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11552|回復: 1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16.8.1 郭博士推介:世界大師商羯羅

[複製鏈接]

777

主題

0

好友

4511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8-1 17:07: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推介大家看一套印度電影"世界大師商羯羅"。他是新印度教的教主,他創作的無二論擊敗了佛教之唯識論,接收了大量佛寺並改為印度廟,後到陳那論家創作出因明論才謹可擋住無二論,把佛教在印度苟延殘喘地生存下去,至今在印度只有數百萬個信徒。欣賞後可撰文分享。


Dr郭謹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NjUxOTE0NA==.html?f=2706846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0

好友

3462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沙發
發表於 2016-8-2 13:07:02 |只看該作者
睇完,無二論係套戲裡面解釋物件無二那部清楚明白,那解釋情感/性方面, 吾到位,不明白,可能是社會禁忌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

好友

2029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板凳
發表於 2016-8-3 04:42:5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ngtoe 於 2016-8-3 04:46 編輯

佩服當時印度的思辨成風,雖然觀點各異,但大都服從辯論的規矩,肯追從優勝方,有心追求真相,並非全為個人名聞利養。今時今日中國國內如果有這種風氣和民智,至少肯在辯論的理論層面盤根問底,就少很多神棍教棍的生存空間了。
不甚了解商羯羅提出的『無二論』,但當中似乎仍有『我』,『梵我』,『靈魂』,而且『無二』帶來的『歸一』或多或少破除很多階級、種姓上的衝突,歸化領攝了大眾,有市場一點也不出奇。佛教講『無我』,睇牌面佛教唔夠片都算正常,一般人很難接受『無我』觀念,究竟『因明論』如何可以抵擋呢套理論,深入探討會挺有意思。而且『無二』與佛教的『不二法門』好相似,但『歸一』於後者也是錯,有無高手解解?
從電影得到的信息,在商羯羅廣傳此理論的過程,仍是靠不斷的被擊敗去糾正和完善這套理論,相比之下,佛祖開悟後的整套理論就已經很完滿,高下立判。最耐人尋味一幕,莫過於被個人妻問『擁抱有幾多種』『少女的初吻是如何』問到口啞啞,根據瑪欣德尊者的說法,如果是一個知道三世,有『缘摄受智』的行者,答這類問題一定砍瓜切菜般容易,因為過去生一定經歷過,何必要再花費時間又附體又從頭學起呢?這亦是我以為整套理論不夠霸道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凸顯了只有佛學有『觀智』的特色。
以我愚見,『無二論』之所以成功,就是商羯羅利用修定得到的神通,再加上婆羅門教一路傳承下來的理論,得以橫行收服統一整個印度的宗教。
不過天妒英才,30歲出頭就歸西可惜了,試想他如果站邊在佛教上,向他授業的是佛教的師承,到如今會是怎樣一副光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主題

0

好友

4720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地板
發表於 2016-8-9 17:36:02 |只看該作者
這套戲看了兩遍,第一次沒看歌舞片段,第二次連歌舞片段一起看,發現印度電影想表達的重點都會放在歌舞片段裡,承繼他們口耳相傳及影音傳承的文化。認識商羯羅是從唐三藏釋的因明入正理論裡,在電影裡他不是無神論者,難怪博士常說有理由相信唐三藏拿了假佛經。學佛入門還是看上座部的三藏十二部,簡單點,少生煩惱,有了正見及正思維不會被外道影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主題

1

好友

3547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6-8-10 11:19:25 |只看該作者
chriswong 發表於 2016-8-9 17:36
這套戲看了兩遍,第一次沒看歌舞片段,第二次連歌舞片段一起看,發現印度電影想表達的重點都會放在歌舞片段 ...

與入正理論有關的應是"商羯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6

主題

3

好友

2485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6#
發表於 2016-8-10 11:24:49 |只看該作者
   
TO: CHRISWONG

郭先生回應: 「大乘經典非佛說, 不是個人意見, 是有歷史考究; 另無二論的商羯羅, 跟創因明論陳那的弟子商羯羅主是不同時代的人物, 不要弄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1

好友

262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7#
發表於 2016-8-10 12:13:52 |只看該作者
一切即一, 為何有一切?
西方人尋找世界的盡頭,後來發現世界是圓的
是恆或斷  是有或無 是一或二 可能都是人對事物錯誤認知想出來的概念或問題
少勞多得屌到九十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1

好友

262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8#
發表於 2016-8-10 12:17:03 |只看該作者
佛法與不二論
菩提比丘著    梁國雄居士譯   
      近年來,上座部佛教要面對的其中一個最具挑戰性問題,是傳統的上座部內觀禪(Vipassanā Meditation)與不二論的玄思傳統(Non-dualistic Contemplative Tradition)間的衝突。“不二論”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統哲學)“不二論吠檀多(Advaita Vedanta)”與“大乘佛教”。面對這衝突的反應橫跨兩極:一極是激烈的對抗,另一極是各式各樣的綜合與混合。當中的對話變化多端,本文實無法解釋所有相關的複雜與微妙問題,然而,我想以上座部的經論立場來寫,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貢獻。

      我的第一個意見:一個禪修系統是不會構成一門獨立學科的。任何一種可信的靈修系統,經常都是被發現在某一概念距陣(Conceptual matrix)之內,並用來解決或實現這概念距陣所解說的問題或目標。因此,把互不相容的概念框架裡的技巧合併起來,實在是危險的。雖然這種合併可以安撫一些偏愛實驗或折衷主義人士,它的長期影響將帶來一定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且將迴盪至內心深處和激起更大的混亂。

      我的第二個意見:各種“不二論”的靈修傳統並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諸種意見可說極之不同,且難免會被包含它們的哲學思想所污染。

      在吠檀多派的經典裡,不二論是指最內層的「我(Atman)」與「梵(Brahman)」並無本質上的分別,而「梵」又稱作神聖的真實、或世界的本體。從最高實現(The highest realization)的觀點來看只有兩點:
(一) 只有一個最終的真實存在 ── 那就是「梵」與「我」的合一;
(二) 心靈修養的目標是要知道人自身的「真我」是永恆的真實,那就是實在(Being)、意識(Awareness)與極樂(Bliss)。
由於所有佛教派系均抗拒「我」的觀念,故此無人可以接受吠檀多派的不二論。從上座部傳統的角度看,任何尋求自我的舉動,無論是「常我」或是一個「絕對的、普遍的我」,將會被視為是一種錯覺而被消除,或被視為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錯誤,產生於沒有適當地瞭解具體經驗的本性。根據巴利文經典,個人只不過是一個複雜的五蘊統一體,每一蘊均有無常、苦與無我等三種烙印(基本特性)。任何有關此類瞬息萬變、依賴因緣的五蘊現象所假設出來的「我」,都會被視為「身見(Sakkayaditthi)」,此「身見」正是繫縛眾生於生死輪迴中的最根本的「結」。佛教認為,獲得解脫不能通過實現一個「真我」或「絕對的我」,而是通過消除對五蘊有關的最微細的自我意識,消除所有製造「我」、「我所」等想法、潛在的「我慢」傾向等。

      大乘各派雖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堅持一個論點,那就是聲稱:生死輪迴與涅槃、污染與清淨、迷與悟等從根本上說是沒有分別的。但從上座部的角度來看,這是荒誕不經的。對大乘來說,實現佛教修道所要達至的覺悟,正是要喚醒此不二論的觀點。大乘否決傳統的、對立的二元論,因為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由於缺乏任何內在的實質或本質,因此在共性之「空」中,所有主流佛教所安立之各式各樣明顯相反的現象終於不謀而合:“諸法(現象)皆有一性(One nature),那就是「空性或無性(No-nature)」。”

      在巴利文的藏經中,並無發現佛陀的教導有贊成過任何形式的不二論;我想補充一點:也沒有發現不二論的觀點被含藏於佛語之中。同時,我亦不認為有巴利文的經典提出過二元論,安立一個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假設,供給知識分子們去認同。我認為佛陀的教導特色,本質上是務實的(Pragmatic),不是思辯的(Speculative)。雖然如此,我想進一步說明,這種務實主義也非全無哲學根據,而是以佛陀所覺悟到的、洞悉到的諸法實相為根據。相對於不二論系統,佛陀不是要發現隱藏於世間經驗背後或下面的一個統一原則,相反地,它採用具體的現實生活經驗,以當中混亂一片的差異與緊張為它的出發點與框架,從中試圖診斷出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因此,佛教修道的指導原則不是最終的統一,而是滅絕苦痛,俾能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困境。

      當我們如實地審查當下的經驗時,我們會發現,它貫穿著許多極為重要的二元性,對靈修的追求上有深刻的含義。佛陀在巴利文經藏中教導我們,堅定不移地專注著這些相對現象,並且確認它們,才是忠實地尋找解脫智慧所必須的。正是這些對立(善與惡、苦與樂、智與癡)的存在,使追求覺悟與解脫成為那麼一個極其重要的關注。

      有為(受條件限制的)與無為(不受條件限制的)站在眾多的對立面上:生死輪迴(Samsara)指不斷的出生與死亡,在那裡,一切皆是無常的,變易的,令人苦惱的;而作為最終解脫的涅槃狀態是不生、不老與不死。在早期的文獻裡,雖然涅槃含有最終真實的意義,而非僅是一種道德或心理狀態,但沒有些微暗示過,此真實在某深層次中,與它示現的對立面 ── 生死輪迴有著形而上學的不可分辨性。與此相反,佛陀一再教導,生死輪迴是受貪瞋癡影響的痛苦境界,在輪迴中,我們累積起來的眼淚遠遠超過所有的海洋;而涅槃是不可逆轉之生死輪迴的解脫,要實現就必須完全消除貪瞋癡與捨棄一切有為的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因此,上座部以輪迴與涅槃的對立為全面追求解脫的出發點,更有甚者,它把這種對立作為達至最終目標的決定因素,那正是超越輪迴與實現解脫的涅槃。上座部與大乘還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大乘僅把輪迴與涅槃的對立視為專為鈍根眾生而設的初步教導,最終要由較高層次的實現不二論所替代;但上座部並不同意,因為,從巴利文的藏經來看,即使是佛陀與阿羅漢,他們的苦與苦的止息、輪迴與涅槃等仍然是不同的。

      追求靈修的人士仍在探索不同的玄思傳統,他們普遍認為,最高的靈修教導必須安立一種形而上學的(玄奧的)統一,作為追求最終目標 ── 覺悟的哲學基礎。若以此假設為公理,他們自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據巴利文經藏的佛教,與伴之而來之堅持對二元的對立面作嚴肅的評估,是有缺陷的與暫時性的,有需要通過實現不二論來完成始得。對傾向此想的人士,以終極的統一來消除二元的對立面,自然覺得更為深刻與完整了。

      然而,這種假設正是我想挑戰的。我想宣稱:參照佛陀的原本教義,那種深刻與完整不必以差別的代價來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間反思,已能表露無遺的那些二元的對立面與其多樣性,就足可達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我想補充一點,此種堅持確認真正的二元對立面的教導,最終會比較令人滿意。它比較令人滿意的原因是,儘管它拒絕內心的渴望全面統一,它需要考慮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於現實。

      我之所以認為保存在上座部傳統裡的佛教,遠遠超過任何解決人類心靈困境的企圖,是在於它的堅持現實而非統一。佛法不是指導我們走向一個無所不包的絕對,在那裡日常的緊張與壓力可消融於形而上學的統一,或莫測高深的「空」性之中。相反地,它指導我們面向現實作為最終的理解領域,以及如實地面對事物本身。首先,它為我們指出苦、集(苦因)、滅、道等四聖諦,作為如實的解脫宣言。佛陀宣稱,這四個真理,是崇高的真理(聖諦),而導致它們的崇高,正因為它們是現實的、不離正道的與不變的。就因為不能如實地面對這些聖諦,我們便在生死輪迴中流浪了這麼久,也只有通達這些如實的真理,才能令人達致真正完美的靈修境界:一切苦惱的止息。

      繼續下來,我打算討論佛教中的「聖法(Ariyan Dhamma)」與不二論思想間的三個主要不同領域,這三個領域即佛教中之三學:戒(美德)、定、慧。

      有關戒律(美德)方面,兩者的分別並非立即可見,因為兩者在開始修習時一般都會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它們的分別不是在開始,而是在後期,即在進階時對戒律的功用有不同的評估方式。對於那些不二論系統,所有二元的對立面最終都會在實現不二、絕對、或本體時被超越,由於絕對包含並超越了所有的多樣性(Diversity),實現了它的人士即可泯滅「好」與「壞」、「善」與「惡」等之間的區別。不二論者認為,二元對立面的區別只適用於世俗諦的水平,並不適用於已達終極實現的水平,它們只對學員,而非對熟練的行家有約束力。因此,我們可以在他們的歷史形態(特別是在印度教與佛教的密宗)中找到如下的不二論哲學特色:已覺悟的聖者行為是不受道德所規範的。聖者已超越所有世俗諦的「好」與「壞」的區別,他的行為自發於對終極的直覺,因此不再受道德規條所限,那些道德規條只對那些向著光明掙扎的人士有效而已,他的行為是一股難以捉摸的、難以理解的流動,從所謂“瘋癲智慧(Crazy Wisdom)”中流出。

      對於聖法來說,道德與不道德的兩種行為區別,是鮮明和清晰的,就算修道至最高境界,這種區別依然會存在,就如南傳中部第114經(MN 114)所言:“身體的行為有兩部分:應修習部分與不應修習部分,兩者是明顯不同的。”佛教之完美聖者阿羅漢的行為,無論在精神上或字面上說,必然已體現了最高的道德標準,對他而言,奉持字面上的戒律是自發與自然的。佛陀說過,解脫者能依戒律生活,於微細的犯戒中看到危險,他不會故意違反道德戒律,也不會受貪瞋癡或恐懼所驅使而胡作非為的。

      在禪修或禪定上,我們又再發現不二論系統與聖法之間在外貌上的一個驚人差異。對於不二論系統來說,由於任何區別最終皆非真實,禪修目標當然就不會著重消除內心的煩惱與培養良善的心態了。這些系統會說:煩惱只是虛有其表,沒有內在的實質,甚至說成是絕對的不同示現,因此,進行任何消除煩惱的實踐,都是徒勞無功的,就像逃避一隻虛幻的惡魔,設法消除煩惱只會加強二元對立面的幻象而已。在不二論者心中波動著的禪修主題宣稱:「沒有污染,也沒有清淨」;「煩惱與超越的智慧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有用激情才能消除激情」。

      在聖法之中,禪修實踐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以一種清淨心靈的過程來展開的。此過程從認知不善念的危險開始,這些不善念是我們的真正污染物,是我們需要降伏與消除的。培育對治它們的善念,才能徹底銷毀這些污染性煩惱,達致完善的境界。整個過程皆需要明辨心念的善與惡、黑與白等品質,以及依賴努力和勤奮,就如南傳中部第2經(MN 2)所言:“修行者不可容忍任何一個出現的不善念,要拋棄它,驅散它,取消它,廢棄它“。又如南傳相應部第46:40經(SN 46:40)所言:障礙是“盲目的原因,無明的原因,會破壞智慧,不利於涅槃”。實踐禪修可排除心內的污垢,為銷毀諸漏(煩惱)作出最好的準備。

      最後,在智慧的領域上,聖法與不二論系統又再各走極端。在不二論系統裡,智慧的任務是要突破多元化的外表,以發現他們的統一真實基礎。有分別和多樣性的具體現象,只不過是外表的狀況而已,真正的實在是一個實在的絕對(大我、梵、神性等),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零(空性、空的心性等)。對這些系統來說,只有達致根本的統一,即一切對立泯滅無餘、一切分別煙消雲散,解脫才會降臨。

      在聖法之中,智慧的目的是要如實地了知事物真相。因此,要如實地了知事物真相,智慧必須精確地尊重事物的特殊性。智慧不會干預多樣性與多元化的存在,相反,它只會揭示諸法(各種現象)的共同特性,希望深入洞悉它們的性質與結構。它不是向著認同無所不包的一切(All)方向移動,而是向著遠離一切、脫離一切、放開一切的方向前進。智慧的培育,完全沒有藉著把具體現象貶為外表來損害它們,也沒有視它們為本體的開放窗口。相反,它審查與辨識,以了解事物的真相,如佛經所言:“什麼是如實的了知?行者會了知:那是色,那是色的生起與消失;那是受 … ;想 … ;行 … 識,識的生起與消失。”“當一位行者看到「諸行無常,諸行苦,諸法無我」時,他就會遠離痛苦,這便是清淨之道。”

      靈修系統往往會受其喜愛的比喻與陳述的教義所影響。不二論系統有兩個突出的比喻:一個是虛空(Space),它包含一切,也同時滲透一切,但其本身卻全無實體。另一個是海洋(Ocean),在眾多變幻莫測的波浪下面,海洋仍能保持其自身的特性。聖法中所用的比喻則甚為多種多樣,雖然如此,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敏銳的洞察力」 ── 它是一種對所有可見物的清楚而精確的全景視覺,洞察到每一事物,如南傳中部第39經(MN 39)所言:“那好像在深山中的一個清澈、寧靜的湖邊站著,一個有良好視力的人會看到貝殼、砂礫、卵石,也會看到淺灘裡的魚游來游去和休息。他可能會想:'這裡有一個湖,它清澈、寧靜,這裡還有貝殼、砂礫、卵石,在這些淺灘中有些魚在游來游去和休息。' 一位比丘也會如實地理解到:'這是苦,這是集(苦因),這是苦滅,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當他如是知,如是見時,他的心便從煩惱中得到解脫,隨著解脫,他知道自已經得到解脫。“(MN 39)。         【完】
少勞多得屌到九十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1

好友

262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9#
發表於 2016-8-10 12:24:18 |只看該作者
wwkin 發表於 2016-8-10 12:13
一切即一, 為何有一切?
西方人尋找世界的盡頭,後來發現世界是圓的
是恆或斷  是有或無 是一或二 可能都 ...

但世界的又要靠想出來概念運作 不會分紅錄色過馬路就很危險
少勞多得屌到九十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主題

0

好友

4720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10#
發表於 2016-8-10 14:45:07 |只看該作者
感謝! 博士及網友的提點,又止息了一個煩惱,要努力精進點才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16 07:11 , Processed in 0.018284 second(s), 18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