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9242|回復: 3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間從來無佛教 翻譯種釘造迷障

[複製鏈接]

2

主題

0

好友

314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1-10 20:28: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赤川 於 2014-11-11 16:43 編輯

世間從來無佛教   翻譯種釘造迷障

佛祖、佛陀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翻譯,它由梵名Buddha翻譯過來,正確的翻譯應是不達、布達、布陀等等,和佛一點都不沾邊,所以佛祖應叫做不祖或布祖,同樣佛教應稱做不教或布教或釋教。布教由印度教派生出來,印度教Brahmanism在中國譯做婆羅門教,這顯然是翻譯塗汙術的作為,按音譯應為般若門教,按意譯應為智慧教,用婆字的用心顯然是利用了中國人對婆的輕視心理,達到貶低般若門教的目的。例如《大般若經》不會譯作《大婆羅經》。veda經中譯為《吠陀經》,令人聯想到狗吠,顯然又是刻意貶低此經,正確音譯應是《偉大經》,意譯應是《啟知經》,此經之偉大舉世公認,恩格斯稱之為宗教源頭經,包含有智慧、哲理、科技、醫學、法術等等集大成者,當今印度人往往得一小殘片即可創造令人咋舌的醫學奇跡。。。。。。用個吠字翻譯此經令各個朝代的中國人失去對此經的知識和智慧的追求,損失太大了!不良譯者用文字生造偶像,抬一教貶一教,實在卑鄙。

長期以來印度人大多數都信奉有上萬年曆史的般若門教、信奉《偉大經》,二千多年歷史的釋教信者甚稀,釋教戒律規定出家人有病不得看醫吃藥,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

所謂佛教一直都在製造迷信,釋迦牟尼明明是一個禿頭僧人,但佛像卻是一圈圈捲髮,如果有一個叫布陀的禿頭塑像,中國人還會去拜嗎?如果有一個叫布教的宗教,中國人還會去燒香嗎?

我非常尊敬釋迦牟尼,也讀了幾十卷佛經,以後還要讀下去釋迦牟尼是一個謙遜的智者,他認為他手中有一些法,就如同幾片樹葉,但世間還有很多樹葉、很多樹林,他從沒說有佛法這個東西,法就是法,佛法無邊一說實為妄語。他說人應當歸依法、歸依自已,自己要對自己負責,所以當你去到寺廟一跪拜你就減弱了自己的責任及力量,違背釋迦牟尼的教誨。記住當你歸依和尚、歸依上師你就是和釋迦牟尼對著幹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主題

0

好友

1568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沙發
發表於 2014-11-10 20:57:41 |只看該作者
輪迴,實在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沒有源頭,沒有終點
只有猜想和荒謬的解釋
 

 

WB01158_.GIF (255 bytes) 前言

本文之內容是討論佛教意義與佛教之影響,主要之目的是希望能摒除一般人對佛教之迷信與誤解,從而以科學及理性的態度來認識佛教。
本文之主要目的如前所述,並非是在宣揚佛教之偉大或是對於佛學中有疑義之部分加以解釋,反而是以科學角度與追求真理之精神對佛教提出批評與質疑。因此強烈建議若讀者為虔誠之佛教徒或佛教支持者,應避免閱讀本文,以免陷於煩惱與痛苦,蓋因宗教為非理性認知,極度困難以追求真理之態度面對,以包容心接納不同異議。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禁止轉述、拷貝。
 
 
WB01158_.GIF (255 bytes) 佛教起源

一般認為佛教成立的時間在西元前五世紀至六世紀間,當時印度正處於群雄割據的時代,與我國春秋時期類似,由於社會中存在階級制度(共分四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導致貧富差距甚大,社會不安,因此給予新興宗教創立之機會。許多人對現狀不滿,而採用「修行」的方式,自行找尋文化或哲學思想上的解答,這種人稱之為「沙門」,釋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已經有許多的宗教存在,像是婆羅門教,在後來的佛教中有許多觀念都是由此變化而生的,例如「輪迴」。另外就是對大自然的崇拜,例如風、火、水、土諸神等,與我國古時環境差不多。佛教是將當時的各種宗教加以融合修改,提出了新的解釋,尤其是到後來,佛教擴大發展,更是大量的融入當時印度其他教派的精髓,現代人信仰佛教,卻不知道信的是古印度教的大雜燴。實際上,佛教中的「輪迴」、「業報」都是抄襲婆羅門教的觀念,但是後來卻成為佛教自己的東西,由此可見,佛教的說法只是將古老的觀念延伸,加油添醋,弄出一道新菜,絕非如後人所說,他提出了新的見解。
以輪迴來說,在婆羅門教的經典「奧義書」中記載,輪迴有三條途徑:最上者由天道生於太陽的世界,獲得永恆的幸福,一般人則由祖道生於月的世界,再由月的世界轉生為人,如此輪迴不已;而作惡的人則生於獸道或是地獄。這個觀念與後來佛教所說的「六道輪迴」非常類似,只是佛教中變化比較多,但是基本的理念是完全相同的。
當時在印度還有許多其它的教派,佛教充其量只是「新興宗教」的一種而已,雖然有幾千人捧場,但是規模仍然不大,然而世事難料,佛教也因為與政治結合而大放異采(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早期當釋迦牟尼推出理念之後,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甩他,因為他的理念與一般人差不多,只是稍加修改而已,其他佛教所謂的「邪門外道」也能擁有一片天,像印度的「耆那教」,在印度生存兩千多年,直到現在依然存在。
佛教在印度被提出之後,經過多年的考驗與磨練,有成有敗,例如在印度,佛教就經不起考驗滅亡了,倒是在國外廣受歡迎,尤其是鄰近的中國與西藏,還曾為此萬人空巷,許多中國的高僧前來取經,也有不少的皇帝迷佛,其中最為翹楚者就是南朝梁武帝,憑著自己皇帝的身份定下許多佛教的新規矩,以後佛教便在中國生根,成為中國人主要的宗教之一。在西藏則由密教控制全局,發展出今天的密教系統。
 
WB01158_.GIF (255 bytes) 佛教概說
 
 
佛教是一種宗教,既然是宗教,就有宗教的特質,包含哲學、心裡、神怪等內容。比較特殊的現象是佛教是為了「消滅自己」而生存的,例如它主張一切皆空,一切皆可破,破我執、破一切法、破輪迴,到最後,把自己破掉。同時它主張出家修行成佛,拋棄家庭、倫理、傳宗接代,最後使人類絕種,佛教也就消失。 
基本上,佛教是一種「唯苦學派」,認為一切都是苦的,要經過修行之後方能「離苦得樂」,至於「樂」,佛教也說不出來有什麼樂,什麼是樂,反正在天堂一切都很樂就對了,這種說法一看就有問題,因為「樂」是很難定義的,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並不相同,你樂的地方其他人不見得樂,你苦的別人不見得苦,因此「苦樂」其實是一種抽象的說法,像基督教所說人是有「罪」的一樣,也是抽象的定義,所以佛教倡導的唯苦學說也是偏激不完整的人生觀。
「佛教是消極厭世的宗教」,這個說法引起許多爭議,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爭執得很厲害。佛教非常重視一個「我執」的說法,認為我們過度堅持一些錯誤觀念,因此產生痛苦,應該拋棄這些錯誤的心裡,就是所謂「破」的意義,因為一切都是空的,不是存在的,而是湊合的,所以對實體「我執」是毫無意義的行為,當然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進步就是因為不斷的堅持,才會有新的發明、新的見解,如果一切都隨風而去,人類如何進步?因此,「我執」是絕對需要的,沒有我執,就不會有進步,也不會有進化,更不會有任何的成功,中國人說:「有恆為成功之本」、「擇善固執」、「一切操之在我」,就是「我執」的標準表現,沒有我執,豈不頹廢?佛教的非我執是錯誤的觀念。佛教還有一招非常厲害,它說「我執」不可以,但是對「佛法」就可以我執,而且還要用力我執、經常我執、不顧一切我執,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作風,實在低級。
今天的佛教與最初始的佛教已是大不相同,釋迦牟尼被佛教徒尊為教主,他的生平與觀念並不複雜,容易了解,但是由於追隨者不斷地神話他,終於把他變成魔法無邊的神仙,現在我們討論佛教,並不容易分別,一者是釋迦牟尼的理念,另外則是佛教的妖魔鬼怪,兩者相互夾雜,使人眼花撩亂,所以有人提出「正信的佛教」的理念,認為不應該把佛教神化,對釋迦牟尼的理念應該深入探討,但是,誰甩?連釋迦牟尼本身都「怪力亂神」,如何要他人不去接觸?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今天已經很困難分辨何者是釋迦牟尼的真正理念,何者是後人添油加醋這倒是事實,所以當我們面對佛教徒時很難與他爭辯,一下子又是緣起緣滅,另一下又是佛法神通,你如何去辯解?所以你如果看了這段文章之後,切記所謂的佛教分為兩大部份,一是釋迦牟尼的人生哲學,另外則是佛教裏的滿天神魔。釋迦牟尼的人生哲學經過兩千多年來無數人的加油添醋之後,已經變成一個艱牢不破、鉅細靡遺的學說理論,也是成為佛教的重要資產,另外滿天妖怪部份因為科學的進步而逐漸沒落,當然,在今天相信者還是非常多,在佛教徒中 99% 都會相信的,因為只要扯到釋迦牟尼就不敢不信。 
另外有一些理念更不易分別,就是釋迦牟尼所提出卻又是錯誤的觀念(請參考佛教起源),例如輪迴、業報,這些根本就是古人猜測的東西,由於被釋迦牟尼取用,導致現今佛教徒不敢質疑,總認為有六條道路決定人生,業報是有效的,這些連釋迦牟尼也不懂的觀念慢慢流傳下來,終於使得釋迦牟尼也成為「怪力亂神」的擁護者。因為輪迴就會扯到地獄、轉世,或是精神意識(阿賴耶識),這些東西就是最標準的神學,沒有科學依據,在佛教中,則用「無記」的說法來搪塞。 
佛教是古印度文化的產物,有許多觀念與中國的傳統觀念不同,傳入中國以後產生不少衝擊,還引起極大反應(三武滅佛),因此佛教徒在教義上不得不做某種程度修正,最明顯的就是講求「孝順」,佛教本來根本不重視家庭倫理,但是為了推廣,就做了某些程度的修正,因此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經,有許多都是經過「中國化」的產品。當然為了傳教,修正某些說法也無可厚非,但是後人卻偏偏要說釋迦牟尼就是如此則是倒盡胃口的馬屁。由於中國的傳統宗教比起佛教是落伍的,佛教中的佛經、組織、哲學觀念都比當時的道教或民間宗教強勢許多,所以逐漸在中國擴大影響,即使佛教在本土已經被淘汰滅亡,或是經過好幾位皇帝致命打擊,佛教依然在文化落後的中國逐漸傳開來。 
台灣的佛教是最近幾年才復甦的,二十年前的社會裡佛教很難聽到聲音,當時對宗教也多所限制,但是今天我們可以看見佛教在台灣的興盛,山頭宗派林立,好像春秋戰國,這些現代宗教團體更是完全企業化經營,一切都要用買賣的方式往來,當然這也是社會的要求,例如說如果一個人捐一百萬元與捐一元,所得的福報是絕不相同的,如果相同何必捐一百萬?許多佛教團體無法抗拒金錢誘惑,乾脆制訂價格,分成大小功德主的層級,大家有錢沒錢好歹分些福報,不要用佛法來吵吵鬧鬧,在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些佛教團體對不同的貢獻者有何不同待遇,但是私底下當然是玄機重重。 
為了打知名度,許多佛教團體實施策略聯盟的手段,和別的宗教聯手合作,對上帝比較有說話的份量,例如佛教與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密教等都有往來,如此給人一片祥和的感覺,有趣的一件事是,佛教雖然與其他宗教合作,但就是不和自己人(其他佛教團體)合作,偶而還有相互攻防的事件,這個現象,應該是人類「兔子不吃窩邊草」的習性使然。怕自己被比下去了,怕自己被併吞了,怕自己沒錢賺了,實在是很奇怪的現象。 
雖然佛教團體越來越多,但是社會也越來越亂,並沒有像佛教書籍上說佛教帶給人幸福,為何如此?很簡單,佛教根本就不是一個由能力應付社會現象的學說,它只能教你一昧的拜佛、唸經、吃素、打坐,就能離苦得樂,對於其他的世界根本沒有溝通的能力,一個只能要求別人跟隨自己的宗教,如何能跟隨別人幫助別人解決困境?所以佛教不能解決社會現象,當然也許別的宗教也無力回天,但是佛教絕不能因此鄙視其他的信仰。
 
 
WB01158_.GIF (255 bytes)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佛教教主,本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一種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能者,他原本是一個小國家的太子,後來因為面對人類的生老病死的苦難以及社會上殘酷無情,於是放棄太子身份與家庭,出家修行尋找解答。他在29歲時出家,用當時一般的苦行模式來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漸孕育一套理念,在六年之後提出來競爭,在當時多宗教的環境中佔有一席之地,接著開始傳道45年,享年80歲。由於他的思想訂定佛教的規章,後世佛教徒尊奉他為佛教教主,並且尊稱他「世尊」、「如來佛」、「釋迦牟尼」、「佛祖」等稱呼。
釋迦牟尼之所以成就如此大的事業,並不是因為他出家苦修,歷經多少惡魔的試煉考驗,然後打敗妖魔成大業,因為在當時這種人多得是,卻沒有一個出人頭地的,而他之所以成功,乃是因為他想出了一條新的說法,這個說法受到人的重視,因此成功,加上「國際化」推廣順利,在今天看來他是如此的偉大,說他是一位佛祖,倒不如說他是一位思想家。
然而,釋迦牟尼從來沒有唸過一句阿彌陀佛,也沒有讀過任何一本佛經,當然也從來不燒香拜其他佛祖菩薩,但是他就可以成佛,還是最偉大的佛祖,這件事情讓我們聯想,一個出家人整天阿彌陀佛唸來唸去,佛經讀來讀去,偶像拜來拜去,他會向釋迦牟尼般的成佛嗎?為何釋迦牟尼不來這一套卻能成佛?許多人會告訴你:因為他就是可以,你就是不行。這與我們古人所說:「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道理完全不一樣,也與一般的道理不合,因為你永遠沒有希望,佛教說:「人人皆可成佛」,其實是騙人的把戲,因為如果從不向他膜拜,也從不唸一句佛號,更不讀任何佛經,更不認同佛教的教義(因緣說),你說你要成佛,誰會答應? 
可以推斷,釋迦牟尼的口才絕對是一流的,所以凡是聽過他講述道理的人紛紛折服,依據佛經上的記載,好像沒有聽不懂、聽不下去的,在當時的印度幾乎沒有文字,不能說給你一些資料先讀一讀,入門後再來聽道,所以要傳道只能靠嘴巴,如果口才不佳結果可想而知,釋迦牟尼在推廣佛法時幾乎無往不利,除了他所提出的道理值得一聽以外,相信許多人仍然為他的滔滔不絕,深深拜服。 
除了口才以外,作者也相信釋迦牟尼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心理學家,能夠「因材施教」,見人說人話,無論學識高低、三教九流,他都能輕鬆應付,廣宣道理,所以他有銳利的眼光,或者類似「讀心術」的能力,其實這也不誇張,任何人見識多了,自然多少有如此能力,在今天,最厲害的就是「算命家」,有時不等你開口就能說出你的心事,唬得你一愣一愣,還以為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當然,除了以上的能力,相信釋迦牟尼還有一些特點,足以使他在傳道時有「如虎添翼」的效果,例如領導者的特質(過去是太子,習慣性的呼風喚雨),統治者的威嚴,莊嚴的相貌(佛教徒認為,只要盤坐入定,就生莊嚴),幽雅的氣質(婆羅門種),還有「太子出家」的招牌口碑,這些種種,都是成為一個優秀領導人的的條件,他能夠在當時千萬修行者中脫穎而出,沒有一些本領如何得之? 
釋迦牟尼是成功者,所以一切榮耀都加在他身上,然而在他有生之年,並不是如此順利的,他也經常為許多事情煩惱,脫不開「苦」,當然這些事情不會被佛教宣染,甚至提到了也往好的一面說,所以在今天,佛教是如此強大,釋迦牟尼的寶座應該沒有任何問題,除非哪一天佛教滅亡(別說不可能,印度佛教就滅亡了),他才能回到他原始的真面目。
 
 
WB01158_.GIF (255 bytes) 苦命人

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為後世千萬人所景仰,現在我們站在他的家人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釋迦牟尼在人生最精華的時期出家(29歲),拋棄了家庭妻子、放棄太子身份,在今天的佛教徒看來,因為他是佛教教主,這些都是小事情,加上佛教講得是「空」的理念,要拋開一切煩惱的根源(家庭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他對得起他的父母親嗎?傳統的觀念是講倫理的,孔子一再教育他的弟子們要懂得孝順,有遠大的理想沒有關係,但是也要孝順父母,出家後切斷原有的家庭關係,這樣可以嗎?他還是獨子,又有治國大任,可以說跑就跑嗎?責任呢?他有老婆,也有小孩耶,作丈夫、作爸爸,可以說不幹就不幹嗎?這些只顧自己、不負責任做法,在今天都是我們社會混亂的根源,還記得口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釋迦牟尼也是標準的實行者,然而所幸他成為世界上偉大的人物之一,於是沒有人敢挑剔他這些雞毛蒜皮小事,他那背後辛酸的老爸、寂寞的老婆、單親的兒子,就只有認倒楣了。各位讀者,如果釋迦牟尼沒闖出名堂來,你要討這種老婆、嫁這種丈夫、生這種兒子嗎?這叫做以成敗論英雄,而我們正在討論一個成功英雄。 
釋迦牟尼對家庭的做法,以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是有瑕疵的,然而他卻特重孝道與倫理,例如:「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二親最神也。(四十二章經)」、「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惡之大者,其惟害親呼。(未生冤經)」,這未免太誇張了,一個自己達不到最基本的倫理、孝順標準的人,竟然還要別人去做,莫非這些佛教經文,根本就是後人杜撰的,或者是為了迎合中國文化,方便傳教,特地瞎掰。有許多佛教經文,根本就是在提醒、教訓釋迦牟尼的錯誤行為。 
作者曾經親自遇上這類事件,某人為了追求佛法而毅然出家,老婆小孩棄之不顧,結果為了生存,妻子為人幫佣住在雇主家,兩個幼齡子女分送到不同的親戚家寄養,活生生一個家庭破碎,這筆帳要算在誰的頭上?這就是沒闖出名堂的下場,你知道嗎,有佛教徒還說:「好大的功德啊!」不知道他家人的心酸苦楚要向誰傾訴?
人類有偉大與渺小之分,釋迦牟尼偉大的過頭了,他的家人渺小的過頭了。
 

WB01158_.GIF (255 bytes) 佛菩薩
 
在佛教中有許多佛、菩薩、羅漢等令人敬重的身份人物,然而,真的是如此偉大嗎? 
釋迦牟尼開始傳教之後,在當時有許多人跟隨,例如迦葉、目鍵連、阿難、舍利....等一大堆人,這些人各有所長,就像今天我們社會上的人一般,他們不見得對佛學有多大認知(其實當時根本沒有佛學),也不見得知道如何修行,更也不知道成果如何,他們不唸阿彌陀佛、不讀佛經、也不燒香拜佛,但是由於跟對了人,所以最後都修成正果,弄個菩薩當當。 
佛教中有許多佛,例如過去七佛、五方佛、三世佛等,其中除了釋迦牟尼以外,都是化外神仙,這些佛祖使人產生很大的困擾,相信它又明明是假,不信又不敢說出來,擔心遭到佛教以及追隨者的排斥,所以不得已,只好真真假假一起接受。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佛教中有一位過去佛,叫做燃燈佛,代表智慧。瑞應經上記載:當釋迦牟尼還是兒童時,有次跟著燃燈佛出門,看見地上泥濘不堪,就脫下衣服蓋在地上,請師父踩在上面行走。燃燈佛看這還子「孺子可教」,就說:「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所以按照輩份來說,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 
佛教認定一劫是43億2千萬年,如果是91劫,就是在三千九百億年以前,也就是說,在宇宙的太陽系形成以前(約50億年),燃燈佛就存在了,釋迦牟尼也存在了,這好像與歷史的記錄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斷定,這些都是後世佛教徒的瞎掰,為了標榜釋迦牟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以及佛教諸神的偉大所提出的說法。看來,釋迦牟尼的一番苦心與獨特見解,被這些佛教徒子徒孫害慘了,弄個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佛菩薩」,搞得佛教是「鬼影幢幢」,被千萬人質疑取笑,還說佛教是追求真理、科學的佛教,真是「鬼話」連篇。 
如果為了尊重釋迦牟尼的成就而尊稱他為「佛祖」,沒問題,為了學習他的理念而修行也是對的,但是不需要去認同其他的「佛菩薩羅漢」吧。把這些後人發明的「妖魔鬼怪」通通丟到垃圾堆去,相信釋迦牟尼都完全贊成,為什麼今天的佛教徒一點都不能接受?在市面上有許多標榜正信的佛教典籍,對這種牛鬼蛇神的說法是碰也不敢碰,為何?很簡單,這些「神仙鬼怪」是佛教的命脈,沒有他們的神蹟,佛教就完蛋了,所以即使是腦袋清醒的佛教徒,還是要乖乖的向這些偉大神仙下跪磕頭,祈求平安,但是不知道,他們在心裡面是在咒罵還是鄙視?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要想當佛菩薩的最快方法不是出家修行,而是要跟對人,或著自己封吧,這種事情在政治的舞臺上最常見,一個政治新人登上舞臺,然後就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突然拜相封侯,然後匆匆下台,獲得一個「前xx長」,這豈不是成佛成菩薩?在今天,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的佛教徒,哪一個人會成佛成菩薩呢?答案可能是一個也沒有,不管你多麼「精進」,如何「修持」,要想成佛,死心吧。但是如果你跟的是釋迦牟尼,或多或少說說話,擺擺譜,還怕後人不記上一筆?在歷史上這種故事多到說不完,任何人只要是偉人的追隨者,或多或少都能搭上些光芒。 
總而言之,佛教中的佛絕大多數都是假的,佛菩薩已是古人的專有身份了,目前世界上佛教宗派多如牛毛,誰也不服誰,要想當神仙,看來要靠自己徒子徒孫追封,或者是請拭目以待作者的「宗教事業」(暫訂書名)一書,幫助你早日成佛。
 
WB01158_.GIF (255 bytes) 出家之道
 

要了解出家,先要了解修行的意義,所謂修行,就是誠心誠意將自己奉獻給佛教或是佛祖,一心修持佛教理念,並宣揚推廣佛教教義。這是修行的最基本概念,但是修行為何一定要出家呢?其實是不一定的,因為在佛教中也有在家修行的作法,所以並不一定要出家才算是修行。 
然而在佛教中,還是把出家視為值得尊敬的行為,所謂出家,就是斷除一切與凡間的牽扯,全心進入佛教的世界修行,因為唯有與世間的煩惱切斷,才能不受打攪,安靜的學佛修練,而且,要成佛也一定要出家才有可能。總之,出家就是成為職業的修行人(它是無給職),因為成為專職的工作,所以成果超過一般業餘的水準,當然,如果你對佛教有興趣,自然要尊重這個領域的行家與前輩。 
釋迦牟尼認為,只要你能夠認同我的理念,就歡迎你來加入我們,從而慢慢學習人生的大道裡,然後將這些大道理推廣到世界的角落,不是要你來唸經拜佛的,也不是要你來逢迎拍馬的,因此,出家人的第一要務,也是唯一要務,就是學習將釋迦牟尼的理念,並且推廣之,至於燒香拜拜、早晚誦經、甚至剃頭換裝,都免了吧。也就是說,要認真追求心裡的認知,而非表面的功夫,而時至今日恰好相反,大部份的人都不太了解釋迦牟尼的本意,而對一些儀式、外型特別在意。 
雖然出家的人數眾多,然而以家庭這個觀點來看還是大有問題的。人類在家庭中誕生、成長,父母的養育是很辛苦的,難道我們沒有感恩的心?反哺的責任?出家人第一件事難道是要做到「無情無義」?否則怎麼拋棄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家人?我們常說,沒有感情也有責任呀,早期我們的父母,對婚姻不滿意,但是仍然不願離婚,為什麼?對小孩子有責任呀!當我們失去責任的心態時,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反正只要小孩餓不死,離婚又如何?出家人也是一樣,你在家庭中生長,你有權利也有義務,不可以只顧自己的理想的,今天的出家人還要求別人慈悲、孝順,實在是諷刺。 
在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出家,出家也是錯誤的,因為出家有「不可結婚」的要求,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個基本責任,就是不要讓自己絕種,所以拼命的吃、拼命的交配繁殖,就是希望自己的種族能夠綿延不斷,而出家則是使人類走向斷種的結果,如果人人都出家,就不會再有人信佛了(都絕種了,還信什麼?),當然有人說,不可能全部人類都出家,當然是對的,可是怎麼可以說:種族綿延、家庭的責任就交給你們了,我們要尋找人生的道路。難道出家就可以規避責任?如果人人都這麼想,即使不出家社會也要大亂吧。因此,縱使因為出家人為數不多,影響不大,但是這種理念是不應該被提倡的,是錯誤的,此風不可長。還有,不出家就不能成佛,釋迦牟尼說人人皆可成佛,大概是等到人類絕種以後的事吧。 
在各行各業中,佛教出家可說是速成的事業,因為他只要將外型一變,馬上就可以當行家了,如果你想成為畫家,可能要從基本功夫開始,慢慢的學習,等到你有成就,十年以上吧?其他的行業類似如此?唯有出家,只要你一做,馬上就有人尊敬,也不用執照,甚至自己剃渡也行,實在太方便了。如果出家以後不適應,可以還俗,再投入社會中,過著原來的生活,方便吧。 
由於出家之後不可以在社會上工作,因此生活就成問題,必須由其他的人幫助,才能維持基本需要,稱之為「供養」,早期的印度沙門都是要經過供養的,說出來很可憐,就是沿街乞食,在今天社會富足,這是很難堪的事,不過在當時是稀鬆平常,乞食時有許多規矩,不可以要求食物的種類,給什麼吃什麼,吃不完的食物要拿去給別人吃,不可以把食物存起來留待後頭吃(也不可以聚積財富),供養的人要提供新鮮美好的食物,如果不慎拿了腐敗不清潔的東西,可是要下地獄受苦受難的。 
在今天的佛教供養不太一樣,由於社會的進步,已經沒有人當街要飯了,但是供養仍然不能少,所以大多折現,如果手頭不方便,可以分期付款。若是無法控制供養的金額,沒有關係,有價目表。供的越多,福氣越大,付不出的別想成佛。因為要傳教的關係,所以要建立宏偉的寺廟、佛像、展覽館、醫院、辦公室,還有來回的交通工具費用,當然,現代化的設備可不能少,如大哥大、多媒體設備。唉,出家多好,只要給人說說兩句佛祖的話(開示),有吃有喝有拿,比上班受罪受氣強多了。
 

WB01158_.GIF (255 bytes) 吃素的藝術

吃素,是佛教的另一項錯誤,先不管原因,倒是釋迦牟尼不吃素,佛不吃素,菩薩不吃素,羅漢不吃素,你吃什麼素?不吃素也能修成正果,倒是吃素可沒聽過有人吃出名堂來的。 
吃素指的是吃植物,不吃動物,不過植物也是生物啊,也有生命,也是從小長到大的,他們會生長也會死亡,如果不殺他,他可能可以活幾千年,發芽、開花、結果,比所有的動物都久,只是他們不說話,所以就沒有代言人,如果你養了一盆栽,細心照顧他,然後被人吃掉,如何?古人可不知道植物是有知覺的(這點多年前已經由科學家證實),現代人明知道植物會有知覺還照吃不誤,甚至假裝他毫無知覺,這才是殘忍。照佛教的意思來說,連礦物都能轉世,植物為何不行?吃他豈不是罪孽深重? 
早期佛教並沒有要求信徒吃素,而且到目前仍然有許多地方的佛教徒是不吃素的,在古時中國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有名的佛教皇帝,他為了表示對佛教的虔誠,召集了當時國內各大山頭的高僧大德舉行會議,在會議中他要求佛教僧侶以後全部吃素,如果不吃素的話就是假和尚,他便以皇帝的身份下手修理這個假和尚的傢伙。當時參與「會議」的高僧們愣在一起,不知所措,可是又不敢得罪皇帝,所以都「起立鼓掌通過」,從此以後,只有中國漢族的佛教僧侶要吃素,全世界其他種族(西藏)或國家(印度)通通不必吃素,這種怪現象卻延續至今,大家把吃素當作是信仰佛教的表現,不吃素的就不能出家,當然更不能成佛,也就是說,只有漢族的佛教徒可以成佛,其他如藏傳佛教就別指望了。 
如前所述,佛教史上的偉大人物通通不吃素的,今天,我們用吃素來表示信仰的忠誠度未免荒謬了些,加上吃素只是歷史上一個人的政治干預宗教造成的結果,為宗教吃素的人都成了政治理念的追隨者,反而將釋迦牟尼追求真理的精神棄之不顧,吃素的人,怎有資格說是佛教徒? 
在今天某些高僧們所著作的書籍中,也曾經討論這個問題,咸認為其實學佛並不一定要吃素,這是有識之士的見解,可是又說,出家人就一定要吃素,而且不吃素就不能成佛,就是大錯特錯了,學佛的人至少應該讀讀佛教史,明白真正的佛教精神,然後評估是否應該跟著潮流「吃素」,不要盲人瞎馬只知道跟著上級指示前進,如此何能成佛? 
歷史上最有名的「肉佛」,大概就是濟癲僧、濟公活佛了,這位活佛最喜歡的就是狗肉,經常四處找尋倒楣狗下酒,酒足肉飽之後再外出行善濟世,怎麼沒有人揭穿它的假面具?這種不守清規的家族敗類,竟然還受到廣大信徒的信仰朝拜,釋迦牟尼豈不是要氣瘋了?
 
 
WB01158_.GIF (255 bytes) 因緣說

因緣二字,是佛教的基本理論,釋迦牟尼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說,折服許許多多的人,基本上,這套理論甚有見識,比起其他宗教的論點要強得多,但是,這套理論也有它致命的缺陷,讓我們來分析。 
佛經說緣起法則中的四緣、六因、五果,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那是分析的方法,不過對於執行面可能沒有說的很清楚,所以經常發生困擾,這個現象就是:「因果當然發生,但是不見得在同一個單位體上。」我們舉兩個例子來分析。 
如果你在街上撿到一個皮夾,打開一看裡面一大堆錢,你好心的在原處守候,後來失主慌慌張張出現,你問明白後將皮夾還給他,其他路過的人看到這件事,紛紛舉起大拇指,誇讚你是個有正義、不貪婪的好人。在這件事情中,你種了好因,得到好果,很單純,大家也都贊成。來看另外一件事。 
你在街上走路,邊走邊吃香蕉,吃完後隨手把香蕉皮往後一扔,大搖大擺走啦,沒多久另外一位行人沒留意,踩到香蕉皮摔了一大跤,把骨頭弄傷了,一拐一拐三個月才復原。在這件事中,你種了惡因,惡果被別人得到了。反過來說,可能某個沒有公德心的人隨手亂丟香蕉皮,害你也跌一大跤。總之,善有善報沒錯,惡有惡報沒錯,但是,不見得是發生在同一個人的身上。 
請想想,這種因果不是發生同一個人的身上的狀況,你看過或是經歷過嗎?其實,滿街都是,每天都有,任何人都可以舉出成千成百的例子,做好事可能有好報,也有可能得壞報,你曾經有意無意種下惡因傷害過人,或是被別人的有意無意種下惡因害傷害嗎?這根本是一般的現象,也是常見的現象,像是殺人魔王陳進興集團的罪惡,難道被他們殺害的人都曾經犯下該死的罪嗎?歷史上許多殺人魔王的下場都很悲慘嗎?例如劉邦,殺的人有多少是無辜的?他不但不遭天譴,還被後世當成英雄,有天理嗎?佛教的報應理論在那裡呢?只是我們不願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如此的奇特罷了。還有一句俗話:「好人早死,禍害千萬年」,也是對這種因果關係的抗議。 
再強調一次,因果沒錯,只是不見得在同一個人的身上,而且不是每次都靈驗。
 

WB01158_.GIF (255 bytes) 因緣再說

因緣說的另外一個重大錯誤,就是「業報」,佛教把每個人一舉一動都歸在「業」裏,認為業存放於阿賴耶識中,人死後阿類耶識不滅,遂帶到下一代生命,這也是「輪迴」的說法。讀過歷史就知道,「業」、「輪迴」是早年印度婆羅門教的理念,釋迦牟尼借用來「參考參考」(後來參考參考就變成我的),所以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業與輪迴都是猜想之物,毫無根據,第二是釋迦牟尼借用了別人的學說。 
業記載了人的一切,然後帶到下一代,請問,你認為如果你被車子撞了是上一世造成的嗎?你的一切事物都是前身的影響嗎?如果是,那是如何影響的?每一個人的一生所發生的事億萬項,這輩子的哪一項會影響到下輩子那一項?你知道嗎,世界上的人口有很多耶,是誰在記錄每一個人所有的事情然後送到下一代?他用的電腦可不簡單呀,還是用人工判斷?如何判斷?你意外撿到一元,下輩子就損失一元嗎?還是一百元?還是因為上輩子被人騙了一元,現在別人還你?這一切的一切,有誰知道?你不能說冥冥中有人知道,或是說順其自然,這個自然未免太玄妙了。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簡直是胡說八道,有些事情你連善惡都分不出來,還談報應?例如和中國統一是善是惡?台灣獨立是善是惡?不統不獨是善是惡?李登輝先生是善是惡?陳水扁先生是善是惡?你知道嗎,這種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你說,閻羅王知道嗎?釋迦牟尼知道嗎?還是要講一些玄機話:「不是不非,不善不惡,大小皆無,一切都空」?某些事情可能很輕易判別是非,但是有些事情一輩子甚至永遠都無法搞清楚,說報應輪迴,簡直沒有道理。 
反正佛教有它的解釋辦法,就是不告訴你,因為理念艱深你聽不懂,反正你信就對了,管它如何變化。所以佛教說「信解行」是學佛的道路,先相信、再了解,既然你已經相信了,還在乎它是怎麼一回事嗎?如果有人追根究底,那就「無記」嘛!一切「無記」嘛,釋迦牟尼都說無記嘛,你還有什麼抱怨的,追求真理也要看環境嘛! 
由於業與輪迴是毫無根據的,釋迦牟尼卻以為是真的,所以在後來的繼承者花樣百出,想了一大堆的花招來解釋,使佛教錯誤了兩千多年還在錯下去,學佛的人根本都是在學印度教的玩意,還以為找到真理。釋迦牟尼所提出的理念其實只有「緣起」一說,也是一個正確的說法,到了後來其他人加油添醋,把佛教變成一個集多人智慧大成的結晶,到今天,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認清佛教的真面目了,或者是了解釋迦牟尼的理念在何處,只看見一大堆唸來唸去拜來拜去,尋找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只是他們仍然掛在釋迦牟尼的名下,看起來高來高去卻又是旁門左道。
 

WB01158_.GIF (255 bytes) 無記乎?

 
在佛教裡有一種說法稱之為「無記」,它的意義是對於許多人類所無法了解的事情的一種認知情況,例如說「人類的起源」、「世界的起源」,釋迦牟尼認為,對於那些人類無法理解的事情就不必要去追究了,如果把這些無記的事物變成學習佛法的障礙,是非常不應該的。 
人類由於知識有限,所以無法得知所有的事物原理,稱之為無記也無妨,但是,人類絕對有義務去追求這些事情的真相,如此才能知道更多的事情,發現更多的真理,人類才會進步,學佛者如果只是把他當成無記,只顧吃齋念佛,就永遠不會進步,成了落伍的表徵。所以,無記是我們人類的責任,我們絕對要打破所有的無記,而不是把它丟在一旁不予理會,這是錯誤的態度,佛教徒不可以只顧自己修行,而忘記了人類應有的任務。
 

WB01158_.GIF (255 bytes) 我執我不執

 
「我執」在佛教的說法中是一種錯誤的堅持,人類往往對於財富、權勢、地位、物質享受過於追求,因此產生斤斤計較的心態,稍有不如意,或是吃些小虧就無法忍受,要討回公道,要報復,造成人類間的紛爭。釋迦牟尼提出因緣一說,就是說明一切事物都是空,何必苦苦追求?因此,學佛者必須避免我執,以免造成困擾,但是,對佛法就必須我執,還要用力我執。 
青年手則第十二條:「有恆為成功之本」,就因為我們不放棄,所以才會有成功的機會,對於各種事物,我們要有堅持的態度,如此個人能力、學問便可增強,作大事成大業由此而起,如果我們一切都不「我執」,遇上挫折就看開一點,那永遠都不會有成功機會,因此,我執是有必要的,無論對任何事情,都應該強烈的我執,才能爭取最大最好的成果,然而,我們也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才能在我執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別人。 
佛教把我執限於佛法,是自私自利的想法,如果缺乏我執,做事情就不容易有成果,錯誤百出,大部份的佛教徒都是表裡不如一,在平常工作崗位上既不佛也不法,例如貼上「南無阿彌陀佛」標誌的計程車,超車超速搶黃燈可是一樣也不少,但是到了佛寺裡,是又佛又法,又拜又唸,成了佛祖的好徒弟。不要「我執」變成只是說說而已,只要是人類,那有不我執的?
 

WB01158_.GIF (255 bytes) 天堂地獄

 
天堂與地獄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唬人的,每個人都說天堂很快樂、很幸福,地獄很可怕,很恐怖,不過天堂如何快樂?誰也不知道,反正很快樂就是了,但是,幸福快樂一定要在佛的管理之下才行。 
由於時代不同,幸福快樂的定義也不一樣,所以天堂與地獄的說法始終無法滿足,所謂「西方極樂世界」的定義是,西方有個唸佛的好地方,如果你不信佛,當然你就不能極樂,以現代來說,許多女性只要身材變好就幸福快樂,在佛教上哪有定義?這就是古時候的學說無法滿足現代的例證。 
除了佛教以外,別的宗教也有天堂,請問,大家的天堂都是一樣的嗎?還是自己上自己的天堂?有些天堂唸佛經,有些唸聖經,還是唸聖經唸佛經都是一樣的?天堂的荒謬由此可見。 
天堂在何方?誰也不知道,當人類發現的宇宙的奧秘,天堂這種迷惑古人的東西就越來越難生存,最後不得已,才說天堂在另外一個世界,反正你也去不成,死無對證,佛經說地獄在地下五百踰善那之處,有鬼王統治,還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說法,釋迦牟尼看到這些佛經不活活氣死才怪。 
天堂與地獄都是不存在的東西,人死就一了百了,不再受苦與受罪,要說它一定有,就是存在人的心中,上天堂快樂,下地獄受苦,你可以用來嚇唬自己。
 
 
WB01158_.GIF (255 bytes) 還有很多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認定: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所以佛教徒也應該知道,佛教中有許多不盡情理的事物,不應該「隱惡揚善」、「歌功頌德」,如此將成為別人的攻擊點的,有瑕疵應該做的事情是虛心接受,並且改過向善,而不是怒斥別人,甚至標上「外道」的族群標誌,那麼,跟其它的宗教有何不一樣? 
佛教最麻煩的是,人太多了,因此意見也多,造成佛教派系林立,更麻煩的是,大家都喜歡著作,因此產生一大堆神怪故事,在許多佛經上都可以看得見某某佛又顯靈了、某某神做大事了,把佛教弄成一個牛鬼蛇神集團,識者為之好笑。常常有人說,「佛教是追求真理的宗教」,「佛教不是神教」,佛教不是迷信,講這些話難道不虧心?在今天,如果說信佛教一定要理智不迷信,那就要學釋迦牟尼一般,不要偶像崇拜,不要讀經吃齋,不要燒香拜拜,但是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佛教徒都會排斥,因為他們把佛教看成神教、弄成偶像崇拜,佛教今天被弄成這個樣子,佛教徒要負最大的責任,然而事實上是,不但不必負責任,還可以理直氣壯說自己對佛教貢獻了多少,捐了多少錢、蓋了多少廟、宣揚了多少佛教理念。面對這種情況,不得不感嘆:可悲的佛教徒,倒楣的佛教。 
有一部不錯的老電影叫做「大法師」,描述一個小女孩被魔鬼附身,然後有兩位天主教神父來為她驅魔,這部二十幾年前的電影在當時很轟動,最近在電視也有播出,在電影中最令人留意的一句話是由那位老神父說的,他說魔鬼最會騙人,他會告訴你一大堆假的事情,其中夾雜真的事情,讓你不知所措、受騙上當。在今天的佛教也是如此,由釋迦牟尼真的故事與理念,然後滲雜兩千多年的荒謬神話,讓你不知道是聽還是不聽,何者是真何者是假,然後造成各自追求自己需要的,所以有人說「正信的佛教」,其實就是區別了「迷信的佛教」,學佛之人豈可不慎?
相信佛教還有很多有爭議值得討論的地方,然而佛教的經書一輩子也看不完,作者自嘆能力不足,時間有限,無法一一究竟,只能大體上概論說明,希望諸位有識之士(包含贊成佛教、反對佛教者),一起來參與這個知識領域的探討,不敢說流傳千古,只是盡一個當代人的基本責任,使人類更聰明、更進步。
 
Eye.gif (2743 bytes)
 
用眼睛看,用頭腦想
不要別人拜,你也跟著拜
不要別人說,你就以為是對的
不要別人恐嚇,你就害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0

好友

314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板凳
發表於 2014-11-10 21:51:42 |只看該作者
佛字是用文字塑造偶像,明明是布陀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主題

4

好友

2601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地板
發表於 2014-11-11 08:00:58 |只看該作者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華夏文化、三千多年
文人俊士、青出於藍
假寫到真、真寫到假
假來開心、真來快樂
只要真心、隨遇而安
追毛求疵、自困苦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主題

4

好友

2601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5#
發表於 2014-11-11 09:17:10 |只看該作者
日本都向大唐取錯經?【可以話比人整蠱】可聽返博士的說話講過?
結婚喜慶當白事做、風水又亂倫、等等................
你話今時今日、日本仔想唔想改返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主題

4

好友

2601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6#
發表於 2014-11-11 09:30:23 |只看該作者
輪迴,實在是莫名其妙的事情
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沒有源頭,沒有終點、只有猜想和荒謬的解釋
又是雞同蛋的問題、雞先定蛋先?
盤古初開人從何而來?是進化定退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主題

4

好友

2601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7#
發表於 2014-11-11 09:43:10 |只看該作者
用眼睛看,用頭腦想不要別人拜,你也跟著拜
不要別人說,你就以為是對的不要別人恐嚇,你就害怕

等於教授對小學生上人生哲理堂?
小學生有自已的世界、教授有知識的領域、智障有自已的天堂、
如果撈亂他只會帶來悲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4-11-11 10:07:5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4-11-11 10:25 編輯

To : 樓主 ( 赤川 )

上述帖文相信是從這裡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491538&boardid=1  轉貼過來的 ,
請問閣下有何獨特見解呢 ?

小妹認為不能執著妄斷於「名稱翻譯」!  一個英文名稱 , 分別用 廣府話 及 普通話 去翻譯 已經有所不同啦 !

更何況「宗教典籍」的翻譯本 乃經過 長久以來 多重轉折地  由不同地域語文 所翻譯出來的多個版本呢 !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9#
發表於 2014-11-11 10:39:2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4-11-11 13:35 編輯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utama_Buddha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0#
發表於 2014-11-11 13:31:5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u_peace 於 2014-11-11 13:35 編輯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en&tl=zh-TW&u=http%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Gautama_Buddha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14 03:07 , Processed in 0.040177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