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398|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之聲]_專訪台灣國防軍事專家蘇紫雲

[複製鏈接]

1214

主題

0

好友

489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1-10-30 03:04:1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newhello 於 2021-10-30 03:16 編輯

專訪:美國對台戰略趨清晰
台灣四個月兵役已夠
28.10.2021
[德國之聲]


美國總統拜登防衛台灣說持續引起熱議,台灣總統蔡英文也首度證實美軍在台協訓國軍。台灣國防軍事專家蘇紫雲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指,華府正改變對台「戰略模糊」的策略,而台灣比以色列更有能力保護自己。



台灣男性目前只需當兵4個月,但同樣是小國的以色列連女生都要服兵役24個月,這引起了外界對台灣防衛能力的質疑。圖為台灣新竹縣一所高中開辦全台灣唯一取錄女生的國防專班,但該課程沒有規定學生畢業後要從軍。



(德國之聲中文網)外界關注美國對台策略轉向,台灣國防安全研究所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戰略清晰」與「戰略模糊」的二分法已不適用,他同時反駁外界對台灣軍力的種種「誤解」,強調台灣以不對稱戰力(asymmetrical force)有能力防止中國攻擊,而習近平基於政治風險考量,不會輕易犯台。


德國之聲: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表示美國將協防台灣,但白宮不久澄清美國政策沒有改變,其後台灣總統又首度證實美軍在台協訓國軍。您如何解讀這一系列的説法?


蘇紫雲:蔡英文總統在處理外交事務上非常謹慎,一定是跟美國溝通好丶有默契才出來確認美軍在台,這顯示了台美互信。而她不愧是談判專家,用語非常精準,只是說有美軍的「presence」(存在),而不是「station」(部署)或者「residence」(在駐),即美軍在台灣是短暫顧問或提供訓練,而不是駐軍。


而拜登總統的説法,顯示了戰略「建設性清晰」(constructive clarity),就是在既有戰略模糊之下,防止軍事冒險的底線慢慢地清楚了,以前的「戰略清晰」與「戰略模糊」的二分法已經不適用了。白宮的説法是另外一種藝術,它只是說政策沒有改變,並沒有跟拜登總統的用詞有明顯的違背,我的解讀是外交上的藝術,在國際間是非常常見的。


從拜登到蔡英文的表態,我們可以拼出一個拼圖,可見政治上丶軍事上都是「建設性清晰」的大框架。這個拼圖還包括幾個月前美日丶美韓元首會面後把台海和平與穩定納入聯合聲明丶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華自強(Rick Waters)批評中國誤用2758號決議來排除台灣丶布林肯表示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以及美國海軍部長戴托羅(Carlos Del Toro)講要用盡方法阻止中國侵台。


德國之聲:美國現在的轉向,會導致中國不滿丶台海局勢更加不穩嗎?


蘇紫雲:台海局勢已經不會更壞了。中國有可能會繼續派軍機繞台,這符合中共的政治意圖,就是七分政治丶三分軍事,用軍事脅迫做出政治的表態,同時對內部宣傳。但中國軍機的引擎壽命估計只有1000到2500小時,而西方的軍機有一萬小時,共機不斷繞台其實對他們負擔很重,後面會很吃力,所以他們不會有長期丶大規模的活動。


中國這樣展示肌肉,反而是在幫台灣找朋友,它越壓制台灣,國際上支持台灣的力量就越大。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民主價值當然是我們的最高優先,但台灣的安全對於其他國家來講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日本,它的能源有90%要經過台海周邊,所以才説日本海上生命線。對於美國也一樣,美國所強調的飛彈防禦,台灣可以做出一些貢獻,也就是中國的戰略核潛艦(SSBN),它如果從巴士海峽進入菲律賓西部,那它的潛射彈道導彈(SLBM)就可以打擊到美國西岸,對於美國的飛彈防禦就會造成比較大的威脅。



遠在歐洲也是一樣,南海一年的航運佔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三,這個海上交通線,在歐洲跟東北亞的海上貿易佔了很大的成分,所以維持台海丶南海是同一個問題,關係到歐洲的經濟發展及東北亞能源安全。



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對台灣的友善態度,台灣都會更謙虛地看待,自己要負起防衛責任,為國際安全貢獻,像北約的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All for one, one for all)。拜登先生的説法丶朋友的這種承諾,會提高台灣人的信心,但我要強調這有點像比賽中的啦啦隊,台灣作為跑手,還是要自己快跑才會到達終點,要強化自己的防衛力量,進行軍事改革。



德國之聲:您覺得台灣這位跑手的體能和心理素質如何?預備好比賽嗎?



蘇紫雲:我們隨時都在比賽,已經跟共產黨比賽了70年。台灣不是反對中國,這只是北京的戰略敘事。台灣是民主,中國是威權,這是制度的競爭,不是統獨的問題,精確的講是反共不反中。



跟其他民主國家比起來,目前台灣的心理狀況丶士氣一般來講算高。其他民主國家也會怕戰爭,日本丶美國丶西歐國家都怕,冷戰時期美國最怕是核子大戰,歐洲很怕一早起來馬路上塞車,不是因為上班的關係,而是怕俄國和華沙公約國家的戰車塞滿了歐洲。



我覺得歐洲丶北約的哲學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冷戰時北約只有一萬輛戰車,華約有五萬輛,北約只有2000多架戰機,華沙有大概4000架,所以北約那時候在打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al warfare)的戰略。北約跟當時的華約是陸地接觸,台灣跟中國有海洋分隔,台灣不會浪費這種地理優勢,我們現在就是要努力的賽跑,繼續強化自己,讓敵人無法過海。




台灣用防空飛彈或反艦飛彈,去減少中國解放軍在數量上的優勢



德國之聲:台灣人小確幸,而且對解放軍的威脅習以為常,一旦危機來了,台灣能夠應付嗎?



蘇紫雲:1996年飛彈危機,那時候台灣經濟發展得很好,大家也是一樣過得很平常的生活,但是中國突然要做飛彈試射,台灣立刻就團結起來,甚至很多士兵都寫了遺書。1999年921大地震丶2008年大颱风,台灣人也都是立刻團結起來的。


德國之聲: 但有意見批評台灣軍隊士氣低落丶裝備落後,真的能保衛台灣嗎?



蘇紫雲:我想説的是,台灣跟其他民主國家一樣,會有很多抱怨,這是民主國家才會有的狀況。在這背景之下,一些關於台灣軍隊的觀察我們會注意,但西方國家軍隊也經常有這樣的聲音出現,譬如有些國家會覺得自己軍隊太肥,有些國家覺得他們的食祿不好,這些都是廣義的問題,稱之為軍事文化,但還不至於是士氣的問題。



台灣的準備其實還算充足,我們外島的庫存不管是彈藥還是糧食,能支撐近24個月。至於軍事裝備,我們現在選擇的是不對稱的途徑(asymmetrical approach),我們常講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其實更精確講是「整體防衛成本」(Overall Defense Cost),就是從成本的觀念看待台灣裝備的投資,我們是用飛彈,防空飛彈或反艦飛彈,去減少中國解放軍在數量上的優勢。所以台灣政府編列了80億美元的特別預算,這是一個對的投資方向。



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弱國打贏強國的真實案例,現在的馬拉松比賽,就是紀念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小小的雅典擊敗了強大的波斯帝國。我們也學習到英國人的勇氣,他們在二戰只有900架戰鬥機,但是對抗納粹德國的4000架戰機。用簡單的話來講,以前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說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那現在的科技給了台灣機會,可以變成不沉的神盾艦,也就是用更多這種有效的飛彈,來抵消中國的數量優勢。




台灣總統蔡英文證實目前有美軍駐守在台灣,但人數沒有外界想像的多。


德國之聲: 所以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台灣不要比人數,要比戰術?


蘇紫雲:對,台灣比較幸運,不像越戰丶韓戰,中國的人數比較多,可以發揮優勢。但中國要登陸台灣,他們一定要搭船,而兩棲登陸是軍事上一個最復雜的工程,中間有很多落點,包括第一梯隊丶第二梯隊丶後勤等等,這都給台灣很多機會去擊敗中國的入侵,台灣可以用反艦飛彈進行攻擊。因為戰場的不同,我們有不對稱的優勢。



譬如説以色列,國土很小,人數很少,現役的軍人只有17萬,敵人大概是它的五倍之多,而且跟鄰國是土地接壤,敵人走路就可以過來,但他都可以打贏敵人,保護自己。那台灣是個島,有海峽作區隔,一定比以色列更有能力保護自己。



德國之聲: 但台灣跟以色列不一樣,以色列連女生都要當兵,台灣現在服兵役只有4個月,這樣足夠嗎?



蘇紫雲:以色列是全民皆兵的概念,要服兵役將近28個月(編按:以色列男性義務役兵役時間為30個月,女性兵役時間為24個月),台灣目前只有4個月。但現在國防的概唸完全不同了,像瑞士當兵只有18周,比台灣更短,美軍基本訓練也是四個月左右,就可以達到合格戰鬥兵。



台灣現在是全自願役。現在戰爭的訓練成本相對比較高,一枚反坦克飛彈就要近8萬美元,所以讓專業的軍人服役五年,訓練他操作這種高科技武器,會是比較好。那基本的槍械操作丶實彈射擊,其實四個月就足夠了,這是我們比較過各國的趨勢所做的改革。



加上台灣是島嶼防衛的狀況,根本不需要太多地面部隊,我們主要是用防空或反艦飛彈系統。這可以參考瑞典丶挪威,他們同樣是用這種「岸防」(coast defense)的概念,做反登陸的準備。


德國之聲: 但台灣可以跟北歐國家比較嗎?他們面對鄰國的威脅程度應該沒有台灣高?



蘇紫雲:對,但邏輯是一樣的,因為挪威丶瑞典主要的威脅是俄羅斯,他們知道在有限的資源之下,他們選擇的方法不可能去建造大戰艦或航空母艦,而是選擇反艦飛彈,這樣的話敵人就無法靠近,是一個「區域拒止」(area denial)的策略,一個很重要的軍事哲學,所以台灣選擇這樣的方法。那當然會搭配既有的常備軍力,但真正的關鍵是在不對稱戰力(asymmetrical force) 。



德國之聲:假如中共真的打台灣,您認為什麼時候?



蘇紫雲:從中共歷史來看,它發動戰爭不會在意任何的代價,但它會在意風險,這是中共唯一不能接受的,不管它的軍事傳統文化是説不打沒把握的仗,還是現實的政治環境,如果攻擊台灣失敗了,習近平先生和共產黨的統治正當性就會瓦解,這是中共不會輕易打台灣的主要原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人警戒但是不緊張。



中國攻擊台灣的時間表是動態的,不是北京自己決定的,包括台灣也是個參與者(player)。當台灣的防衛力量越強,這個時間表就一直往後延。



德國之聲:既然如此,您如何解讀近期解放軍的威嚇?



蘇紫雲:我想習近平先生目前不會攻擊台灣,因為他沒有把握,第一個是台灣的防衛力量,中國沒有把握有效的佔領,第二個是美國丶日本甚至澳洲可能會協防台灣,這些風險都非常高,所以他不會真正發動攻擊。但是他會展示肌肉,中國內部問題很多,他要轉移內部的注意力,像他跟俄羅斯海軍去日本繞島,其實也是政治大於軍事的意義。



那當然我們永遠要保持謹慎,歷史上借由演習變成實際攻擊的案例很多,所以台灣要維持警戒。在安全問題上面,有點像國際的華爾茲,各國都在跳一個舞步,但是又不能踩到對方的腳,所以戰略藝術是一門藝術,我們永遠要保持平衡,而前提是自己要有足夠的力量。台灣要持續投資防衛的力量,只要中共永遠無法有絕對的把握,我們就可以維持和平。



德國之聲:那這個游戲就像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雙方都不想打仗,但又拚命把自己武裝起來。



蘇紫雲:不得不説,它有點像一個保險,我們沒有人希望發生意外,但我們一定要付出保險的成本。台灣很重要的戰略是嚇阻,我們現在強化防衛的能力,才可以支持嚇阻的戰略。



所以為什麼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說我們不會發動「第一擊」,絕對不會,因為那是錯誤的嚇阻概念。所謂的嚇阻是強調「第二擊」或是反擊,如果大家都想要第一擊,那一下就戰爭了。台灣是個民主國家,絕對不會發動第一擊,包括冷戰期間的北約或者西德,也不會有第一擊的概念。北約當時的想法是,因為北約都是民主國家,會承受華沙公約國家的第一擊,怎麼樣防止對方第一擊是北約的重點,這完全可以解釋台灣目前的狀況。



德國之聲:假如中共打台灣,會像幾十年前一樣打金門等外島嗎?還是直接打台灣本島?



蘇紫雲:對北京來説是政治上的兩難,如果打本島它沒把握,如果打外島,就等於是把台灣永遠分離出去,逼迫台灣獨立,這對中共在政治上的佈局是反效果的。



在1958年金門炮戰,當時毛澤東也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所以他只做炮戰,而沒有要佔領金門的想法,就是在軍事和政治上要找平衡點。所以對台灣外島的攻擊只有戰術上的意義,完全沒有戰略意義,而且會有很大後座力,政治上的回火(backfire),因此他們攻擊外島的可能性非常小。



德國之聲:話雖如此,長期面對中國的軍事壓力,應如何自處?



蘇紫雲:台灣面對中國的軍事壓力,我們會保持警惕,但不會過分憂慮。冷戰的歷史我們可以學習,包括捷克民主運動,以及西柏林人的勇氣與樂觀,這些都會給台灣人一個很大的精神支持。



冷戰時西柏林被東德包圍,西柏林面對比台灣更大的軍事威脅,可是西柏林人勇敢地過每一天,而且樂觀地看待未來。我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個照片是,一個東德的士兵把鐵絲網擧起來,讓一個小嬰兒可以逃到西德去,那個東德士兵臉上是非常恐懼,因為怕被上級責怪懲罰,但他內心的人道精神,希望這個小嬰兒到自由的西柏林去。我想歷史會不斷的重複,我們可以學習這種對抗威權的哲學。



而且台灣比西柏林幸運,西柏林是陸地的邊界,台灣有個海峽,比較寬,我們會維持這種自我防衛的能力,還有對抗威權的精神,這是台灣比較持平的看待挑戰丶勇敢保護自己的主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14

主題

0

好友

489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21-10-30 03:13:2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newhello 於 2021-10-30 03:19 編輯

這些年,台灣自制的那些軍事裝備




「玉山艦」下水
「玉山艦」是新型兩棲運輸艦,該艦於2021年4月13日在高雄港區下水。中央社援引台灣海軍報導稱,此軍艦將擔負兩棲作戰、外離島物資支援、人道救援等任務。此運輸艦以台灣最高峰為典故,命名「玉山艦」,預計2022年交艦。




「國艦國造」的里程碑
總統蔡英文和國防部長邱國正等人出席了「玉山艦」的下水典禮。蔡英文表示,玉山艦除了是台灣海軍首艘萬噸級兩棲運輸艦外,「更是依據國防戰訓需求而設計建造,是國艦國造的另一里程碑,相信有了這艘運輸艦加入,能強化海軍執行任務能力,讓國防力量更加堅實」。




沱江級巡邏艦
根據中華民國海軍網站,台灣「國艦國造」計劃對於沱江軍艦建造、磐石軍艦建造和光華六號後續艇建造給出詳細說明。其中沱江軍艦係(圖)為迅海計畫建置的多功能三級艦;具有雷達隱身功能和「強大的打擊火力以及高存活性設計」。第一艘原型艦2012年11月動工建造,2014年3月舉行下水儀式,同年12月交付。




磐石軍艦——台灣海軍噸位最大的船艦
磐石艦的全名「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屬於油彈補給艦。其名稱典故來於台灣百岳之磐石山,在2015年1月交艦,是台灣排水量最大的船艦。據報導,磐石艦擔負油彈補給與人道救援任務,艦上有野戰醫院,甲板與機庫可以各停放一架33噸直升機。




光華六號後續艇
光華六號後續艇是台灣國際造船(CSBC)為中華民國海軍製造的導彈快艇,屬於近岸作戰打擊兵力。這是依據中華民國海軍「光華六號」計劃案建造的導彈快艇,中華民國海軍網站表示,「因應台海戰備需求,海軍需籌建性能較優、耐波性較佳之大型飛彈快艇」。「光華六號」計劃共建造30艘導彈快艇,全案已於2011年12月2日完成。




正在製造的防禦潛艦
除了「國艦國造」外,也有「潛艦國造」,也就是自制防禦潛艦。中華民國海軍自行研究並設計建造的柴電潛艦在2014年時開始規劃,並於2016年首度正項編列預算啟動。該自制防禦潛艦由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規劃並與美國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共同研製,排水量大約2500噸到3000噸之間,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負責建造。預計首艘原型潛艦最快2024年下水、 2025年正式成軍。





雄風系列反艦飛彈
除了艦艇外,台灣在反艦飛彈和制海武器領域也進行自主研發,最有名的當屬「雄風」系列。該類型的反艦飛彈普遍裝備於大中小型作戰艦艇上,其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分I/II/III三個型號,其中圖為III型(簡稱「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台灣軍方沒有正式公佈「雄三」的有效射程。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又稱F-CK-1戰鬥機,這是台灣在美國技術協助下設計、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多用途噴氣戰鬥機。在中華民國空軍的規劃下,此戰鬥機與台灣從法國採購的幻影2000-5戰鬥機以及從美國採購的F-16戰鬥機,一同構成台灣空軍防衛的主力。這是1980年代在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指示下展開的「自制防禦戰機」,命名為「經國號」以紀念蔣經國。




「經國」配「天劍」
台灣自主製造戰機的發展專案分四個部分,分別為「鷹揚」、「雲漢」、「天雷」和「天劍」。其中「鷹揚」發展機身,「雲漢」發展引擎及其相關係 統,「天雷」發展航電系統,「天劍」發展空對空導彈。圖為天劍二型空對空導彈,此中程導彈是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在美國協助下為經國號戰機所研發生產的裝備。




自制的高教機「勇鷹」
蔡英文上台後力推 「國機國造」計劃,圖為被視為台灣本土製造代表之一的新式軍用高級教練機 「勇鷹」,該原型機在2019年9月亮相。據媒體報導,勇鷹(T-5 Brave Eagle)屬於第五代高級噴氣教練機,也能在「平戰轉換」的需求下轉換為攻擊機的角色,執行防衛作戰的任務




銳鳶無人機
銳鳶無人機,原名 「中翔二號」無人機,是台灣中科院研發的戰術型無人飛機系統。據報導, 此系統具有快速部署、長時滯空巡偵、目標監偵定位、電子反干擾與即時影像傳輸等功能,目前在台灣島地面部署,進行戰場偵察、不對稱作戰與提供天然災害救災資訊等任務。




「天弓三型」地對空武器系統
除了「國機國造」計劃外,台灣也在反戰術彈道導彈方面推出 「層系計劃」,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天弓防空系列。其中,天弓三型(簡稱「弓三」)被專門編列為 「強弓專案」。據研發者介紹,弓三武器系統除了飛彈及箱之外,其射控系統包含相列雷達、戰術中心、電源車、通信中繼及發射架,可同時接戰高性能戰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及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等多目標威脅。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是高度整合的射擊指揮系統,是台灣參考各國現代化設計後自力研製的多管火箭炮。該系統1997年正式公開,2012年9月1日移交台灣陸軍。據報導,整套系統以射擊指揮車、炮車、AT8X8彈藥車和三種規格的炮兵火箭組成。這一射擊指揮系統具有可自行判斷彈種、自動依彈種計算射擊諸元、自動調整發射器高低角度與射界等特點。





雲豹裝甲車
雲豹裝甲車(CM-32/33/34)是中華民國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研發的八輪傳動裝甲車,於2002年完成首輛原型車。圖為CM-32指揮車型。而CM-33為榴彈機槍裝步戰鬥車, CM-34 為30毫米機炮裝步戰鬥車。據中央社援引台灣國防部資料,雲豹八輪甲車共可乘坐9人,巡航裡程達800公里,轉向半徑11公尺,採用八輪全時傳動模式,具高度機動、越野與涉水能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16 07:14 , Processed in 0.039124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