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告】原始佛學視頻分享 (瑪欣德尊者開示) 有獎徵文活動

[複製鏈接]

84

主題

0

好友

2074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11#
發表於 2015-7-11 12:52:47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
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呢?學習「阿毗達摩」有什麼作用?學習「阿毗達摩」可以系統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因為「阿毗達摩」非常系統地組合、分析、整理佛陀的教法。學習「阿毗達摩」就可以達到完整、系統地了解佛陀的教法。我們可以在這裡跟大家說,只要你能夠認真地聽完這整個課程,能夠很認真地學習,當你把整個「阿毗達摩」課程學完了,必定能夠對整個佛法的大綱,能夠有很系統、很完整地了解跟掌握。當你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對佛法已經有了整體的概念,而且有很嚴密的思維方式。那個時候,你再去看經典將會覺得很容易,不會覺得經典裡面的術語很複雜,不會給很多名相所混淆。在我們中國人、我們華人的心目中,往往會認為經典是很淺顯易懂的,反而「阿毗達摩」是很複雜、繁瑣的,是不是?是不是這麼樣?但是,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如果一個人不懂得「阿毗達摩」,那麼他對經典的理解就很膚淺,很浮泛,對經典的解釋更可能是信口開河,自我作古。
第二,「阿毗達摩」超越一切世間的科學。剛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在誇下海口, 「阿毗達摩」 竟然能夠超越一切世間科學。如果我們真的很認真地學習「阿毗達摩」之後,將會發現佛陀的教法確實超越一切世俗的科學。因為,我們可以說科學或者說世俗的很多學科是在最近一兩百年發展起來,更有一些是在最近十、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我們有了「阿毗達摩」的知識,我們明白了「阿毗達摩」,再去看很多世間的學科,世俗的科學,我們會發現到,其實很多現在令人很詫異,或者說很先進的東西,在「阿毗達摩」裡面早已經解釋了。
比如一百多年來,西方的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得到很大的發展,例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夢的解釋,或者他研究人的潛意識,還有很多的,例如心理的療法、臨床的療法、催眠等等,這些在「阿毗達摩」裡面早已經有了答案了。又例如說,在最近幾十年剛剛興起的人體生命學和瀕死經驗學,都講到了人,就是從無數個病例當中,臨床的病例當中發現人死了之後,在醫學上有種稱為假死的,人死了之後不久又復活,這些復活了的人,或者說他們有一些意外而在醫學上判斷是死,當他們搶救過來之後,都會對在他們昏迷或者稱為假死的這一個時間段裡面的一些體驗有所描述。往往會發現到,很多的那些稱為假死或者昏迷狀態的人,他們好像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有的人在臨死的時候,感覺到好像看到了很強的光明,或者見到了一些去世的人,又或者去到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地方,或者說感覺好像自己已經出來了,看到他的親戚,他的朋友在哭,或者說在做什麼事情,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這一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們再去看「阿毗達摩」,特別是講離心路過程的時候,答案就很明白了。
又例如說,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基因,就是人的基因,人的基因跟猿的基因其實百分之九十幾都是相同的,但是就是那麼一點點的不同,形成了人跟猿猴、大猩猩的很大的差別。而每個人的基因又不同,同時,很多科學家發現,基因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也許很多在以前,如果是幾十年前,人家說到你的一生或者說你今生的遭遇,是一出生就定了,可能會被說成是迷信,是不是?會說這個是宿命論。但是,當科學家發現了基因,發現人的基因排列模式可以影響到他。例如,有些基因的排列模式會影響到這個人很容易得什麼病,例如他可能會得肺癌,可能會得胃癌等等。或者說有些人的基因方式排列決定了他很容易生病,而且得某一些病。這些基因,在「阿毗達摩」裡面叫什麼?叫業生色,業生色法。如果我們再看,業生色法是什麼時候決定的?是一個人結生,一出生就已經決定,業生色又為什麼會這樣的?其實是跟過去造的業又有關係,而過去所造的業帶來我們今生的這一個身體,這個身體稱為業生色。而我們這個身體幾乎可以影響我們一輩子,這其實就是屬於基因,用現在科學來說,就類似於基因的解釋方法。
如果我們再去看,例如,一些物理學或者心理學,比如說心理學,現在的心理學研究來研究去,其實在「阿毗達摩」看來,都是在表相上或者在現象上,當然了,在現象上和對心理反應上,在心理學研究得很詳細,但是到底我們說到的人的心理是怎麼運作的?它的運作的過程是怎麼樣?我想無論心理學,只要它還沒有突破,或者說它沒有再去藉助「阿毗達摩」,沒有藉助佛教的心理學的話,就很難有更高層的突破。如果我們再看「阿毗達摩」裡面分析的心理,你們真的會驚嘆!它已經到了一個很精微又很高的程度了。當然了「阿毗達摩」,是從倫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心理的,並不是像一般人分析的行為心理學,或者犯罪心理學,或者說一般的管理心理學,它是從倫理方面去分析人的心理的。我們可以說,世俗的或者世間的學科,往往是為了研究而研究,例如物理學家只是為了研究物質的現象,找出物質的規律;心理學,就是為了找出心理的規律,從而達到如何去為人治病,或者解決心理的問題。但是,佛陀講到這些,講到的很類似於心理學、類似於物理學,並不是為了只是了解這些,而是為了超越、為了解脫。因為佛陀分析名法、分析色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名色法,是為了解脫名色法。
第三個意義是明辨善惡是非與正邪。學習「阿毗達摩」之後,很自然能夠明辨善惡,能夠明辨是非,明辨正邪。「阿毗達摩」很清楚地把善惡的標準告訴你,不會似是而非,不會含糊。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阿毗達摩」會告訴你,業果的法則,也就是因果律。我們可以說,從世俗的角度上來說,善惡的衡量標準會因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群,有所差別,這只是世俗的標準。但是,如果我們再分析心理,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或者我們換一句話,從內在的動機上來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它不會含糊。
同時我們也知道,如果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將能很容易地分辨哪些是旁門左道,哪些是邪門外道。例如在緬甸,緬甸是一個「阿毗達摩」很普及的國家。當緬甸的「阿毗達摩」普及之後,在緬甸,就是自從「阿毗達摩」已經普及到民間之後,幾乎沒有出現過所謂的邪教跟所謂的附法外道、附佛外道。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沒有生長的土壤,沒有生長的空間。但是我們再看泰國,傳統上泰國也是很注重「阿毗達摩」,但是在近代,「阿毗達摩」已經衰落了,所以我們現在看泰國的有些禪法,觀水晶球的,也認為說可以解脫,甚至做體操也認為可以解脫。我們再看看好像最近,我這才聽到泰國的一個Ajjan教導,他把我們的身體分為二十八個地方,然後這就是二十八色。我們再看看華人區,無論是中國大陸或者台灣,或者說有華人的地方,例如新加坡,或者美國等等,都有很多種新興宗教,甚至邪教,是不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新興的宗教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旁門左道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附佛外道呢?就是因為咱們華人對佛教的理解太差了,佛陀的教義普及得不夠,所以就被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地利用,於是各式各樣的新的教法、新的宗教就有滋生的土壤。如果大家都能夠了解佛陀的教法,都能夠學習「阿毗達摩」,那麼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些所謂的新興宗教、所謂的附佛外道、所謂的邪教,根本沒有機會生長、沒有機會成長,甚至會胎死腹中,是不是?
同時,我們也學習「阿毗達摩」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往外看,而是往內看。「阿毗達摩」直接指向我們身心的深處,就好像一把利刀,直接捅到我們的煩惱,而且一捅就捅到煩惱的最深處。當我們對「阿毗達摩」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後,我們再去看,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打著佛法旗號,或者打著佛教旗號的那些歪門邪道,或者附法外道,我們將會很清楚了,那個時候我們也不會人云亦云,不會落於迷信,也不會搞個人崇拜了。
學習「阿毗達摩」還可以運用在生活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阿毗達摩」很多的名相,而且很枯燥。但其實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之後,可以直接運用在生活當中,而且是很見效的,立竿見影的。例如,當我們學到善心的八種善心之後,就可以很快用在我們的生活上。雖然佛陀開示「阿毗達摩」最主要是為了斷煩惱,但是,即使對於一般的在家人,很忙碌的人,需要工作的人,在平時壓力很大的人,學了「阿毗達摩」都有作用,而且都有很快的作用。為什麼呢?因為「阿毗達摩」教導我們善心、不善心是怎麼樣產生的,善心、不善心的關鍵點在於你是不是有如理作意,如果你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心。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面臨著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擺向哪一邊?就好像當我們把一輛車開到十字路口,你的車,你的方向盤是要擺向左邊還是擺向右邊?同樣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對象的時候,我們要生起善心還是生起不善心呢?在「阿毗達摩」裡面會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左右我們的心。不要認為說,很多東西,我的生活是很無奈,一天都被我的工作,被我的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但是,「阿毗達摩」就教導我們如何從改變我們的心開始,因為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所以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因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改變我們的環境。可以改變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工作、對公司、對生活,乃至對這個世間的看法。這種改變,如果我們用「阿毗達摩」的方式去分析,它會給你一個很清晰的、毫不含糊的方法,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阿毗達摩」的第五個意義是培育觀智。雖然學習「阿毗達摩」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上培育善心,可以學習如理作意,但畢竟佛陀教導「阿毗達摩」不是讓我們改善生活,而是讓我們超越生死。也就是說,佛陀教導「阿毗達摩」,最終是要讓我們斷除一切煩惱,讓我們滅盡一切諸苦。要如何才能夠斷除一切煩惱呢?要斷煩惱唯有通過道智,也就是聖道才能斷煩惱;要斷除煩惱必須得要修行,必須得修vipassanà,維巴薩那(毗婆舍那)。要修觀,培育觀智。什麼是觀呢?觀就是觀照一切名法跟色法的無常、苦、無我。「阿毗達摩」所分析的無外乎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但是,所有這些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屬於行法、有為法,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的。佛陀教導「阿毗達摩」並不是只是讓我們去明白、去了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去觀照它,然後再去超越它。就象佛陀把賊指出來之後,還教我們如何把賊抓起來。怎麼抓賊呢?要用智慧的繩子把他捆綁起來。所以,「阿毗達摩」的目的是教導我們要修觀,修觀的目的是為了斷除煩惱。所以,我們學習「阿毗達摩」就有這樣的意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2#
發表於 2015-7-13 23:00:0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5-7-13 23:07 編輯

阿毗達摩 5 色法四界 http://youtu.be/I7hXvCCEI1Y

在這集中,看到了概念法,.究竟法.
很陌生.要走去找資料惡補..

下面有少許資料,睇完睇呢一集,會明返多少.
如果唔係.會被尊者的說話速度ko.

所以要耐心的,靜心的,聽清聽楚.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 ... nums=2244:2246:2250【对照四究竟法与蕴、处及界】┌—————┬————┬以上是出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七章的内容。在二十八色之中的 "微细色" 是属於 "法处" 与 "法界" 的□围, 特此说明.理论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对应的项目了,个人觉得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heaven--◇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引述《Masakiko (maki)》之铭言:> T02n0099_p0051a08(02)□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 T02n0099_p0051a09(01)□我慢使系著不生。罗[目*侯]罗。> T02n0099_p0051a10(06)□如是比丘越於二。离诸相。寂灭解脱。罗[目*侯]罗。>                               ^^^^^^>                               请问师兄们这是什麽意思呢?>                               先谢谢了~此处「二」确是指内识身及外一切相。 内识身指的就是五蕴,也就是我们身体的身、心的「六识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外一切相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色、声、香、味、触、法 但要如何越此二而达离诸相寂灭解脱。 依杂阿含经198经云:佛告罗睺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罗睺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在此经中「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本版讨论很多不再缀述 。其实简单讲就是一切平等无分别、没有我及我所的对立与执著。也就是佛告诉我们要达到离诸相寂灭解脱,就是要在时间上不管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在外相上的□、细、好、丑。在空间上的内、外。在距离上的远、近。应一切平等无分别的如是观此内识身及外一切相。如此便能消除系缚我们的我见、我所、我慢使之不再升起、便能达到离诸相寂灭解脱。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一切法中不取不舍,即是菩提本性』亦是金刚经云:「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这两天又仔细读了杂阿含(四一)(四二)二经,并试著整理,> 以及使用阿□达摩的观点来解释,也勉强算是有解释的通了。> 在说明之前,要先知道「触」,在阿含经中,「触」有时是有特别的意义,> 并不是单纯的「接触」而已。> 若查询杂阿含,可看到许多经文有类似如下公式:>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1.眼根(六根)与色尘(六境)作用,就会产生眼识(六识)。> 2.根+境+识 -> 触 -> 受、想、行。> 也就是说,只有根境接触,会有识,还没有受想行。> 因为有了识,根境识三者和合触,这是才会有「受想行」。> 所以经中的「触」是在「识」之後,而不是单纯的根境「接触」。> 这要□清,才不会混淆了。我初步猜想,十二缘起的「触」应该也是> 「根境识和合触」,等再次读到相关经文,再来研究。 分享之前读十二因缘时的个人心得,还请师兄们不吝指教,感谢:) 基本上,自己的解读是:根与境要能作用,就已经需要「触」了。(当时也苦思要如 何画出这三者的『共时性』关系;我自己是划成三角形,而这三点分别都是由「触」 加以连结)。因为,根与境,本身就已经是「内」、「外」关系,这「内、外」不只 是实际的内外世界,也包括心理面的内外(也就是意+法)[这个心理的内外之分, 是Freud在建构大脑运作时提出的),而有内外之分时,其实也是识在作用了。因此, 这四者,根据因缘和合的概念,辅以心理学的解释,应该是同时作用,只是解释说明 上的需要(也是师兄下面问题提到的),而有不同的重点(甚至我认为,这些不同的 重点强调,可能就是世尊了解到有情众生的切入方式的差异所说的)。 因为我当时正在接触唯识学,以这样来理解,就可以了解为什麽蔡师兄在精华区关於「阿赖耶识」的讨论中提到,阿罗汉并未灭阿赖耶识。这是题外话。 加上,正如David师兄提到的,谈缘起的说法,不一定是十二,也就是,十二因缘的 详细生成关系,可以简化为三、五、九、十种说法(应该也是世尊视对象而定才是), 因此,那麽这里/经的「触」,除了接触外,应该同时包含「取」(若是从十二缘起 来看,则世尊又将触与取加以区分)。 (下略)

四大種.jpg (61.28 KB, 下載次數: 915)

四大種.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86

主題

1

好友

8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3#
發表於 2015-11-2 00:15:1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容燥兒 於 2015-11-2 10:23 編輯

瑪欣德專者的視頻,還是未有時間靜心觀看,

但就是經同學們,找來了瑪欣得於新加玻演說的記錄.
讓我在短時間飲飲精神雞精.

原來由書本入手.
瑪欣德專者說的佛理,是很精彩和引人入聖的.
解答一些信眾的問題.雖然當中出現的名相.
我還是不明所以,但叫做巳經開了個頭,去嘗試接觸這套利害的學說.

望可以短時間內,看完三冊的書藉.再慢慢感覺一下尊者的演講說法.
在膚淺的零認知上,有多一步的認識.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0

好友

1608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14#
發表於 2015-12-15 15:10:02 |只看該作者
拜讀馬欣德尊者和郭博士視頻﹐有所開悟﹐ 人要收集生活和生命資糧。生活資糧即是維持生命的本錢。如食物,如財富﹐社會地位﹐這些都是維持生命的資量。在今日功行的社會很多人只著重物質和生活的資糧,滿足了慾望,乃不斷追求。更什者為了慾望可以連生命也不要。但是不可否定人是不生存基楚也必定是在物質層面上。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當的生命完結,死心起後結生心生起,又是另一生命個開始。想信因果法則和拜讀阿毗達摩後都知道﹐來生是取決於今生的果報。

令一個人出生的業叫令生業,這是個善業要很大才能令成為人,否則投生到惡處。以前花了很多時間在生活上,求考試過關,追求名利,求出發財。有幸聽到馬欣德尊者及郭博士開示,有幸聽閒佛法,在生命過程中沒有及時累積好來生的資糧,到了死亡的時候有準備的時間。雖然自已還是年青,但是儲一千萬己經是難事,更何況儲生命的資糧。而且生命的資糧是錢買不到。二十多歲學時空識功效強還是七十歲才修練時空識。所以不要等退休﹐等我有了錢才去報施﹐去修行﹐否則好似考試才來溫書﹐便太遲了。

但是不是想修行做更可以修行﹐要有條件,有因緣。要有這些因緣需要有福報。為本人有幸生活在有佛陀教法的時期,聽聞正法,消除了邪見,如有因有果,事物本質變幻無常,無我,也打破了宿命論。也有福氣去修行,起碼有一個或半個小時去練功,也有福氣知道練功方法。要培養福氣主要靠報施。包括法報施﹐即時把佛法及其他有用的智識。錢財和物資報施﹐體力的報施﹐最重要是教順父母﹐專師重道。 除了報施之外也要持戒﹐例如持五戒﹐再有能力持八戒什至九戒。

再讀經典也不如修行實際﹐佛陀教法是通過實際行動去驗證。初時讀阿批達摩時也不是十分明白其內容﹐包括四大﹐心法﹐心所法﹐就算知道也都是理論層面﹐好像讀相對論一樣﹐自已沒有辨法驗証。有幸練時空識和入出息念有培養起小小的定力﹐才有小小明白什麼是四大﹐概念法﹐究境法﹐再讀阿批達摩時也容易入手,但是要悟還要很長遠的路。佛陀教法是要通過精進修行才可以悟到。好像拳一樣要靠努力實淺才打得好的拳法。 當讀到經典時﹐為什為有聖者一聽完佛陀開示後立即得到成果﹐其實也是他們之前的修行已有一定的成果﹐所以聽完佛法才會立刻有開悟。所以除了聽之外更要花時間去練功。有了定力,才能培養觀察力,才有智慧去斷除煩惱。

生活在俗家世界﹐求名利求學業﹐求 有社會地位﹐是很正常的事。但了解完因果論便知﹐要有成就其實不是靠拜神便拜到﹐信什麼宗教便能求到﹐而是靠自己過去做的業來達到。過去做過的善業達至今天的果報。平時好幫人的﹐果報成熟便會有貴人幫助。努力想改善生活的﹐通過過去做的善業﹐多努力﹐積累福報資糧﹐便會感應到好的人和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主題

0

好友

3539

積分

論壇元老

hklam007

Rank: 8Rank: 8

15#
發表於 2015-12-15 22:17:14 |只看該作者
說得好, 給你一個 『飛躍進步獎』.  只是我個人小小鼓勵.

曾聽一位心靈導師說:
心靈之門一開, 是不能再關上.
這是一個不能易轉的法則.

在光明處相遇 !

open.jpg (64.84 KB, 下載次數: 899)

open.jp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主題

0

好友

10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16#
發表於 2016-1-6 01:15:45 |只看該作者
沒有所謂的起點,也沒有所謂的終點。
也沒有所謂的覺悟,更沒有所謂的"得到"覺悟。
到了眼前所有路標都消失,才是真正啟航的時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主題

0

好友

4720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7#
發表於 2016-4-9 18:04:52 |只看該作者
瑪欣德尊者開示的觀後感:
認識到佛教的歷史,知道及分清什麼叫南傳、北傳、藏傳、漢傳、小乘、大乘、上座部和原始佛學。尊者也比喻原始佛學為上游,其他的都是中和下游,不是貶低漢傳及藏傳,而是用經典數量來說,比三藏十二部多很多而已。用語系分為漢系、藏系及巴利系。漢系及藏系因為有地區及文化而混雜很多其他宗教和文化的特色。也特別提到巴利系的佛教沒有阿彌陀佛、藥師佛和觀音等等……只有釋迦牟尼一位,若真的想學習佛陀的教學,應該從巴利系的三藏經典中尋找或從原始佛教的老師學習。

瑪欣德尊者開示的心得:
先感恩科技先進可在互聯網上尋找到有關原始佛教的電子書及視頻。
因為佛陀的年代是要靠口傳,所以經典中很多重複又重複的經文目的是容易背誦。本身自己對佛教的認識是看過一點釋暢懷法師寫的靜坐講義(http://www.bya.org.hk/life/medit/)和心經僅此而已,所以本人對學習佛陀的教學是很表面及淺薄的,望各位多多包涵。緣起,2015年12月尾有幸看到郭博士的視頻而登記成為天羅地網做會員而觀看瑪欣德尊者的開示,從而對上座部佛教及原始佛教感興趣,於是搜尋瑪欣德尊者做導師的法住禪林的官方網址(http://www.theravada.org.cn/a/fbwk/index.html)胡亂訂購了幾本網站裡的書籍,如:您認識佛教嗎? 、佛陀如是說、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清淨道論、突破止觀、証悟涅槃唯一之道、止觀法要,大部份都是瑪欣德尊者編寫。除了清淨道論還不敢看之外其他的都略略看過,書裡提到的經文含豐富的教育意義特別是佛陀如是說,雖然對佛陀的教學認知不算太多,但也蠢蠢欲動想練功,平時也有練郭博士說的祝福文、拍腳功、平甩功、健心操 、禪坐法和步行禪。對佛教初步了解是戒定慧,自我聯想邏輯上寫法和修練應該有關聯吧。戒;在家人五戒,盡力守吧了知就好。定;拜讀過羅睺羅博士的佛陀的啟示電子書提過念住經,入出息念及瑪欣德尊者在視頻裡也有提到。坐著坐著,沒雜念但看不到禪相,書中說沒証得禪那就修不了觀。怎麼辦,網上搜尋一下,有關於靈性的實相及靜坐入定的訓練的視頻,試了一下又好像不是那回事,手上只有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的電子書及看了一下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的視頻,其實一直不敢看網友們說得那麼難懂,最後還是看不明白。再找找是不是有其他的修禪方法,原來還有經行(不知道和步行禪是不是一樣)和隆波田的動中禪(不太難也練一下吧),再找找發現上座部修禪也有分幾個系,瑪欣德尊者的帕奧是其中之一,其它的還有馬哈希及葛印卡。如夢初醒,原來上游的也分很多系,再找找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修禪法,搜尋中無意間看到一個關於原始佛法 vs 現代心理學座談的視頻,這位隨佛尊者說得不錯,運用佛法融會到生活當中,尋找更多隨佛尊者的視頻來看,更發現原始佛教不止分派系,原來也分經藏或論藏的角度去更深入了解佛陀的教學。不談學習佛陀的教導,只想帶出一點,現代人對經藏的演繹是不是當初佛陀的意思,論藏的詮釋又是不是經藏的全部。我不是三藏法師,沒資格評論。只是想大家思考一下,讓大家學習順利一點。

祝大家健康、富貴和有智慧!
最後感謝郭博士對原始佛學的推介視頻。

題外話:
曾經在天羅地網看過一個有關阿育吠陀 - 存在的艺术視頻,裡面提到醫師儲存古籍的方法和經藏的編輯模式是不是一樣呢? 都是來自古印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0

好友

369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8#
發表於 2016-6-15 21:32:0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Yul 於 2016-6-15 21:56 編輯

學習巴利文佛學的好教材,睇完之後有想要學習巴利語的衝動。

大家睇完瑪欣德尊者的視頻後,不知道博士會否開班教再講“觀”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0

好友

607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19#
發表於 2017-3-26 18:53:30 |只看該作者
您好,请问,张贴在讨论区内的意思,就是在答客问里发帖子吗?还是在这个帖子下回复?
不懂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

好友

37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0#
發表於 2019-6-30 00:29:1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mmdxl 於 2019-6-30 00:31 編輯

本人最近在睇阿毗达摩,睇到40左右,也順便作了點筆記。觀看過程實相當多疑問,同時也深刻的感受到2000幾年前,佛陀思考方式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首先感觸最深的第一個地方在名字概念,輕鬆地概括了一個發脾氣的人竟然是如此可憐、可悲,但同時也深深地體會到,即使自己稍微看清了少許的事實,也難以拯救這些可憐人。於是拯救自己便成了自我人生的一個方向之一。
第二個感觸較深的地方,便是地水火風,這裏給我帶來的是疑問,片中說感受身體的地水火風,比如:地的堅硬,於是面對這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思考和感覺就停止了。個人曾嘗試去思考這個堅硬、去感覺身體表皮變得堅硬、感覺骨頭的堅硬。然而也明白這個問題單憑自己是無辦法拿准的。
第三個感觸的地方是談論到出世間心的段落,片中比如出世間為一個砍樹的過程,即令我感受到或許我在這裏還有沒有做完的事情,而煩惱數日后,自己忽然覺悟,我的感受,我的或許正是樹的本體,但也仍有不少違和感殘留在思考當中,而回味這幾天不斷思考一個問題的心理變化,就好像過了几個世紀一樣。而這個砍樹的決心到底會是必然還是忽然,又重新成爲了新的枝葉。循環循環,實在難以釋懷自己的不化。
感觸之多,不止三個,有緣的話,下次在内地若能忽然碰巧能登上博士的論壇再作整理分享。畢竟看完這些如果出去跟別人討論是難以找到討論空間的,有個地方能發表一下是一件挺開心的事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6 21:06 , Processed in 0.037642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