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17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文章演繹了郭博士所說的本土文化

[複製鏈接]

129

主題

0

好友

1804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5 11:56: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bingo23 於 2016-5-5 11:57 編輯

本土文化

『本土』這個形容詞這陣子很潮,被加在不同的名詞上,例如本土主義、本土文化、本土歷史、本土語言等;不過,大多用「本土」什麼什麼的人,心目中的「本土」所佔的時空,大概是指過去半個世紀。為什麼「本土」的時空不是指英國在香港建立殖民地前的時空?最有資格談本土的人可能是新界的原居民,而不是揮着龍獅旗、以英語叫喊「Hong Kong is not China」口號的年輕人。

可惜今天的新界,絕大部分地區不是密麻麻的蓋滿了西班牙式房子,便是露天倉庫、貨櫃場、修車場,只有少數荒廢的農田和傳統的瓦頂磚牆,以及散落在西貢和貝澳的牛隻。筆者雖不會妄求新界原居民時光倒流,重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日子,但對於他們傳承地道的本土文化,卻懷有一份期望。

其實,新界鄉議局作為凝聚新界原居民力量的法定機構,雖然弘揚本土文化不是它的法定職能,但若在這方面牽頭,推動各鄉村保留他們的習俗和文化,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可惜近年鄉事派予人印象是只熱中「捍衞」原居民的土地權益,最近更因組黨參選立法會問題出現「內訌」鬧劇,實難寄望鄉議局會「捍衞」本土文化。反而個別有心的鄉村,不惜出錢出力在承傳文化方面做實事;更難得的是,參與此中工作的,不只是鄉親父老,更有年輕村民,薪火相傳。最佳例子是長洲每年一度太平清醮的飄色巡遊和搶包山比賽,主角都是小朋友和壯年男女。

筆者一位年輕的原居民朋友,為了參與錦田鄉十年一屆酬恩建醮,就奉獻了近半年時間,勞心勞力,把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更邀得外國駐港領事參觀,備受讚賞。反過來,那些把捍衞本土等同舞龍獅旗、反水貨客、趕大陸遊客、反對在港使用簡體字和普通話的香港人,對這些真正本土文化的認識又有多深?

復興荔枝窩與鹽田梓

更令人振奮的,是有些鄉村不受發展土地利誘而賣田賣地讓發展商建丁屋,反而把原已十室九空的鄉村復興。它們不只是修葺破爛的村屋,而是把鄉村過往的社區和經濟活動復甦,透過這些活動和圖片及實物展覽等,加深我們特別是下一代對香港歷史和文化的認識。新界東北一角的荔枝窩,是政府的「認可鄉村」之一(即原居民男丁有權申請建丁屋),幾年前有一群年輕的原居民組織起來,與關心鄉郊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非牟利團體合作,招募大學生義工,在村民指導下,協助重修水利設施,復種禾稻及其他農作物。過去兩年,眾多早年移居海外謀生的村民回到荔枝窩慶祝春節,復見昔日田園風光,都雀躍不已。除了復耕外,村民還有其他計劃,向來訪的市民介紹香港的客家村落文化和人與自然生態的融合等。

西貢的鹽田梓(又名鹽田仔)是另一個例子。該村特色是村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村中沒有宗祠,卻有一座超過一個世紀歷史的天主教小堂,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於11年前復修後,還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村中停辦的小學教室則展出當年的學生習作和書桌椅子,隔壁是一個小型展覽室,介紹該村的歷史和昔日的務農工具。最特別的是,志願團體與村民合作,把荒棄了近90年的鹽田復修,重行曬鹽,這項計劃也於今年獲上述機構頒授傑出獎,為「落手落腳」的文化保育人士打氣。這些活生生的本地文化,更需要和值得大家去體驗、感受和支持。

劉勵超  地政總署前署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5-19 12:39 , Processed in 0.021856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