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簡體中文

天羅地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查看: 23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紙網一體到紙網分離

[複製鏈接]

837

主題

0

好友

9918

積分

論壇元老

Rank: 8Rank: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7-5 17:52: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從紙網一體到紙網分離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放大圖片

在電子工具變得廉價、流動網絡服務普及化的年代,巿民以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接收媒體訊息已是大勢所趨。數年前香港的紙媒積極追求與網上版結合,到今天已在說紙媒與網媒要分開運作,縱使紙媒在廣告收入上仍然佔優,但印刷內容與網絡版本的存在形式已有很大分別,而網媒坐大的速度就如科技發展一樣,完全超出了許多傳媒人估計範圍。雖說危中有機,但看着事態發展,尤其是紙媒廣告收入趨跌,不少傳媒人對未來顯得憂心忡忡。
香港紙媒走向網絡化,大概要從科網股狂潮說起。在1999年到2000年間,任何沾上科網概念的公司,股價都會應聲上揚,當時不少傳媒股都炒成天價,升幅動輒數以十倍計,但千禧年科網股爆炸後,股票隨時跌剩高峰期的幾個巴仙,亦有傳媒科網公司上巿後很快賣盤收場。
在香港談論紙媒和科網的發展,當然不能不提壹傳媒,該集團於1999年底借殼上巿,當時該集團的旗下報刊都十分暢銷,而且有提供網上版內容,每天有現金流入帳,同時又有網站吸引眼球,算是「實體」和「虛擬」俱備的公司,吸引股民爭相投資。財經網站資料顯示,壹傳媒的股價於2000年3月創出4.6元歷史高位,該股份於2001年底改為五合一,即當年的最高價相等於今天每股23元,而壹傳媒本周三(7日)收巿價為0.78元,即較最高峰期回落了大約96.6%
在千禧年科網狂潮中,像壹傳媒股價大起大落是尋常事,而在巿場中消失者亦大有人在,例如前商台兩大名嘴鄭經翰及黃毓民,分別牽頭成立36.com及Cyber日報,雖然趕及在2000年中的網股集資期「水尾」在創業板上巿,但兩間公司在上巿兩年內已先後易手,網媒業務早已「不存在」。
然而有點諷刺的是,科網狂潮過後,網絡仍舊向前發展,當年投資者對網媒的憧憬更逐步成真,56k的上網速度變成3G或wifi,流動傳送影音是尋常而非夢幻,看新聞毋須受制於電視台的時間表,只要click入手機就可以隨時接收資訊,各種即時新聞app、動新聞短片、facebook、YouTube、twitter、網絡電台等都成為真實,巿民大眾時刻都在分享使用,一切卻變得廉價,網媒已難像當天般值錢了。
現時大部份報刊都設有網站,部份機構只是把紙媒內容搬字過網,而且不會免費提供足本內容,以為免分薄報刊銷量;另一些報章機構則積極拓展網上平台,除了把全份報紙內容全數上網,更會加上新聞短片,並且提早至凌晨時份已把翌日見報的新聞全部公開,務求吸引網民眼球,認為網媒才是公司的未來。
當中最具透明度的又是壹傳媒,當其他機構把點擊率視為天大秘密時,該機構很早就把每則內容的點擊率公開,網民除了可以看到足本報章內容外,還有即時新聞和大量不同資訊,吸引大量網民駐足瀏覽。蔡東豪在本周出版的《壹週刊》專欄裏面提到「我所知,《蘋果日報》佔新媒體市場瀏覽量和廣告收入,同樣是一半以上」。可見《蘋果》網已能做到早着先鞭。
據行內人透露,目前《蘋果日報》網站每天的點擊率大約3,000萬次,絕對是拋離最接近的對手數十條街。筆者翻查資料,發現該報總編輯張劍虹於去年10月在專欄透露:「兩年間《蘋果》網的點擊率就增加了兩倍,而且有增無減。」行內人指,近這大半年《蘋果》網的點擊率仍在上升,對社會情緒有着極大影響力。而《蘋果》網的威力,在上周五李焯芬「閃辭」事件更是表露無遺。
《蘋果》網基本上已做到跟紙媒分離,每天最受網民歡迎的內容排位,跟印刷版往往有很大差異。近年行內人有一種說法:香港有兩個香港,一個存在於現實社會,另一個是存在於網絡裏;傳媒機構以往是由上而下、單向地引導着社會輿論,現在則被網民由外至內拖着走,兩條腿並非方向一致,更大可能是互相競爭,這是傳媒行業最難經營的年代。
曾聽過在其他新聞機構的記者說,其公司網站的點擊率與《蘋果》網相比,距離是「地球和火星」那麼遠,就算消息較快相片更好,或者資訊更詳盡,但點擊率可能連十分之一都不到。更甚者是有些新聞是人家早幾天已出街,蘋果很遲才舊聞翻炒,點擊率都遙遙領前,那名記者更打趣地形容:「當『蘋果會客室』(筆者按:是該報與讀者溝通的園地,一般是更正報道內容,但很多時候是沒有內容,標題亦每天一樣)閒閒地都有5,000次點擊率,就好似無綫播雪花都最少有幾十萬人睇,其他人點追?已經成為另一種霸權啦。」
如果說《蘋果》網成為「霸權」,這種霸權卻不是必然,除了最早苦心經營網媒,該機構的報導取態亦較易被網民受落,成為另一種優勢。但《蘋果》網絕非沒有危機,首先是其他紙媒機構正急起直追,或多或少分會薄點擊率,或者減慢了增長速度;而觀眾對該網的新鮮感減低,亦有可能減少觀看影片或部份內容;更重要的是,縱使有網民棒場,如果廣告量追不上,從科網股的經驗來看,甚至可以說是危多於機。而《蘋果》網跟紙媒一樣,未來仍有機會面對被抽廣告的風險,據筆者觀察,該報的手機程式有不少廣告,但網站方面,廣告量似乎比對手更少,恐怕有不少點擊率未能達到成本效益,若情況持續甚至惡化,將是一種警號。
須知道,每天要應付3,000萬次點擊率,跟要應付300萬次點擊率,在設備和後勤人員方面的成本大有不同,如果多人看的網媒收入不足,縱使沒有印刷實體紙張,同樣都會沉重的經營壓力。情況就如近年大受歡迎的網媒《主場新聞》那樣,行內人都知道該網站的點擊率極高,個別話題甚至比《蘋果》網更多網民追看,但網站的開支卻是來自舊媒體的稿費支持,廣告少之又少。近日《主場》的舊媒體欄目被取消,收入頓失,網民都擔心該網的動向。創辦人蔡東豪在專欄明言「我認為主場只可能是一盤正常生意。主場在市場現實中,推銷自己的優點,沉着做好份內事,找出一條最適合主場的路途」。至於路在哪方,能否走下去,對網媒來說亦是重要啟示。
從已有經驗看來,報刊經營網上版時,並非要追求天文數字的點擊率,而是控制最適當份量的點擊率,最理想的狀況是現有點擊率比廣告量多兩、三成,既有空間再收廣告,同時又不會太浪費。
現時有些報刊似乎已明白「遊戲規則」,懂得重質不重量,追求的不是對手的瀏覽量,而是自身可以達到的目標,再按情況加強支援,反而能更健康地發展。千禧年代的科網狂潮,留下了許多經驗值得借鑑,其中之一是網絡世界的龜兔賽跑,並不是跑得快就一定勝利,最大的對手可能是機構的財務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天羅地網

GMT+8, 2024-11-28 10:05 , Processed in 0.018231 second(s), 19 queries .

回頂部