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樓主: CarmenNg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凱歌集: 生命的喜悅

[複製鏈接]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33#
發表於 2015-3-6 12:58:2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5-3-6 13:06 編輯

耶穌對惡人的神級回應   作者:馮睎乾        

日前同幾個久別重逢的朋友吃飯,他們談到香港現況,都顯得很悲觀。似乎在這個處處遭受壓迫的世界,憂鬱已成為大家唯一負擔得來的放肆,絕望就是出路。

然而強者是不易悲觀的,古希臘史詩英雄奧德賽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他們哭聲大,淚水多,但流不出半點用處。」這位號稱「足智多謀」(polymêtis)的奧德賽自是強者,但面對魁梧的巨人時也無法力敵,唯有憑藉機智,不硬拚不認命,才能夠獲得最後勝利。

不硬拚不認命,同樣是基督教「英雄」耶穌的一條寶訓。很多人讀過《馬太福音》,但未必都明白以下數節的深意,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另一邊也轉過去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跟他走二里。」(和合本中譯)這「神回應」乍看是向惡勢力低頭,任人魚肉,其實不然。「作對」的原語是「antistênai」,此字常以戰爭為語境,指軍事抵抗或武裝起義,可惜這含義在很多譯本喪失了(英王欽定本只譯作「resist」)。因此耶穌想說的,是不要以武力對抗力量凌駕他們的邪惡壓迫者(暗指羅馬人),而非完全不對抗。

耶穌的時代,打耳刮子用意不在傷人,只為羞辱。留意馬太強調「右臉」:多數人慣用右手,摑對方的右臉就得用手背,在猶太人而言,以手背摑耳光的侮辱程度比掌心大一倍,也是尊者對卑者的打法。但耶穌把左臉轉過去,對方就手足無措了,改用掌心又不夠痛快,揮拳就只淪為平輩間毆鬥。

裏衣外衣,情境是債主在法庭把窮人的裏衣拿去作抵押,似乎沒甚麼不義,但照歷史所述,窮人的纍纍負債其實跟羅馬重稅有關,若邪惡早受法律庇蔭,反抗還可能嗎?耶穌認為可能,方法是索性脫得精光,因為按猶太人傳統,赤身露體是對旁觀者的羞辱,而非裸體者本人。

又,羅馬兵當時可「依法」驅遣猶太人搬一里路行李,逾此即屬違規,士兵會受罰;耶穌要「跟他走二里」,顯然想令對方進退維谷,陷入始料不及的荒謬處境。

社會的二元困局古今皆然,羅馬之於猶太省,北京之於香港,弱的一方往往只能垂死掙扎,困局很難解決。耶穌乾脆不解決,反而像駭客般騎劫整個系統──用「雙倍奉還」的奇招巧奪遊戲主導權,以「過度服從」來不服從,黑色幽默地重組權力架構,決不盲目地以眼還眼,以暴易暴,大概是深知以卵擊石必致一敗塗地。

當然這在今天如何實踐是個難題,而你對終被釘死的耶穌也許很不以為然,但我還是深佩他的睿智如蛇,能不滯於皮相,不拘於定局,將抗命和服從辯證地統一,昇華到嶄新的境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32#
發表於 2015-1-19 12:59:30 |只看該作者
天使的圖書館      文:  關麗珊

最近在fb轉貼二十五間美麗的圖書館圖片,簡直讓人感到幸福和幸運。如果天使來到世上,只有圖書館更適合他們暫住。旅遊逛過許多王宮和教堂,看過這輯圖片以後,覺得有不少圖書館比王宮漂亮。

德國電影《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英文片名Wings of Desire)以兩個天使的角度俯瞰人間,一個在城市四出走動,愛上寂寞的馬戲班空中飛人,放棄做天使,來到人間領略七情六欲悲歡離合。

另一天使留在圖書館,那是匯聚知識和智慧的地方。早在人類建成城市之前,天使已經守護這兒,旁觀一代又一代的人將學識寫在書裏,累積起來。

荷里活翻拍為《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由兩個天使主角變成一個,愛上外科醫生,圖書館就是天使的家。

殖民地政府不願教育市民獨立思考,大家識賺錢就可以,讀工具書還可,絕不鼓勵市民讀文學、歷史和哲學等書籍,最好連藝術書都不看。由殖民地到特區,公共圖書館都是文娛康樂場地,並非讓市民增長智慧的地方。

以弗所古城最漂亮的建築物是圖書館,即使今日只餘正門巨牆,仍可想像那是文明起源地之一,說不定曾有天使在那兒看人看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31#
發表於 2014-12-18 13:48:37 |只看該作者
給孩子最佳禮物  文: 關麗珊

林子祥的兒子林德信入行時,話題總是他穿短褲在美國教瑜伽,穿同樣短褲出來就嚇壞香港人,真是奇怪的娛樂新聞。最近看他的訪問,才知他修讀英國文學,還說多少因父親的關係才愛上文學。

他說五六歲時,他和妹妹跟爸爸到歐洲旅行,林子祥由塞納河開始講《鐘樓駝俠》(原名《巴黎聖母院》)的故事,每天跟孩子遊巴黎講故事,第五日去到聖母院,才跟孩子說出小說結局。

因為雨果這部偉大小說,巴黎聖母院成為全球遊客朝聖地,更讓童年的林德信愛上文學。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德育或美學,已是送給他們的珍貴禮物。

並非人人可以在文學名著的背景場地遊覽,但為人父母的都可以帶孩子上街,逛街市和超市可讓孩子習慣心算,逛公園可任由小孩運動嬉戲,經過法院可教小孩手持天秤的女神是守護法律的,不用說得太深入,只要在日常生活隨口說,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自然會找相關的資料細讀。

經常帶孩子上街,即使落樓逛一圈,小孩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愛護,自會主動追求學問,好過讀一堆興趣班。

我的父母愛讀報刊和看電影,讓我習慣讀報看電影,童年愛跟妹妹覆述故事,喜歡聽鄰居說故事……即使沒有帶我去巴黎的爸爸,也從小喜愛文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30#
發表於 2014-12-17 13:46: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5-3-14 19:49 編輯

為誰而活      文: 杏林子

從小,我胸懷大志,為自己定下許多「偉大」的目標.然而,這一切都在這場病中幻滅了.

我開始懷疑,像我這樣一個終日纏綿病榻、足不出戶的人,還能對國家社會有什麼貢獻?生命於我有什麼意義呢?

直到有一位伯母病了,媽媽去看她,她竟說: 「我一想到你的女兒,我就覺得這點病痛可以忍受了.」前不久,有位瀕臨自殺邊緣的女孩看到我之後,流著淚對我說: 「劉姊姊,你都能活得這樣好,為什麼我不能呢?」

從前,我曾為父母而活.我不忍見他們傷心,而不得不努力,我自修,我上進,只為博得父母歡心.我也曾為自己而活,身遭大劫,越想越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鞭子下,我奮發,我寫作,只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廢物.

而今,我卻同時也為更多和我同樣為生命奮鬥、在逆境中掙扎的人而活.每當我自己情緒低沉、心情沮喪時、一想到多少人因我的信心而振奮,因我的勇敢而堅強,我怎能退縮,怎能放棄呢?在第一火線上,一個逃兵會影響全軍的士氣啊!

所以,當我在安慰鼓勵別人時,我自己也同樣得到力量和勇氣.人生的戰場上,我們須要互相扶持,彼此激勵,並肩戰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29#
發表於 2014-11-16 22:09:4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4-11-16 22:24 編輯


作家: 劉墉 华人世界 (上)20080221 4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YL3215vZdM


刘墉 华人世界 (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gqzo3zDkI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主題

0

好友

4295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28#
發表於 2014-11-5 09:53:08 |只看該作者
CarmenNg 發表於 2014-8-17 22:52
與時間賽跑    文:杏林子

小時候作文,常喜歡用甚麼「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來形容時間,其實小孩子那裡懂甚 ...

感謝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27#
發表於 2014-11-4 15:57: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5-8-20 20:48 編輯

格物至知       文: 劉墉

最近我要寫一篇有關咖啡的文章,就上網去查,結果我要的材料沒找到,卻發現好多有意思的事.譬如網上說土耳其人很愛喝咖啡,甚至能用剩在杯裏的咖啡渣為喝的人算命.

何止由咖啡渣能算命,所謂「見微知著」,從許多微小的徵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勢.譬如有一派理論說掌紋會因為工具不同而改變,常拿毛筆的人,智慧線自然比較長;總持鋤頭、鎚子的人,感情線又會比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從那些紋的情況來推想罷了.

又有一派說法是,任何一樣東西,都是經過千年萬載演化至今的,所以從每樣東西上都能見到天地間的「理」.即使在溪谷裡隨便撿起一顆小石頭,也能推想「它」過去的遭遇.



上面這許多「見微知著」、「由小見大」,其實都是「格物至知」,也就是從每樣「物」上去思考、去觀察,得到其中的知識與道理.

總歸一句話: 「萬物靜觀皆自得.」只要你肯用心、多觀察,皆有所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26#
發表於 2014-11-4 14:03:51 |只看該作者
獨處的力量  文: 林日曦•舊香港人

我拿着那過時的籃球,孤獨地在籃球場上投籃,一不小心想起了那些一大幫同學一起在籃球場上嬉戲和戰鬥的日子,那些熱鬧映襯眼前的空蕩,不禁就感覺孤清。

可是輕度自憐過後,很快我又重拾其他記憶。那些年除了集體行動到處打球之外,我也有過像現在這樣一個人面對籃球架的時候。

跟朋友一起到籃球場一般就是鬥球鬥到日落,想要練習技術增強能力,就只好一個人去球場。那時我一星期總有一、兩天會獨個兒出發,避開最多人去的籃球場,找一個位置偏遠的廢場,一個人去練習。

射罰球是基本,射Key已算是解悶良藥。漫畫中描述主角練習時追求射球一萬次,是沒有誇張的說法,我相信所有真正喜歡籃球的人也有試過瘋狂投球練習的經驗。而且獨處是必須的,當有朋友在你身邊時,打球就成了聯誼、比賽,心神都無法集中在自身動作上,於是技術不會得到顯著進步。

像打桌球也有他的孤獨射Key,那叫打Line Up,把桌球都放在枱上成一直線,把它們都打進袋中,就是一個完整的練習。

任何運動,甚至任何講求技術的活動都好,在激烈的比賽之前,總需要有過一段獨處的孤苦訓練過程。

有時可能會覺得孤單,但不要緊,因為你會知道,當你技術有所提升之後,便可在集體比賽或玩樂中得到更大快樂。

咳,然而現在我連那些最終快樂都不追求了,於是我只在亂投了一小時的籃之後,便又草草回家涼冷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25#
發表於 2014-10-20 13:05:41 |只看該作者
吳中識 發表於 2014-10-20 12:56
小小感想:  有段時期,我常看劉墉的書, 看多了, 反而想都做得到的話太世故了.   ...

他是藝術家及老師,有些文章是談及他對兒女及學生的教導,所以會世故些.
做到與否,就在於個人的修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24#
發表於 2014-10-20 12:47:0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armenNg 於 2015-3-16 23:12 編輯

知識分子 文: 關麗珊

以前去台灣喜歡站在書店看書,看完不買,所以,經常將黃春明、陳映真和吳念真混淆。到過九份以後,開始記得吳念真在九份出生長大,寫過《悲情城市》劇本,因為這套電影,九份的旅客大大增加。

最近看九把刀轉述吳念真的演講,感到他真是說得好,大意是九份的礦工多是文盲,有個識字的師傅幫大家寫信讀信,還將報刊資料介紹給大家,例如窮人無錢醫病,師傅看見盤尼西林有用,就大膽買成藥回來給礦工治病。

師傅教吳念真寫信讀信,以免自己死後沒人幫助四周的人。師傅是礦工,並非文人,後在礦難罹難。師傅的身教讓吳念真知道真正的知識分子是「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知識比他低的人,而不是反過來利用知識,去掠奪知識比他不足的人。」

我讀完中三出來工作,做過不少行業,看見商業社會的人衰極都不及「知識分子」卑劣。讀得書多的人,懂得美化卑鄙無恥的行為,還會醜化他人來抬高自己。

不時站在台北的書店看書,記得有篇小說描寫礦工家庭的日常生活,突然寫到礦坑坍塌,活埋礦工我覺得故事太悲慘,沒有買那本書,不肯定作者是黃春明、陳映真抑或吳念真,只肯定看過他們不少作品,他們都是在我心目中的知識分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5-18 21:11 , Processed in 0.029503 second(s), 18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