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1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權傾朝野 改朝換代 光影中的女將

[複製鏈接]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3-4 23:09: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權傾朝野 改朝換代 光影中的女將 記者:何兆彬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男女是相互依存的。但若以生物學角度,女性明顯地與男性是不同的物種,男性像原始動物,滿足了幾種慾望就覺幸福,呼呼大睡去了;女性卻更細膩、更堅毅、更重感情,又由於母性是上天賜予,她們更重家庭,女統治者常以母性來審視時局。今年傳記片橫掃影壇,我們來檢視一下這些傳揚偉大女性的傳記電影。

中國女性傳記電影                        
各部女將大片,都是西方電影,中國又如何?想一想,咦,我哋都有花木蘭呀!但其實花木蘭很可能只是個文學角色,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敍事詩《木蘭辭》。楊家女將又如何?  60/70後一代會想起 80年代 TVB播出的劇集《楊門女將》 1981,由汪明荃飾演穆桂英,《楊家將》當然也不是傳記片。不過不少香港人心目中的堅毅女性形象,很可能還是來自汪阿姐,因為她還拍過劇集《秋瑾》( 1984),秋瑾為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權,並精於詩詞。
政壇狠辣 鐵娘子( The Iron Lady
戴卓爾夫人是自 19世紀初葉利物浦勳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她是英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首相和經選舉而產生的主要政黨女黨魁,也是曾擔任重大國務官位( Great Offices of State)的第一位女性。她上台早期英國經濟低迷,戴卓爾夫人又大力打擊工會,民望甚低,直至在福克蘭戰役上戰勝阿根廷才谷底反彈,且越來越受歡迎,又因高調反共,被前蘇聯媒體稱為「鐵娘子」。就算今天在英國,市民都各取極端,不是極討厭她就是極愛戴她,像剛來港辦展覽的藝術大師 Gilbert& George就說:「戴卓爾好呀,是她令英國經濟反彈,她造福了整個藝術圈,但藝術家多討厭她,尤其是左派!」
寬容治國傳奇女王伊利沙伯( Elizabeth: The Gold Age
伊利沙伯一世( Elizabeth I, 1533-1603),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由於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 The Virgin Queen(據近年拍製的 BBC紀錄片說,女王一生害怕性事)。一如中國盛世有貞觀之治,英格蘭也有所謂「伊利沙伯時期」,即她治下的年代,由本來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保持到統一,而半個世紀的統治下,英格蘭也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其間文化也達到頂峯,出現了莎士比亞、班祖明.詹森、桂冠詩人史賓沙等等。伊利沙伯女王的事迹在 1998年被拍成電影《 Elizabeth》,由 Cate Blanchett出演,電影奪得金球獎最佳女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最佳女主角等多個獎項。電影描寫了女王之前的國王,就是以殘害人民見稱的 Bloody Mary(血腥瑪莉),伊利沙伯卻以寬容治國,並對文藝創作抱以開放態度,在她以前,書籍及戲劇都要經過審查才能演出,類似今日天朝大國,戲劇一旦違例,可判以絞刑、挖內臟、分屍等等,但在伊利沙伯年代,這些法律並不嚴格執行。可以想像,假若伊利沙伯一世治理今日香港,也不會搞甚麼廿三條(或網絡廿三條),因為開放是創作之本。
在位元首英女皇( The Queen
回歸前我們叫她「事頭婆」,現實她名叫伊利沙伯二世( Elizabeth II),亦即現任英國君主, 1952年登基,是目前在世的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但其實,這位事頭婆話到事的事情唔算多,在君主立憲制下,她不管治英國,而是具備諮詢權、褒獎權及警告權。雖然如此,她仍能發揮作用,例如在政治危機中,發揮了超黨派的穩定和平衡的作用,詳見 90年戴卓爾夫人在保守黨影響下被迫下台一事。電影《英女皇》為 Stephen Arthur Frears 06年作品,電影以仿紀錄片手法製作,由 97年開始寫起,特別描寫女王與首相(貝理雅),在處理戴妃之死一事上,既要保持王室低調,又要滿足公眾的好奇心,進退失據,事實上女皇也不好當。女主角 Helen Mirren因此片的精采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民主戰士昂山素姬( The Lady
昂山將軍之女,三歲時父親被軍政府所殺。後回到緬甸照料病重的母親,卻因時局混亂,爆發大規模遊行,軍政府血腥鎮壓。緬甸人民要求她出選,結果她留在緬甸,長期與丈夫及兩名兒子分隔兩地。 89年 7月 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素姬實行軟禁,政府多次要求她離國,她都拒絕。 91年她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95年 7月被釋放,她可選擇離開緬甸,但最終留下,沒機會與丈夫再見面,而她丈夫最後在 1999年去世。
傾國傾城貝隆夫人( Evita
真實的貝隆夫人(伊娃),母親為一未婚廚師,她與當地一個農夫有五個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 15歲時她展開演藝生涯,遇到胡安.貝隆,二人不久就結婚。 1946年伊娃極力支持丈夫出選總統,每周在電台節目中號召窮人選胡安。 1946年貝隆成為阿根廷總統,她也出任勞工部部長,成立了伊娃.貝隆基金會,以救助貧困。貝隆夫人一生都強調自己出生貧窮,因此很受愛戴,但親英國的富有階層對她恨之入骨,鄙視她出身,又認為她為了上位不擇手段──如她在 1951年試圖競選副總統,後因政治壓力而被胡安取消其提名。然而這種種都無礙貝隆夫人在阿根廷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貝隆夫人在年僅 33歲,就因子宮頸癌去世,更添傳奇。
天佑英雌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畫像( 1876)。
16歲的鄉下妹,有一天突然說被上天感召,然後帶領着法國人反攻英蘭格,竟然一而再大勝…… 19歲的她卻被判為女巫,慘被活活燒死。聖女貞德,到底是何人?
聖女貞德( Joan of Arc)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她一生傳奇, 16歲時聲稱有一天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被英格蘭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果然得到兵權,而且解救了奧爾良,成為留芳百世的女英雄。之後她再帶兵多次打敗英格蘭,被查理七世加冕。貞德的下場甚悲慘, 1430年,她在貢比涅被俘,不久被賣給英格蘭人,最後在宗教裁判下,被判為異端及女巫,判處火刑,被活活燒死。貞德死後 20年,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 1456年為她平反。 500年後被梵蒂岡封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5-18 05:33 , Processed in 0.021873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