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867|回復: 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農村建設工作簡介 [繁體字]

[複製鏈接]

34

主題

2

好友

11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9:17:1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彭浩賢 於 2014-3-19 15:34 編輯

因有感有不少網友看不懂簡體及方便把文章在網上流轉,本人用ocr把文章重新打出來,因博士開示"方便為究竟的大佛法就在此書中,請仔細尋覓",希望更多人得益。
閱後知道中國有很多善良的農民在自己條件改善後去幫助其他農民獲得知道,這就是法布施的能量,像傳銷般一代傳一代。

徐惟誠
農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1

這不僅僅是因為在農民佔中國人口的多數。舊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農民,現在農村人口仍然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2

更重要的是農業的生產力水準太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靠天吃飯,抗禦水旱等自然蟲害的能力不足,擺脫貧困的任務仍然極其艱巨。中國的貧困人口絕大部分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談不到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就談不上全國的現代化。3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農村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成了自己生活的主人。生產和生活的條件有了相當的改善。但是農村生活相城市生活的差距還在拉大, 絕對貧困的人口仍然有幾千萬。實現在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根本的還要靠億萬農民自己的奮鬥. 農民都成為現代農民,才能建設好現代農業、現代農村。這就需要花大力氣來幫助農民掌握新的知識、新的觀念。4

為了推動農民讀書,文化扶貧委且會倡導出版《萬村書庫》,為農民提供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好書,幫助農村建設了八萬餘所小型圖書室, 連續十年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農民日報柱、中國文化報社組織了全國農民讀書徵文活動,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從徵文中選取部分優秀作品,出版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唱遊》兩本文集,現在的這本《新知識 新觀念 新農民》是第三本。從入選的這些樸實的體會文章中,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的農民眼界比過去更開闊了。他們不但熱心追求各種對他們有用的新技術,而且關注各種經營管理的知識、市場的知識、法律的知識、生活的知識、衛生的知識、文化的知識、處理人際關係的知識、教育子女的知識。他們要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他們要促進自己生活的現代化。他們已經開始轉變為新型的農民,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或者正在準備走出農村,成為新市民,成為工人階級隊伍的新成員。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通過讀書吸收營養,吸收智慧,吸取力量。以書為友,以書為師,讀書就是他們通向新的成功的階梯。5

如今,條件已經比過去有利得多了。國革大力推廣《農家書屋》工程,幾十萬所小型圖書館在廣大農村星羅棋布,大批適合農民閱讀的好書送到了農民家門口。我們希望這些書能夠被廣大農民真正讀起來、用起來。過去在農民讀書活動中嘗到甜頭的先行者的體會、心得應該對更多的農民兄弟有參考和啟發的作用。用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武裝起來的新型現代在農民大量湧現,農村的面貌一定能夠日新月異,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農村建設也就更有把握了。6

2011年1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2

好友

11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沙發
發表於 2014-3-18 19:21:2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彭浩賢 於 2014-3-19 15:35 編輯

001
"土專家" 的讀書情

浙江省常山縣東案鄉田村村黨支部書記鄭雨良誰都知道他只讀過4年書。可他卻有浙江省農函院大專畢業證書,有縣政府頒發的《農民高級技師》證書,有市科委頒發的“市級科技示範戶”,有市、縣級“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獎狀,更有廣大農民送給他的“土專家”的稱號。1

鄭雨良9歲上學,四年後因家窮交不起學費輟學回家放牛。晚上,他鑽進大隊的“農民夜校”,回來還把書上的知識講解給爸媽聽。3年後,因他會寫文章,當上大隊會計。21歲當生產隊長時他把田野裡的野辣椒等五種植物合煎用來治稻瘟病,被作為"高效省錢" 的技術推廣到全縣應用,同時連續五年義務上山採摘松樹針葉合劑給全村兒童喝,預防流行腦膜炎疾病,效果很好,得到全村人的一致稱讚。2

1980年全村村民一致推選他當大隊長,他首先鞏固“農民夜校”,增添設施、教室,聘請了四位老師,落實了報酬,自己兼任校長,每逢星期三、六、日晚上上課。後來,學生由原來的56人增至137人。3

到1994年,15年當中夜校為905名農民掃除了文盲, 每人識字500個以上,基本上合看書寫字。1985年他在"農民夜校" 裡,成立了按他自己的話說叫“農業難題研究所”,自己任所長,物色了5名有一技之長的青年農民加入,主要針對農業上碰到的難題進行研究探討。1987年,“研究所” 研究出盤針菇栽培配方,使盤針菇配方由原來每袋0.52元下降到每袋0.27元,5年為菇農節約資金39 萬元。4

1989年"研究所" 用當地的石灰配合煎硫磺,製成水劑,防治柑橘、胡柚病蟲害效果好,成本低,使3個鄉46個村2833戶農民受益匪淺。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1988年他任村黨支部書記,並報考了浙江省農業函授學院,成為全縣第一個村幹部學員,畢業後,他在在校裡、在田頭、在橘園,手把手細緻地把在學院裡學到的知識傳授始農民,使70%的農民掌握了種植優質柑橘、胡柚的技術。5

1998年村兩委會決定將黨員活動室與夜校合併,投賢1.5萬元擴建活動室增設設施,將各類書刊靠中到一起,新購圖書1050冊,還增設了櫈、桌、電腦、音響等設備,開設課程不但有農民急需的技術知識,還有法律常識、國家政策、時事政治,2000年新增家庭保姆班。夜校擴大了,學員越來越多,就連從貴州、河南、四川等地來打工的農民也近來學習。夜校畢業的學員涌現出的胡柚、柑橘種植大戶328家,黃羊養殖戶3家,山雞養殖戶8家,胡柚柑橘加工戶14 家,每年可為農民人均增收700元。此外,每年培訓家庭保姆76人次,掙回資金60多萬元,學成後外出打工成為廠長、經理的21人,農業技術骨幹28人,這些學員經縣政府考核,獲得了“農民技師”證書而被外地用人單位聘用。6

揭德群
浙江省常山縣東案鄉文化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3

主題

8

好友

1萬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板凳
發表於 2014-3-18 19:55:12 |只看該作者
彭浩賢 發表於 2014-3-18 19:21
"土專家" 的讀書情

浙江省常山縣東案鄉田村村黨支部書記鄭雨良誰都知道他只讀過4年書。可他卻有浙江省農函 ...

多謝你為大家打開方便之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2

好友

11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地板
發表於 2014-3-20 21:32:59 |只看該作者
002
曹橋農民熱衷泡"書吧"

錢塘江北岸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2004年撒鄉改建為曹橋街道。這裡實現了村村建立文化中心 (室),成為平湖市率先全面普及村文化中心 (室) 的街道,去年獲得平湖市村級文化建設工你一等獎。隨著村級文化中心(室)的建立,村裡建起了藏書在兩千冊以上的圖書室和農民讀書會分會,圖書室成了農民們的好去處。


“以前遇到種植技術上的難題就找街道農技人員, 可人家平常工作忙,服務對愈多總是顧不上我們。現在村裡有了圖書室,看書方便多了,我從圖書中也能解決一些問題,真是受益匪淺。”日前正在勤安村圖書室查找蔬菜種植技術的該村農民葛炳其高興地對筆者說。


葛炳其是當地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自去年村裡建成圖書室後,老葛一有空就到圖書室查資料,不但解決了很多生產上的難題,還得到了許多致富資訊。一本《無土栽培》新技術的書使他愛不釋手,利用無土栽培種植番茄、黃瓜等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石龍村養豬大戶李海根也是圖書室的常客,他經常去翻閱有關養豬技術的書籍,為自己提高專業養殖技術充電補腦,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型農民。
百壽村黨支部書記陸葉根告訴筆者,村裡圖書室裡的書籍內容以實用、通俗為主,因為有了圖書室,現在村裡的文化中心成了農民求知的好地方。不少人丟掉麻將撲克走進圖書室,每到晚上或休息日,圖書室裡人就更多了。村裡農民興起了讀書熱。


張金生
浙江省乎湖市曹橋街道文化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2

好友

11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5#
發表於 2014-3-20 21:53:07 |只看該作者
003

鄧州八百農民建書屋


“有錢有糧雖算福,沒有知識靠不住;欲問知識哪裡來?引導農民讀好書……” 時下,在河南省鄧州市農村興起了一股濃濃的農民讀書熱,他們從書中吸取營養、增長見識,帶頭調整結構、發展經濟,成為出類拔萃的文化人,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該市趙集鎮西北部有一個偏遠村叫東孔村,村裡不少青壯年紛紛走出家門, 或務工、或經商,接濟家用。今年38歲的青年農民張文傑,在五年前就來到了河南省新鄉市蔬菜示範園區打工。慢慢地,他與園區的人們結下了深情厚誼。


三年前,張文傑返鄉過年,他隨身帶著一本《蔬菜溫室裁培技術》,找到在村裡當村長的堂兄張文平,並把在新鄉市看到的一切和盤托出。文平欣喜若狂,鼓勵文傑先行一步,一來探探路子,二來做好示範。開春,張文傑按照書上資料忙活開了。在村委會的幫助下, 張文傑投資4萬元,建起了兩個占地2000平方米的溫室,當年收入6.1萬元,除去投資,利潤兩萬多元。


張文傑成功了!消息不腔而走,傳遍東孔村的家家戶戶。於是,村上的人像趕廟會一樣湧向他的溫室看稀奇。鎮政府因勢利導,成立了蔬菜研討會,任命張文傑為會長。經過三年的發展,現在東孔村的溫室達到26座,並輻射周邊的西孔、冀寨、橋灣等村,全鎮溫室總數達到40多座。去年11月,張文傑選送的蔬菜樣品還成功地參加了內陸特區河南漂河市的農產品交易會,接受了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參觀。
劉集鎮還有一位青年叫曾權偉,他騰出自家的房子,建起了農民書屋,收藏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花卉、中藥材和生活小百科等書籍300多冊,義務指導群眾科學種田。


曾權偉在潛心讀書學習的同時,還種了20畝地,僅每年的10畝棉花,就使他家增收2萬元,在他的影響下,劉集鎮農民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財富,踴躍購書、讀書、訂報刊,並配置書桌、書架和涼椅等用具。鎮文化部門不定期地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力求活學活用。現在,該鎮已建成800多家農民書屋, 《河南日報(農村版)》針對該鎮農民的讀書活動,進行了深度報導。


羅莊鎮號稱“鄧州養豬第一鄉”,該鎮先後建成1個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13個千頭豬場、800家養豬優勢農戶,全鎮年人均養豬收入380元。在這個鎮, 養豬技術最精通的當屬韓天熠、溫中訓、劉立基3人,他們經常在一起讀書學習,成立了養豬協會,韓天熠任會長, 他們切磋養豬技藝, 然後把經驗向周邊養豬戶傳授。高莊村王本三、郭浩開始在韓天熠的豬場打工,韓天熠手把手地教他們技術,還把養豬方面的書籍借給他們學習, 很快二人掌握了養豬的要領。韓天熠奔走鎮、村,為他們協調資金,解決土地,建成了兩個千頭豬場。現在,經常有農民到養豬協會探討養豬經驗。


王國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2

好友

11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6#
發表於 2014-3-20 22:30:24 |只看該作者
004
讀書全家樂 保險合家歡

我家住在江蘇省鎮江市諫壁鎮月湖村,一家三門人 ─ 我、班子和女兒,是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我於1990年高中畢業後,帶著高考落榜的遺憾,務了一年農 後又進入了霠山水泥廠工作。
也許是自己不甘心失敗,不甘心每日靠打牌、聊天來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我拿起了書本自學,開始練習寫作,還先後報考了江蘇省中華會計函授學校、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的函授學習。通過7年的刻苦自學取得會計中專、經濟管理大專文憑,自己的寫作水準也有了顯著提高,先後發在詩歌、散文、評論等文學作品30多篇,發表專業論文100多篇,其中“安全成本”、“自然資源會計”等5項課題在國內屬最先提出;12次獲省以上論文徵文評選優秀獎,《加入WTO對會計人意味著什麼?》獲中國財經報社、財政部會計司徵文一等獎, 《貫徹江總書記"七一" 講話精神,不斷推動工會財會工作》獲江蘇省工會會計學會論文評比一等獎……我還向省、市、·縣政府寄交各類建議50餘條,部分建議被政府等有關部門採納和供決策時參考。我先後被授予“江蘇省職工讀書向學積極分子”、“鎮江市人民建議積極分子”稱號,獲得江蘇省人民建議優秀獎。江蘇工人報、鎮江日報、丹徙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十多次報導我個人的事蹟。

我的妻子是個地道的農民,但她比較愛看書,凡事喜愛動腦子。平日,她從書報上學到不少的蔬菜種植知識,將原先只種小麥、水稻的地,種上了蔬菜和經濟作物,經濟收入也比以前有了明顯增多。再如,我們這裡在夏伏時節,因氣溫高、蟲害多,青菜產量不高,形成“伏缺”(即市場上只有很少量的青菜出售)。妻子看到錦江日報上推廣有一種叫"山芋莖尖" 的新品種蔬菜,其味道和青菜差不多,但抗病蟲害、耐高溫,產量也高,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買來種子種上。當其他人家還在為“伏季青菜”的田間管理犯愁時,妻子巳將一籃籃新鮮的"山芋莖尖" 賣出了好價錢……

這兩年, 我家蓋起了二層小樓,購買了電腦、手機、太陽能熱水器,裝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 這不, 我寫稿也用上了印表機!

值得高興的是,去年我們全家三口人都上了保險啦!我所在的水泥廠,為像我這樣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工辦理了養老、醫療、工傷和失業保險;鎮江市政府也推出了適合農民參保的險種,妻子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並準備參加2005年開辦的農村養老保險;女兒參加了學生住院醫療費用統籌保險和少兒幸福平安保險。

讀書使全家和睦共處,勤勞儉樸使全家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參加保險則是解決了我們農民“老無所養”、“因病返貧” 的後顧之憂。高興之餘,我寫下了一首打油詩:

勤勞走向致富路,保險架起幸福橋。科技興農天地闊,讀書綻放文明花。題目該叫什麼呢?“就叫──小康路上──吧。”女兒搶著說了。

王榮
江蘇省鎮江市諫壁鎮月湖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2

好友

1177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7#
發表於 2014-3-20 22:48:0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彭浩賢 於 2014-3-21 13:19 編輯

005

讀書學科技 建設新農村

我的家鄉位於河北遷西縣南部,有著悠久的核桃栽培史。

但由於群眾缺乏相應技術,過去核桃結果晚,產量低,品質差,一年到頭賣不了幾個錢。為改變這種原始落後的生產方式,我開始訂閱《農民日報》、《新農民》、《河北科技》等刊物,並經常到圖書館借閱科技資料。我想通過讀書、學習,獲取改變家鄉面貌的知識和力量。


記得1998年的春天, 我在一本科技書刊中瞭解到,核桃可以通過嫁接優良品種,改十年結果為兩年結果,且產量高,品質好,但嫁接技術不好掌握。雖有難處,這個消息還是點燃了我的希望之火。我決定學會嫁接技術,引進良種, 讓群眾儘早富起來。我買來不少有關核桃的書籍,並到圖書館查找資料。


憑著膚淺的認識,在自家的小樹上開始了嫁接實驗。失敗一次接著一次。為儘早掌握技術,我通過書報上的點滴資訊,與多名核桃專家取得聯繫,用電話向他們請教。最多時我一個月的電話費達500多元。看著一棵棵小樹被我折騰得面目全非,村裡的老人們開始罵我“敗家子”、“不務正業”。親友們也把我看成精神有問題。也難怪,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從未聽說過核桃這東西能嫁接,而且兩年結果。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我的實驗仍在艱難地繼續著。


為少走彎路,1999年,我走出大山,到河北農業大學教學示拖基地實地學習。這一年,我終於掌握了核桃嫁接技術。2000年,我將自家地中的20株幼樹進行了嫁接,當年結果。這下引起了轟動。我也被平反──鄉親們對我的稱呼由“敗家子”改成了“大能人”。縣電視台稱這是“遷西核桃栽培史上的里程碑”。


為發展生產,建設好我們的新農村,我向村裡提出了林果興村戰略,協助村委會搞了全縣第一家核桃嫁接示範園,並對全村大部分幼樹進行了嫁接改良。2005年,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會在我村示範園召開。此後,我還應邀開展苗木供應、嫁接、技術培訓等服務。共培訓外地及本地技術骨幹60餘人。苗木供應十幾個省市,嫁接範圍涉及承德、秦皇島、唐山的十來個縣。不少昔日的莊稼漢變成了領富一方的技術員,以前不能結果的幼樹今天變成了搖錢樹。協助發展了十來個核桃專業村,大批專業戶。我用自己的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我用自己的實踐正引領著周邊的群眾向著“讀書、學習、應用科技”這樣一個可喜的方向轉變。村裡現在已經辦起了農民書屋。


由於做出了一點成績,我被選拔成村幹部,並先後榮獲“學科技、當能手、建設新農村標兵”、“遷西縣十大傑出青年”、“唐山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回顧過去,我的體會是,是讀書改變了我,並推動了家鄉的新農村建設。今後,我會繼續讀書,不斷學習,帶領廣大群眾一道用知識和科技把我們的
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魏唯
河北省遷西縣興城震動三十二嶺村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9

主題

2

好友

3823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8#
發表於 2014-3-20 22:53:39 |只看該作者
thx.th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主題

0

好友

151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9#
發表於 2014-3-21 11:46:10 |只看該作者
多謝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7 23:26 , Processed in 0.022162 second(s), 18 queries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