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說,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中國人現在的糖尿病高發率。原來這部分人群,基本都經歷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飢荒時代,而現在的生活卻是如此穩定富足。
能夠佐證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假說的案例還出現在瑙魯。貧窮而又勤勞的島民祖先把「節儉基因」一代代傳給瑙魯人,當外來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帶進島上的時候,瑙魯人身體裏的這種基因一時無法適應突然降臨的富足生活。
而歐洲人則由於早已習慣了現代生活方式,節儉基因在他們體內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樣的生活環境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糖尿病。
「荷蘭飢荒研究」
1998年,《柳葉刀》雜志發表了糖尿病領域著名的「荷蘭飢荒研究」。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44-1945年飢荒時在媽媽肚子裏挨餓出生的荷蘭人與之後一年食品供應正常時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後更易發胖,並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餐後血糖升高。
我國的三年大飢荒等研究
「遭遇中國大飢荒的嬰幼兒成年糖尿病風險增加」,這個結論是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的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時發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雜志上。
馬冠生他們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和健康橫斷面調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農村受試者7874人
結果發現,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飢荒的胎兒與兒童,成年後患高血糖症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其中,又以後來營養過剩者更甚。
同樣,哈佛大學教授胡丙長也主持了一項同樣針對中國三年大飢荒年代胎兒的研究
結果明確表示,胎兒時期嚴重的飢荒與成年後高血糖的發生風險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後飲食習慣西方化和經濟條件好的人,這種聯系越強烈。
早年飢荒因素的影響,或許也是中國人沒有美國人那麼胖,卻擁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的原因。
現在,糖尿病人應該明白為什麼自己和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糖尿病人,甚至爆發出了不少的「小糖人」。
山西,掙扎在「糖尿病」中的童年 /視覺中國
解密中國「小糖人」的爆發原因
在中國,曾經被稱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展的趨勢。
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經逐漸成為搶佔成年糖尿病「地盤」的主力。
細想中國糖友幼年化現像,一是也許和節儉基因有關,再者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國人肆意飲食不加節制的後果。
生活可口可樂化:在祖父輩生活中沒有可口可樂等碳酸帶氣飲料的年代,溫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糖尿病三個字對於整個國人都是遙遠的事情。
但今天,從嬰幼兒開始,解渴這件簡單的事情,有太多機會被可口可樂、雪碧等代替了我們原來「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後,不是快速以雞腿堡等各種快餐而解決,就是常常出入高檔酒店開會、吃飯,將滿桌的珍饈佳肴收入肚中。這樣的生活,誰都無法抵擋。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北京,小朋友在超市裏選購可口可樂碳酸飲料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