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3960|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赤龍攪海,一學就會的隋唐養生方式

[複製鏈接]

117

主題

2

好友

129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7-1 10:25: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赤龍攪海,一學就會的隋唐養生方式

文源   簫韻東來

我國古代的養生學家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養生經驗,其中有一條名曰“赤龍攪華池,天河水逆流”,又稱“赤龍攪海”。光看這個名字,還真有些神秘莫測的感覺。其實,“赤龍”指的就是舌頭,“華池”、“海”都是形容人的口腔,所謂“赤龍攪海”,就是經常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體內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再徐徐咽下,從而達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要說這赤龍攪海的來歷,還有個很神奇的故事。相傳,三國時期有位百歲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聰目明,體力不衰。一代梟雄曹操向他請教長壽之術,他說:“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所謂“玉泉”,其實就是唾液,古人可真是文雅啊。到了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記載“晨興漱玉津”可以祛病益壽。他每天早上醒來,都會用舌頭在口腔內舔磨內側齒齦,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序做9圈。然後舌頭以同一順序舔磨外側齒齦9圈。直至用舌攪出唾液,徐徐咽下。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也認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到清朝年間,年過八旬的乾隆皇帝,其養生方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到了現代,武當山道姑李誠玉1996年時已經108歲,看上去仍面如中年婦女,有記者問其養生之道,她說:“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

唾液是人體的精華,與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古人稱唾液為神水、靈液、瓊漿、玉醴等,頗受醫家和養生學家重視。他們都認為“赤龍攪海”這個功法,能潤五臟、悅肌膚,使人頭腦清醒、精力充沛,令人壽而不老。明代龔居中在《洪爐點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

此外,舌頭和臟腑經絡有密切的關系。舌為心之苗,脾經連於舌根、散於舌下,腎經也通舌根,肝經行頰裏環繞口唇,喉嚨發音更離不開肺氣。不但如此,舌的活動還牽扯到任脈,所以說,舌的活動對所有的臟腑都有補益作用。對於女性而言,這就是一種最好的內調方式。五臟六腑調理好了,美麗自然能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主題

2

好友

129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沙發
發表於 2019-7-1 10:33:4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fcc 於 2019-7-1 10:46 編輯


赤龍攪海——中醫舌功
中醫常通過舌診來判斷臟腑的虛實與氣血的盛衰,認為人的舌體與整體的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舌頭“保得一分陰津,便得—分生機”,並有“舌如風幹荔枝者死”的說法。這是因為,舌受五臟六腑營養,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變化,均可從舌體上反映出來。中醫認為,健運舌體可以生津液,可使五臟平安、氣血順暢、邪火不生, Flash: http://暫不支持視頻文件 有利於祛病健身。
舌是口腔中重要器官
舌位於口腔底,附著於下頜骨和舌骨,它是由很多縱橫交錯的橫紋肌組成的一個肌性器官。正如《靈樞·經脈》所說:“唇舌者,肌肉之本也”。中醫一般將整個舌體分為4個部位:舌尖、舌中、舌根和舌邊(舌的兩邊)。它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味覺、攪拌食物、協助吞咽。同時,舌的不同部位分別對應著不同臟腑,舌尖屬心,反映心、肺病變;舌中屬脾,反映脾胃病變;舌根屬腎,反映腎、膀胱病變;舌邊屬肝膽,反映肝、膽病變。
正常的舌象,應該是“淡紅舌、薄白苔”,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胖瘦大小適中。舌和苔的變化,是內臟與外感疾病的反映。常練“舌功”,能祛病強身延年,對強健臟腑、疏通經絡、刺激舌下腺、腮腺分泌,十分有益。
赤龍攪海法
有一種“赤龍攪海法”,是一種很好的舌功。方法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將舌在口中不停地攪動,使口中唾液不斷增多,待唾液滿口時,分三口隨氣徐徐咽下。
明代著名醫家龔居中在《紅爐點雪》四卷附有《祛病延年十六法》,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後患”。“水潮”指津液,方法是晨起凝神端坐,舌舔上腭,使津液如潮水般而出,然後吞咽。龔居中說:“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
元關真諦》指出:“每臥時,舌抵腭,目視頂,提縮谷道,即咽津一口,行數次然後臥,可愈頻溺。”其意是說,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舌抵上腭,目視頭頂百會穴,提縮肛門,就咽唾液一口,行數次後再臥床休息,此法可治療尿頻。
冷謙的《修齡要旨》說:“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侵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牙齦之上,不論遍數,津液滿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
宋代養生家蒲虔貫在《保生要錄·調肢體門》中說:“常以舌柱(頂)口齒,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
津液不足則常常引起口幹、無汗、皮膚幹燥,也可使面部失去潤澤,大便秘結,或者導致舌上無苔及耳鳴等癥。常練“舌功”,則有利於生津聚津,防治津液虧損。另外,吃飯時細嚼慢咽,也有助於舌的運動和唾液分泌,利於身體健康。?
---------------------------------------------------------------------------

                         赤龍攪海
    文/小舟


  【“赤龍攪海”功法指引】

    舌為心之苗,脾經連於舌根、散於舌下,腎經也通舌根,肝經行頰裏環繞口唇,喉嚨發音更離不開肺氣。舌的活動還牽扯到任脈,故曰,舌動,對所有臟腑都有補益作用,是一種極好的內調方式。

    何謂“赤龍攪海”

   “赤龍”指人體口腔之舌,“海”指人體之口腔,所謂"赤龍攪海",就是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體內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為唾液,再徐徐咽下,從而達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赤龍攪海”功法
   1.舌舔上腭 靜坐閉目冥心,舌尖輕舔上腭,調和氣息,舌端唾液頻生。當津液滿口後,分3次咽下,咽時要汩汩有聲,直送丹田。如此便五臟邪火不生,氣血流暢,百脈調勻。

  2.赤龍攪海 舌在口腔內舔摩內側齒齦,先順時針旋轉18圈,再逆時針旋轉18圈;然後,舌以同一順序舔摩外側齒齦兩個18圈;共計36圈。此法固齒,健脾胃,輕身,祛病。

  3.鼓漱華池 口唇輕閉,舌在舌根的帶動下在口內前後蠕動。當津液生出後要鼓漱有聲,共36次。津液滿口後分3次咽下,並用意念引入丹田,此謂“玉液還丹”,即玉液灌溉五臟,潤澤肢體。

    4.赤龍吐芯 擡頭閉口,然後突然把口張大,舌尖向前盡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覺。在舌不能再伸長時,再用力把舌縮回口中並閉口。如此一伸一縮,面部和口舌隨之一緊一松,共做9次。每日次數不限。此法不但利五臟養顏面,尤其可平滑前頸部皺紋。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並非侈談。


  “赤龍攪海”來歷與傳說
  關於“赤龍攪海”,歷史上有幾個神奇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有位百歲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聰目明,體力不衰。一代梟雄曹操向他請教長壽之術,他說:“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所謂“玉泉”,其實就是唾液。

    到了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記載“晨興漱玉津”可以祛病益壽。他每天早上醒來,都會用舌頭在口腔內舔磨內側齒齦,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序做9圈。然後,舌頭以同一順序舔磨外側齒齦9圈。直至用舌攪出唾液,徐徐咽下。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也認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到了清朝年間,年過八旬的乾隆皇帝,其養生方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到了現代,武當山道姑李誠玉1996年時已經108歲,看上去仍面如中年婦女,有記者問其養生之道,她說:“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


   “赤龍攪海”原理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體狀,是人體之精華,與健康長壽息息相關。

   《辭海》解釋:“唾液腺分泌的液體和口腔壁上的許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裏混合在一起成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達1-1.5升。
     據化驗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維生素B、蛋白質(粘蛋白、球蛋白)、有機物、氨基酸、硫氰酸鹽、堿性離子和鈉、鉀、鎂、鈣以及澱粉酶、麥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過氧化物酶等物質。

    明代醫家龔居中在《痰火點雪》(又名《紅爐點雪》四卷(1630年)),詳論肺癆病之證治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

     中醫理論認為:唾液從口腔壁湧出後,經舌根、咽喉,肺轉肝臟,進腎經,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軟化收縮血管,溶解細菌,滅殺微生物,健齒強腎,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

     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發現,“唾液可以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十分有害的自由基 ”,最為可貴的是,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

    美國喬治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強的黃曲毒素和3.4--苯並比及亞硝酸鹽與唾液接觸30秒後就會消失,並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以上。

    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學者把唾液譽為:“華池神水”、“金漿”、“金津"、“ 玉液”、“玉泉”、“甘露”、“清潔劑”、“天然抗癌劑” 等。


   附:李一道長講“赤龍攪海”

   道長:“用我們的舌頭順著我們的牙齒——我們的每一顆牙齒,舌頭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地攪動,一共三十六圈次,慢慢依次進行。人體是非常奇妙的,我們的牙,就像我們的腳底一樣,帶著全部我們內臟的消息。我看你們的牙齒就能夠知道你們身體的情況。攪動的時候從裏面開始,最後把口裏的唾液吞下去,唾液會通過胃的分解,幫助我們大腦識別我們身體的信號,哪裏有病啊,哪裏有什麽問題啊,大腦就明白了。那個吞咽下去的唾液,我們叫金津玉液。通過這種方式,認知我們自己的生命體。我們的身體可以說是什麽都具備了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還在求外援。”

    一人笑:“我們一直以為唾液只有吃東西的時候有用,其他時候可能還不是什麽好東西,多了吐掉,所以有用唾液唾人的,呵呵……”

道長:“唾液是非常好、對我們身體而言非常重要的東西。首先它是主要信息的傳遞者。現在大家都知道信息通暢的重要了,我們已經在信息社會了。唾液還有許多小功能,比如我們被蚊子咬了,或者長了一個瘡,我們的唾液都能夠治愈,這個嘗試農村的老太太比我們城市的人要通曉得多。”

    一人:“是的,還可以消毒,止血,我小時候手割破了,我外婆就讓我在傷口上吐(塗)點唾液,還挺疼……一會兒就好。”

    道長笑:“我們人體是自帶百寶箱的,就是可惜大部分人不知道,也不相信自己的身體。一般的被蛇、蟲叮咬了我們也是用唾液。而,聽好了,我們在練功時產生的唾液就更加的重要了,那都是我們自身的寶貝。所以,早上我們用舌頭在嘴裏攪了三十六次,一定會有唾液,這都是好東西,緩慢的吞下
-------------------------------------------------
轉載:咽唾養生術淺談

咽唾養生術是最“簡便廉效”的中醫養生方法之一。本文從功效、方法等方面簡述咽唾養生術,並進行機理探析,認為其保健養生之功效源於唾液對腎脾心三臟功能的推動。  
聚津而咽之的咽唾養生術,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極為豐富的內容。中醫認為人的健康與壽命取決於五臟六腑的虛實和經脈氣血的盛衰。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之一,咽下後可化生津血,滋養五臟六腑。正如《紅爐點雪》中所言:“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澤,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咽唾養生術功效概述
中醫極為重視唾液的功用。歷代醫家對於咽唾養生術的功效有著豐富的、多角度的認識。

1.保健強身
養生延壽東晉名醫葛洪晚年隱居廣東羅浮山中養生,因其常以咽津代食,而被時人尊為“葛仙”。唐代名醫孫思邈極力推崇咽唾術,“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常年”,並稱此為他盡享天年的妙法之一;他還在《養生銘》中提到“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著名養生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所引的《黃庭經》也載:“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補虛勞,益精血存得一分陰(津液),則保得一分命。《攝生詠》中寫道:“饑餓欲死,便閉口,以舌攪上下齒,取津液而咽之,一日得三而六十咽,便佳。”《諸病源候論》雲:“舐唇,嗽口,舌聊上齒表,咽之三過,殺蟲,補虛勞,令人強壯。”又津血同源,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咽唾可以養血。《養性延命錄》中寫道:“每餐前後嗽玉泉,滿口咽下,可治發血之窮,齒骨之窮,爪筋之窮。”
灌溉五臟,調暢百脈歷代論述頗多。明·張景岳曾說:“咽氣津者,名天池之水,資精氣血,蕩滌五臟,生溉元海,一名離宮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餌之,以補精血,可益元海也。”《醫心方》則更深刻地指出:“口為華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既潤臟身,活利百脈,化養萬神。”
美容駐顏《諸病源候論》認為咽唾可治白發,即“咽唾三過,常數行之,使人齒不痛,發牢不白”。《黃庭經》載咽唾可使人“體內光澤氣香蘭,卻無百邪玉煉顏”。

2.祛邪治病
補益腎虛早在2000多年前的醫書《素問遺篇·刺法論》中就有“餌舌下津令無數”可治腎病之說:“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明目退翳明代醫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唾液被正式列為藥物收入《本草綱目·人部·口津唾》部。唾液有多種稱謂:靈液,神水,金漿,醴泉。李時珍曰:唾津,乃人之精氣所化。人能每旦漱口擦齒,以津洗目及常時以舌舐拇指甲,揩目,久久令人光明不昏,又能退翳。凡人有雲翳,但每日令人以舌舐數次,久則真氣熏及,自然毒散翳退。《枕中記· 導引法》也說:“口傍咽液,無數也。常行之,令人眼目清明。”
消腫解毒李時珍謂:皰腫,疥癬,齇皰,五更未語者,頻塗擦之。對唾液具有消腫解毒功效的認識在古籍中頗為多見,如《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調氣液訣》曰:“喉中痛,不能食,是熱極狀也…以舌攪華池而咽津,覆呵,覆呵,令熱氣退,止。但喉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涼也。”又如《諸病源候論》說:“清靜,以雞鳴,漱口,三咽之。可調和五臟,殺蠱蟲,令人長生、治心腹病。”
滋陰增液《醫學心悟·治陰虛無上妙方》把唾液看作是治陰虛無上妙方,認為其以真水補真陰,同氣相求,必然之理也。而治虛“六味地黃”等藥“以為滋陰壯水之法,未為不善,而獨不於本原之水,取其點滴以自相灌溉,是舍真求假,不得為保生十全之計”。此外,《保生秘要》記載了唾液治療陰虛津液不足的便秘證:“ 以舌頂上腭,守懸雍,靜念,而液自生,候滿口赤龍攪動,頻漱頻吞,聽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日,大腸自潤。”

咽唾養生術的具體方法
古人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出了許多唾液養生術的方法方式。《中國唾液養生》作者李戎通過考察,將古文獻中記載的咽唾養生術(即直接吞咽法)歸為九種主要形式:①津生或津滿口即咽(包括漱而咽之,一口咽下或分為三口咽下);②津生(或滿口)後數數再咽或漱津數十次以上再咽;③先叩齒或臥固,或三昧印,再生津咽津及咽津然後叩齒;④以一日十二時辰或一年四季、一年廿四節氣配咽津;⑤擇方向而咽及口腔中不同唾液腺分泌出不同質量的唾液;⑥導引術配合咽津;⑦調氣術配合咽津;⑧存想術配合咽津;⑨房中術配合咽津。
這些形式,表面看來似乎不過只是吞咽的時機、方位稍微有所不同,但正是這一點微小的不同,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的養生效果[1]。
叩齒咽津養唾術在古籍中記載頗多,如《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調氣法》:“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母(拇)節…數數叩齒,飲玉漿。”《諸病源候論》雲:“雞鳴時,叩齒三十六通訖,舐唇,嗽口,舌聊上齒表,咽之三過。”《攝生消息論·秋季攝生消息》曰:“清晨睡覺,閉目叩齒二十一下,咽津。”叩齒鼓漱等模擬咀嚼活動又被稱作“煉精”。口中唾液經叩齒、鼓漱之後再咽下,其養生保健作用更強。此法對牙齒保健還有一定的作用。

咽唾養生術的機理
1. 唾液與腎的關系
腎生唾《內經知要·卷上》曰:“腎為水臟…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於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從水從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從千從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唾由腎精化生,經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從腎向上經過肝,膈,肺,氣管,直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五臟化五液,腎為唾”之說。
腎行唾腎為水臟,主津液,即腎對津液的輸布排泄代謝維持起著主宰的作用。腎之精氣充盛,賴腎中精氣的氣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斷地上澤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飲甘味。另一方面,腎又有攝納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滲泄之量,防止津液無故丟失。
咽唾對腎的作用唾為腎液,咽唾就“能夠灌溉臟腑,潤澤皮膚,吞咽而不吐,則腎水充旺,顏色不槁,足以降火養心”。程鐘齡《醫學心悟》曰:咽口津是“所謂以真水補真陰,同氣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吞咽口津,既能夠滋補腎之真陰,又能降伏心之真火,使乾坤交泰,水火既濟。反之,若口中唾液不足,則說明心腎不交,腎水不能上達,津液乏少。
由於唾液源於腎精,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通過叩齒咽津,則能補養腎精。相反如將唾液吐出,則會損傷正氣。《雲笈七簽》雲:“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煩”。《瑣碎錄》中寫道:“遠唾損氣,多唾損神”。醫家李時珍,獨列“口津唾”一節,明確地作了闡述,告誡人若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

2. 唾液與脾的關系
人們習稱的唾液包括涎與唾,又因“口為脾之官”,“脾氣通於口”,故有人認為脾對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較為直接的[2]。近代對脾與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實驗研究亦較為深入[3]。
脾生涎楊上善《太素》雲:脾是太陰之脈,通過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為涎。脾開竅與口,脾之經脈連舌本散舌下。涎為脾精脾氣化生轉輸布散,故說涎為脾之液。
咽唾對脾的作用咽唾對脾的運化功能起著促進作用。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輸布的生理功能與脾胃密切相關。而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潤澤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於脾而溢於胃”之說。
對於萎縮性胃炎、各種慢性胃炎、胃酸過多癥、胃潰瘍,唾液也有治療效果。這是因為除唾液中的澱粉酶能幫助消化外,唾液中的黏蛋白不僅有潤滑功能,還有中和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及增強胃黏膜抗胃酸腐蝕的功能,從而起到幫助消化、抑制胃酸分泌過多、減輕疼痛癥狀的作用[4]。此外,唾液澱粉酶酸刺激前後酶活性比值已作為辨證脾虛的參考指標,並納入1993 年衛生部頒發的《中藥新藥治療脾虛證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療效觀測指標[5]。

3. 唾液與心的關系
心主血脈,血液津液互化心主血脈,其在竅為舌。舌由心脈所系,以映氣血之榮枯。血液與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經精微所化生,具有滋養濡養的作用。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則津液充足。而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咽唾對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治療火邪熱毒之癥。《友漁齋醫話》:“若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嗽津滿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數行,可除浮火(陰虛內熱)。”《本草綱目》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又心開竅於舌,腎主骨;心為陽主火,腎為陰主水。故叩齒咽津能促進陰陽二脈之間的相互交感,使水火相濟,陰陽相交。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心藏神,主神明。心神正常,則人體各臟腑功能相互協調,彼此合作,全身安泰。 “形與神俱”“形神相合”是養生的一條重要原則,而養神是養生之本。《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是故聖人使人各處其位,守其職,而不得相幹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叩齒咽唾養生術,其實質就是對人體形神的鍛煉和調控,尤其是以神為主導。它強調意識的運用貫穿始終,即做到精神放松、形意相合,達到神志安靜、內守而不妄動的平衡狀態。心的經脈氣血通暢順達,心有所養脈有所舍,起到調心安神的作用。使得“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進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咽唾養生術是比較實用、有效的養生方法,簡便易行,而治病的範圍又非常廣泛,對虛勞等多種病證的防治有著顯著的效果,如果我們通過全方位的古代文獻整理,再深入研究,找出現代科學的理論根據,則有利於在臨床中推廣運用,使更多的人受益。

st2.jpg (17.96 KB, 下載次數: 237)

st2.jpg

st3.jpeg (18.83 KB, 下載次數: 236)

st3.jpe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無效樓層,該帖已經被刪除

117

主題

2

好友

129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地板
發表於 2019-7-3 11:20:13 |只看該作者
walterlam 發表於 2019-7-1 18:32
郭兆明博士 談推拿手力鍛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QnmDfIaPM

谢谢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4-20 16:06 , Processed in 0.030592 second(s), 22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