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0067|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吠陀经_免费下载

[複製鏈接]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28 21:56: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沙發
發表於 2014-1-29 13:11:35 |只看該作者
  謝謝收看,支持!
  補载以下資料:

  吠陀经 ~~中文引言

印度古《吠陀》经典,完成于纪元前1500年到1000年之间,是印度文化的渊源。在印度传统中,有关宇宙的神秘知识称为吠陀(Veda,梵音韦达),印度把那些记述了吠陀知识精华的圣书,都称为吠陀经。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也译为韦陀,源自英文之Wit和Wisdom,意为「智慧」,即求知宇宙人生的智慧。“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识,由此生智。”

     Veda本来不是书面文字,而是宇宙间的声波,自存于宇宙之间。吠陀文献的总体包括《奥义书》都被奉为天启的圣典,是印度最早期的思想根本。吠陀经是宗教的知识根源和一切圣名的基础,是世上仅存最古老传统文化的活经文。吠陀经为古圣哲于甚深禅定中,直接得到启示,把这些声音记忆起来,代代口传,不见文字,从而把这些宇宙间的智慧,流传下来。吠陀经在书写之前它们是靠口传保存下来的,以保传其声音之显示。吠陀先知们就是这样,设法用口述的形式保持他们传递的知识的完整性。直至近世,才有把它们印为书籍。至于今日,人们在诵读本集时还保留着来自印度早期沿袭下来的特殊音调和节奏。吠陀经是古梵文创作的颂神诗歌,崇拜天地日月风云雷雨,以及山川庶物等自然万象,对之歌咏赞颂,这些诗歌也赞颂传统受崇拜的诸神,其实这些神大多代表自然现象。他们认为凡是祭祀神祇,禳灾祈福等事,都用《吠陀》赞颂来歌咏它,就可得到感应。

    作为3千年前的梵文诗歌叙事诗,吠陀经典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宗教仪式、祭式、医术、科学、音乐舞蹈、建筑、军事天文、地理、人文、百科等知识,应有尽有。它本来就是物质宇宙的说明书。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韵律、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项,以及素食佳肴的食谱;从对政府组织机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吠陀经中包含了戏剧、历史、深奥的哲学,以及有关礼仪的简单课程、军事礼节的介绍和乐器的用法。然而,在传统上来说,最重要的是:吠陀文献极为科学、详尽地解释了“个体灵魂与神的关系和从与他的各种关系而来的强烈快乐”,以及对神的奉爱。梵音吟唱除了敬神仪式吟唱,也成为冥想、集中意识的必要手段。总之,吠陀经典提供不可多得的印度人知识之源。吠陀多面相的知识,成为印度人行为准则、思考模式,吠陀经典和印度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举凡宗教典仪祭式、医学知识(Ayurveda)、音乐创造、宇宙秩序、人和自然环境…等等宗教人文科学,无不涉及,是深深地影响着后代印度人在宗教、艺术、音乐、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原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板凳
發表於 2014-1-29 13:12:00 |只看該作者
据传吠陀知识是由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神大梵天,传给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叫纳茹阿达的儿子。纳茹阿达把这知识后来传至圣哲维亚萨 (Vyasa,广博仙人) 。最初,吠陀经是一部极长的著作。为了现代人的利益,也是为了使这知识更容易被接受,维亚萨在大约五千年前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由OM声开始,一直汇集,并把一部吠陀经分成四部,通常的说法是“四吠陀”,也叫做四韦达。它们分别是:  

    (一) 《梨俱吠陀》(Rig-Veda),是颂神的赞歌。四吠陀中,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种,全是歌颂大自然的诗句,也是献给诸神的赞歌。这是世界最古老的诗篇,也是最早期神圣的赞美诗,由一千十七首所组成,计一万五百八十颂,分为十卷。

    (二)《娑摩吠陀》(Sama-Veda,Soma Veda),其实多是作歌咏之用的诗篇,由一千五百四十九颂所组成,分为二卷。

    (三)《夜柔吠陀》(Yajur-Veda),这也是纯为祭祀用的赞歌,它是由韵文与散文混合而成的,其中也含有生命健康的学问。

    (四) 《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是祈祷的诗歌。阿达婆吠陀与前三者不同,前者是公认的圣典,古代印度把前三吠陀视为三位一体,此则是后来附加的。

    古梵文是最优雅的语言,也是印度人每天和天神祭拜仪式吟唱颂赞的语言。由于梵文被认为是神的话言,凡人不可载写,全靠口口相传,这原来口诵的经文,称为圣咒 (Mantra),经师们唱诵出来,那振波是很强很大的。直到1500年前,才有文字的记载。吠陀的不凡价值不仅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也在于长期以来传承的吠陀经和梵文吟唱的制度,透过这种制度得以让数千年的吠陀经梵文吟唱完整保留至今。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外国一直对吠陀经都没有太多的认识。UNESCO有鉴于此,于2003年已将吠陀吟唱列入世界无形遣产“Masterpiece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和口述的教学法(Oral traditions and expressions)及祭典节庆的仪式(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均予以保护,UNESCO借组织的力量,由更多的研发推广,协助吠陀吟唱等,利用科技化的设备,让世人了解吠陀梵文的价值。

   吠陀文献还包括补充性的书籍。吠陀文献也是存有大量称为奥义书的哲学典籍的宝库,这些典籍专门阐释吠陀概念。此外,吠陀文献还包括为数众多的、以警句格言的形式阐述真理的书籍。后来还加上先人写成的许多往世书以及史诗(包含《薄伽梵歌》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被认为应该包括在吠陀文献之列。

吠陀经诸经卷帙浩繁,可谓汗牛充栋,仅《梨俱韦陀》就有1017篇;《摩呵婆罗多》有110000个诗节;而《往世书》共有18部,规模比《摩呵婆罗多》还要大十几倍!

    吠陀(veda)的梵文本义是“知识之源”,其梵文字根vid,意思是“知道”或“知识”;德语wit意为“智慧”,希腊语“widea”意为“思想”,拉丁语video意为“看到真理”,最初都来自vid这个梵文字根。

    吠陀之学体大思精,内容宏富,体系完备,几乎涉及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举凡文学、逻辑、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音乐、艺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建筑、心理、生物、医药、航海……各方面的知识无不囊括。

    在这些众多的知识领域里,吠陀理论体系几乎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我们先列举一些最主要的,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或者说能被现代科学所理解的吠陀科学发现。

    数学:吠陀数学体系最早提出了零的概念,十进制、代数理论、几何理论、平方根等数学基本原理,经过阿拉伯人、波斯人传入欧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Will Durant断言吠陀数学是西方数学之母。

    天文学:吠陀天文学已经提出地球是圆形的,并且确定了地球的圆周;能计算日食、月食的出现;发现地心引力;确定了太阳系行星的数量;确定了黄道十二宫及岁差运动。

    物理学:对空间、时间、运动、速度、动力、声音都有独特的理解。计算时间单位微小到0.00666秒。甚至有了原子的概念。对吠陀物理体系中关于宇宙创生和宇宙构造的理论,现代科学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中某些理论甚至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生成论不谋而合,而某些部分现代物理学还无法做出判断。

    生命科学:吠陀经籍里有对胎儿发育成长过程的详细描述。瑜伽体系对生命的生理、心理及意识的探索和理解是无与伦比的。通过瑜伽的修炼过程,瑜伽士凭借精妙的瑜伽技巧以及对意识的微细认识,可以清除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达到身心的高度和谐,进入深层的潜意识层面。

    医学:《啊闼婆吠陀》记载的啊育吠陀体系,以气脉理论为基础,显示了非常复杂高超的医学知识和技术,2500年前的外科医生,已经能根据其原理实施白内障和脑部手术。

    制造技术:已经拥有了远洋航海的技术。根据今年发现的一本吠陀秘籍记载,吠陀时代已经拥有了制造降落伞、气球、电池、温度计、风扇、发动机、望远镜的技术。其中还分别对使用8中不同动力的机器做出了分类和描述。包括电力、自然动力(如风、水)、蒸汽、宝石、气能、油(石油和柴油)、太阳能以及磁力驱动的机器。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吠陀经籍里竟然有对如何制造飞行器的详细描述!这些飞行器被称为Vimana,不但能在地球环境里飞行,甚至可以进入太空或潜入海底。1875年,在印度的一座古老寺庙里发现了一部经书,分8章,附有图表,书中描述了3类Vimana及它们的31个主要部件,16种吸收光和热的主要材料,各种能防火防震的仪器设备,其中还包括飞行指南即如何操纵,如何预备长途飞行,如何抵御暴风和雷电,以及如何获取能量。考古发现也表明,这类史前飞行器的可能确实存在。

    哲学:吠陀哲学精神博大,其范畴几乎涵盖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表象,是后来古印度六派哲学以及佛教哲学产生的土壤。《奥义书》在19世纪进入欧洲,震惊西方学术界,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读后,大加叹赏,“谓举全世界之学,无有如此有益且使人感发兴起者,此为余生之安慰,亦为余死之安慰。”19世纪美国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像爱默森、梭罗、惠特曼等都在吠陀哲学体系里找到了构成其核心思想的灵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地板
發表於 2014-1-29 13:18:44 |只看該作者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

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

瑜伽

和冥想的

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项,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

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

《吠

陀经》中的

108

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

灵感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

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



密传经书



,此辞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命令,以获得秘

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

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



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

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

弃绝与凝神

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

知识。书中还认为:

遁世

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

通过修行,



支配



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

《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

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也即

“”









《奥义书》中的



奥义



















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











Brahman



——

宇宙生起之因;

终极的真实。









atman



——

灵性、

真我、

自性



(在其它地方或指)







我合一

”——

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

atman

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

Brahman

其本质是相同的,

永恒、

无形相、不变灭

、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

,

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



梵我合一



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

验普遍的终极真实

(梵)



并与其合一,

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

成为真实、

光明、

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



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

纯净的空气



。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

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1000

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

陀》



《裟摩吠陀》



《耶柔吠陀》



《阿达婆吠陀》四部

梵文

经书组成,其中以

和的

文学成就最高。

《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

《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

的祷告文,

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

《阿达婆吠陀》

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

专长是

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

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

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

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

七三一首赞歌,

由约六千诗节构成,

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

《梨俱吠陀》



赞歌多由韵文写

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

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民俗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

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

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

神或最高原理。又,



摩奴法典

》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

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

即知识;

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

《梨俱吠陀》

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

1500

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

1028

首,其中有

11

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

3

节,

最长的有

58

节,一般都不超过

12

节。全书共有

10552

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

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

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

全书分为

10

卷或

8

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

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

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

有上古的神话传说,

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以及祭祀和巫术。

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

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5#
發表於 2014-1-29 13:21:30 |只看該作者


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

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

对神提出怀疑,

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

《梨俱吠陀》

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

是人类宝贵的

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

《梨俱吠陀》

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

有不少诗在艺术上

已有相当水平,

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

书中的诗已有

15

种格律,

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的

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

4



8

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



32

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



19

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

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

印度神话

也是出了名的纷繁

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

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



、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

1500

年至前

600

年左右

问世的《吠陀经》

,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

为系统地组合起来。

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

《梨俱吠陀》



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

目前所

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

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

,

印度产生了

,

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

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

耆那教

,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

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

——

《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

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

Sakra-devanamlndra



,

梵文音译为



释迦提桓因陀罗



。其中

“”

的意思是







,为姓;



提桓



意为











因陀罗



意为







;合起来即是



能天帝







天帝释



。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

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



帝释天



。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

佛教里的天帝(天龙八部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

,

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

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



世界大王



。而此时梵天等

三大主神

还没

有出现。

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

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

是和大地神的儿子

(真

正的

“”





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

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

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

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

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



开天辟地



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

弗栗多

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

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

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



万神之王



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

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

“”

,从水中诞生

了太阳。于是,

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

。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

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

——“

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



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

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

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

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

。因陀罗



万神之王





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

以其他三部吠陀经



《裟摩吠陀》

《夜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主題

0

好友

886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6#
發表於 2014-1-29 13:22:27 |只看該作者
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

神祗被佛教吸收,

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

因陀罗



万神之王



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

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

他居住在



欲界六





的第二重

——

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

是一座巨大无比的,

是宇宙的中心,

也是日月星辰

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

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

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

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

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0

好友

164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7#
發表於 2014-1-30 08:17:20 |只看該作者
thank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6-2 00:40 , Processed in 0.029504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