道。

道德經新譯 (三十七)
三十七. 超越時空意識 比如,克里希那穆提,停止時間感以達超越時空的觀念不但矛盾,亦是困難重重。因為人體這部機器,思想一但啟動,與生俱來,不能停止的設定也隨之啟動,念力或許可以停止時間感,但必竟是人為,卻意味著生命的一切功能都全部停止。因為時間的本質即是宇宙的運動、宇宙的創造力、生命力。 停止時間感的觀念出自佛教的寂滅觀和止息觀,是求自己解脫,近乎安樂死的涅槃境界而已,不論靈性是否得以超昇,這種停止生命力與創造力的靈體很容易引入魔性而轉入魔道,有如跌入太空的黑洞。 時間是宇宙間一切變化之源,沒有時間即沒有變化,變化亦是宇宙不變的自然特性之一,是變化的特性創造了宇宙萬物,而同時普被福祉給予萬物,亦是宇宙生命力的表現。 時間即是空間的連續(時間即是距離),因而連續即是運動,運動同時產生正、負兩種力量,產生能、磁、光、電、熱等形相,而生萬物。 因而創造力與良知自主亦同為人類的靈性本質,良知自主來自時空獨立不改且週行不殆的自然特性。這種奧妙無比且龐大的自然力,有人把它統稱為宇宙力,有人叫做靈力靈動力,有人冠以科學名詞叫做磁力,但是以「原磁」比較合適。

因為它雖是一種磁力沒有錯,但是和我們習知的電磁現像不太一樣,因為它的存在是一片無法言傳的無限空寂和充塞感,它既非磁,又非電,時而磁,時而電,時而光,時而波,時而熱,它是一大片無邊無際,既無先後、方向、時間,也沒固定的形式和位置,既若隱若現又飄浮不定,有如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是電光石火,有時像耀眼的光環光束,有時像一個溫暖的太陽普被大地,有時令人感覺無邊空寂而寒意徹骨,有時煙雲彌漫,有時令人有如跌入無底黑洞,有時卻是無盡的漩渦。但不論如何形容,所要表達的都是宇宙之間一種無形的、無窮無盡的、龐大無比的宇宙力。 這種宇宙力也是人類生命智慧的原力,人類的智慧來自這種創造力,沒有創造力,人類就沒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才有創造力,能夠無中生有。所謂「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來自宇宙能量的不斷賦予和轉換。 所以時間感不能停止也不可停止,就如時間不能停止一樣的道理,時間感一旦停止,意味著一切全部凍結,生命就變成毫無意義,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參與大自然創造萬物,創造萬物的福祉。因而造福眾生是生命天賦的任務,所以「凡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曰復命」,能夠回報生命的使命完成才是靈性超脫和輪迥的關鍵,這是宇宙的自然設定與自然現像,而非宗教意識或人類的任何意識能力可以左右。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9#
發表於 2019-2-4 22:55:53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三十)
三十. 宇宙人的思想網路 但是筆者要說的是,我們用現代人的觀念重讀道德經的時候,我們總會產生如下的驚嘆︰ 第一.老子的思想網路和人類到目前為止的進化慣性---承先啟後的思想歷程完全不同,不論從老子之前或之後的歷史過程都無法銜接,它像是一種突然來自非常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或是外來文明的片斷紀錄一般,令人莫測高深。它的理念,總是讓人永遠跟著它跑,總是永遠跟著人類智慧的進步和理解的程度而無限擴大。也就是說,我們對大自然的理解愈多,懂得愈多,老子給我們的理解就更多,所受的啟發也更大,似乎像是無邊無際的浩翰宇宙一般,無窮無盡。這種感受並不僅止於現代人,自古以來,凡是讀過老子的人都有同感,這是從許多古今有關老子的詮釋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的。 第二.它的啟發性在於︰不論過去或是現代,不論對於政治、謀略、軍事、經濟、宗教、教育、藝術等專業性科學,它的理念都會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啟發我們的思想網路。所以不論道德經中,後人直接加入的衍文註解,或是受其啟發的後人專著,所表達的智慧都有獨到的光芒,讓人「疑假還真」。 第三.思想愈自由,所受的啟發與所得的智慧就愈多。這種原因,最大的關鍵在於老子的自由思想和有史以來人類進化系統的自由思想有所不同之故。因為有史以來,人類的思想一直植根於「主宰意識」和「征服意識」的進化,這兩種意識一直根深蒂固地困擾入類的文明觀念,牢牢束縳著人類,不知何去何從。人類要不能自己解除這兩條無形的繩索,人類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脫,不論怎樣的努力,我們所能獲得的「利」永遠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民主政治上,面臨「獨立自主」和「獨立建國」的重大決擇的台灣智識份子就更應該接受這種啟發,細細思考這兩種理念的異同和利害,考量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綿綿生機的轉轍點。

道德經新譯 (三十一)
三十一. 時空的門戶,宇宙玄關 老子好像一開始就知道人類的這些必然的過程和結果一般,所以他所說的問題都是直接困擾人類最原始的根本問題。老子思想的特色之一是不談理論,他重視宇宙和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實相和維護自然的原貌,他只說明問題的關鍵,讓人人能夠看得見宇宙玄關的實相與時空的門戶,站在磁力、引力、三線(所謂天地人三線)的交集點或站在子午線、兩極線、天地線的交集點就能看得見,只要看得見,我們就能夠「跨越」,就像進入另一個時空的世界一樣。 這一個關鍵,就在於老子獨特的宇宙無主宰的自然律和直接複製宇宙源力的一念之間,這和無神論的無主宰的征服意識觀念又有很大的不同,換句話說,他只說明了宇宙的實相是---除了自然律之外,宇宙之間沒有任何主宰。人類大可不必利用主宰意識去達成自我而狹窄的目的,這都是枉費心機的。 所以老子也是人類最早的自由思想的啟發者,和自由行為的始倡者。所不同的只是,他是一種毫無「統治意識」的自由思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無法在古時封建的統治觀念中立足,也無法在現代開放的競爭觀念中受到完全的理解,可見人類是多麼的愚昧。只要跨越主宰這一道心靈的圍牆,人就可以進入另一個自由的世界,無拘無束,任由翱翔。左右他人,影響他人,統治天下的想法都是主宰意識,而信仰則是被主宰意識。由一個人的信仰心態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自主能力,所以老子一直強調的是人人自已全然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而不是主宰或者是被主宰。總之,如何建立和養成自巳全然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才是人人的重要課題。 就是由於上述這些見解實在和過去人類的思想網路相差太大,也看不出由來的進化痕跡,令人不得不懷疑是外星人或者是史前文明的遺產。

道德經新譯 (三十二)
三十二. 其他重要的時空觀念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凡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日復命」。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請注意這二段的連貫性。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陽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這「名」字含有「銘」,印「記」的意思,意思是說,時空的永恆和不變的道理是無法用語文表達記載的。 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萬物持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之而不為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以上這些章節都是一些反覆的論述,也可能部份是後人所加的,但很值得參考。

道德經新譯 (三十三)
三十三. 廿世紀人類的文明契機 近二百年來,人類的思想由於受到達爾文「物競天擇論」所演化而成的競爭觀念與,資本主義思想「和平意識的備戰觀念」交織的影響。引起科學超速所發生的追撞式大車禍已呈現於世人的眼前,所謂「文明的禍害」日益嚴重。 比如︰核子戰爭---殺人武器的威脅。由化學、工業、破壞森林所招致的大氣污染與溫室效應。都市建設與化學肥料造成的地表和地下水脈的封閉。農藥所造成的地質中毒與人體毒素。現代醫藥的發達所造成的醫療效應症候群、機能懈怠,抗生素對免疫能力與自然療能的大肆破壞,成為一種有形治病,無形殺人的醫學。在現代營養學,資本家誤導下生產的精緻食品、速死食品、白米、白麵、白鹽、白糖、白水、化學添加物等造成人體的消化功能與代謝功能產生斷層。電氣世界對人體電磁功能的干擾。電視螢光幕與人工光源造成黑眼珠人種百分之八十五的近視,其中百分之三十是剝離性近視。說是現代科學細心照顧和呵護之下的現代人竟然陷入避無可避的危機。現代人最驚心動魄的危機莫過於「生命功能」的自殺性退化和毀滅,新醫藥的研究永遼趕不上生命功能的自然崩潰。這還不包括地球與地球生物全數都可能毀滅的危機在內。 可見,人為意識(人為的意識行為),雖然在嚴密的科學行為監控之下,尚然批漏百出,愈是用心計較,批漏卻越多,除非人類能夠徹底了解出自四千年前老子筆下自然意識和這種自然意識的可貴,人類文明絕不會有更新的希望,人禍無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8#
發表於 2019-2-4 22:55:13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二十五)
二十五. 事理的實相和語文本質 這正如第五章所言「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說︰天地之間的事物就像鐵匠所用的風箱一般,原來並沒有什麼,只是空空靜靜的,直直的不彎不曲的待在那裡,只因人為的抽動而有了風的出入。天地間事象的原貌也像風箱一樣,一經人為意識的語言抽動就產生兩頭不同的出入。因而說來說去,怎麼說也沒完沒了。多言數窮,越描越黑,所以不如守中,守中的意思是保持原來的樣子(白然原貌,本來面目)。和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中庸是人為有意的操作),但是歷來都解為中庸之道,實在是謊謬透頂的絕學也。 這說明了「人為意識」和「語文本質」對描繪事理實相的不可靠性。所以他在第一章開頭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說︰所有語文所表達的事象都不是像原來的樣子,這是受到人為意識所抽動的結果。

既然人類的意識和語文本質的不可靠性如此,那怎麼辨呢?首先就是不要執著於任何人為意識的批判,甚至於屏棄一切自我的意識行為,絕對放棄自以為是的成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其次是愛因斯坦對於說明事理的方法,提供我們相對系統和座標位置的述事觀念,而成為現代的科學方法。老子卻針對大自然宇宙源力的運用,提供一種無須透過人為意識而直接複製的觀念。用現代話來說,也可以說是「鏡射」的意思,然而卻由於「弱」與「若 」的一字之差,讓我們在宗教的修為中摸索了幾千年,讓錯誤的歷史不斷地反覆重演輪迴,而永遠得不到歷史的教訓。回顧歷史,人類曾經產生過多少「利人」的觀念,產生過多少利人的典籍,多少「利人」的人事物供人描繪、教育、仿效、學習,然而多少人因這種描繪、教育、仿效、學習的慣性而產生多少「利人」的行為和結果。 我們談佛陀、談耶穌、講道學、談民主、談自由、講科學、論政治,經濟、藝術、宗教、法治、慈悲、博愛、人權等等所謂崇高的理念,所期待的行為,一切的一切,終其極,無一不是為了「利人」二字。如果一切所言所行不能達到「利人」的結果,那麼,我們自以為是的文明進化又是一種怎樣的意識?掛羊頭賣狗肉否?鬼抬鬼呼,最後總得自嘲或歸咎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了了之。人類就是這樣的,在這種自以為是的文明意識行為的圍牆中進化了五千年,也輪迴了五千年。

道德經新譯 (二十六)
二十六. 宇宙源力的共振 上述的這些所謂文明的意識行為,並不是從描繪、談論、教育、仿效、學習,而能夠保持不變的原貌的,倒不如直接複製宇宙的源力意識於人類的心靈深處,與之產生源力共振的作用,讓宇宙源力在人類的意識中直接複製,使自己擁有或成為宇宙源力的一部份,才是其正的道之用,也就是「相若」(鏡射)的行為運動,與道之動「相若」的運動。而為了回復原來而運動的運動就是宇宙的源力,則是道之用的意思。這樣人類才能超脫於人類的自我意識能力範圍之外,運用宇宙無窮的源力,讓自己成為利而不害的宇宙人,或說是絕對自由的自由人,這就是大苦薩的境界。這一種字義上的轉變,能讓人人節省許多宗教上的修為時間,而得到真正的無窮妙用。筆者就是這樣,因而筆者創設一套宇宙功法,讓人人可以直接複製宇宙源力,並吸收源力,相當於失傳的道家萬教歸宗或佛家的萬佛朝宗的上乘功法,只要了解拷貝觀念,知道拷貝的原理和意義,就人人可行,功效超過任何功法。

道德經新譯 (二十七)
二十七. 宇宙法則與宇宙源力 宇宙法則和宇宙源力是現代人的新名詞,更是現代人企圖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探索的熱門課題,也是四千年前出現於中國---老子道德經所記載的問題。近年來,筆者看過許多國際著名的「幽浮學者」、「 靈異學者」的理論和觀念,逐漸感覺出二十世紀後半的人類智慧已經能夠漸漸接近老子的觀念了。所不同的只是現代人還不能擺脫自我意識,而一直被有史以來的一種「主宰意識」所左右的取捨問題而已。人類要是不能脫離宇宙的主宰意識,人類就永遠無法接近宇宙源力,而這和人類的統治意識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總之,人類如果不能自我修正自己的統治意識,人類永遠是悲哀的,人間永遠是蒸煮自己的人間地獄。

道德經新譯 (二十八)
二十八. 人類智慧的啟示錄 依據老子道德經的說法,宇宙法則到底是什麼呢?很簡單,它只是一種沒有主宰意識和行為意識的時空運動而已,而宇宙源力就是一種為回復原來而運動的自然行為。然而,在這種宇宙源力的運動中,為人類意識所感知的一切變化,包括所有生物與物質的生滅變化,都是由於運動所生的正負或陰陽的電磁現象的交互作用所致,它自始沒有所謂利或害、「為不為」、「爭不爭」這一種意識。所以人類的意識---這種產物和所為的議論表達實在是虛幻而無聊透頂,問題是人類永遠將這些虛幻的意識和自以為是的議論當「真」,因而,自始就受到這種自我意識的束縛,所以不論如何掙扎都不能掙脫自己為自己纏繞的繭。 人類要能脫離這種與生俱來的意識形態,只有放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任何意識。所以理解宇宙法則,接觸宇宙源力,並不能由人為的描繪、教育、仿效、改善等等理想中的方法而得。只要直接複製時空運動的自然行為,體會時空的行為動機,與之產生共振行為就行了。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十四字,已說盡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方法了。

其實,自然的行為法則---天道,自始就是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的,所以人類的行為法則亦是「為而不爭」,於是乎「利而不害」也,這就是「天道則人道」、「人道則是天道」的詞源。 這種為而不爭,故利而不害的自然行為才是是宇宙間無窮無盡綿綿不絕的源力,才是造福利人的終極。遺憾的是,人類一直迷信自己的意識能力,以致所有經人類意識所潤飾的文明、和平、自由、民主、科學、教育都是不健康而虛假的產物,最少是一種自始偏離宇宙行為法則的產物。換句話說,這些努力的結果,充其量只能在亦利亦害的境界中打轉而已。而且,這種亦利亦害的文明並非人類所追求的真文明。任何競爭,包括懷匕意識的和平或和平意識的備戰行為、遍佈超級艦隊於地球四週的美國式和平行為、刺激之下的核武競爭行為,可預期的後果並非人類所追求的真和平。除非美國能夠接受聯合國組織地球政府,所有「和平武力」由地球政府共管,接受武力歸公的理念,否則地球上永無公道,地球生命危在旦夕。總之,除非複製共振,人類的意識形態不可能理解或模仿這個「利而不害」的時空行為,因為它是無形,無相的。

道德經新譯 (二十九)
二十九. 老子︰突如其來的外星人? 相傳道德經是春秋時侯,一位函谷關的關令---伊喜,在函谷關等待老子三年,請求老子口授而得。而且,老子其人在歷史上也相當傳奇而來之突然,不論人、書、都無法考據出他確實的來龍去脈。只知傳說中老子是由母親懷孕八十一年,從腋下所生的,所以一出世則達八十一歲高齡,滿頭白髮,故名老子,兩耳沒有耳輪是最大的特徵,老子沒有真正的姓氏,據說母親是仙女玄妙,因老子是在李樹下所生,故指樹為姓,因兩耳無輪,而名李聃,「聃」字是兩耳無輪的意思,可見「聃」字也是專為記載老子兩耳無輪的特徵而創設的文字,但後人卻簡稱老子為「李耳」。又據說,伊喜在函谷關拜見老子時,老子最少已經有八百歲以上。這些傳說,豈不就是最古老的或現代科幻小說中所描繪的外星人的寫照嗎?當然,這些附會未必可信,但是從老子的語言文法來講,是完全不符合古時和歷來的文法系統的啊!老子的文法,既非文言,亦非白話,但其述事的簡潔明晰更是空前而又絕後。依據史冊記載,尚有一段「孔子」於晚年拜見老子,而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名言留傳下來。雖然史記中並沒有說明聞道的內容,但是我們可以想像,能讓當時列國知名像孔子這樣的大學者,在三言兩語之間產生「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的「道」到底是什麼了。 依筆者的見解,除了「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和「前識者,道之華愚之始」這二句話之外無他,因為這二句話是專為給像孔子這樣的大學者開竅的語言,這二句話對於像孔子這樣的大學者而言,簡直有如晴天霹靂,也更像來自重重雲層的一道曙光,像愛因斯坦一樣,亦不得不競競於既有的成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告誡自己,也告誡世人。可見「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事跡並非空穴來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7#
發表於 2019-2-4 22:53:09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二十一)
二十一. 駕駛智慧的金色馬車 房子固然有上述的好處,但必竟還是有如棲息於一個不動的殼中,使用著有限的空閒。 如果我們能夠將學識經驗的材料製成由三十根輻條所拱起的輪子,組成“車”這種東西的話,那麼,輪殼之外的無限的自然空間豈不就可任由我們自由自在地運動了嗎! 滾動,翱翔於無限制的大自然空間就是接觸智慧與獲得智慧的唯一無上妙法,佛教的「法輪」與道教的「無極」理念就是這種意味。老子的更高境界是和其「光」而同其塵,與時光塵埃同在。 「佛」、「道」必竟還是人間的宗教,無法脫出人為意識的自我限制,縱然花費畢生的修練,依然離老子的境界還有一大截距離。因為「道法自然」,所以沒有教,亦非宗教。 老子的意思是,直接將自己溶入「時空」之中,與塵埃一起運動的靜止境界。換言之,就是將自己變成時空的乘客、旅客。所以修習老子,沒有教義,沒有教條,沒有戒律。只有一項要訣---脫離一切束縳人的人為意識(人自已所認為的,所有見解)與人為的思想模式。從世俗的拘束中,以時空宇宙的自然行為做為導師,解放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自由人。

但是,長年封閉,自始封閉於「埴器」中的世人(現代人說是“框框”),怎能了解和想像「轂」或廣闊空間的奧妙以及框框或埴器之外的空間呢?埴器中的井蛙,怎知井外的世界? 所以,這一段文章才是老子道德經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段。由此,我們才能了解何以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道理。意思是說,最有利的容蓄空間---上德,是未經容蓄的空間。還沒有儲存物件---不德,所以它能容蓄,是以有德。最不利的容蓄空間---下德,是因為已經有了容蓄。不失德,不失就是有,有了儲存。所以不能容蓄,是以無德。可知「德」字所說的是空間的容蓄性狀。(已經裝滿東西的容器就是失德,因為不能再裝任何東西所以叫無德)接著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是一種沒有容蓄行為,是一種沒有任何容蓄意識或成見行為的自然容蓄空間。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下德,是一種巳經有了容蓄行為,而且兼有容蓄行為意識或成見的,有意識的容蓄空間。 這一段在影射智慧的容蓄性與儲存性,在於容蓄行為以及容蓄行為意識之既有與否。也在說明埴器和室所用的空間就是「下德」。「車」所用的空間就是上德。 「無為而無以為」是無為而不自以為的意思,乃強調上德之不具人為意識的無意識行為。「為之而自以為」是為之而亦自以為的意思,乃在強調「下德」是一種具有人為意識的有意識行為。其他描繪空間特性的文句如下︰「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四十一章,(上德就是廣德,廣德就是上德,意義相同)意思是上德虛空如谿谷一般,永遠不能填滿。「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意謂,大自然的空間是永恆的,也是大自然奧妙的變化,孕育萬物的胎盤,就像母性的生門,是謂天地的根本,我們只能感知其存在,任萬物用之(容納和生息)而不勤。不勤是永遠不停止的意思。


道德經新譯 (二十二)
二十二. 再看看老子如何描繪時空 三十八章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指大自然的空間。 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指時間。 這兩段是描繪時空的行為特性,時間是沒有行為意識的無所不為,「為」指萬物之生,空間是沒有行為意識的無所以為,「為」指萬物之蓄,因為道「生之」,德「蓄之」,所以道主動,而德主靜,即時間具有動態性,而空間卻具靜態性和被動性的意思,其被動性是可經由人的意識行為分成許多小空間。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孔德之容,「空」,德之容也。從是從屬、隨從、緊跟之意。用現代語法即︰空間的相貌是從屬於時間而和時間同時存在的。依愛因斯坦的語法則是︰「時間就是三度空間的連續體」。語法雖異,其意則一。由於古時還沒有這種文字語意的表達方式,所以老子說是「惟恍惟忽而其中有象」。「道」這種東西,在恍忽之中也有它的形貌,在窈冥與深墜之中有精華的東西存在,那就是現在所說的陰陽二種磁場的存在,古謂「陰陽」。「其精甚真」,絕對性的存在才能謂之「真」。「其中有信」,如期而來的訊息,包括有形與無形的訊息,如天體的某些變化與四季的變動都會如期如樣而至。所以謂之「精」其中有「信」。這「精」、「信」二字用得相當巧妙。顯然取自男性精子,和女性的「月信」之意。這一段恐怕是「其命不去」才對。因為老子用字,許多所謂不去者,均指生命而言。在此即表示這種大自然「天道」的生命是永恆的「不去的」,是唯一的「永恆的絕對存在體」。所以第二十五章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現代人已經證實宇宙形成之初亦是單純的陰陽,時空混成的一體。
早於星球生成之前,早於人類感知天地存在之前,就以寂然的姿態,無聲無息,無形無相的存在著,而且獨立不改。「獨立」是指沒有主宰者,亦不受主宰,謂之「獨立」。意思是說,這種存在具有超然獨立而且永遠不會改變的恆久性。「周行不殆」,如環無端的運行,周行不息。「可以為天下母」,則為所有萬象萬物之母,母者生之源也。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應該叫做什麼,所以字之曰「道」。這時的道,除了表達時空之外還有變化之源的陰陽理念。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緊接著就是「道法自然」之句才對,其他顯然是不重要的衍文,沒有意義。這一段在啟發人類了解宇宙萬物與所有生命運動,自主自律的共同性。 「道法自然」之意,在於強調「道」或「時空」運動的自然性,一種完全沒有人類意識批判或未經人類意識批判的自然性,是人類最早提出「自然無主宰」觀念的第一人。大自然、大宇宙、天體萬物、所有事像變化運動的基本原理在於「反者道之動」。而非「主宰」或「主宰者」。沒有主宰者而「獨立不改」才是自然的本質,這一點的理解相當重要,是啟發人類智慧原始的立足點(生命的自主與自律)。 所以,「自成而不自持」才是自然本質。老子常用︰無為、無以為、不自是、不自持、不持來反覆強調「道」的「自然性」,這和無為、無所不為、無不為都是自然本質。無不為、無所不為都是「反者道之動」,這些自然本質並非人類意識行為所能決定的。老子所說的是自然的實相,而非學識的辯證。法是仿效、追隨。全句的意思就是︰宇宙間的一切都以這種自然的行為為導師,人類亦必須以宇宙、時空、大自然的行為做為導師,而不要以人的意識產物做為導師。


道德經新譯 (二十三)
二十三. 變化和運動的基本原理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是返回,回歸恢復的意思,動是運動,所以“反者道之動”的意思是說,「時空為恢復原來的動機而運動的原因」。愛因斯坦的說法是一切運動的基本動機,是為了恢復原來最有利的靜止位置」。弱是弱勢,弱勢是時空產生作用的時機。這句話相當奧妙,因為靜止是運動的始點,「弱」字用得相當傳神,不是語文所能表達的了。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但是「弱」字一字又是歷史上絕妙的筆誤,這種筆誤用人類的意識慣性是很難看出個中玄機的,尤其是在中國文字奧妙的特殊系統中,而這一字之差卻關係到整個人類思想網路的轉捩點,是使人類意識平凡或超凡的關鍵性文字,也是理解道德經---這本隱含史前文明或星球外來文明意識的寶典,所能貢獻人類的一項相當重要的訊息。相信這一字的改正,會帶給人類相當大的啟發。 「弱」者「若」也,原文中所用的「弱」字是「若」字的音誤,顯然是口授時的音誤。因為「弱」與「若」同音,均有年輕的意思,而「若」卻有「好像」和「相若」的意義,而這二字在道德經中時常出現,依筆者之見,文中疑為後人註解或衍文的部份都常用「弱」字,是一種慣性,是強弱對比意識的產物。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到底是伊喜,(後述的錯,或者是後人造成的錯誤,但是所用的字義看來似乎合理得天衣無縫,卻和老子一貫的理念不太調和。問題出在他要表達的是“道之用”,蓋弱不能為用也。


道德經新譯 (二十四)
二十四. 真「道」的複製 (拷貝) 其實,這段文字的弱字,如果改用「若」字,才更能發揮老子一貫的理念,那就是一種「真道」的複製觀念,「真道」---宇宙法則與自然原貌,是人類的意識形態所說不出和學不來的,因而,唯有直接複製一途的一種超凡的講法。只有直接複製真道,宇宙法則與自然原貌才能成為一種源力,為人所用。「若」是悟與覺的初始文字,「若」即是複製,把真道複製下來用就對了!這就是所以必須成為「若者道之用」的必然理由。所以更應該是“若”字才對,取「相若」之意。 如果以「弱」為主的文句,應該是「弱者道之始」才對。但這裡卻是以道之「用」為主體,弱字無法表達道之用也。不然就應該還有一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始,若者道之用」,這是所謂的“天機”吧! 自古以來,不論古今中外的文明史蹟,人類總是不斷地在探索宇宙法則,希望無窮無盡的宇宙法則能為人之所用。然而,不論人類如何自我描繪、教育、學習、仿效、改進,再描繪、教育、仿效、學習,做為我們追求進步和更新的源力,但是,不論面對那一種自以為進步的思想、事物、行為,不斷地轉述和仿效的結果、都終將發現和原來的理想不一樣。(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6#
發表於 2019-2-4 22:52:23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十七)
十七. 學識塑造成見 在人性的覺醒這一章,筆者曾經說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是因為人有改善自已與教育自己的原始本能和慾望。基於本能的自知之明,人自出生開始就一直在為自己不斷的自拔和更新而努力,不斷的尋求最有利於自已的位置,本來這就是天體中所有事物之所以運動的基本動機。但是,只因為人一直不知道「靜止」回歸自然的道理,所以只有不停地輪迴,持執於運動變化中的一切。遂漸累積整個生長中每人各自不同的學識和經驗,不斷的蓄存在我們的記憶系統中成為指導自己運動的「成見」。 這些成見讓我們看不見事象的本來面目。首先將語文的不可靠性持執於「或真」、「或假」,將「是非」、「善惡」、「美醜」持執於「或是」、「或非」、「或善」、「或惡」、「或美」、「或醜」。然而,天下間的所有事象的本來面目與實相,不論「是真」、「是假」、「是是」、「是非」、「是善」、「是惡」、「是美」、「是醜」都是「同時存在」而沒有分別的(事像本來是沒有分別的),這種「正」、「反」的「同時存在」特性才是事象的原貌。也就是「陰陽」兩面的「同時存在」。「陰陽的同時存在性」,「時空的同時存在性」,甚至是「時空」、「陰陽」的同時存在,沒有分別,才是永恆和絕對的。任何分別都是人為塑造而自以為是罷了,並非自然原貌。 回頭來看看人類到目前為止所建立的學識和文明的真相,豈不是一直在持執於任何「肯定」或「否定」之說,都違背自然原貌的。用這種角企圖將一杯水切開為二嗎?或許我們能用冷凍的方法將冰塊切成兩半,但是必竟是一種「暫態」,而非「常態」呀!「分別」和「批判」固然是一種必要,但並非「真理」,老子的理念只是這樣而已。

道德經新譯 (十八)
十八. 作繭自縳 話說回來,「成見」這種東西一直在我們的意識中,成為一種看不見也覺察不到的實體,由我們自已的學識和經驗塑造而成,它隨著各人的學識、經驗、時間自我塑造成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大小,這種形式和大小亦同時成為人類容納「真理」和「智慧」的空間。 人的前識與成見的形成,就像自己用陶土拉坯製成的器皿、瓶、罐、壺甕一樣,雖然產生了容器的用途,便於分門別類容蓄物品的用途。但是卻同時限制了「空間」的範圍。不論製成的容器大小如何,「容量」僅只限於容器大小的可容空間而已。智慧的容蓄性也是一樣,陶土是製成器皿的材料,學識經驗可比是製成「成見」之器的材料。人的學識經驗愈豐富,成見就愈深愈厚,容納智慧的空間就相對的愈狹愈小,愈不容易打破而愈頑且固。這種情況愈難自我覺察,覺察時已經無法自拔。 可憐的是世人的內心大部份都是如此,除了學識經驗之外,世俗觀念、禮教、儒家的道德觀念、教條、戒律等等都是如此。人生的活動空間都給這些捆死、縳死了。 這也是現代人專業分工的得失,雖然物有所專則利於批判,但對個人的智慧而言,必竟是一種封閉。身為現代人,如果不能明白這點,回頭接受自然觀念,這二百年來的科技將變成嚴重的開文明倒車,這種行為將人類導入自我毀滅的絕境。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說學而能放棄成見與持著的意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放棄成見,不留先入為主的觀念,才是智慧的不二法門。

道德經新譯 (十九)
十九. 一字之差愚弄天下三千年 道德經「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八個字,自殷商以後三千多年歷史中,不知浪費多少大文豪以及超級智識份子的腦汁和墨汁,為這八個字論戰不休,不知創造了多少怪理和歪論,所有篇章不論說得多麼合情合理,都是矛盾百出、自圓其說之論。因為大家都繞著「絕學無憂」的「學」字大作文章,其實這字的原文根本不是「學」字,就是學字也不能當學字解釋。這字根本就是「識」字,也必須做「識」字解,才能貫穿前後文的意思,只因過去凡人都不了解學識二字對人類智慧開啟的影響力有多大,自從孔子建立教育觀念之後,「學」變成人類求知的唯一途徑,卻不知學與識之間有何利害關係。 當然,學就是學習,不論是來自吸收他人的經驗和教導,或者是自我感知自我學習和摸仿,讓人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都是學。從小到大到老,人一直在學習,學習就是為求知、求識、認知、認識,人不能不學,因為不學則無知無識,與動物無異,人之不同於禽獸,就是特具學習改善自已生命的能力,學是為了要知要識。狹義來說,學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能力。廣義來說,生命自已在不斷地更新自已的所有生命能力的一種原始本能。知識的取得,除了透過學習之外別無途徑,所以學不能斷也不可絕,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識就是一切認知的識,不論是他覺的「學而識」(學識)或自覺的「知而識」(知識),它代表內心「既成」的「見解」,所謂「成見」,這成見兩字就是現在所說的「識」所有的「意識」和「心識」,然而,這識字固然是生命之所以學習的目的,但是這「既成」的成見也同時形成一道看不見的「心牆」,妨礙了牆後的視線,而自以為已到盡頭而「自以為是」成為「肯定意識」的根源,肯定意識會讓人失去觀察事象的客觀性,而客觀性就是現代人追求科學的目的和基礎理念。失去客觀性,科學亦不成其為科學,變成另一種現代人的迷信而不自覺,也是古往今來人類牢不可破的通病。再說,現代科學所強調的客觀性,還不及自然道學所要求的客觀性的萬分之一,因為既是科既是學,本質上就有愈來愈小的人為設限,擺脫不了人為的預設和預期範圍約束的因素在內。所以實驗的結果並非真正客觀的結果,其意義只不過表示在此實驗中表現如此的意義罷了。道,所要求的客觀性是絕對的,必須是一種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和敘述。

所以「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的字是特指由學而來的成見,才能和「前識者,道之華,愚之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貫穿成為一完整理念的敘述。這一理念就是直到一千多年以後,重新流入佛教心經與金剛經的一切識。換言之,道德經所說的就是後來再度重現於佛經所強調的一切︰舍利子(智慧),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是老子所說的「無憂」二字。 然後,再經過一千多年,再由愛因斯坦口中,用「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成見」這種詞彙來表達「前識」這種東西如何為害客觀、為害科學、為害生命的成長。這一切的危害,就在於人(所謂人為)的基本意識裡面。換言之,人必須有能力放棄所有的一切「前識」,才能獲得與宇宙同等的客觀性和智慧的創造力。而且,這和人類自以為的「能不能」無關,他只說明個中真理,能不能是人這種動物的自覺、信念、造化、修為、悟力的問題。 可見,它應該是「絕聖棄智,絕識無憂」才對,然則,人類已被文字愚弄了三千多年唉!絕聖棄智是徹底拋棄希聖希賢,自以為是(智)的賢愚,不肖的分別心態。

道德經新譯 (二十)
二十. 打開心靈的「門窗」 房子也是一種容器,只是所容的對象是人,由於房子預留有「門」、「窗」而更適合於人這種動物居住。人的棲息處所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是︰懂得預留「門」、「窗」,方便進出,讓我們的眼睛能夠直接和遙遠的外界空間接觸。除了採取守勢警戒之外,視界的廣闊,心靈的感受,接受自然陶冶的空間,要比一般器皿形成或洞穴式的房子要靈活,更利於棲息的安全和寧靜。 大凡所有宗教的目的和活動都近於這種意味,提醒人類不要執著於人間的器皿,以瓶瓶罐罐封閉自己,而必須打開心靈的門窗,吸收自然的陶冶,擴大心靈的空間,必要時關閉門窗,就可迥避不必要的煩擾和爭執,獲得生活和心靈的安寧。至今為止,佛教經典中所教的都是這兩種意義。打破人間世俗的「埴器」,解除自我的束縛,打開心靈的門窗,接受自然陶冶,享受心靈的安寧。然後,將善意的信息傳播給眾生。 享受心靈絕對寧靜的生活境界是所有動物所無法也永遠不可能的境界,只有人的智慧才能感知擁有這種特權。這是悲哀或是福祉,必竟已經是「人」這種動物的自然宿命。 然而,既經生而為人,在這種大自然無時不刻都在變化的大千世界中,企求生活與心靈的安寧是多麼不容易呀!生命的富裕在於心靈與生活的寧靜,而非物質的多少。獲得這種寧靜的境界在於「人」自己,了解大自然運動的空間大小就愈懂得靜止寧靜的可貴。懂得生命回歸自然的歸零原理,歸零作用,就是所謂超凡脫俗的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5#
發表於 2019-2-4 22:51:47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十三)
十三. 揭發「轂」字的玄機 看過上面這段文章,相信有些讀者都會和我一樣感覺一頭霧水,說來說去倒底在說些什麼?實在莫名其妙。到底什麼是「無」,什麼是「有」,什麼是「利」,什麼又是「用」、「有」、「無」、「車」、「器」、「室」、「利」,和「用」倒底有何關連?依然是霧裡看花,再怎麼看,也看不出有何高明之處,更像一段多餘的文章,沒啥希奇。 更糟的是,這些歷來的註解,對於作者到底要藉此表達些什麼?好像都毫不關心,而只在一味賣弄自己的才華和一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莫棱兩可,連自己都弄不懂的儒家玄學,令人很難理出一番比較明朗的概念。 由於道德經早在前漢以前已被儒道之說盜改加註得面目全非。事實上,原文應該不及全文的四分之一,因為按照老子用字和語法以及表達的意思推論,也不必要那麼多文字。就如前面說過的幾段一樣,有關本文的註解和衍生的文字最少要佔四分之三。大凡有「聖」字以下的文字皆可肯定為儒家所添的衍文。「故」字以下的文字為「道」家註解。而儒家迂腐的井蛙之見的亂改亂註更是絕妙無比。要不是愛因斯坦的啟發性語言,現代人想了解老子恐怕還得拖上百年以上。 那麼,現在就從轂字的玄機講起吧! 「轂」字是「轂轆」,輪子的外殼(外框之意),古時用字,表示帶有堅硬外殼外皮的東西,都從屬殼字的變化。 殼︰殳部,讀ㄑㄩㄝ、確、CHIUEH、又讀ㄎㄜ。刻、KER、意思是物體外部堅硬的皮,如蛋殼。殼物=介類,如螺、蛤等。「壳 」殼的簡字,讀音相同,意思亦同。殳部,亦讀ㄑㄩㄝ、,確,意思是已經孵化的卵殼。 穀︰禾部,讀ㄍㄨ、谷、GUU。意思是做為糧食的禾本科總稱,如五穀。稻穀。帶殼的種子,去殼成米。 榖︰木部,讀ㄍㄨ、谷,落葉喬木,樹皮可以造紙(用以造紙的樹皮) 彀︰弓部,讀ㄍㄡ、夠,GOW,意思是拉滿的弓。彀中,是弓箭的射程內的地方。牢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觳︰角部,讀ㄏㄨ、湖、HWU。量器名,形容貧瘠,如觳土「土觳」,重粘土,台語,「土塊厝」的字源,從「角」讀音。 轂︰車部,讀ㄍㄨ、穀、GUU。名詞,車輪中心穿軸的都份。名詞,轂轆,車輪。動詞,舉薦人才叫推轂。轂擊,比喻車行的擁擠。

從以上各字造字的意義來看,將轂字解釋為車輪中心穿軸的部份是一項很大的且毫無理由的錯誤。因為車軸部份已有車軸、軸心、軸空等等詞義可用,老子自不必另外無端創造一轂字來賣弄玄虛。所以「轂」字的原意是在強調輪子的外圍。是轂轆的轂,輪子的外框或外殼之意。如鐵轂就是鐵製的車輪外轂,從文義上講也是三十輻共一「轂」,意思是三十支輻條拱起一「轂」。輪「轂」(輪框),而接下面的當其「無」,有車之用,整段文字才有奧義。由於此字最早的註解,自河上公卿以來,一直如此。所以,以後的字典亦根據此一註解。問題是歷來大儒都不求甚解,糊里糊塗,一代騙過一代而皆大歡喜。將老子的道德經說得聖之又聖,玄之又玄。然而,此字不僅騙倒歷來的中國大儒,也騙倒外國的漢學大家及日本大文豪。猛鑽牛角尖,更代表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大恥辱哩!嗚呼! 其實用河洛音讀起來,立即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錯處,古時共拱通用,共字讀音 ㄍㄣ 跟(與肩甲頭的肩同音),這樣就明白共、拱的意思了。

道德經新譯 (十四)
十四. 空間的性質和價值 其實,這一段文章是為了說明老子自己的空間理念,也是時空理念。為解說空間性質和價值而寫的,也可以說是為了說明德字的意思而寫的,因為他所要表達的是一種超越一般「人為意識」和語文形式的空間理念,一種人為空間和自然空間,亦即受人為刻意限制的空間和不受人為約束的無限空間,這兩個空間之間的差別、性質、價值、互相關係性的理念。註:空間的大小,我們常用距離二字來表達,而距離的長短、遠近即已同時表達時間和空間的大小、長短、遠近。也就是說,時空本來就是一體的,只是為了表達上的方便,不得不分為兩義。 由於當時還沒有「空間」這種詞意,所以用「無」字表示空間,用「德」字表示「空間」的「容蓄」(容納)性質。大凡小空間常用容字(容納的意思),如有容乃大。大空間用「蓄」字,如「生之」、「蓄之」的「蓄」,以表示空間的容蓄性,是儲存性的意思。 老子用字相當活潑,大凡特殊的理念都用特殊的字眼,如「利」、「善」是表達絕對性的「利」和「善」的理念,絕不同於一般「相對性」的字眼,如「善惡」之善與「利害」之「利」。如本文所用的「器」、「室」、「車」等,是為了說明人類如何運用有形物來利用空間的大小和範圍,而「器」、「室」、「谿」、「谷」都是一種表達空間大小的字眼。

事實上,老子在本文中所用的「無」字,並非「虛無」的無,而是指空間的無形無相,亦即空間的原貌之意,和佛教的「空」即是「色」的「空」字是同一意義的。佛教經典自唐玄裝取經之後(心經、金剛經)才有「空」、「色」的字義,這就是二千多年前老子所說的「無」、「有」理念。空、色,與無、有是同一意義的。 至於「利」字的意思是指「時空」或天道給使用者(萬物)的感知受惠,因為道善貸且成。時空是因為善於付出才有被萬物感知受惠的大成就,這種阿貓阿狗都不會受排斥的,絕對性的受惠感就是天道之「利」。而非相對的「利害」之利。本文最後一段,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句顯然是後人錯會老子原意而充滿世俗之見的註解,如果按照本文的意思加註的話,應該是「無以為利」、「有以為用」,才對。意思是,以無限制的空間為利,以空間的限制為用。

道德經新譯 (十五)
十五. 重新認識最精彩的一段 關於這一段,用現代人的理解和講法重新來說,看看會有麼發現?用三十根輻條,拱起一個輪子,當輪子的外殼,滾動於相對位置的空間時,產生了車的用途,車所使用的是沒有限制的空間。註:古時共與拱通用,所以這時是「拱起」的意思才對。 挺是拉坯,埴是陶土。用陶土拉坯製成器皿,其相對所成的中空範圍的空間而有了容器或器皿這種用途。不論這種容器的大小如何,所使用的空間「無」,也只限於這固定的、受限制的空間的大小中空的範圍而已。也在說明通常的學問語文在本質上都受這種人為所塑造的小空間範圍限制的意思。 開鑿門窗成為房子,是因為相對的預留空間,「室」、「門」、「窗」的空間,而有了居住的用途啊!(應該注意的是本例中「室」之「利於住」的空間,「門」之利於進出的空間,「窗」之利於視界,利於和外面的空間接觸的多用途性質的人為設計。這都是以有形之物適當運用自然空間而獲得「無」形之「利」的結果呀!然而,這三種情況都有特定的形成因素。和各有相對的好處「利」,千萬不可以持執於其中之一。任何持執於其中之一的想法或何者為優的想法都沒有意義,對於世間所有的事物、學識、是非、智能都抱持只要有這樣的認識就夠了的理念,才是老子要提醒世人的重點。

道德經新譯 (十六)
十六. 空間狀態的比較 在這例舉的三項事像是老子說明了三種不同的空間理念。來剖析所要表達的「德」字的道理。也是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意義做說明性的敘述。 因為所有無形的空間、思相、智慧和有形的物質、學識經驗、成見等等。宇宙,人生的實相,都和這種「德」的空間理念有關。 他用一種無限制的自由空間和受限制的規劃空間的事像來表達這種想法,前者是自然的,後者是人為的。同時在自然和人為的比較中,讓人了解自然的奧妙和真理(空間和人為,人為和空間的關係) 因為智慧和人所能運用的空間大小有正比例的密切關係。人所運用的無形空間範圍愈大,智慧靈性的範圍就愈大。甚至延伸到時間問題,即過去和未來等等超越人為意識所能想像的許多靈性或靈學的問題。比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時間即是空間的連續體,「時」、「空」的「同時存在性」,超越時空的多次方世界等等問題和意義都能理解。 人所能運用的智慧的空間,因受自然之賜,本來無限而且平等(所謂天道無親,澤被萬物而不為主,不為主宰的自然特性)。只因人為意識的不斷建立,反而封閉了自己智慧的活動空間,成為作繭自縛的人性悲哀。(佛、道宗教的終極目標也是為了解除這些自縳的成見,但卻忽略了「教」本身就是一種成見、一種束縛、一種自大、一種限制,滿足於的空間而不自知。所以老子的觀念更是超越宗教的。所以我說︰「真道無教,論教則迷,真道非教,道旨啟發」。理由在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0

好友

81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地板
發表於 2019-2-4 22:51:12 |只看該作者
道德經新譯 ()
. 時空的永恆與無為「天道」 現在重新回頭,用這樣的標題,相信任誰都能一下子明白道德經最主要的重點。道德經絕不是言之無物的,道德經所要說的是時間、空間的永恆與絕對性存在,其次是時空的「無為」和「無所不為」的自成與自然的特性,它構成了時空之對宇宙萬物的無私無親的被覆之「利」。即生之,畜之(生成和容納)。為萬物所「用」的原始本質。 人,必須體會時空沒有成見的普被「善意」。自然的溶入於思想和生活之中,發出與時空同性且善意普被萬物的境界。人性必須發揮這種沒有做作的自然心,非出於先入為主的或具有批判意識的分別心與是非心的。人為意識的善意行為才是一種人性的提昇,文明和進化。 其他的文字都是為了申論和印證這一項理念的奧妙而寫的,在文中應該注意字義含意,除了上述的「自然」二字以外,必須特別理解的是「利」以及「善」字。這二字的含義不同於人為意識的利害以及善惡相對性的字義,而是表達一種非自人工意識所自成的好處,無為而成的妙處。用於天道與自然界事象的謂之「利」,用於「人道」,人類行為事象時謂之善。亦即絕對性的「利」,和絕對性的「善」。人為或人工的無形物謂之「用」,人為或人工的有形物謂之「器」。

道德經新譯 ()
. 探搜人類無際的智慧邊疆 有了上述的理解,我們已經可以根據道德經的文字去分別一切是是非非,探索人類無邊無際的智慧邊疆了。現在,就先讓筆者就記憶所及,指出一些到目前為止,道德經上的真真假假。 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的最後一段,也可能是成為道德經結論性文字的一段。應該將「聖」人的「聖」字棄掉,使其成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才對。因為「聖」字一字是十足人為的自大觀念。違背老子「絕聖棄智,天道不自為主,不自為宰,不自為大」的理念,而且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之句不調和。可見「聖」字一字是以後孔子或其門人所加者,不這樣就不能彰顯讀書人的偉大也。 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七十九章末段,這一句應該是「天道無親,常善與人」才對,意思是︰天道或時空給於宇宙中所有萬物的一切與對待萬物的一切是沒有偏私與親疏之分的,這種永恆不變的善意,是永遠與人同在的。因為萬物之中只有人會去分別善惡並感知這種善意的存在。這種善惡的意識是人類自己心內的分別心,由自私的分別心生成的選擇性使然。而事實上,時間與空間這種天道對人怎會去分別好人和壞人呢!如果是「常與善人」,就會成為這種善意永遠給予行善的人啦!這就和「無親」二字產生矛盾,也失去「無親」二字的意義,老子是絕對不會說這種話的。在古時說不出天道的所以然,在玄學意味之下,我們很容易被這種歪解的文字蒙騙。但是現在我們已經能夠用科學觀點理解和印證,老子所謂的天道即是時空。那麼,時空的一切行為的無親就沒有分別心。「無為,而無不為,不自以為,不自為主,不自為宰,不自為大」等等,老子所要表達的原意就很容易明白了。用人類的意識形態來講,人和天地間所有萬物受天道(時空)的恩惠庇蔭最大最深。而且這種大恩大惠的給予者---天道,對待萬物都沒有分別心,人類自己又何必有這種善惡的分別心呢! 三.「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第二十七章。這一句話直到二千年後才由達摩祖師〈隋朝〉用蓮花喻表達出來,因當時的和尚執著於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反而忘記人性本質---自己的原來面目,產生是非善惡的分別心和自以為清高的虛矯心態。---------接著就跳到第六十二章,出現「人之不善何棄之有」這一句。這兩段和「天下無棄人,天下無棄物」成為一段連貫性的理念,很值得研究。依筆者的意見應該是這樣才對︰「善者人之師,不善者人之資。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像這樣可以成為一整段意義的文字,在道德經中已經變成這裡一段那邊一句地被拆得支離破碎,像一具被肢解的屍體。筆者這一改,最少意思相同,更容易了解,而且更符合原文韻味。 這段的意思是說︰行善的人有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當然可為一般人的照鏡,但是,不善的人必竟也是人的本性啊!污泥必竟是蓮花所出之原,沒有污泥豈有蓮花之潔淨,只是珍貴可做為照鏡的人,而藐視自已人性原來的本質。這種分別心,看來像是很有智識,但其實非常愚昧。所以雖然有不善的人,也不要唾棄啊!天下間是不應該有棄人和棄物的啊!這樣才能連貫上面所說,「天道無親,常善與人」,自成為一種無為的菩薩心腸,(棄人)二字用得相當妙,棄字更絕。

道德經新譯 (十一)
十一. 歷史上最大的文字冤獄 翻遍所有字典,古今中外有關道德經的註解,對「轂」這一字的解釋,一直都說是車軸的中空部分,歷史上經過多少大儒的註解,都一致認為如此,因而對於這一字的原意一直沒人注意和懷疑。 然而,由於這一字最早出於道德經,而且關係老子所要表達的一項重要的理念,古時儒家的士大夫觀念,根本無法了解老子為何創造此字的科學意義,更由於這一字之差讓後代的中國人永遠無法連貫和統一老子真正的基礎理念。

道德經新譯 (十二)
十二. 三十輻 共一轂 道德經第十一章有這樣一段文字︰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挺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在這裡,讓我們先用陳鼓應先生所著︰「老子今註今釋」來看看歷來的註解如何。一.輻,車輪上的輻條,古時候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 ,這個數目是取法於月數(每月三十曰) 二.轂,車輪中心的圓木。 三.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車轂中空之處。四.挺埴。手拉坏陶土,做成飲食的器皿。 五.戶牖。門窗。 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依王粥的註釋,「有」所帶給人的便利,只當它和「無」相合時,才顯示出它的用處來(有之所以為利 ,皆賴無以為用也) 高享說︰二「之」字疑衍,有以為利,無以為用。猶玄,以有為利,以無為用也。以文法言之,上文有無並舉,此處有無雙收,有無字皆名詞,此處若增二之字,則此有無二字變為動詞,與上文不合矣。高說可供參考。 (陳鼓應先生,今譯)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引述︰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虛的作用。老子舉列說明︰一.有和無是相存,相互為用的。二.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為一般人所覺察,老子特地把「無」的作用彰顯出來。 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的作用在於運貨載人,器皿的作用在於盛物,室的做用在於居住,這是車、器、室給人的便利,所以說「有之以為利」,然而如果車子沒有轂管中空的地方可以轉軸,就無法行駛。器如果沒有中間空虛的地方,就無法盛物。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通明,就無法居住。可見得中空的地方發揮的作用了。所以說,無之以為用。 本章所說的「有」、「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第一章上所說的,「有」、「無」是就超現象界而言,這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它們符號型式雖然相同,而意義內容卻不一。「有」、「無」是老子專設的名詞,用來指稱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實,而產生大地方物時的一個活動過程。這裡所說的「有」就是實物,老子說明實物只有它和「無」(中空的地方)配合才能產生用處,老子的目的在於引導人的注意力,不再拘著於現實中所見的具體形象。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7 06:28 , Processed in 0.038518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