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reddy 於 2014-3-29 08:45 編輯
公營中醫服務該從何談起?2014-3-29 2:08:32 【文:東華三院本地中醫師們】
施政報告落實興建中醫院,可以說是本港中醫藥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自回歸至今,本港一直致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現有的中醫服務制度仍存在著各種問題,極待有關當局正視及解決,否則建設中醫院的工作只會事倍功半。 「公營」中醫服務的問題 現有的所謂「公營」中醫服務,由於資源不足,中西醫欠缺配合等各種問題,造成中醫學未能夠在公營醫療體系中發揮其應有作用。 1.自負盈虧,資源缺乏:本港現有的「公營」中醫服務,是以非政府機構(NGO)、大學以及醫管局三方合作的模式運作,診所的營運主要由NGO負責,政府實際投入的資源相當有限,更要求這些中醫診所自負盈虧。面對資源嚴重不足和自負盈虧的壓力,診所只能夠將其醫療成本轉嫁到病人身上,市民若選擇中醫服務便需要自己承擔大部份的治療費用,包括診金連2天藥費$120起,加上每天藥費$50-$60,反觀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收費只是$45,無需另繳藥費。2012-13年度本港的醫療開支高達450億,中醫服務的經常性撥款只有1億,佔當中0.2%,在資源如此缺乏的情況下,公營中醫服務該從何談起? 2. 住院病人,欠缺選擇:現時本港只有西醫住院服務,住院病人只有在西醫批准的情況下才可以接受中醫治療,限制了病人的選擇權,同時局限了中醫能夠接觸到的病種。另外,病人多在疾病的中晚期才被批准接受中醫治療,錯失了中醫治療的最佳時機。例如住院癌症患者多在末期才被批准使用中醫療法,這種情況下中醫已淪為支持療法,未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治療作用。 3.中西醫療,溝通不足:中西醫長期缺乏溝通,現行所謂的中西醫會診只是中西醫各自為病人提供治療服務,雙方交流甚少,加上中西醫病歷資料仍未互通,對了解病情造成不便。 4.治療觀察,時間不足:一般住院病人由申請至正式接受中醫治療約需七個工作天,治療期間常因病房管理或轉院安排等中斷療程,時間不足以讓中醫師觀察病情進展並發揮中醫應有的治療效果。 5.教學培訓,條件欠佳:教學醫院的運作成本一般比非教學醫院的運作成本高出40%。三方合作中醫診所在自負盈虧和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難以兼顧臨床教學和培訓工作,限制了臨床教學的模式及其多元化發展,並欠缺有規劃的臨床專業培訓,不利於本港中醫人才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由於本港仍未有中醫院,中醫學生必須到內地中醫院實習,然而,本港的中醫臨床運作模式以及醫療體系跟內地截然不同,內地中醫院始終未能為本港中醫學生提供最適切的臨床培訓。 要解決以上問題,政府可以從兩大方向著手:1. 將中醫正式納入本港公營醫療體系;2. 發展中醫主導住院服務。 投放資源,納入公營 建議政府為中醫服務投入足夠資源,將中醫正式納入本港的公營醫療體系,成為醫管局的標準服務,以取締自負盈虧的營運模式,其優點如下: 1.惠及市民:由政府承擔公營中醫服務的治療費用,其收費應接近公營西醫服務,以減輕市民接受中醫治療的經濟負擔,並鼓勵更多病人選擇中醫服務。 2.減輕公營西醫服務的壓力:近年市民對中醫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若中醫正式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將會有更多病人選擇中醫治療,從而減輕公營西醫服務的壓力。2003年SARS一役,中醫藥的療效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以近期的流感高峰為例,中醫絕對能夠處理好大部份的流感患者。 3.提升教學、培訓質素:中醫臨床教學、專業培訓的資源由政府提供,與大學及相關部門加強合作,確保有足夠資源推動中醫服務的醫、教、研水平進一步提升。 4.提高專業地位:將中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有助提高其專業地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中醫藥事業。 5.促進中西醫協作:鼓勵中西醫在公營醫療服務中加強合作,促進中西醫學交流,陸續增加中西醫協作治療項目,讓更多不同病種的患者受惠。 6.更有效運用資源:中西醫可以共享醫院的部份資源,而且中醫的治療成本較低,擴大中醫在公營醫療的角色有助減低整體醫療開支。
http://thehousenews.com/society/ ... %E8%AB%87%E8%B5%B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